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间窗选择与疗效分析

    作者:杨瑞民;程敬亮;张希中;张铭秋;李奋保;刘予东

    目的 探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选择与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245例脑梗死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在发病后6 h以内溶栓者56例,6~24 h溶栓者18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天预后.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ICA)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系统闭塞72例;溶栓后ICA系统再通113例,VBA系统再通37例.治疗后90天预后好者180例,预后差者65例.溶栓后颅内出血12例.6 h内组和6~24 h组患者血管内溶栓治疗后90天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 %(45/56)和71.43 %(135/189),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6.07%(37/56)和59.79%(113/189),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7 min和73 min.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 h作为动脉内溶栓治疗标准不够全面,应当根据病情适当放宽动脉内溶栓的时间窗.

  • 脑血栓的微导管溶栓治疗

    作者:魏崇建;杨军发;阎小纺;乔英

    目的探讨脑血栓用微导管溶栓治疗的时间、方法及后处理,以提高脑血栓治疗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本组16例,其中颈内动脉血栓形成5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8例,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3例.从出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10 min 1例,4 h 1例,6 h 7例,8 h 5例,22 h 2例.15例经CT证实无脑出血.行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将微导管超选择插入靶动脉内,采用接触+贯穿法溶栓.尿激酶用量大者60万U,小35万U. 结果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13例,其中11例血栓完全溶解,肌力从0级升至Ⅳ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预后良好;2例血栓不全溶解,动脉造影复查显示靶动脉通畅70%,3 d后肌力从0级升至Ⅱ级.3例椎基底动脉溶栓后造影显示2例血栓完全溶解,1例血管复通40%;3例中,1例预后良好,2例死于呼吸衰竭. 结论 (1)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如果能在超梗死期开始溶栓其预后是良好的.(2)接触+贯穿法溶栓,可加速血栓溶解,缩短脑细胞的缺血时间,提高溶栓效果,同时可明显减少尿激酶的用量.

  •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晓东;何国厚;刘开胜;席刚明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探讨溶栓的时间窗.方法: 对25例发病在1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先行全脑血管造影(DSA)确定闭塞血管后,分别进行动脉内微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结果: 17例闭塞血管再通,再通率为68.0%.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溶栓开始的时间与疗效及预后关系密切.

  • 急性脑梗死不同方式动脉机械性溶栓的临床治疗探讨

    作者:颜山;陈焕雄;夏鹰;李钢;李智勇

    目的 通过对11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的治疗,就其治疗方法、时间窗、溶栓药物的剂量及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急性发病在12h内的脑梗死病人118例,采用经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通过脑血管造影判断其血管开通情况并对其治疗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11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率57.6%(68/108);部分再通率为34.7%( 41/118);未开通9例7.7%;临床治愈76例占64.4%;显著好转20例占16.95%,有效14例占11.9%;无效7例占5.9%;死亡1例占0.85%.结论 经动脉不同方式机械性介入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规范其治疗措施,能较好的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 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颈动脉溶栓前后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分析仪(MDcv-300)对比分析

    作者:高峡

    溶栓治疗的目的是使闭塞的脑动脉开通,恢复脑血流供应.我院引进上海麦登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制造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分析仪对住院2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颈动脉内溶栓前后的分析.

  • 尿激酶对非老年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相对弥散系数的影响

    作者:罗赛华;杨柳明;陈立一;郭赛群;梁仔;邱兵

    目的 评价尿激酶对非老年性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相对弥散系数(r ADC)的影响.方法 80例18~59岁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尿激酶组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各40例,均进行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病入动脉溶栓手术前后rADC变化、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缺血半暗带内4个感兴趣点的rADC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rADC从a~d点呈明显单调递增趋势(P<0.05);治疗后两组4个感兴趣点的rADC均高于治疗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与rt-PA对非老年性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rADC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尿激酶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rt-PA应用于该类病人.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贺道华;王伟民;李林;王伟中;梁军潮;高寒;赵刚;白红民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超选择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闭塞1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r-TPA行动脉内溶栓.其中血管明显狭窄7例,溶栓后采用支架血管内成形术.结果 溶栓后完全再通31例,部分再通14例.治疗前欧洲卒中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为(55.50±13.25),治疗后7dESS评分为(90.85±15.3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血管明显狭窄者,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残余狭窄<16%.结论 r-TPA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合并严重动脉狭窄的病人,动脉内溶栓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

  •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黄昌仁;缪中荣;朱凤水;李慎茂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起病后2~24 h进行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量50~130万U(平均85万U).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1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30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3l例.闭塞的颈内动脉再通14例,大脑中动脉再通2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再通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再通20例.11例因血管狭窄明显,溶栓后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108例,并发脑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15例.结论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用药总量小,并发症少.

  • 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进展

    作者:宋振全;魏学忠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及早使用溶栓疗法可以使血管再通,是急性脑梗死有效和有希望的治疗方法[1].本文主要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动脉内溶栓治疗进行综述.

  • 选择性脑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脑梗死的影像学对比研究

    作者:朱榆红;闫东;谈跃;袁曙光;李燕;殷梅;保明芳;刘豫霞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前后不同类型动脉闭塞的影像学变化及与头颅CT扫描结果的比较.方法 20例经临床及头颅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0分钟和72小时各作1次脑血管造影,并于治疗后1天、1周及1月再作CT复查.按Theron的闭塞性血管分型观察血管的再通情况,并比较不同血管闭塞类型治疗前后头颅CT影像的改变.结果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与血管闭塞的类型有关:Ⅰ、Ⅱb、Ⅲa型闭塞的血管再通率高,疗效好.CT见治疗后部分病人梗死灶缩小;Ⅲb、Ⅲc型再通率低,部分病人梗死灶扩大,易合并出血,疗效差.结论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对Ⅰ、Ⅱb、Ⅲa型血管闭塞效果好,Ⅲb、Ⅲc型效果差且易合并出血.

  • 急性脑梗死不同方式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焕雄;夏鹰;李钢;颜山;李智勇;于正涛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治疗的方法、时间窗、溶栓药物剂量。 方法选择海口市人民医院急性发病12h内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治疗(术中联合采用介入接触溶栓+导丝机械疏通、球囊机械扩张、支架拉栓和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等),通过脑血管造影判断其血管开通情况并对其治疗疗效(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估。 结果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率为55%(33/60),部分再通率为38.3%(23/60),未开通率为6.7%(4/60);临床治愈38例(63.3%),显著好转I0例(16.7%),有效9例(15%),无变化3例(5%),死亡0例。 结论经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规范其治疗措施,能较好的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 双向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12例急性基底动脉梗塞的临床报告

    作者:王玉凯;罗绍辉;章成国;邓其峻;孙炽津;张虹桥;黄才东;李国德;邵燕

    目的 观察并探讨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塞的临床疗效和方法.方法 12例临床确诊病人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后,在微导丝导引下,将2.7F微导管送至血栓部位,并穿透血栓,总量50~100万U尿激酶分次在血栓的远端和近端注射进行双向溶栓.分别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4 d和术后28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用简明统计10.1软件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应用Dunnett t(tp)检验对溶栓后各时间组评分和溶栓前评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分析各时间点NIHSS评分发现,术后14 d和28 d组与术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术后1 d组和术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双向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好.

  •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梗死12例

    作者:申刚;王林;张艳;乔宏宇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在 DSA机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并溶栓治疗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继用尿激酶巩固疗效 ,用脑保护液防治脑组织损伤. 结果:阻塞血管再通率91.7%(11/12),完全再通5例(41.7%),部分再通率6例(50%),未开通1例(8.3%);临床有效率为83.3% , 其中基本痊愈4例(33.3%),显著进步6例(50%),无变化1例(8.3%),死亡1例(8.3% ). 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溶栓时机越早越好.在限定时间窗内,控制药物剂量和速度,控制血压,应用脑保护液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 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对照分析

    作者:李立恒;江桂华;肖承江;陈延;方金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两种方法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共82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其中58例病人在发病后3~5h行微导管机械碎栓治疗,24例病人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两组病人均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其血流动力学评估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分级.当前向血流达TICIⅡ-Ⅲ级时表示血管再通成功,TICI 0-I级表示血管再通失败.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我们分别统计及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天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碎栓组血管再通成功47例,再通失败11例,血管再通率81.0%,继发性脑出血2例(3.45%),再通后血栓脱落导致继发性脑栓塞2例(3.45%),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取栓组血管再通成功20例,再通失败4例,血管再通率83.3%,继发性脑栓塞l例,无颅内出血并发症,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肯定,而碎栓组血管再通成功率不低于取栓组,相比之下,碎栓技术更容易推广应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脑血栓溶栓治疗新进展

    作者:姜楠;刘瑜;董小黎;宋爱利;刘国贞

    脑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为一类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表明,脑血栓约占同期脑血管病总发病率的82%左右.溶栓治疗为脑血栓主要疗法[1-2].溶栓治疗包括动脉内溶栓,静脉内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器械辅助溶栓,超声波溶栓等方法.溶栓剂在溶栓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溶栓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本文简要讨论以下几种溶栓剂.

  • 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分析

    作者:龚瑞;胡晓月

    目的:分析动脉内溶栓的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10月间我院接诊的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分析不同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前循环梗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后循环梗塞者(P<0.05).前循环梗塞患者的预后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后循环梗塞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与其疗效无明显相关,临床应结合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护理

    作者:王红;周洪梅;胡发奎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原因.应用血栓溶解剂于冠状动脉内溶栓(PTCR)治疗已成为近年有效的手段.同时合理、恰当的护理是提高溶栓率的可靠保证.通过临床观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反复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抢救成功1例

    作者:胡映玉;罗继建;王风;林英忠

    患者,男,67岁.因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1.5 h急诊入院.体检:BP 10.9/8.0 kPa,意识模糊,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双肺无异常,心界不大,HR 40次/min,律不齐,第一心音低钝,无杂音.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ST段改变(V1~V3ST段弓背向上抬高0.8~1.0 mV).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予多巴胺静脉滴注,立即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造影发现左冠脉前降支轻度狭窄,血流TIMI I级;右冠脉第2段完全闭塞.予尿激酶50万U行冠状动脉内溶栓,5 min后重复造影时示血管再通,血流TIMIⅢ级,10 min后交替出现阵发性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反复发作10余次,以200 J电除颤10余次,同时反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5%硫酸镁10 ml,门氡氨酸钾镁静脉滴注,吸氧.经45 min抢救,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HR 80~90次/min,BP 13.3~16.0/9.3~10.7kPa,病情趋于稳定.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形成,45 d后对右冠状动脉第2段行腔内成形术,成功,术后康复出院.

  •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动脉内溶栓的临床分析(附13例报告)

    作者:罗韶辉;王玉凯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3例发病后12 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0 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1例为TIMI 1,12例为TIMI 0.溶栓后1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2例未再通.10例患者结果良好;3例不良结果;其中2例死亡.发病6 h内IAT组与发病6~12 h内IAT组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作者:肖海;刘彪;覃星悦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脑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动脉溶栓组30例,予尿激酶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②静脉溶栓组32例,予尿激酶120万IU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行NIHSS评分及90d后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①脑血管造影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成功再通25例(完全再通16例,部分再通9例),血管再通率为83.33%.②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h、24h、3d、7d、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溶栓后14d、30d、90d时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动脉溶栓组显效率为80.0%,静脉溶栓组显效率为59.38%.两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2例(6.67%),均为梗死灶渗血,静脉溶栓组中脑梗死灶内渗血3例(9.38%),两组均为无或轻症状性脑出血.结论:早期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能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显效率优于静脉溶栓组,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116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