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庆地区56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何小庆;鲁雁秋;周怡宏;曾妍茗;李瑶;秦圆圆;陈耀凯;刘敏

    目的 探讨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中心收治的56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男性为主(78.6%),平均年龄为(38.23±11.23)岁,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22.16±30.83)个/μl,其中<50个/μl者51例,占比91.1%.患者血培养马尔尼菲篮状菌均为阳性,皮肤活检、骨髓、胸水及尿培养阳性各1例.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GM试验)阳性率81.4%(35/43),血浆(1-3)-β-D葡萄糖试验(G试验)阳性率48.2%(27/56).患者好转出院42例(生存组)占比75%,死亡14例(死亡组)占比25%,消化道出血、HIV RNA≥105 copies/ml为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好发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确诊依赖病原学检查,早期诊断、尽早抗真菌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9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金嘉琳;胡越凯;徐斌;朱利平;翁心华;陈澍

    为探讨和总结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发生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2007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9例及同期发表文献中的马尔尼菲青霉病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9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HIV检测均为阴性,5例CD4+T细胞计数正常.非HIV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起病较缓,临床表现与经典马尔尼菲青霉病类似,真菌血症较少见,病理特点以肉芽肿改变及化脓性炎症为主,诊断方法仍以培养为主(8/9),1例通过病理及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目前,非HIV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部分发生于免疫正常人群,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HIV阴性人群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研究进展

    作者:王浩迪;唐小平;李凌华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原称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东南亚国家及我国南方地区HIV感染者常见的一种侵袭性真菌病.近年来,HIV阴性人群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病例报道逐年增加.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特异,容易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死率较高.此文将对HIV阴性人群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代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诊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李凌华;蔡卫平;唐小平

    HAART极大降低了HⅣ阳性人群AID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AIDS相关机会性感染(OIs)仍然是HIV阳性人群首次就诊、住院和死亡主要原因.目前AIDS相关OIs的诊治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和新药物,加强多学科合作,开展临床研究,以制定新策略.

  • 浙江省3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

    作者:闫俊;张忠东;张滨海;喻剑华;叶荣夏

    目的 加强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平均年龄37.22岁(19~63岁),男/女:31/6.54.05%发病前长期居住在浙江省,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97.30%)、咳嗽(72.97%)、咳痰(51.35%)、消瘦(48.65%)、皮疹(27.03%);合并疾病由多到少依次为:口腔念珠菌感染、肺结核、淋巴结结核、梅毒、肺孢子菌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肾结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62.16%)、乳酸脱氢酶升高(83.78%)、白蛋白<30g/L(72.97%);谷草转氨酶升高(70.27%)、D-二聚体明显升高(100%)、CD4+细胞<20个/μl(67.57%)、抗人球蛋白试验实验阳性(78.38%)、血培养阳性率100%,血培养报阳时间3~19d;影像学检查:脾脏肿大(64.86%)、后腹膜淋巴结肿大(86.49%)、纵膈淋巴结肿大(43.24%)、肺部CT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治疗均有效.结论 艾滋病同时存在上述临床特点并将组织培养时间延长至≥14d,可实现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早期诊断.规范化抗真菌治疗,可改善预后.

  • 血清腺苷脱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预后的判断

    作者:郑芳;肖钢;周国强;王敏

    目的 寻找评价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预后的生化检查标志物.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腺苷脱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CD4+T细胞计数等实验室生化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140例,其中死亡组32例,存活组108例.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腺苷脱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显示,腺苷脱氨酶[OR及95%CI为0.056(0.013~0.252)]、乳酸脱氢酶[OR及95%CI为0.135(0.032~0.566)]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结局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腺苷脱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是评价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二者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 2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作者:彭帆;钟正;孔祥龙;文隆;汤渝玲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经过及疾病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18~57岁.22例患者均表现出呼吸系统症状,有2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12例患者出现皮疹,7例患者可触及脾大,15例患者伴有消瘦、口腔白斑、淋巴结大.患者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淋巴细胞下降,伴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D4+计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均<50 cells/μL;21例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感染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常见斑片状或斑点状浸润影,其次为结节影、毛玻璃样改变.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16例患者在积极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5例患者转回当地继续治疗,仅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出现严重的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血清腺苷脱氨酶可作为一个辅助诊断指标,艾滋病患者均有明显免疫力缺陷.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一例

    作者:谭鹆昕;高丽;张米;李正伦;董兴齐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是一种双相真菌,特别是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引起马尔尼菲篮状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s disease).随着艾滋病患者的逐渐增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感染率也随之增高,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把它作为艾滋病指证性疾病.在AIDS患者中,马尔尼菲篮状菌在东南亚是位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新型隐球菌感染之后,排名第三的机会性感染疾病[1].在泰国AIDS患者中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感染率为30%,中国南方约10%.此外,这些地区每年大约有5万AIDS患者新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每年死亡率高达10% [2].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程早期容易误诊和漏诊,经常误诊为结核、淋巴瘤或组织胞浆菌[3].同时由于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治疗比较困难,在患者治疗和预防过程中需要长时间住院,增加了公共卫生的负担.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