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焦毅;杨光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AION患者随机分为鼠NGF治疗组(治疗组)39例(39眼)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7例(37眼)。对照组爱维治1.2 g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加用肌内注射鼠NGF 18μg,1次/d,两组同时给予甲钴胺片口服0.5 mg,3次/d,并根据发病时间长短及视盘水肿情况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3 mg球后注射1次/d,3~5 d。14 d为1个疗程,治疗28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8眼(71.79%),有效7眼(17.95%),无效4眼(10.26%),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显效11眼(29.73%),有效15眼(40.54%),无效11眼(29.73%),总有效率70.27%。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52, P<0.05)。治疗后治疗组视力及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NGF治疗AION能有效提高视力,改善视野,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心肺复苏后脑损伤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作者:瞿雪莉;陈蒙华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的患者往往由于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性脑损伤,终幸存者仅占极少数.即使幸存,多数患者仍存在语言、知觉、运动等方面不同程度的脑神经功能缺陷,部分甚至成为植物状态或死亡.因此,快速、准确地判断CPR后的脑损伤程度,对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及推测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医学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辅助检查手段也日趋多样化.现就目前常用的评价脑损伤程度的指标进行综述,旨在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腺病毒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中度脊髓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赵昌平;任栋;焦振清;李增炎;吴昊天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体内转染对中度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0只成年SD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Ad-LacZ组、Ad-GDNF组.Ad-LacZ组于模型制作成功后立即于损伤处注射Ad-LacZ(1×109pfu/mL)2 μL,Ad-GDNF组注射Ad-GDNF(1×109pfu/mL)2 μL,手术对照组不进行注射.术后检测各组GDNF表达量并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价,术后4周比较各组有效组织保留率.结果 术后Ad-GDNF组GDNF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2组.术后第2周为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快的时期,Ad-GDNF组恢复速度快(P<0.05).术后4周手术对照组、Ad-GDNF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Ad-GDNF组比单纯损伤组及Ad-LacZ组组织破坏程度小,有效组织保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GDNF可以有效地加速中度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恢复时间.

  •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与癫痫

    作者:臧颖卓;韩慧敏;王维平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s)是一类调节神经元发育、分化及功能的因子.它可激活两种不同类型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的Trk(tyrosine kinase receptor)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p75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二者均为跨膜蛋白受体,参与调节以神经元为主的某些细胞的生长、分化、存活、修复以及凋亡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 神经营养因子及其推断脑损伤时间研究进展

    作者:程红霞;刘玉利;常月锋;李斌;李清泉;张国徽

    脑损伤时间的推断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热点,借此可以鉴别生前伤和死后伤、估计伤后存活时间.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使脑损伤时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至今尚未圆满解决.脑损伤时间的推断需要结合多种指标分析判断,因此寻找一些与损伤经过有良好相关性的客观指标是法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1].

  • 大鼠肝损伤过程中肝组织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突蛋白水平变化及其意义研究

    作者:周涛;朱美意;周杰;曹东;欧阳军

    目的 探讨大鼠肝损伤过程中肝组织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突蛋白(Neuritin)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SD大鼠126只分为空白组(42只)、非肝损伤组(42只)、肝损伤组(42只).肝损伤组采用自制改良型BIM-IV生物撞击机建立肝损伤模型,非肝损伤组大鼠于同一部位给予同一力度致其股骨骨折;空白组不给予任何处置.分别于造模后6 h、12 h、1 d、2 d、3 d、5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各组选取7只大鼠,采集肝组织标本及血清,对肝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肝组织Neuritin水平.结果 肝损伤组造模后6 h时可见肝细胞排列不规则、胞质疏松化及气球样变;造模后12 h、1 d、2 d时可见肝细胞大片坏死甚至出现细胞核脱失;造模后3 d、5 d时可见肝细胞排列、胞质、细胞核大小形态接近正常.肝损伤组造模后6 h、12 h、1 d、2 d血清ALT、AST水平高于空白组、非肝损伤组(P<0.05).肝损伤组造模后12 h血清ALT、AST水平高于造模后6 h,造模后2 d、3 d、5 d血清ALT、AST水平低于造模后6 h、12 h,造模后2 d、3 d、5 d血清ALT、AST水平低于造模后1 d,造模后3 d、5 d血清ALT、AST水平低于造模后2 d (P<0.05).肝损伤组造模后6 h、12 h、1 d、2 d、3 d肝组织Neuritin水平高于空白组、非肝损伤组(P<0.05).肝损伤组造模后12 h、1 d肝组织Neuritin水平高于造模后6 h,造模后3 d、5 d肝组织Neuritin水平低于造模后6 h,造模后1 d、2 d、3 d、5 d肝组织Neuritin水平低于造模后12 h,造模后2 d、3 d、5 d肝组织Neuritin水平低于造模后1 d,造模后3 d、5 d肝组织Neuritin水平低于造模后2 d,造模后5 d肝组织Neuritin水平低于造模后3 d(P<0.05).肝损伤组肝组织Neuritin水平与血清ALT、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0.7962,P<0.001;r=0.7691,P<0.001).结论 大鼠肝损伤后,肝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Neuritin水平先升高再降低,与血清中ALT、AST水平变化一致,其可能在肝损伤后肝细胞的再生或增殖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叶酸联合维生素B12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临床疗效影响研究

    作者:苏邹;丁迎;陈婷婷;徐寅;王程强

    背景炎症与精神分裂症有着密切的关系.抗炎类药物对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病情有着较好的疗效.叶酸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机体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VitB12)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目的 探讨叶酸联合VitB12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叶酸、VitB12、同型半胱氨酸(Hcy)、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第二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干预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培酮治疗,对照组同时服用空白安慰剂,干预组同时每日服用1粒内含2 mg叶酸和400μg VitB12的胶囊,共治疗16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GF、BDNF、叶酸、VitB12、Hcy水平,采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变化及临床疗效,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NGF、BDNF、叶酸、VitB12、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Hcy水平较对照组降低,NGF、BDNF、叶酸、VitB1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干预组治疗后血清IL-1β、TNF-α、Hcy水平较治疗前降低,NGF、BDNF、叶酸、VitB1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和一般病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阳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PANSS总分、阴性症状评分和一般病理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治疗后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和一般病理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41例,无效19例;干预组显效56例,有效35例,无效9例;干预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2.540,P=0.01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叶酸联合VitB12能够有效降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Hcy水平,提高患者血清NGF和BDNF水平来改善患者的PANSS评分,参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

  • Neuritin 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晓天;赵冬;代林志;朱立仓;田卫东;唐仕军;朱文学;杨鹏;王业忠

    目的:探究 Neuritin 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过程中内质网应激因子 GRP78及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014年4月—2015年9月选取成年健康雄性 SD 大鼠14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Sham 组)、SAH 组、Neuritin 组,各36只。再依据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别于3、6、12、24、48、72 h 抽取每组 6只大鼠处死,Neuritin 组于处死前1 h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侧脑室注射 Neuritin。建模后6、12、24、48、72 h 处死大鼠前,记录各组大鼠 Garcia 神经功能评分;建模后3、6、12、24、48、72 h 处死大鼠后,采用 HE染色观察 SAH 建立情况,侧脑室微量注射亚甲蓝鉴定 Neuritin 注射情况;采用 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大鼠大脑皮质内质网应激因子 GRP78表达水平;采用甲酰胺浸泡法检测大鼠脑内伊文蓝( EB)含量以评价血 -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结果 SAH 组、Neuritin 组建模后6、12、24、48、72 h 大鼠 Garcia 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和 Sham 组(P ﹤0.05);Neuritin 组建模后6、12、24、48、72 h 大鼠 Garcia 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 SAH 组(P ﹤0.05)。SAH 组大鼠大脑表面弥散分布积血,其中在 willis 环、小脑延髓池及脑干腹侧有大量积血存在。Neuritin 组大脑腹面有亚甲蓝循环存在,大脑背面无亚甲蓝,Neuritin 侧脑室注射成功。SAH 组建模后3、6、12、24、48、72 h GRP78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Sham组(P ﹤0.05);Neuritin 组建模后6、12、24、48、72 h GRP78表达水平低于 SAH 组(P ﹤0.05)。SAH 组大鼠建模后3、6、12、24、48、72 h 脑组织 EB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Sham 组(P ﹤0.05);Neuritin 组大鼠建模后3、12 h 脑组织EB 含量高于 SAH 组,建模后6、48、72 h 脑组织 EB 含量低于 SAH 组(P ﹤0.05)。结论 SAH 后早期脑损伤过程中存在内质网应激反应,神经营养因子 Neuritin 可显著改变内质网应激因子 GRP78表达水平,改善早期脑损伤过程中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并对血 -脑脊液屏障通透性产生影响。

  • 电针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振寰;潘佩光;祁岩超;赵勇;柴铁劬;唐纯志;王琴玉;杨君军;林锦泉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 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 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 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 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 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缺氧缺血+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 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8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缺氧缺血+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两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颞Ⅰ针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 Hz,持续10 min.1次/d,缺氧缺血+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 d,缺氧缺血+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 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③于术后第7,14,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⑤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q检验).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 d,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 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 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缺氧缺血十电针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缺氧缺血十电针Ⅱ组(P<0.05).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缺氧缺血+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缺氧缺血+针刺Ⅱ组(P<0.01).③术后第7天,缺氧缺血+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结论:电针可抑制脑缺氧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缺氧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 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mRNA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贾子善;槐雅萍;何春年;康宇华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mRNA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4-30/2003-04-20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模型组(n=40).模型组大鼠采用电凝大脑中动脉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48 h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非训练组,每组20只,训练组每天被动跑笼1次,40 min/次,每跑5 min休息2 min,非训练组不运动.假手术组不电凝大脑中动脉也不训练.假手术在术后7 d处死,训练组和非训练组在造模后7,14,21和28 d分别处死5只,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mRNA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经补充后5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梗死灶周围神经细胞黏附分子mRNA表达:模型组增加非常明显,于第7天高,一直至第28天与假手术组比较仍有明显差异;训练组第14,21,28天其表达均明显高于非训练组(4.21±0.46,3.68±0.49,3.24±0.26;3.70±0.31,3.19±0.40,2.81±0.45,P<0.05).②梗死灶周围皮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模型组表达强于假手术组(P<0.01);非训练组于第7天表达高(4.07±0.23),第14天仍高于假手术组(3.84±0.42);训练组于第14天时高(4.19±0.59),第21天仍高于非训练组(3.65±0.40,3.46±0.37),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脑缺血梗死可诱发神经细胞黏附分子mRNA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运动训练可增加其表达.提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后脑的可塑性变化过程且与功能恢复有关.

  • 神经营养素3在面神经的转运状况及对神经细胞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云春;王全林;杨晓川;何刚;高炳庆;林代诚

    背景: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育所需要的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嵴源感觉和交感神经的生存和自然生长.但其效应的发挥需其摄入后经轴突转运至神经元胞体,终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产生一系列反应而实现.这种转运在面神经中如何进行,有何特点,尚不十分清楚.目的: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研究NT-3在面神经的转运情况,为探讨面神经再生微环境及NT-3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研究的地点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实验室.材料为神经营养素3.材料为体质量1.8~2.8 kg的23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兔.干预:将新西兰兔一侧面神经干横切断后置入硅胶再生室,再将131I-NT-3或125I-NT-3或131I-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10μ/只,约7.4 MBq)注入再生室,取注入131I-NT-3或131I-HSA的兔分别在注药后不同时刻行头部冠状位平面显像,取注入125I-NT-3兔的面神经干、脑干和对侧面神经干测定其转运率.另取置入再生室的兔同时在再生室注入1 mg NT-3或5.4 mg HSA和7.4 MBq131I-NT-3后,不同时刻行头部冠状位平面显像.主要观察指标:NT-3在面神经的转运率及状况.结果:注药后4 h就有4.05%的125I-NT-3转运到面神经干中,12 h为高峰(27.04%);8 h有9.85%转运至脑干,24 h转运至脑干的量达41.18%,但131I-HSA在面神经中无转运,且131I-NT-3在面神经的转运受NT-3的明显抑制.结论:NT-3在面神经中存在受体介导逆行转运.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宋海涛;贾连顺;田万成;陈哲宇;何成

    目的:证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借助单盲端硅胶管系统在损伤神经局部给予GDNF,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L5脊髓切片,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胆碱酯酶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第4,9,16及21 d,对照组和GDNF组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21.53±1.54和23.67±1.08(P<0.05),19.82±1.35和22.87±1.04(P<0.01),22.55±1.20和25.25±1.13(P<0.01),25.52±1.43和28.92±1.37(P<0.01);对照组和GDNF组ACP活性(平均灰度)分别为37.49±1.39和35.40±1.18(P<0.05),40.94±1.38和38.43±1.31(P<0.05),22.55±1.20和25.25±1.13(P<0.05),37.15±1.52和34.68±1.43(P<0.05)结论:GDNF对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联合诱导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特点

    作者:李振宇;高明勇;闫洪印;白润涛;韩漫夫;余铮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体外联合诱导对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为了解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多因素环境下的分化表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PeproTech);胎牛血清(Hyclone);神经巢蛋白多抗(武汉博士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多抗,神经丝蛋白单抗(Sigma).②选用清洁级孕16 d的SD大鼠10只,无菌条件下取出胚胎,进行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基础培养基组成:含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及体积分数为0.02 B27添加液的DMEM/F12.③原代培养1周后,获取体外稳定增殖的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克隆,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作为对照.同时设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换用诱导培养基,即分别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10 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观察在不同因子诱导情况下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行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标记神经元与星状胶质细胞的表达.④通过荧光激发流式细胞仪分选技术对分化细胞计数,检测不同诱导环境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及星状胶质细胞的阳性百分率.结果:①细胞分化的形态学观察:分化早期可见神经球贴壁,大量细胞向四周爬出,1周后迁徙的大部分细胞完全贴壁,完成分化过程.在细胞密度较低区域可辨认出3种神经细胞类型:神经元样细胞、星状胶质样细胞、寡突胶质样细胞.②神经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清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存在大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阳性的星状胶质细胞;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多,神经丝蛋白染色阳性.③流式细胞荧光分选计数:诱导1周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神经元分化比例高,明显高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x2=19.56,P<0.05),而与血清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比较差异有极其显著性意义(x2=24.15,25.32,P均<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星状胶质细胞分化比例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组与其相近(x2=17.23,P>0.05),而血清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则显著升高(x2=24.45,23.79,P均<0.01).结论:体外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联合诱导有利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为脊髓原位神经干细胞分化及神经干细胞移植体内后的分化表现提供了实验数据.

  • 脊髓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及干细胞治疗对轴突再生的影响:国外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

    作者:臧大维;刘娟;Surindar Cheema

    背景:近几年国外学者在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少突胶质细胞的再生及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治疗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地进展.介绍国外近10年来对脊髓损伤的新认识,新研究成果及未来的科研和治疗方向.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87-01/2006-10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词为"脊髓损伤;神经干细胞;轴突;神经营养因子;动物模型",进行不同组合,选出相关文章.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脊髓研究中的与神经干细胞及神经营养因子有关的研究文献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脊髓损伤中以探讨其机制及新治疗方法的文章.②探讨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生长锥作用,引导再生方向的靶点,突触再形成及功能重建的文章.③神经营养因子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的文章.排除标准:①未被SCI收录的文章,相类似的研究.②无英文摘要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1 166篇,按上述标准纳入101篇,实际采用61篇,脊髓损伤机制相关文献12篇,轴突再生相关文献14篇,增长锥作用相关文献8篇,少突胶质细胞相关文献8篇,神经干细胞相关文献7篇,神经生长因子相关文献12篇.其余文献均被排除.资料综合:①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基础:损伤的轴突再生及增长;轴突穿透损伤瘢痕区的能力;轴突朝着正确的靶区方向再生;轴突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停止,终端形成突触,与神经元相接;神经传递功能重建及运动功能重新恢复.②脊髓损伤的神经病理分析:脊髓损伤后的原发性损害、继发性损害.③脊髓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包括3个方面:对于成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神经元的发展、再生,神经元通路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轴突增长锥;对轴突的再生起到抑制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蛋白;细胞膜和细胞内信号传递.④脊髓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和因子:少突胶质细胞,白血病抑制因子和Minocycline,内源性神经干细胞.⑤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常使用的模型是全部离断、部分离断模型和挫伤模型.⑥脊髓损伤研究的前景:已经开始把动物实验中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干细胞治疗发现用于临床,如白血病抑制因子在国外已经开始临床Ⅳ期实验,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诱导调控增殖研究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结论:神经营养因子干预治疗及神经干细胞治疗使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成为可能.进一步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引起轴突再生的机制,将是脊髓损伤研究领域的未来方向,了解引导调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向,将在修复脊髓损伤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作者:冯加纯;王晓梅;邵延坤;饶明俐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 Wistar大鼠 120只,随机分为 GDNF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又分为假手术组、缺血 0,3,6,24 h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于栓塞同时大鼠脑室内分别给予 GDNF和生理盐水.检测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半胱氨酸蛋白酶 (Caspase - 3)的表达、细胞凋亡等改变.结果 GDNF组脑梗死体积比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神经元损伤明显轻于生理盐水组,特别是海马区神经元在 GDNF组无明显损伤; GDNF组 Caspase - 3和 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少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GDN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抑制 Caspase - 3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 可分泌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融合蛋白cDNA克隆的构建

    作者:娄明武;尹学念;王绍娟;张国斌;胡卫东;刘静华;庞丽梅;王继萍;王全颖

    目的:为了探讨体内分泌表达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行性,构建可分泌表达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cDNA克隆.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4在西安华广生物工程公司实验室进行.采用非对称互补引物/膜板法,体外合成两端含有酶切位点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cDNA片段,通过用NaeⅠ和XhoⅠ内切酶消化从NT4 cDNA克隆中获取NT4的信号肽和前导序列,通过T4连接酶连接构建分泌表达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cDNA克隆.该克隆的特点是确保信号肽酶识别点的正确性.结果:测序证实克隆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cDNA与GeneBank提供的序列完全一致;经限制性内切酶物理图谱方法证实已经成功地将胰高血糖素样肽1 cDNA重组到含NT4的信号肽和前导序列下游.DNAsis软件分析结果表明该克隆编码具有信号肽酶识别点的NT4-GLP-1融合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能够分泌表达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融合蛋白的cDNA克隆.

  •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作者:焦蓉;黄星原

    过去人们对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系统方面,而目前研究发现NGF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NGF对免疫系统发育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已证实NGF可以影响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调节其介导的免疫反应,而且NGF与多种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该文就NGF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作者:焦蓉;黄星原

    过去人们对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系统方面,而目前研究发现NGF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NGF对免疫系统发育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已证实NGF可以影响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调节其介导的免疫反应,而且NGF与多种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该文就NGF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肠壁神经丛损伤和修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刘燕平;范一宏;吕宾

    胃肠道壁内神经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肠壁神经丛损伤可表现为神经变性、神经节细胞缺失等,导致胃肠道运动、感觉、分泌功能紊乱.本文就肠壁神经丛的损伤因素(如药物、炎症)和修复因素(如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5-HT4受体激动剂)作一综述.

  • p75NTR蛋白体外通过TrkANGFR/p75NTR异源二聚体信号途径促进L02细胞增殖

    作者:李俊峰;陈莲香;吕霞;舒建昌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受体(TrkANGFR、P75NTR)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外源性p75NTR蛋白对肝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L02肝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NGF、TrkANGFR、P75NTR在L02细胞中的表达.XTT法检测外源性P75NTR、NGF、NGF- P75NTR、抗TrkANGFR、抗p75NTR对L02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检测外源性P75NTR对L02细胞凋亡的作用.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检测外源性p75NTR对L02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P75NTR促进L02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NGF和NGF+ P75NTR组吸光度值(A)值分别为0.4916±0.0565和0.5839±0.073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601±0.0310,P<0.05);抗TrkANGFRA值为0.2689±0.0229,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抗P75 NTRA值为0.3524±0.031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外源性P75NTR对L02细胞有抗凋亡趋势,加入100 ng/ml P75NTR抗凋亡作用强,表达量为3.70±0.26,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0±0.62,P=1.000).P75NTR作用于L02细胞周期的S期,呈剂量依赖性,呈倒置的U形曲线,浓度为100 ng/ml时作用强(25.60±0.4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0±1.00,P=0.000).外源性NGF、P75NTR、NGF+ P75NTR上调了L02细胞NGFmRNA、TrkANGFR mRNA、P75NTRmRNA的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TrkANGFR、抗P75 NTR对NGFmRNA、TrkANGFR mRNA、P75NTR mRNA的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02细胞表达NGF及受体TrkANGFR、p75NTR,合适剂量的外源性P75NTR可能通过TrkANGFR/P75NTR异源二聚体信号途径促进L02细胞增殖.

99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