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型肉毒毒素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80例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陈超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观察组采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与6个月后的大排尿量、排尿次数以及PUF评分等症状指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大排尿量、排尿次数以及尿频尿急症状(PU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有了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可保证治疗效果,作用时间较长,且安全性高.

  • 四联药物与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作者:方志伟;张晓鹏;胡浩;许克新;黄晓波;王晓峰

    目的 评估肝素+利多卡因+碳酸氢钠+庆大霉素四联药物与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C/PBS)的疗效差别.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科首诊的23例IC/PBS患者资料.四联药物组(4万单位肝素、10 ml 2%利多卡因、10 ml 5%碳酸氢钠、16万单位庆大霉素加生理盐水配成50 ml)10例为A组,透明质酸钠组(40 mg/50 ml) 13例为B组.确诊后A组每周灌注2次,灌注6~8周;之后每月2次,灌注10个月.B组每周灌注1次,灌注6~8周;之后每月1次,灌注10个月.灌注液保留1h后排出,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个月行O'Leary-Sant评分,记录排尿日记与灌注不良反应.结果 22例随访至12个月,B组1例因反复泌尿系感染而中断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IC症状评分、IC问题评分、日排尿次数、大膀胱容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无不良反应,B组2例灌注后膀胱区疼痛加重.两组患者经过膀胱灌注治疗1、6、12个月后,IC症状评分、IC问题评分、日排尿次数、大膀胱容量均有改善,且A、B组所有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O'Leary-Sant症状评分下降≥25%或者日排尿次数下降≥25%为症状缓解,两组治疗后1个月(100%和100%,P=1.000)、6个月(80%和83%,P=1.000)、12个月(70%和75%,P=1.000)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肝素为核心的四联药物与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IC/PBS的疗效相似.

  • 心理评估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杨飞;湛海伦;卢扬柏;黄洁夫;周祥福

    目的 提高对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患者心理状态的认识,为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IC/PBS患者54例,女42例,男12例.年龄(41.0±12.4)岁.病程(63.0±59.2)个月.IC/PBS症状评估采用O' Leary-Sant调查表,与膀胱有关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评估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Ⅱ).分析IC/PBS患者症状与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结果 54例IC/PBS患者中,ICSI(15.0±1.8)分,ICPI(8.0± 2.6)分,ICSI和ICPI症状总分为(24.0-±3.9)分.PUF评分(20.0±2.3)分.VAS评分(7.0±1.0)分.焦虑症状评分(52.0±7.2)分,伴有焦虑症状者35例(64.8%).抑郁症状评分(16.0±4.5)分,伴有抑郁症状者41例(75.9%).患者受教育程度、睡眠质量、月收入与焦虑和抑郁程度相关.婚姻状况和工作情况与焦虑、抑郁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患者的症状(尿频、尿急、膀胱区疼痛不适等)严重程度与患者的焦虑(r=0.282)和抑郁(r=0.614)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结论 焦虑和抑郁在IC/PBS患者中较常见,并与患者的症状严重性相关,应重视对IC/PBS患者心理状况的评估,提高IC/PBS患者的生活质量.

  • 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A型肉毒素+水扩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作者:邹慈;于德新;王毅;赵理;王琦;张志强;谢栋栋;毕良宽;张涛;丁德茂

    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联合水扩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C)的疗效和安全性及不同注射部位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确诊为IC/BPC的患者69例,男5例,女64例.年龄23 ~ 66岁,平均44.5岁.将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和治疗组C组.A组行水扩张,B组行逼尿肌联合三角区A型肉毒素注射+水扩张,C组行单独三角区A型肉毒素注射+水扩张.A组23例,男1例,女22例;年龄23 ~ 69岁,平均44.6岁;病程6~ 23个月,平均12.5个月;体重指数18 ~ 25 kg/m2,平均22.4 kg/m2.B组24例,男2例,女22例;年龄27 ~ 65岁,平均42.8岁;病程6 ~19个月,平均12.7个月;体重指数19 ~ 25 kg/m2,平均22.6 kg/m2.C组22例,男2例,女20例;年龄30~68岁,平均44.3岁;病程6~21个月,平均12.9个月;体重指数19 ~ 25 kg/m2,平均22.5 kg/m2.3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9个月的白天排尿次数、夜尿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功能性膀胱容量(functional cystemetric volume,FCV)、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volume,PVR)、大尿流率(Qmax)、大膀胱容量(maximal bladder capacity,MBC)、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interstitialcystitis symptom index,ICSI)、间质性膀胱炎问题指数(interstitial cystitis problem index,ICPI)、生活质量评分(QOL)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3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后1个月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3个月时A组效果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仅白天排尿次数(7.0与14.0)、夜尿次数(3.0与5.0)和Qmax(14.0 ml/s与13.0 ml/s)有显著改善(均P<0.05),其余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C组改善仍较明显,B、C组白天排尿次数、夜尿次数、VAS、ICSI、ICPI、HAMA评分仍较术前显著下降(均P <0.05),FCV、MBC、Qmax、QOL仍较术前显著提高(均P<0.05),除Qmax和夜尿次数外,B组其余指标与同一时间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C组除Qmax、夜尿次数及躯体焦虑评分外,其余指标与同一时间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B组与C组比较,VAS(2.0与3.0)、躯体焦虑症状评分(6.0与10.0)均优于C组(均P<0.05).治疗后6个月A组尿频、尿急及疼痛症状恢复至术前,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治疗组白天排尿次数、夜尿次数、VAS、ICSI、ICPI、HAMA评分仍较术前显著下降(均P<0.05),FCV、MBC、Qmax、QOL仍较术前显著提高(均P<0.05),B组除PVR、Qmax、QOL外,其余指标与同一时间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C组除PVR、Qmax、MBC、ICSI、QOL外,其余指标与同一时间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B组与C组比较,ICPI(6.0与8.0)、躯体焦虑症状评分(7.0与10.0)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9个月时A、B、C组效果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ICSI(10.0与13.0)、ICPI(9.0与13.0)、QOL(5.0与6.0)和C组QOL(5.0与6.0)较A组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的ICSI(10.0与12.0)和MBC(285.0 ml与237.5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逼尿肌内A型肉毒素注射联合水扩张可有效缓解IC/BPC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焦虑评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的效果优于单独三角区注射.

  •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膀胱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活化和相关免疫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伟;王东文

    目的 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患者膀胱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活化,以及白介素(IL)-6、IL-10和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8(Siglec-8)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21例IC/BPS患者的膀胱黏膜活检组织为IC/BPS组,9例行输尿管镜检查患者的正常膀胱黏膜活检组织为对照组.IC/BPS组男3例,女18例;年龄(56.2±3.4)岁;患者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为(24.6±3.6)分.对照组男4,女5例;年龄(63.0±5.1)岁.采用透射电镜观察IC/BPS组和对照组膀胱黏膜肥大细胞、浆细胞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IL-6、IL-10、Siglec-8的表达;分析上述免疫指标表达程度与IC/BPS患者PUF评分的关系.结果 IC/BPS组21例中18例在超微电镜下可观察到肥大细胞及浆细胞,对照组均未见肥大细胞或浆细胞.IC/BPS组IL-6表达(-)1例,(+)11例,(++)9例;对照组9例IL-6表达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C/BPS组IL-10表达(-)3例,(+)7例,(++)11例;对照组IL-10表达(-)7例,(+)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IC/BPS组Siglec-8表达(-)12例,(+)5例,(++)4例;对照组Siglec-8表达(-)7例,(+)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IL-6表达(-)者PUF评分21分,IL-6表达(+)者PUF评分低于(++)者[(23.2±3.2)分与(26.7±3.1)分,P=0.025).IL-10表达(-)者PUF评分低于(++)者[(19.7±2.1)分与(27.1±2.5)分,P <0.001],而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7±1.8)分,P=0.062];IL-10(+)者PUF评分低于(++)者(P =0.001).9例IL-6、IL-10表达均为(++)者PUF评分为(26.6±2.4)分,高于7例IL-6和IL-10均为(+)者的PUF评分[(21.6±2.2)分,P<0.01].Siglec-8表达(++)和(+)者共9例,其PUF评分为(21.3±2.0)分,低于(-)者[(27.0±2.3)分,P<0.01].结论 IC/BPS膀胱黏膜组织中可见肥大细胞活化、浆细胞浸润.IL-6和IL-10表达强弱程度与症状程度呈正相关,Siglec-8表达强弱程度与症状程度呈负相关.

  • NALP3炎症小体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中的表达及作用

    作者:徐曦;张嘉鹏;王健;张彩霞;朱定军;范新祥;黄立;于皓;董文;刘皓;姚友生

    目的 探讨NALP3炎症小体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我院行膀胱镜检查的女性IC/PBS患者膀胱组织和膀胱癌患者癌旁正常膀胱组织各16例,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ALP3及凋亡蛋白-1(caspase-1)、白介素-1β(IL-1β)含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女性IC/PBS患者及正常人(各16例)尿液中IL-1β含量.将60只成年雌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通过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4组,每组各15只:对照组(膀胱灌注生理盐水0.5ml)、模型组[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酶(4 mg/ml)0.5 ml]、NALP3拮抗组[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酶(4 mg/ml)0.5 ml+格列本脲(10 mg/kg)]、黏膜保护剂组[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酶(4mg/ml)0.5 ml+透明质酸(0.8 mg/ml)].构建各组大鼠模型,采用尿动力学检测评估膀胱功能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ALP3、caspase-1、IL-1β含量;HE染色检测膀胱组织炎症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尿液中IL-1β含量;记录VonFrey刷0.07、0.4、1.0g刺激强度的疼痛评分;Transwell实验比较200、400 ng IL-1β和200 ng干细胞因子对肥大细胞的趋化作用.结果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IC/PBS患者膀胱组织中NALP3、caspase-1、IL-1β的表达量较膀胱癌癌旁正常组织明显升高(0.22±0.08与0.11±0.02,0.25±0.03与0.10±0.01,0.19±0.04与0.11±0.02,均P<0.05);IC/PBS患者尿液中IL-1β含量高于正常人[(381±112) μg/L与(98±40)μg/L,P<0.01].在大鼠实验中,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排尿时间间隔缩短[(120.0±15.6)s与(447.3±24.6)s],膀胱容量降低[(0.34 ±0.02) ml与(1.33 ±0.04) ml];黏膜保护剂组和NALP3拮抗组大鼠排尿时间间隔[(323.0±16.3)s,(280.0±12.5)s]和膀胱容量[(1.14±0.05)ml,(0.84±0.04)ml]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膀胱肥大细胞的数量高于对照组[(3.4±0.8)个与(0.4±0.2)个,P<0.05],黏膜保护剂组和NALP3拮抗组膀胱肥大细胞数量[(1.8±0.5)个,(1.5±0.7)个]均低于模型组(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膀胱中NALP3(5.91±0.33与1.00±0.12)、caspase-1(6.75±0.42与1.00±0.22)、IL-1β(7.12±0.45与1.00±0.18)的含量均明显升高,黏膜保护剂组和NALP3拮抗组NALP3(2.921±0.21,2.07±0.18)、caspase-1 (3.28±0.31,2.25 ±0.19)、IL-1β(3.33±0.41,1.98±0.21)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 <0.001).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疼痛评分均显著增加(0.07 g:7.5 ±1.8与2.1±0.5;0.4 g:9.2±1.9与5.2±1.1;1.0 g:15.4±3.8与6.8±1.5;P<0.05);黏膜保护剂组和NALP3拮抗组较模型组大鼠疼痛评分明显下降(0.07 g:2.4±0.3,2.8±0.7;0.4 g:5.2±0.4,6.5±1.3;1.0 g:6.4±0.8,7.3±1.1;P<0.05).体外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400 ng的IL-1β对肥大细胞的趋化作用与200 ng的干细胞因子类似[(3 800±400)个与(4 800±500)个,P>0.05].结论 NALP3炎症小体在IC/BPS膀胱组织中高表达,其可能通过促进IL-1β释放而趋化肥大细胞,从而加重IC/BPS炎症反应和临床症状.

  • 骶神经调节术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及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磊;宋奇翔;程欣;高雅;朴曙光;刘智勇

    目的 分析骶神经调节术(SNM)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及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3例采用SNM治疗的女性OAB及IC/PBS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2~67岁,平均52.3岁.其中OAB患者6例,IC/PBS患者7例.OAB患者术前24h平均排尿次数为22.5次(18~33次),夜尿次数平均为5.2次(3~8次),平均每次尿量为120.3ml(53~160 ml).IC/PBS患者术前疼痛评分平均7.3分(6~8分),24h平均排尿次数为21.6次(14 ~ 25次).比较手术前后患者24 h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平均每次尿量以及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3例患者均接受Ⅰ期SNM治疗,Ⅰ期手术时间平均92 min(52 ~ 125 min),Ⅰ期电极植入后测试时间平均为3.6周(2.5~4周).6例OAB患者中,4例转为Ⅱ期手术,转换率为66.7%(4/6).Ⅰ期植入后,6例OAB患者的24 h平均排尿次数为14.3次(9~21次),夜尿次数平均为2.3次(1~4次),平均每次尿量为166.4 ml(110 ~225ml),与Ⅰ期植入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例IC/PBS患者中,4例接受Ⅱ期手术治疗,转换率为57.1%(4/7).Ⅰ期植入后7例IC/PBS患者的VAS评分平均3.8分(2~5分),24h平均排尿次数为16.8次(11~ 20次),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期、Ⅱ期手术总转化率为61.5% (8/13).Ⅱ期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8.3个月,未出现切口感染、血肿、电极排异反应、电极移位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SNM Ⅰ期手术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关键,SNM可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的尿急、尿频及疼痛症状,创伤小、出血少,是治疗女性OAB及IC/PBS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 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13年回顾分析

    作者:高轶;廖利民;赵玲娜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3例女性IC/BPS患者的病例资料.77例行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A组),年龄(56.0±4.1)岁,治疗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9.4±0.9)分,排尿次数为(47.9±11.2)次,OLeary-Saint症状评分(OSS)为(34.3±1.7)分,生活质量评分(QOL)为(5.3±0.6)分;76例行膀胱水扩张及透明质酸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B组),年龄(58.0±3.3)岁,治疗前VAS为(9.2±0.8),排尿次数为(45.8±11.2)次,OSS为(34.7±1.5)分,QOL为(5.4±0.6)分.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后1周以及1、3、6、12个月的VAS、排尿日记、OSS、QOL.结果 A组治疗后1周VAS为(2.2±1.9)分、排尿次数为(31.3±8.6)次、OSS为(19.2±6.3)分、QOL为(3.2±0.6)分;治疗后1个月VAS为(4.1±1.8)分、排尿次数为(34.8±9.3)次、OSS为(25.1±4.4)分、QOL为(3.5±0.8)分;治疗后3个月VAS为(8.1±1.2)分、排尿次数为(40.5±10.8)次、OSS为(31.3±2.5)分、QOL为(4.9±0.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6个月的VAS[(8.8±1.1)分]、排尿次数[(45.5±10.7)次]、OSS[(33.3±1.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OL[(5.2±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VAS[(9.2±0.8)分]、排尿次数[(47.8±11.8)次]、OSS[(34.5±1.4)分]、QOL[(5.4±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2例出现急性尿潴留,27例接受重复注射,28例失访.A组重复注射患者治疗后6个月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12个月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后1周VAS为(3.9±1.7)分、排尿次数为(34.3±9.6)次、OSS为(19.4±6.2)分、QOL为(3.6±0.8)分;治疗后1个月VAS为(7.9±1.3)分、排尿次数为(40.5±10.5)次、OSS为(31.4±2.6)分、QOL为(4.7±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VAS[(9.3±0.9)分]、OSS[(35.1±1.1)分]、QOL[(5.5±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尿次数[(46.2±12.3)次]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的的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3例出现尿道感染,15例治疗后6个月因疗效不佳改行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退出观察组),31例失访.结论 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是治疗IC/BPS的有效方法,单次剂量的平均作用时间是6个月,重复注射是有效的.

  • 索利那新联合三联药物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疗效分析

    作者:王锐;高靖达;张卫;刘春雨;孙二琳;刘利维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联合三联药物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资料.均采用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镜水扩张术后,行膀胱灌注三联药物混合溶液(肝素2.5万单位+2%利多卡因10 mL +5%碳酸氢钠10 mL+0.9%氯化钠溶液30 mL,共约50 mL),保留1h后自行排出,每周1次,共2月.此外,给予口服索利那新5 mg,每日1次,共2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月对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O' Leary-Sant IC症状评分(ICSI)及问题评分(ICPI)标准、平均排尿次数、大膀胱容量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价,记录排尿日记与不良反应.结果:58例患者完成治疗,3例因反复泌尿系感染、无法耐受膀胱灌药等原因中止治疗.1、2月治疗后相关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利那新联合膀胱水扩张和膀胱灌注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有效、安全的疗法.

  • 透明质酸与M受体拮抗剂联用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田河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与M受体拮抗剂联用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女性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透明质酸膀胱内灌注与M受体拮抗剂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大膀胱容量、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和问题指数评分(ICSI/ICPI)、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结果 联合治疗组临床改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2.91%)(P<0.05);对照组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大膀胱容量、ICSI、ICPI、PUF、VAS及BPH-QOL评分分别为(13.50 ±3.14)次/d、(11.02±1.84)mL、(146.57±23.65)mL、(10.14±2.05)分、(11.02±1.84)分、(16.50±3.21)分、(5.10±2.12)分、(20.15±4.34)分;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0.05±2.68)次/d、(2 381.26±302.65) mL、(168.81±29.32)mL、(7.85±1.66)分、(8.10±1.33)分、(10.17±2.48)分、(3.85±1.06)分、(13.14±2.29)分;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及大膀胱容量,ICSI、ICPI及PUF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联合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常规对症治疗,透明质酸与M受体拮抗剂联用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膀胱潴尿功能.

  • 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非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作者:伊庆同;吕坚伟;蒋晨;吕婷婷;傅琦博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非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6月非溃疡型女性IC/PBS患者30例,进行生物反馈盆底肌肉电刺激,每天1次,每次20~30 min,5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记录患者治疗前后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ICSI)评分、间质性膀胱炎问题指数(ICPI)评分、盆腔疼痛和尿急/尿频症状(PUF)评分、24 h排尿次数和平均每次排尿量。结果:治疗后1周及1、3、6个月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76.7%(23/30)、66.7%(20/30)、53.3%(16/30)和23.3%(7/30);ICSI评分、ICPI评分、PUF评分、24 h排尿次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平均每次排尿量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事件。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非溃疡型IC/PBS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经皮穿刺腹下交感神经阻滞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作者:伊庆同;吕坚伟;王咏蕾;王珊娟;蒋晨;吕婷婷;冷静;邱丰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腹下交感神经阻滞(HNB)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难治性IC/PBS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电刺激检测仪定位穿刺针,准确定位双侧腹下交感神经,注射2%利多卡因20 mL、甲基维生素B120.25 mg、曲安奈德20 mg.该治疗每2周1次,一个疗程3次.比较患者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评分(ICSI)及问题指数评分(ICPI)、24 h排尿次数及平均每次排尿量,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事件.结果 78例患者均完成3次HNB,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79.5%、79.5%、67.9%、55.1%、30.8%、16.7%,患者疗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患者症状缓解维持时间为3 ~ 17(8.5±2.8)个月.治疗后患者膀胱区疼痛/酸胀缓解率高于尿频/尿急缓解率.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的VAS评分、ICSI评分、ICPI评分、24 h排尿次数和平均每次排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 经皮穿刺HNB能缓解部分难治性IC/PBS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损伤小、不良反应少.

  • 三联药物膀胱灌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作者:石兵;赵凡;胡青;张杰;吕伯东

    目的 探讨三联药物膀胱灌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6例女性IC/PB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三联药物混合溶液(2%利多卡因20ml+肝素钠10万U+5%碳酸氢钠10ml+0.9%氯化钠溶液20ml)膀胱灌注,膀胱内保留1h后自行排出,1次/周,疗程2个月;同时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第1个月强化治疗(5次/周),第2个月间断治疗(3次/周),疗程2个月.比较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时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评分(ICSI)、问题评分标准(ICPI)、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24h日间及夜间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26例患者均完成全部治疗过程.治疗1、2个月时ICSI、ICPI、PUF、SAS、24h日间及夜间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首次膀胱灌注后出现轻度体温升高,未予特殊处理,后续灌注无明显不适;2例患者首次灌注后出现膀胱区疼痛加重,可耐受,继续接受第2次膀胱灌注后上述感觉逐渐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三联药物膀胱灌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IC/PBS安全有效,易被患者接受.

  •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22例临床护理

    作者:曹璐;李萍;金萍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22例患者做好全方位的护理工作,给予心理护理、检查前后相关护理、导尿管护理、血尿护理、膀胱痉挛护理、排尿观察与护理、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1、3、6个月时的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大排尿量明显增加,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下降,O' Leary-Sant评分降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上述指标持续改善,且趋于稳定.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使症状得到持续改善.

  • IC/PBS和OAB的鉴别诊断

    作者:方志伟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目前均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而是基于临床症状和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诊断.两种疾病均有尿频、尿急等类似表现,使得临床上的鉴别存在困难.临床研究发现所有表现为尿频、尿急的患者均需要作两者的鉴别诊断,且难治性OAB患者中IC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本文综合病史、体检、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等方面讨论了IC/PBS与OAB的鉴别诊断流程,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 阿米替林联合透明质酸钠、肝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高飞;张进;董滢;雷普;许平;卜小斌;徐虎;王贵荣

    目的 探讨口服阿米替林联合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肝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C/PBS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4例IC/PBS患者行口服阿米替林联合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肝素治疗.麻醉下膀胱镜检查及水扩张后,诊断明确所有患者即开始口服阿米替林25 mg /d,大剂量75 mg/d;同采用透明质酸40 mg、肝素25 000U 混合液膀胱灌注、每周1次,4次后改每月1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的排尿次数、排尿量和O'leary saint问卷表评分(O'Leary-Sant patient symptom/problem index scores,ICSI /ICPI);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elvic pain and urgency frequency questionnaire,PUF);第6月复查膀胱镜.结果 22 例患者完成本研究,随访3、6月时,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尤其是夜尿次数,平均每次尿量明显增加,ICSI、ICPI、PUF 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6月与治疗3 月相比差异除夜尿次数及PUF 评分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复查膀胱镜检查,19例黏膜下出血点消失或减轻,3例膀胱三角区炎性改变.结论 阿米替林联合透明质酸钠、肝素治疗IC/PBS安全有效.

  • 经尿道膀胱电灼术治疗难治性非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作者:伊庆同;吕坚伟;傅琦博;蒋晨;李佳怡;吕婷婷;冷静;黄翼然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电灼术治疗难治性非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难治性非溃疡型女性IC/PB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21).试验组先行麻醉下水扩张,再对膀胱黏膜丝球样出血点密集处行经尿道膀胱电灼术.对照组单纯行麻醉下水扩张1次.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及1、3、6月的间质性膀胱炎指数评分(ICSI)及问题指数评分(ICPI)、盆腔疼痛和尿急尿频患者症状评分(PUF)、24 h排尿次数及平均每次排尿量,并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 56例患者治疗后均随访6月以上,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月的ICSI评分、ICPI评分、PUF评分、24 h排尿次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平均每次排尿量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月的各项评分及24 h排尿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平均每次排尿量明显增加,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3、6月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8.6%(31/35) 、82.9%(29/35)、80%(28/35)和71.4%(25/3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 经尿道膀胱电灼术能有效缓解难治性非溃疡型IC/PBS患者的临床症状,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CT引导下经皮上腹下神经丛阻滞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疗效分析

    作者:王鑫;孔涛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上腹下神经丛阻滞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10例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CT引导准确定位上腹下神经丛,行经皮上腹下神经丛阻滞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1周、治疗后1、2周以及1、3、6个月的疼痛指数评分、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评分(ICSI)以及问题指数评分(ICPI)、24小时排尿次数、夜尿次数、膀胱容量,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事件.结果 10例患者均完成3次治疗,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1、2周及1、3、6个月患者的24小时排尿次数,夜尿次数,膀胱容量,ICSI以及ICPI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CT引导下上腹下神经丛阻滞治疗能够缓解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损伤小、不良反应少.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