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诊断及其在TNM分期中的应用

    作者:柯丽明;何以敉;林礼务;薛恩生;陈志奎;叶琴;吴丽足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声像图特征,评价超声在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ILC的声像图,评估术前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44例中32例接受钼靶检查,将其检查结果与超声声像图进行对比.结果 ILC声像图表现为病灶内部低回声(100%)、周围高回声晕(95.5%)、边缘毛刺征或蟹足征(90.9%)、形态不规则(86.4%)、边界不清(81.8%),近半数后方衰减(45.5%),钙化灶较少见(22.7%).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95.4%)高于钼靶(84.4%)(P>0.05),联合2项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超声T分期与病理T分期的总符合率为71.4%.超声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3.3% (14/15),特异度为65.5% (19/29),准确率为75% (33/44).结论 超声对ILC诊断率高,与钼靶检查存在互补关系,超声对ILC术前TNM分期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并优于钼靶,但钼靶对ILC病灶内钙化灶的发现优于超声.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发顺;侯红敏;王芳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是一种罕见类型.笔者报道3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病理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认识.1 临床资料病例1 ,女,51岁.3年前行左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根治性切除术.近半个月来出现腹胀、纳差,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下腹部触及不规则包块,活动性差.彩超提示:双侧卵巢增大,考虑可能是卵巢转移癌.行剖腹探查术,提示:双侧卵巢均增大约5 cm×3 cm,呈结节状,双侧输卵管变硬,子宫肌壁多个灰白色结节,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李迎宾;李惠翔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择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收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63例,均给予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50岁58.7%,已绝经61.9%,肿瘤直径2~5cm68.3%,腋淋巴结无转移57.1%,无脉管浸润87.3%,TNM分期Ⅱ期58.7%.63例患者中,经典型35例,占55.6%;非经典型28例,占44.4%.ER阳性81.0%,PR阳性71.4%,Ki-67增殖指数≤14,69.8%,HER-2阴性90.5%,管腔A型57.1%.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病理特点多样,医生应准确掌握患者的病理特点,以提升诊断准确性.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阳性手术切缘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焦良和;沈美萍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患者手术切缘阳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行保乳手术的192例I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手术切缘阳性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192例ILC患者中首次手术后47例为切缘阳性(24.48%),进行再次局部扩大切除术后仍有14例为切缘阳性,约占首次阳性的29.79%.单因素分析显示,ILC患者首次手术切缘阳性与ILC组织分型、钼靶及超声提示有多中心/多灶性或结构紊乱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腋下淋巴转移、手术切除范围、ER、PR及HER-2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ILC患者二次手术切缘阳性与钼靶及超声提示有多中心/多灶性或结构紊乱存在明显相关性(均P<0.05),而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组织分型、TNM分期、腋下淋巴转移、手术切除范围、ER、PR及HER-2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钼靶及超声提示有多中心/多灶性或结构紊乱均是影响ILC患者首次手术和二次手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LC患者保乳术后手术切缘阳性率相对较高,且与钼靶或超声提示存在结构紊乱、多中心或多灶性密切相关,临床应予以重视.

  • CyclinD1和P53于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宏伟;王新

    目的:在乳腺癌中检测CyclinD1和P53两种因子的表达结果以及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在乳腺正常组织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运用免疫组化LP法检测CyclinD1和P53两种因子的表达状况,对比两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相比乳腺正常组织,ILC与IDC组织中CyclinD1和P53的表达较高(P<0.05),然而两者在ILC与IDC中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在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中CyclinD1和P53表达与年龄 、绝经状态 、肿瘤大小 、PTNM分期 、淋巴结浸润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二者表达呈正相关体现在组织学类型 、淋巴结转移中(P<0.05).结论:在ILC与IDC两种乳腺癌组织中CyclinD1和P5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呈正相关,在乳腺癌的生物学诊断指标中可作为循证依据,有利于在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预警作用.

  • 联合检测Annexin A3和EZH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卢玉元;王新

    目的: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中Annexin A3和EZH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Annexin A3和EZH2蛋白在各50例乳腺正常组织、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Annexin A3和EZH2蛋白在ILC与ID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乳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在ILC与IDC组织中的表达(P<0.05).Annexin A3和EZH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分子亚型等有关(P<0.05).Annexin A3和EZH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P<0.05).结论:Annexin A3和EZH2蛋白在ILC及IDC组织中的表达升高,二者表达呈正相关.Annexin A3、EZH2有望成为乳腺癌的肿瘤标记物,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判断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 p53、CerbB-2、ER、PR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陶曙;邱志远;雷珍;许跃;陆莉;钟锡明;范钰;范磊

    目的 探讨p53、Cerb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7例ILC中p53、CerbB-2、ER、PR和Ki67的表达.结果 27例ILC患者的p53、CerbB-2、ER、PR和Ki67阳性率分别为33.3%、33.3%、77.8%、59.3%和70.4%.肿瘤直径≥3 cm组的p53阳性率高于肿瘤直径<3 cm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PR、Ki67和p53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53、CerbB-2、ER、PR和Ki67表达与年龄、乳头侵犯和月经情况无相关性(P>0.05).结论 联合检测p53、CerbB-2、ER、PR和Ki67的表达有助于判断ILC的生物学行为,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 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宇

    全世界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高达120万,因乳腺癌死亡的患者高达50万,现乳腺癌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1],严重危害女性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其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病理、超声征象、TNM分期及分子分型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以皮肤红肿、变硬为症状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1例

    作者:刘四君;况花荣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因左上肢及左胸壁皮肤肿胀、硬化2月余于2010年3月17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12月底始出现左腋下皮肤发红、肿胀、变硬,并自觉发热、疼痛,后渐向左胸壁扩展,于2010年1月上旬左乳晕处皮肤出现较多的绿豆大小红色结节,且局部亦渐肿胀变硬,并向下向后扩散,左上肢出现肿胀,左肩关节上举困难,活动受限,左胸壁、左上腹及左腋下皮肤常有疼痛感.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探析

    作者:赵辉

    目的:分析研究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诊断鉴别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免疫组化SP法以及光镜检查法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光镜下的细胞界限较为清晰、癌细胞体积较小、嗜酸性强、粘附性差、细胞核呈现出卵圆形,癌细胞的排列呈单行串珠状或围绕着遗留导管呈现出同心圆状的浸润.利用免疫组化SP法对这些患者进行检查发现,PR为60%~75%,ER为76%~97%,C-erb呈现出阴性特征.结论:在加强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疾病的治疗提供专业的数据资料与图像资料,以提升该病的临床治疗水平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另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在乳腺浸润性癌群体中的比例为6%~15%,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作者:范晓慧

    目的:探究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ILC患者64例,患者年龄36~85岁,所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回顾性总结,并且通过光镜检查法以及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结果:对于乳腺ILC患者进行检查,发现其在光镜下细胞界限比较清晰,癌细胞的体积比较小,黏附性较差,细胞质具有较强的嗜酸性,细胞核表现出卵圆形的状态,围绕遗留的导管呈同心圆状或者是单行串珠状.对乳腺ILC患者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查,检查结果中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76%~97%,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61%~74%,HER-2数据多数表现为阴性.结论:在乳腺ILC患者的治疗中,对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生存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乳腺癌子宫转移1例报道

    作者:李丹;姚嫱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3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我院.患者2015年4月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外院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浸润,可见腺管样排列,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病理性核分裂可见(图1);免疫组化:CK(+)、EMA(+)、CAM5.2(+) 、CK7(+).

  • 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雁威

    目的 探讨超声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5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包括89例浸润性导管癌(IDC)与56例浸润性小叶癌 (ILC),对两者的声像图表现及肿瘤内部血流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在肿瘤形态、边界、后方回声方面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组织学的不同明显影响乳腺癌的超声影像改变.超声对IL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可弥补钼靶X线摄影的不足.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影像学表现

    作者:李卫江;王莉;袁丹军;王琴珠

    目的:了解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不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26个病灶)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X线、超声及MRI表现.结果:乳腺浸润性小叶癌X线表现不规则肿块7例,分叶形4例,圆形、卵圆形分别为5例和4例,肿块伴钙化6个,阴性1例.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常以浸润性不规则肿块,不对称性致密影及结构扭曲等常见,在X线上导致诊断困难,临床、X线、B超和MRI结合能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耀鹏

    目的:总结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40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总结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彩超表现、TNM分期特点等。结果:ILC患者中30~49岁年龄段发病率高,达到45.00%,60%ILC患者未绝经,90.00%患者查体可触及肿物,多数患者淋巴结无转移或少量转移。镜检结果表明癌细胞较小、粘附性较差、胞质少、嗜酸性,常有胞质内小空泡,部分还存在印戒细胞样,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较少,癌细胞呈散状分布,部分呈单行串珠状或围绕残留导管呈靶环状或同心圆浸润。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多发于绝经前,两侧乳腺均可发病,临床应用查体多数可触及肿块,彩超扫描、钼靶片等联合诊断准确率更高。

  • 胚胎/多能干细胞标记物Oct3/4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分子分型的意义

    作者:周国江;何潇言;王鸿雁;韩玉翠;赵子龙;杨勇

    目的 研究干细胞标记物Oct3/4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分子分型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临床病理和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Oct3/4的表达情况,探讨Oct3/4表达与其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Oct3/4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5);Oct3/4在基底细胞样型、Luminal A型、Luminal B(HER2-)型、Luminal B(HER2+)型、HER2(+)型浸润性小叶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29.63%、14.28%、20%、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3/4与CK5/6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394,P<0.05);Oct3/4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AJCC分期、患者生存状况及组织学分型均无相关性.结论 干细胞标志物Oct3/4表达可能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生相关,但与其进展和预后关系不明显;Oct3/4表达与浸润性小叶癌的基底细胞样型存在一定相关性;Oct3/4与CK5/6在分子机制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