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Z型一次性鼓膜穿刺针的制作与应用

    作者:周颖;房琳

    目的研究一次性鼓膜穿刺针的制作方法,使之使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方法采用上海埃斯埃医疗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自制而成。结果经临床6000余例实际使用,所有穿刺操作方便,利于固定,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效果医患满意。结论 Z型一次性鼓膜穿刺针使用简单,易于固定,安全可靠,不影响操作视野,降低了鼓膜穿刺的技术难度,给治疗工作带来了方便。

  • 大鼠分泌性中耳炎中耳Th2/Th1细胞失衡模式的研究

    作者:刘华;宋扬;高占梅;赵守琴;佟静;范尔钟;王阳

    目的 探讨大鼠分泌性中耳炎中耳微环境中的Th2/Th1细胞失衡模式.方法 选用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20耳).实验组以卵清蛋白腹腔致敏后耳内激发制成分泌性中耳炎(OME)模型,对照组以PBS替代卵清蛋白.耳内激发后2 d处死动物,采用HE染色切片观察各组中耳黏膜病理变化及炎症细胞的改变,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中耳腔灌洗液中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和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中耳黏膜和骨髓腔中IL-4、IFN-γ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中耳灌洗液中IL-4含量、Th2/Th1(IL-4/IFN-γ)比值以及中耳黏膜和骨髓腔中IL-4表达、Th2/Th1(IL-4/IFN-γ)比值均出现一致性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耳微环境中IFN-γ含量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变应原刺激下OME大鼠中耳微环境中IL-4合成显著增高,而IFN-γ相对减少,Th2/Th1比值增高,存在以Th2亢进为特征的Th2/Th1细胞失衡反应,中耳微环境的Th2/Th1细胞失衡模式是分泌性中耳炎重要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之一.

  • 分泌性中耳炎中Foxp3+CD4+CD25+T细胞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丹妮;李洁;赵守琴;王阳;杨琳

    目的 通过检测叉头状转录因子p3+ (FoxP3+)CD4+CD25+T细胞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患者外周血中的含量,探讨其是否参与OME的发生发展.方法 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6例成人OME患者外周血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Foxp3+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慢性OME组外周血中Foxp3+CD4+CD25+ T/CD4+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急性OME组,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F=7.090,P<0.01);急性OME患者外周血中Foxp3+CD4+CD25+T/CD4+T细胞含量虽较正常人低,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xp3+CD4+CD25+T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可能参与OME慢性炎症持续状态的调控.

  • 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对杯状细胞MUC5B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曾宪海;李娟娟;耿娟娟;赵海亮;高晗;邱书奇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4 (Interleukin-4,IL-4)和白细胞介素13 (Interleukin-13,IL-13)刺激HT-29MTX细胞后,黏蛋白MUC5B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IL-4、IL-13刺激HT-29MTX细胞,培养不同时间后,收集细胞培养基,提取细胞总RNA和蛋白,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IL-4和IL-13浓度达到10 ng/ml时,随着IL-4、IL-13浓度的增加,HT 29-MTX细胞表达MUC5B mRNA增加且MUC5B蛋白分泌量增加,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F=172.82、14.32,P<0.01).HT-29MTX细胞暴露于含10 ng/mlIL-4、IL-13的培养基时,分别在12h和24 h后,随着时间的延长,HT-29MTX细胞表达MUC5B mRNA增加,且MUC5B蛋白分泌量增加,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1.01、579.78,P<0.01).结论 IL-4、IL-13能上调体外培养的杯状细胞MUC5B的分泌,提示其可能参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中的表达

    作者:李希平;赵守琴;戴海江;范尔钟;刘仲燕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大鼠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探讨其在OM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0只健康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内毒素(endotoxin,ET)组30只及生理盐水(NS)组20只.均以右耳为实验耳,左耳作正常对照.分别经听泡注入来源于绿脓杆菌的ET 35μl和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术后6小时、1夭、3天、7夭及14天各处死6只、4只大鼠采集中耳渗液及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TNF-α水平.光镜下观察中耳黏膜各时间段的病理变化.结果组织学:ET组术后6小时出现炎症反应,3天时达高峰,14天时基本恢复正常;NS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TNF-α检测:两组动物血清中均无表达.ET组及NS组中耳渗液中TNF-α的表达水平在术后6小时、1夭、3天、7夭分别为56.75±6.39、122.62±9.26,254.24±12.34、35.10±3.19,26.24±4.36、22.08±3.25,10.35±2.33、0.0pg/ml,14夭均无表达,ET组高于NS组,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TNF-α是OME发病过程中重要的致炎因子之一,其在中耳渗液中的表达水平反映OME炎症反应的过程.

  • 鼾症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声导抗分析

    作者:刘平;朱忠寿;魏日富;李慧凤;何观文;卜川;张茂华

    目的 观察分析鼾症儿童的声导抗.方法 选取75例3~8岁不同程度腺样体肥大鼾症儿童,进行声导抗测试,并记录结果和参数.结果 鼾症儿童腺样体肥大Ⅲ度中,出现A型曲线的几率低,明显低于50%,反之出现B和C型鼓室图的几率高,声反射引出率低,平均峰压低,与Ⅰ度和Ⅱ度差别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等级腺样体肥大对儿童的中耳影响不同,腺样体越大,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几率越大,程度越严重.

  • 一种新型中耳炎小鼠模型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

    作者:黄秋红;黄子真;郑亿庆;陈玲;张志钢;陈穗俊;区永康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的中耳炎小鼠模型应用于耳鼻咽喉科领域.方法 引入20只Sh3pxd2b突变小鼠以及20只野生型对照小鼠,采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耳声发射、声导抗进行听觉功能检查,对中耳进行连续病理切片并进行HE染色.结果 20只Sh3pxd2b突变小鼠中耳病理显示中耳腔均有积液及炎性细胞,中耳黏膜增厚,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显示平均阈值较野生型小鼠高,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显示平均振幅高于野生型小鼠,声导抗显示平均声顺值低于野生型小鼠且峰压值较低,三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Sh3pxd2b突变小鼠是一种新型的中耳炎动物模型,可运用于耳鼻咽喉科领域的研究.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听力学检测及综合治疗

    作者:高映勤;林垦;马静;张铁松;郭亚丽;李正才;高丽

    目的 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学检测方法及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8例(328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病例资料,根据病因分为保守治疗130例(215耳)和手术治疗78例(113耳).结果 治疗后随访半年,其中治愈或好转201例(318耳),总有效率96.95%,无效7例(10耳).结论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近病灶的影响因素较多,综合系统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采用相应治疗,可减少反复发作及后遗症的产生.

  • 大鼠分泌性中耳炎中细胞外基质重塑现象的观察

    作者:刘俞;祝威;付涛

    目的 观察大鼠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模型中是否存在细胞外基质重塑现象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 24只大鼠听泡内注入脂多糖和纤维蛋白封闭剂制作SOM模型,1、7、20 d取听泡;8只大鼠听泡内注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Masson染色测定中耳黏膜内胶原成分的比例;免疫组化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s,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 proteinases,TIMP1)在中耳黏膜表达情况.结果 细胞外胶原随病程的延长增多;SOM组与对照组比较MMP2、TIMP1、TGF-β1蛋白在中耳黏膜表达明显增强,MMP2、TIMP1在7d时表达强,TGF-β1在20 d时表达强.结论 大鼠SOM模型的中耳黏膜内存在细胞外基质重塑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与TGF-β与MMPs蛋白的平衡失调有关.

  • 婴幼儿中耳乳突MRI异常信号影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登茂;苏金柱;左路杰;耿江桥;宋英鸾;焦祺;郑文娟

    目的总结分析无耳部临床表现的婴幼儿中耳乳突存在异常信号的MRI病例,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结合硬性耳内镜和1000 Hz声阻抗检查,总结分析42例(62耳)患儿无临床表现的中耳乳突存在异常信号影的MRI资料.结果这些中耳乳突存在长T2信号影病例中,50耳可诊断为中耳炎,占80.7%; 10耳提示存在一定的中耳功能障碍,占16.1%; 2耳尚不能明确中耳异常长T2信号原因,占3.2%.结论无耳部临床表现的婴幼儿中耳鼓室存在异常长T2信号的MRI患儿中有80.7%以上是与中耳炎相关,据此有助于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

  • 分泌性中耳炎行鼓膜置管术前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变化及其与疗效关系

    作者:祝青萍;侯红岭;曹会玲

    目的 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手术治疗前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经临床确诊SOM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SOM患儿全麻下常规行鼓膜穿刺加置管术治疗.术后第1天和第3周再次复查DPOAE、纯音听阈,与术前比较.结果①120例SOM患儿鼓膜穿刺均抽出少许鼓室积液,胶冻样积液65耳,黏液样积液42耳,浆液样积液13耳.②SOM组患儿置管前DPOAE引出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置管后1天与置管后3周比较,各频率DPOAE引出率逐渐提高;置管后3周DPOAE引出率仍低于正常对照组.553、783、1105、1560、2211、3125和4416 Hz各频率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250和8837 Hz频率的DPOAE引出率,置管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置管后第1天与置管后3周比较,置管后3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DPOAE幅值在SOM组患儿置管前、置管后1天和置管后3周逐渐接近正常对照组.但SOM组患儿置管后3周DPOAE幅值仍低于正常对照组.DPOAE幅值在553、783、1105、1560、2211、3125和4416 Hz各频率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频率为6250 Hz和8837 Hz的DPOAE幅值在置管前、置管后第1天、置管后3周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患儿术后第1天和术后3周的言语频率区(500、1000和2000 Hz)气导平均阈值与术前比较降低(P<0.05).结论 SOM患儿接受鼓膜穿刺加置管术治疗后3周内DPOAE引出率和幅值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好.

  • 根据鼓室积液物理特性处理伴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向明亮;吴皓;王振涛;黄琦;孟国珍;陈祁

    目的 探讨根据鼓室积液物理特性区别处理伴发于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手术的伴发于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其鼓室积液物理特性进行区别处理.鼓室积液量多黏稠时,行鼓膜置管术;鼓室积液量少稀薄时,仅行鼓膜穿刺抽液.所有患者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结果 鼓膜置管组167例255耳.术后2年时,声阻抗A型者76.1%.分泌性中耳炎复发者13.3%;中耳感染流脓者9.8%;取管后鼓膜穿孔未愈者3.9%;置管堵塞10.5%,过早脱落14.5%.鼓膜未予置管组68例88耳.术后2年时,声阻抗A型者92.0%.分泌性中耳炎复发者2.3%;中耳感染流脓者1.1%.未予鼓膜置管者,其治愈率优于鼓膜置管者,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鼓膜穿孔率等则明显低于鼓膜置管者(P<0.01).结论 对伴发于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根据鼓室积液物理特性区别处理,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

    作者:徐隽彦;刘春丽;倪立群

    目的 对比分析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和鼓膜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52例经保守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排除鼻咽部占位性病变,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对差异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耳内镜鼓膜置管法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术后创伤小及恢复效果良好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卡介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荣;洪苏玲;唐新业

    目的研究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对分泌性中耳炎小鼠模型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分为3组,每组10只,其中卵清蛋白(ovalbumin,OVA)模型组(OVA组)和卡介苗治疗组(BCG组)皮下注射卵清蛋白致敏,然后用卵清蛋白耳内激发两次;阴性对照组(NS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NS),然后NS激发2次.BCG组在耳内激发前3天给予双下肢外侧皮内注射卡介苗0.02 mg,其它两组不作干预,三组分别于二次激发后2天处死小鼠,中耳黏膜病理切片观察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e 4,IL-4)、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e 5,IL-5)、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e12,IL-12)的表达.结果BCG组中耳黏膜组织炎症反应较OVA组明显减轻,Th1(Thelper type 1,Th1)型细胞因子IL-12、IFN-γ较OVA组显著增多,(P<0.05);而Th2 (T helper type2,Th2)型细胞因子IL-4、IL-5较OVA组明显减少,(P<0.05),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结论卡介苗是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的细胞平衡,达到治疗的作用.

  • 咽鼓管置管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比较

    作者:王新国;肖君;刘昕

    目的 比较咽鼓管置管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将71例(86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6例,44耳)与对照组(35例,42耳).实验组在鼻内镜直视下行咽鼓管置管术,每日冲洗后鼓室注药治疗;对照组行鼓膜切开并置管.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愈21耳(47.73%),显效19耳(43.18%),无效4耳(9.09%).对照组治愈12耳(28.57%),显效17耳(40.48%),无效13耳(30.9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69.05%(P<0.05),实验组治疗后平均听阈为20.95 dB,显著好于对照组28.25 d日(P<0.01).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疗效明显优于鼓膜置管术,联合药物管腔内注入可有效恢复咽鼓管功能,且避免了鼓膜损伤,符合微创原则,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理想选择.

  • 两种位置鼓膜置管疗效比较

    作者:马晓波;赵守琴;李洁;李颖;魏臣义

    目的 研究将鼓膜通气管置于鼓膜紧张部前下象限及后下象限时其疗效有无差别.方法 选取双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40例,每例均随机选取一侧在鼓膜紧张部前下象限置管,对侧在鼓膜紧张部后下象限置管.术后1周,1、6、12个月分别行门诊复查.术后1周复查纯音听力测试,其余每次复查均记录通气管是否脱落.统计分析两个位置的疗效有无差异.结果 术后1周前下象限组与后下象限组气导听阈平均值配对t检验,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下象限组均值10.4575,后下象限组均值10.2300,后下象限组气导平均听阈较前下象限组低.术后12个月两组间脱管率两独立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下象限组较后下象限组脱管率高.结论 将通气管放置于鼓膜紧张部后下象限较将其放置于前下象限对听力的改善程度更大,且操作更方便,术后更稳固.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漏诊原因分析

    作者:李淑洁;张峰;高振峰;吕凌燕;张卓

    目的 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漏诊原因,提高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94例(11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2.7~11岁,平均6.8岁,病程1周~1个月,其中误诊或漏诊7例(12耳),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检查方法.结果 患儿声导抗鼓室图多为B型,其次为C型,72例患儿鼓膜穿刺抽出淡黄色液,占76.6%.结论 声阻抗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手段,对防止漏诊有重要意义.

  • 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对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水通道蛋白和黏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海亮;周才杰;赵九洲;曾宪海;李娟娟

    目的 观察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对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大鼠中耳黏膜中水通道蛋白和黏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内毒素制备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和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 increasing protein,BPI)组(60只),另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给药后各组大鼠中耳积液中水通道蛋白AQP1、AQP4及黏蛋白MUC5B、MUC5AC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中耳黏膜中AQP1、AQP4及MUC5B、MUC5AC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AQP1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AQP4、MUC5B、MUC5AC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BPI治疗后,AQP1的表达升高,而AQP4、MUC5B、MUC5AC的表达降低(P<0.05或0.01).结论 AQP1、AQP4及MUC5B、MUC5AC在分泌性中耳炎病变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BPI通过提高AQP1,抑制AQP4及MUC5B、MUC5AC的表达和分泌,从而减轻分泌性中耳炎的积液分泌;BPI是一个潜在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药物,可能有效预防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 白三烯D4、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马慧敏;马俭

    目的 探讨白三烯D4(leukotriene D4,LTD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者中耳积液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2例(40耳)成人SOM患者中耳积液,其中28例患者(4例拒测)的外周血浆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浆中的LTD4、IL-6及TNF-α表达水平.结果 ①LTD4、IL-6和TNF-α在所有标本中的检出率均为100%;②LTD4、IL-6在实验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t=2.436、2.596,P<0.05),TNF-α浓度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TD4和IL-6作为重要免疫介质,参与SOM的发生发展.

  • 建立大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

    作者:黄秋红;邱泽恒;陈俊明;郑亿庆

    目的 采用SD大鼠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运用于科研工作.方法 34只SD大鼠,一侧耳为实验耳,对侧耳为对照耳,经软腭人路采用三氯醋酸化学烧灼咽口,耳内镜、声导抗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建模情况,观察HE染色光镜下咽鼓管及鼓室黏膜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34耳中有28耳鼓膜内表面黏附黏稠分泌物,光锥消失,声导抗示造模后第2~6天峰压值明显改变,造模后第6天反应阈有所升高,打开听泡可见鼓室积液,黏膜水肿,光镜下见多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采用咽鼓管咽口化学烧灼法模拟咽鼓管功能不良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切实可行.

234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