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道炎症性纤维性息肉37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刘丹;王坚;陈淼;肖芹;朱长仁;蒋记心;王翠梅;顾学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炎症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IF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点,进行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检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9例,女性28例.年龄37 ~ 78岁,平均57岁.肿瘤部位:22例位于胃窦,9例位于回肠,3例位于贲门,1例位于胃角,1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十二指肠.肿瘤大径0.5~5.5 cm,平均3.0 cm.大体观察呈息肉状隆起型病变,部分伴黏膜溃疡形成.镜下观察胃IFP由梭形细胞围绕小血管及黏膜腺体形成经典的“洋葱皮样”结构为特征,部分区呈交织状或束状排列;小肠IFP大部分病例缺乏“洋葱皮样”结构,组织疏松水肿,由星形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具有突出的毛细血管网,瘤细胞均匀分布于疏松水肿样间质内;2种组织学形态均伴有较多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瘤组织多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其中1例小肠IFP向下生长累及肠壁浅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37例均表达波形蛋白、CD34,18例表达PDGFRA.分子病理检测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结果 显示均无KIT基因突变,其中4例IFP存在PDGFRA基因第18号外显子突变,突变形式为D842V,5例伴有第12号外显子突变,导致p.566-571 delSPDGHEinsR.30例获得随访,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胃肠道IFP主要呈现2种组织学形态,且存在PDGFRA基因激活突变,是消化道良性间叶源性肿瘤,而非炎性反应性病变.

  • 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的突变及其表达研究

    作者:郑松;陈丽荣;罗月球;王海军;程水珍;朱永良;周燕

    目的 探讨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发病中的作用及与其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了119例GIST中CD117和PDGFR-α蛋白的表达情况.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50例GIST 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α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本组119例GIST中CD-117的阳性表达率为87.4%,PDGFR-α的阳性表达率为65.5%.50例GIST中c-kit基因突变率为42%.突变均位于11号外显子近膜区的5'端第556~560密码子之间,即所谓的突变"热点".50例GIST中PDGFR-α基因突变率为20%,常见的突变为第18号外显子D842V点突变,2例为第12号外显子突变.c-ki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CD117阳性的GIST,与GIST生物学侵袭行为无明显关系;而PDGFR-α基因突变主要见于CD117阴性的GIST,具高度侵袭危险性.未发现1例GIST有c-kit和PDGFR-α基因同时突变.结论 PDGFR-α作为一种GIST特异而敏感的标记物,对一些CD117表达阴性的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为GIST发病的两种分子机制,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是相互排斥,不共存的.

  •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α亚基受体结构域切除对血管平滑肌凋亡和c-sis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瀚旻;袁粒星;董丽群;李谧;金仲和

    目的探讨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α)受体水平阻断对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c-si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两种方法干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ular cells ,VSMC),一种是在培养液中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受体结构域切除的PDGF-α受体腺病毒重组体Ad5CMV-PaRtr(ACP),另一种是加入固定的中浓度ACP液后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PDGF-BB),对不同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细胞百分率和c-sis原癌基因表达进行测定.结果中、大浓度ACP对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使凋亡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在中浓度ACP的作用下,加入PDGF-BB不能促进VSMC的增殖,亦不改变细胞的凋亡水平.不同浓度的ACP可使c-sis mRNA的表达上调.在中浓度ACP的作用下,加入PDGF-BB可下调c-sis mRNA的表达.结论 ACP作为细胞增殖的抑制剂,能在中、大剂量下明显增加Go/G1期细胞的数量,抑制肺VSMC的增殖,增加细胞的凋亡率,同时使c-sis mRNA的表达上调.

  • 靶向超声造影评估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血管生成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顾继英;张会萍;高峰;刘阳;李凡;白敏;张雪梅;袁琳;杜联芳

    目的 评估靶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α(PDGFRα)超声造影剂对裸鼠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血管生成的超声分子成像效果,并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构建靶向PDGFRα 的超声造影剂,空白微泡作为对照组.分别将正常PTC细胞株(BCPAP)(正常组)及构建成功的siRNA-PDGF-BCPAP细胞株(下调组)注射至裸鼠背部,密切观察瘤体的生长情况.分别对正常组及下调组裸鼠PTC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检查完毕处死裸鼠后,利用CD31染色观察肿瘤中的微血管数,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PDGF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PDGFRα 靶向超声造影剂可以在裸鼠PTC体内显影,下调组超声造影峰值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组[(43.085±13.244)% 对(57.428±10.952)%,P=0.004],下调组瘤体微血管数明显小于正常组[(23.200±6.017)个/视野对(35.000±8.456)个/视野,P=0.01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下调组PDGF和VEGF蛋白含量灰度比值均小于正常组(0.142±0.058对0.269±0.102,P=0.002;0.096±0.036对0.158±0.072,P=0.016).结论PDGF在PTC的血管生成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有可能成为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的超声分子成像新方法.

  •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周剑虹;邢新;黄勇;韩妲丽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β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并与正常皮肤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切取12例瘢痕疙瘩和6例正常皮肤标本,先经原代培养为成纤维细胞,取3~6代细胞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都增强,但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增强尤其明显;图像分析定量统计显示瘢痕疙瘩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76±0.52,0.74±0.17,P<0.01),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阳性指数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0.95±0.202,0.76±0.17,P=0.07).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1.73±6.51,14.41±3.37,P=0.02),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6).结论: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都显著升高,可能是其病因机制之一.

  • 罕见病理类型胃间质瘤——附文献复习

    作者:邹峻;保志军;周晓燕

    胃肠道间质瘤为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大多数GIST病理免疫染色KIT(c-kit原癌蛋白)阳性,产生编码第三型受体型酪胺酸激酶的突变基因,包括c-kit或PDGFRA.多数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上无症状,好发于老年.本文报道一例PDGFRA外显子18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并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加以综述.

  •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赵玲;陈晓宇;刘强;沈艳莹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类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与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目前相关研究多仅涉及胃和小肠两个部位,对结直肠和胃肠道外GISTs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探讨不同部位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纳入2006年12月-201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原发性GISTs患者,收集患者手术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PCR技术和测序法分析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分析不同部位GISTs患者临床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的差异.结果:共1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GISTs发生于胃86例(51.8%),小肠51例(30.7%),结直肠12例(7.2%),胃肠道外17例(10.2%).不同部位GISTs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结直肠GISTs直径多<5 cm(83.3%),半数为极低危患者(50.0%);胃肠道外GISTs近半数直径> 10 cm(47.1%),多为高危患者(76.5%),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较胃肠道GISTs显著缩短(P<0.05).166例患者中132例(86.8%)为c-kit基因突变,6例(3.9%)为PDGFRα基因突变,PDGFRα基因突变者均为胃部GISTs.不同部位GISTs的c-kit基因突变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GISTs常发生于胃和小肠.结直肠GISTs体积小,危险度低,预后较好;胃肠道外GISTs体积大,危险度高,预后较差.GISTs以c-kit基因突变多见,不同部位GISTs的基因突变情况存在一定差异,PDGFRα基因突变多发生于胃部GISTs.

  • 肺腺癌中PDGF-B、PDGFR-α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罗锦辉;唐建武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PDGFR)与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DGF-B、PDGFR-α在30例肺腺癌原发灶和12例正常支气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PDGF-B主要在肺腺癌细胞质和(或)细胞核表达,PDGFR-α主要在肺腺癌细胞质表达,少数在细胞核表达;二者均在肺腺癌细胞过度表达(P<0.05),偶见间质巨噬细胞淡染;PDGFR-α阳性表达率在肺腺癌高分化组明显高于低分化组(P<0.05).结论 PDGF-B/PDGFR-α自分泌刺激环在肺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PDGFR-α阳性表达与肺腺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 P-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和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唐蜜;李代强

    目的 探讨磷酸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检测GIST中P-PDGFR-α的表达.结果 P-PDGFR-α在CD117阴性的GIST表达显著高于在CD117阳性的GIST表达(P<0.05);P-PDGFR-α在上皮型和混合型的GIST表达均显著高于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P<0.05);CD117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上皮型和混合型GIST的表达(P<0.05).结论 P-PDGFR-α对CD117阴性的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和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PDGFR-α基因突变后引起产物蛋白的磷酸化,可能是CD117阴性的GIST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和生物学行为.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香君;初文慧

    临床上将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 109 L-1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根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1)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为0.4×109~1.5×109 L-1;(2)中度增多:>1.5×109~5.0×109 L-1;(3)重度增多:>5.0×109 L-1.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可定义为一组病因不明的疾病,主要以骨髓、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可同时累及多组织、器官.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赵潇;颜华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眼外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外伤后失明的主要原因.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内的许多因子参与了外伤性PVR的发病过程,其中VEGF通过拮抗PDGF与PDGF受体a(PDGFRa)结合,促进非PDGF因子介导的PDGFRa间接激活途径,降低细胞内p53水平,促进PVR早期的细胞增生、活化、迁移过程,是外伤性PVR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