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ICC导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徐志香;顾鞠

    目的 掌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ctral catheter,PICC)的置入方法、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235例PICC置管患者,其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PICC置管患者出现导管送入困难2例,穿刺部位渗血2例,穿刺失败2例,导管拖出3例,静脉炎3例,导管堵塞2例.结论 PICC置管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可由护士独自操作因此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真正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从而使PICC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326例应用体会

    作者:王旋麟;王建峰;艾民;王永丽;贺晓芬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体会.方法:对326例应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穿刺路径:锁骨下静脉237例(72.69%),颈内静脉10例(3.07%),股静脉79例(24.23%).穿刺成功321例(98.47%),失败5例(1.53%).并发症67例(20.55%),其中血肿11例(3.37%),感染20例(6.13%),导管脱落10例(3.07%),导管内血栓17例(5.12%),菌血症9例(2.76%).结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救和治疗,但需注意预防并发症.

  •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及临床维护

    作者:王新歌;王彦艳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到中心静脉的导管.在体内可放置1 a以上,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治疗,解决了肿瘤患者穿刺难、反复穿刺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从2002年开始,我科开展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2-2007年,施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160例,其中男102例,女58例,年龄29~88岁,接受留置导管者均为晚期肿瘤患者.

  •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100例分析

    作者:张献东;陈玉兰;田春霞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并发症及改进.方法:回顾分析100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静脉穿刺置管术总成功率100%,其中一次成功率为85%,并发症发生率为15%,其中导管脱落8例(8.0%),导管内血栓2例(2.0%),局部出血、血肿2例(2.0%),误穿动脉1例(1.0%),局部红肿感染2例(2.0%).结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但需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

    作者:陈英;许青霞

    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2002-03~2005-01肿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术317例,男208例,女109例,年龄24~81岁.置管后常规胸部透视确定或调整导管尖端位置.置管用于化疗304例,用于TPN 154例.导管留置时间:3~169 d,平均留置(43.8±31.5)d .

  • 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作者:刘海燕

    近年来,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因其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微血栓的形成,给患者造成很大负担,就笔者亲历并结合文献,对微血栓的形成原因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减少血栓形成,减轻患者痛苦,因此,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微血栓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护理工作.1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1.1导管相关的危险因素 包括穿刺及送管对血管的损伤,置管引起的血流滞缓,淤滞加重导管对血管内皮损伤[1].血管受损后,血管内皮暴露出的组织因子和胶原,可分别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凝血系统,发生生理性止血.

  • 模拟定位机下行PICC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冀小平;付艳枝;黄兆蓉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以其操作的简单性、安全性及长期留置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欢迎[1].特别用于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提高了患者治疗的耐受性.避免了静脉重复穿刺痛苦以及药物外渗引起的组织坏死及静脉炎的发生.在肿瘤科化疗中广泛应用.PICC置管临床采用盲穿法.

  • 自制《PICC患者使用手册》在围置管期中的应用

    作者:张研

    目的 规范护士PICC使用和维护记录内容,为患者提供统一、规范的全程置管记录,提高置管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保证置管安全.方法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使用手册》的构成,《PICC患者使用手册》的使用方法.结果 手册使用方便,内容全面具体,可操作性,不仅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士健康教育能力,而且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减少并发症,同时为护理科研提供依据.结论 体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28例分析

    作者:季世敏;孙波;王巧霞

    笔者对本院2005-05/2007-05发生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作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院共进行中心静脉置管848例次,诊断为CRI 28例(3.3%),男19例,女9例,年龄13~78岁.其中严重创伤5例,脑血管意外4例,心肺复苏后2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4例,多器官功能障碍4例,恶性肿瘤晚期5例,其他3例.静脉留管的种类:导管由美国ARROW International Inc生产,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748例,颈内静脉置管68例,股静脉置管32例.导管留置时间5~52(平均18.2)d.普通病房插管257例,ICU插管591例.

  • 深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临床病例分析

    作者:张涤华;郑智华;许元文;李广然;郑勋华;黄锋先;吴培根;沈清瑞;余学清

    目的总结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留置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的经验,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04年2月~2005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行临时性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留置术血液净化治疗病例223例,其中颈内静脉置管193例(右181例,左12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21例,股静脉置管9例(右8例,左1例).分析不同置管方法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结果置管术中的常见并发症有:误穿动脉8例(3.6%),皮下血肿10例(4.5%),穿刺部位渗血3例(1.3%).置管术常见远期并发症有:导管相关感染28例(12.6%),导管栓塞9例(4.0%),导管意外脱落5例(2.2%),血流量不足(血流<180ml/min)21例(9.0%).带管时间3~155天.结论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血管通路的一种方便快捷方法,操作技术简便,并发症低,并能提供稳定血流量,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血液通路的理想选择.

  •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45例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

    作者:郭美华;皮小陵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常见菌群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45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进行血培养并对培养出的菌株测定其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45例标本中,42例阳性,共分离出12种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3例,占64%,革兰氏阳性杆菌29例,占29%.感染病原菌以鲍曼复合不动杆菌(42%)、表皮葡萄球菌(16%)、金黄色葡萄球菌(9%)为主.检出的2株大肠埃希菌中有1株为超广谱B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ESBL).对于革兰氏阴性杆菌,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氟哌酸为敏感.对于葡萄球菌属为敏感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结论 我院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中鲍曼复合不动杆菌检出率远大于葡萄球菌,根据经验和药敏试验抗感染治疗效果好.

  • CRRT患者血管通路血流量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王好;崔俊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通过缓慢、持续、等渗的方式不断从机体中清除尿毒症毒素、炎症介质和多余的水分,调节内环境稳定,已成为危重症疾病救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和维护有效的血管通路是CRRT顺利进行的前提.目前常用的血管通路是中心静脉临时透析导管(Temporary dialysis catheter,TDC).血流量不足是TD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导致透析不充分,加速体外循环凝血,甚至引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

  • 多排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评估植入Cuff导管后的中心静脉

    作者:粟丽;余建群;彭礼清;张文钊;刘莹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MDCTV)对评估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后,导管相关功能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10例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后慢性肾衰竭患者,均接受胸部MDCTV检查.观察静脉导管术后相关的CT特征,包括导管置入位置、导管尖端位置、血栓形成情况及相应位置、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情况、侧支循环形成.结果 MDCTV示Cuff导管主要从右侧颈内静脉置入(102/110,92.73%),其次是左侧颈内静脉(5/110,4.55%)、右侧锁骨下静脉(2/110,1.82%)以及右侧头臂静脉(1/110,0.91%).导管尖端主要位于右心房(57/110,51.82%)和上腔静脉(47/110,42.73%),少数在下腔静脉内(6/110,5.45%).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后血栓发生率为58.18%(64/110).不同导管尖端位置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64例)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非血栓组(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主要发生于上腔静脉(41/64,64.06%)、右侧头臂静脉(23/64,35.94%)及右侧颈内静脉(14/64,21.86%),少许见于左侧头臂静脉(3/64,4.69%)、左侧颈内静脉(3/64,4.69%)和右侧锁骨下静脉(2/64,3.13%).中心静脉发生狭窄或闭塞者共68例(68/110,61.82%),其中有22例累及多条静脉,其主要发生于右侧头臂静脉(45/68,66.18%)及右侧颈内静脉(28/68,41.18%).结论 MDCTV技术可以较全面地评估中心静脉留置的带Cuff双腔导管.

  • 静脉瓣致中心静脉导丝置入困难的超声表现1例

    作者:许巧巧;张毅

    1 病例简介女,66 岁,主诉:右下肺腺癌.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身高 154 cm,体重 50 kg,颈部体检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开放上肢外周静脉通路,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并测压.常规麻醉诱导后,经口顺利插入 35F 双腔气管导管,插入深度 28 cm,行双肺控制通气,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深度.随后行右侧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操作.

  • 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监测下调整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长度的可靠性

    作者:谢潇;刘艳萍;王中;钱丰;钱翠娥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监测下调整以确定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长度的可靠性.资料与方法 将216例待行置管的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监测和引导下置管,通过在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交汇处测算回抽导丝的长度,推断置管长度;另一组患者无超声监测,根据术前体表测量的长度进行置管.两组患者术后均摄X线片检查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比较两种方法下PICC置管长度的准确性.结果 超声监测组PICC置管长度的准确率为95.37% (103/108),无超声监测组准确率为73.15% (79/108),两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06,P<0.001).结论 超声实时监测调整PICC置管长度的可靠性高,置管位置准确,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管末端影像学定位标志及个体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包婕;Syed Adnan Syed Mussaddique;汪玲;郝光宇;胡春洪

    目的:评估不同人群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管末端位置的解剖定位及影响因素,提高置管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PICC置入患者的胸部CT资料,分别测量并记录上腔静脉-右心房连接点(CAJ)与右锁骨胸骨端、气管隆突的垂直距离(分别为A1、A2值)及其与胸椎椎体高度的比值(V1、V2),分析性别、年龄、身高和BMI等个体因素对上述各值的影响。结果:A1为(94.93±20.33)mm,V1为4.10±0.78。 A2为(38.71±14.9)mm,V1为4.10±0.78,V2为1.70±0.60;性别间A1、A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身高对A1有显著影响,BMI对A1、A2值无显著影响,V1仅受年龄影响,而V2不受性别、年龄、身高、BMI等因素影响。结论:气管隆突可作为CAJ定位的可靠解剖标志,气管隆突下1.7个胸椎椎体位置为PICC管末端的合理位置。

  •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胸片上导管头端定位点的选择应用

    作者:徐志宾;陈殿森;高万勤

    目的:分析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与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口(CAJ)的位置关系,寻找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胸片上导管头端的佳定位点。方法:选择我院行胸部16排CT平扫的体检者213例,以CT定位相模拟X线平片,通过对应CT图像测量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至CAJ的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至CAJ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93,P=0.000)。 PICC导管头端置于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时,其与CAJ距离0~20 mm及<0 m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0,P=0.000)。结论:右侧第七后肋是接近CAJ投影点位置,但作为PICC置管定位标志安全性较低;综合比较,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作为PICC术后胸片上导管头端定位标志为宜。

  • 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刘春丽;颜美琼;陆箴琦;赵敏慧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调查问卷,对上海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209名PICC置管肿瘤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总分为(151.37±18.55)分,62.2%处于较好水平.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居住地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可解释自我管理能力总变异量32.8%.结论 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较好,但在导管日常观察、信息获取方面有待提高.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来自农村的患者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提高其PICC自我管理能力.

  • 护理实习生对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洪爱军;范爱飞;温淑平;丁小容

    目的 调查实习末期护理实习生对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知识掌握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对护理实习生进行PICC知识教育和临床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自行设计问卷,对160名实习结束的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实习生PICC相关知识得分为(64.87±15.59)分,其中<60分44名(27.5%),60~80分94名(58.8%),>80分22名(13.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历、实习PICC相关科室数、经PICC输液次数、PICC冲管/封管次数、PICC操作失误次数是实习生PICC相关知识的影响因素(R2=0.063,F=1 1.605,P<0.001).结论 护理实习生PICC相关知识处于中等水平,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应加强护理实习生在校期间PICC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将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独立处理PICC问题的能力.

  •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临床实践

    作者:王珉;刘波;栾淑芳;刘扬;刘敏;刘静;张茗卉;韩玉芳

    目的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 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1145 条记录 7/58 页 « 12...45678910...575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