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国人正常肝静脉流出道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朱蕻潮;徐浩;王德广;陈启鸿;周文杰;王猛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正常肝静脉( HV)流出道及其毗邻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14年3月—2015年3月,对57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肝左静脉( LHV)、肝中静脉( MHV)及肝右静脉( RHV)汇入下腔静脉( IVC)的开口类型、开口的水平位置关系、开口上缘与膈肌裂孔的位置关系,比较LHV、MHV及RHV开口直径的大小及其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距离;观察膈肌裂孔形态及其与IVC之间的组织结构,比较膈肌裂孔长径、短径的大小。两样本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57例肝脏标本HV的开口类型有4种:IVC壁有2个HV开口(LHV+MHV,RHV)占73.68%(42/57),有3个HV开口(LHV、MHV、RHV)占17.54%(10/57),RHV开口旁存在直接开口于IVC的肝右上静脉占5.26%(3/57),RHV开口处被条索样结构分隔占3.51%(2/57)。 LHV、MHV及RHV开口的直径分别为(9.25±1.84)mm、(8.94±1.52)mm及(14.29±2.84)mm,RHV直径大于LHV及MHV直径(P值均<0.01)。49例LHV或共干(LHV+MHV)开口上缘高于RHV,占85.96%(49/57);8例与RHV开口上缘等高,占14.04%(8/57)。39例RHV和37例LHV、MHV开口位于膈肌裂孔下方,2例LHV+MHV共干开口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位于膈肌裂孔下方的LHV、MHV及RHV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短距离分别为(3.19±0.74)mm、(3.62±0.81)mm及(9.03±3.02)mm,RHV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距离大于LHV、MHV至膈肌裂孔的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膈肌裂孔的长径和短径分别为(26.94±3.47) mm及(19.62±2.80) mm,裂孔长径大于短径( t=10.242, P<0.01),HE染色显示膈肌裂孔处的IVC管壁外分布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正常成人HV汇入IVC的开口类型中以LHV及MHV共干多见,其开口水平位置多高于RHV开口,少部分RHV开口被条索状结构分开;LHV及MHV开口至膈肌裂孔的距离更近,少部分LHV及MHV开口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IVC与膈肌裂孔之间间隙由纤维结缔组织所充填,而非膈肌中心键直接附着。这些解剖特点将有助于HV流出道疾病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 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放疗对血管内膜的影响

    作者:舒畅;袁丽琴;陈阳希;郭媛媛;周晓;罗明尧;何昊

    目的 观察术后放疗对犬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人工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 犬16只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8)和放疗组(n=8),均行下腔静脉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置换术.放疗组于术后第2N行体外35 Gy放疗,对照组术后不予放疗.2N犬均于术后第8N采集标本,观察人工血管通畅率,并行HE染色、人工血管内膜厚度测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CD34免疫组化检测,计算人工血管内膜100μm内皮细胞数.结果 术后第8周,放疗组人工血管通畅率为100%(8/8),对照组为75%(6/8).放疗组各段人工血管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近心端:(610.69±32.90)μm比(753.39+10.36)μm,中段:(530.51±32.14)μm比(636.55±20.23)μm,远心端:(544.52±41.99)μm比(710.39±30.92)μm,均P<0.01].放疗组各段人工血管内膜的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减低[近心端:(45.1±7.5)%比(56.3±7.8)%,中段:(29.2±4.1)%比(36.6±4.9)%,远心端:(33.8±5.5)%比(40.7±6.7)%,均P<0.05].2组人工血管内膜100μm内皮细胞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术置换后35 Gy体外放疗不影响移植人工血管通畅率,对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覆盖亦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人工血管内膜增生和PCNA的表达.

  • CT评估3种类型永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穿透血管壁差异

    作者:郭子义;李晓光;金征宇

    目的 CT对比观察TrapEase滤器、Vena-Tech LP滤器及伞状滤器(Greenfield和Simmons)永久置入后穿出下腔静脉(IVC)血管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3月87例接受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IVF)置入术患者共87枚滤器的CT图像,其中TrapEase滤器39枚(TE组)、Vena-Tech LP滤器24枚(VT组)、伞状滤器24枚(G&S组).评估不同类型IVF穿透IVC血管壁的级别,并观察毗邻组织器官损伤情况.结果 TE组(22/52,42.31%)和VT组(21/49,42.86%)中滤器穿出IVC血管壁1级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G&S组(7/39,17.95%,P<0.001).滤器仅穿入1个邻近器官所占比例在TE和VT组中分别为90.91%(10/11)和100%(9/9),而G&S组中滤器多同时穿入2个及以上器官者占63.33%(19/30).3只以上滤器脚(柱)同时穿入邻近器官的情况多见于G&S组(16/18,88.89%).结论 G&S型IVF较TE和VT型具有更高的穿透IVC血管壁风险,且存在同时穿入多个毗邻组织器官的可能.

  • CT指导介入治疗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

    作者:刘诗义;曾彬;邓江北;李天晓;曹会存

    目的 评估CT对下腔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收集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329例下腔静脉型BCS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检查,并根据CT诊断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以DSA治疗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DSA示下腔静脉不完全闭塞型BCS 108例,下腔静脉完全闭塞型221例;CT诊断下腔静脉不完全闭塞型99例,下腔静脉完全闭塞型230例.与DSA结果相比,CT诊断15例假阴性,6例假阳性.CT术前制定是否破膜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9%、97.29%、86.11%、93.49%及93.94%,CT术前制定介入治疗方法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55%、100%、92.52%、96.49%和100%.结论 CT诊断下腔静脉型BCS准确率较高,且有助于制定介入治疗方案.

  • 内支架植入术联合伽玛刀治疗肝细胞癌导致下腔静脉瘤栓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兢姚;黄宁;林立

    目的 回顾性比较分析单纯内支架植入术和内支架植入术联合伽玛刀治疗肝细胞癌导致下腔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 对22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A组),26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联合伽玛刀治疗(B组),术后定期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本组无与内支架植入术和伽玛刀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下腔静脉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A组下腔静脉内径增大(0.89±0.28)cm,B组内径增大(1.52±0.20)cm(P<0.05).随访期至少达6个月,A组3、6个月下腔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2.94%、11.76%,而B组3、6个月下腔静脉通畅率均为100%,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5).结论 内支架植入术联合伽玛刀治疗肝细胞癌导致下腔静脉瘤栓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支架 肝肿瘤 腔静脉
  • 经股腘静脉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继发下腔静脉血栓

    作者:张强;李晓光;游国超;高毅;集冰;张雪梅

    目的 探讨经股静脉入路放置滤器治疗继发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下腔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价滤器保护下血栓抽吸术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109例下肢DVT患者,其中11例血栓累及下腔静脉.于路径图引导下经健侧股静脉入路放置Aegisy滤器,打开但不解脱;再次穿刺股静脉,以8F指引导管抽吸下腔静脉内血栓;若血栓脱落于滤器内,尽量取出滤器内血栓后收回滤器,清洗后重新放置.经腘静脉入路抽吸髂股静脉内血栓,应用球囊或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14天内取出滤器.结果 对11例DVT合并下腔静脉血栓者均成功取出髂股静脉及下腔静脉内血栓,8例术中发生血栓脱落;置入髂静脉支架5例,球囊扩张6例;8例取出滤器,3例永久植入滤器.随访6~35个月,下腔静脉及支架通畅,患者无活动后酸沉、肿胀,无色素沉着、静脉曲张等.结论 经股静脉放置滤器治疗DVT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安全可行;在滤器保护下应用血栓抽吸术经股腘静脉入路治疗血栓快速、有效.

  •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介入治疗进展

    作者:田锦林

    下腔静脉血栓是一种少见疾病,其所有致病因素均可归属于血液淤滞状态、血管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随病因不同而有差异,从无症状到心血管系统衰竭均有可能,因而治疗方案有别,包括抗凝、外科开放手术及腔内介入治疗等.本文就下腔静脉血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介入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下腔静脉滤器常见并发症影像诊断与治疗策略

    作者:贾中芝

    下腔静脉(IVC)滤器(IVCF)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总体取出率仍较低,体内长期留置IVCF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IVCF变形、张开不全、倾斜、移位、断裂及IVC穿孔、狭窄、闭塞;其中少数并发症可引发严重临床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如IVCF移位至心脏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虽然IVCF相关并发症影像学表现多样,但各种并发症仍具有一定特征性.熟练掌握IVCF相关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从而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IVCF常见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与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 大鼠下腔静脉型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备

    作者:方伟伟;成德雷;吕维富;朱楠;陈晓明;刘开才

    目的 通过部分结扎大鼠肝后段下腔静脉(IVC)建立IVC阻塞型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CS)模型.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3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对模型组大鼠以3F微导管部分结扎肝后段IVC,对照组仅暴露肝后段IVC,其余处理相同.术后第28天取外周静脉血行肝功能检查,术后第84天和第85天分别行腹部超声和DSA,评价IVC阻塞程度及侧支静脉形成后处死大鼠,对肝脏、脾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建模成功率83.33%(15/18).术后第28天,模型组大鼠静脉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术后第84天和85天腹部超声及DSA检查均证实模型组大鼠存在IVC阻塞,肝内及肝外侧支静脉形成.光镜下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严重脂肪样变性,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血窦扩张、淤血,汇管区纤维增生和轻度纤维化;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细胞器减少,存在局限性水肿,胞质内大量脂滴堆积,粗面及细面内质网扩张,周围线粒体减少,肝细胞核膜裂隙增宽等改变.结论 部分结扎大鼠肝后段IVC可成功制备IVC阻塞型BCS,为BCS研究提供平台.

  • 兔腹膜后肿瘤侵犯下腔静脉的超声表现及与DSA、病理结果对照

    作者:孙婧;张元国;杨红;唐晋;王婧

    目的 探讨兔腹膜后肿瘤侵犯下腔静脉( IVC)、腹主动脉(AA)及其周围组织的超声表现,并与DSA、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方法 经腹直视下在28只兔肾以下IVC附近软组织内种植VX2肿瘤块,随机分为A组(12只)、B组(16只).术后每周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A组肿瘤大小、回声特点、血供,IVC和AA管径大小,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等,DSA观察IVC管径变化及侧支循环建立;随机解剖B组4只兔,取肿瘤附近IVC和AA行病理检查 .结果 声像图中的肿瘤大小与生长时间呈正相关(r=0.879),IVC管径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r=-0.830).DSA示播种后第3周IVC出现受压变窄,管径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小,周围侧支循环建立良好.病理示术后第3周即可见IVC管壁被肿瘤细胞取代,观察期内肿瘤细胞未突破AA管壁外膜.结论 超声判断兔VX2腹膜后肿瘤侵犯IVC的方式和程度的准确率高.

  • 下腔静脉滤器断裂1例

    作者:周咪咪;王辉;张红

    孕患者女,38岁,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天,右下肢肿胀1天”入院.患者14年前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于外院接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左髂静脉支架置入术.体查:体温37.5℃;右下肢较左下肢增粗,右侧膝上10 cm及膝下10 cm处腿围分别为44.81 cm和35.18 cm,左侧分别为41.50 cm和33.04 cm,且右下肢皮肤张力较左侧增高,右下肢Homans征及Neuhof征阳性;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分流道限流术治疗TIPS术后肝功能异常1例

    作者:郑晖;杨维竹;江娜;柯坤;严乐业

    患者男,61岁,因“反复呕血、黑便18个月”入院.增强CT检查提示门静脉高压伴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临床综合诊断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控制出血后,行TIPS+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术中使用13枚弹簧圈+聚桂醇4 ml+无水乙醇8 ml栓塞胃冠状静脉和胃后静脉,使用1枚7 mm× 60 mm球囊扩张分流道后,植入1枚8 mm×40 mm的E-Luminexx支架及1枚8 mm×80 mm的Fluency支架.支架植入后造影提示分流道通畅,肝内门静脉分支血流消失.

  • 长期口服利伐沙班联合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陈旧性血栓1例

    作者:方伟伟;成德雷;吕维富;朱楠;陈晓明;刘开才

    患者男,47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伴色素沉着5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无肝病史及长期饮酒史.查体:肝肋下3 cm,脾肋下4 cm;胸腹壁可见纵行曲张静脉,血流方向由下至上,双下肢及阴囊肿胀,双下肢色素沉积.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2.0 μmol/L,白蛋白26.9 g/L,凝血酶原时间11.30 s.

  • 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1例

    作者:于淼;战爽;刘珊珊;张飞飞

    患者女,55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包块2年余”入院.查体:下腹部触及约15 cm×15 cm×20 cm肿物,活动性欠佳,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CT:右侧腹膜后见团块状浅分叶型软组织密度影,约18.1 cm×10.4 cm×8.6 cm,CT值约9~70 HU,边缘尚清,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延迟强化,内见无强化坏死区,病灶与下腔静脉分界不清,下腔静脉自双肾静脉水平以下未见显示,侧支循环开放,肾静脉未见充盈缺损,邻近十二指肠、右侧腰大肌受压移位(图1).肿瘤切除术中见肿瘤来源于下腔静脉(肾静脉以下).HE染色见肿瘤组织由大小不一的梭形细胞构成,呈编织状排列,核居中、深染.免疫组化:H-caldesmon(+),Desmin(部分+),SMA(灶状+),Vim(+),Ki-67(阳性细胞约60%),CD117(-),Dog-1(-),S-100(-),CD34(-),ER(-),PR(-).术后病理诊断:(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图2),伴玻璃样变性及梗死.

  • 肾恶性肿瘤伴下腔静脉阻塞误诊1例

    作者:杨哲;梁家立;姜冠华;郑晓舟;张波;张勇

    1 病历摘要男,40岁.因下腹痛、腹胀伴肢体水肿3月余入院.患者3月前不明原因出现下腹持续性疼痛、腹胀伴发凉感,双下肢及生殖器水肿,肢体水肿为凹陷性,无头晕、心前区不适感,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下腔静脉栓塞,给予溶栓、利尿等治疗,疼痛、水肿消失,但胸闷加重,行心脏彩超提示右心房内实性占位,遂以右心房黏液瘤并下腔静脉栓塞收住我科.查HR 100次/min,BP 100/70 mm Hg,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律,右房室增大.胸片提示心影增大,心胸比例0.68.化验检查:PRO1+,BLD4+,CRP 14.20 mg/L.

  • 超声漏诊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

    作者:李俊青;彭红兵;武清菊;秦莉;张云涛

    患儿女,3岁,主因“发现心脏杂音2年”就诊.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右心房及右心室内径增大,房间隔上段回声脱失约20 mm,心房水平可探及左向右分流,下腔静脉血流汇入左心房(图1),上腔静脉血流汇入右心房.超声提示:①下腔静脉异位引流(汇入左心房);②房间隔缺损.遂行房间隔修补术及下腔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术中见心脏扩大,以右心为著,房间隔缺损约20 mm,下腔静脉汇入左心房,右上肺静脉汇入右心房.术后诊断:①下腔静脉异位引流;②房间隔缺损;③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 CT血管造影诊断下腔静脉中断1例

    作者:虞崚崴;程普选;刘明;李文华

    患者女,61岁.临床无明显不适主诉,体检发现胸腹壁有浅表静脉曲张,肝脾肋下可及.心率、血压在正常范围.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属正常.

  • 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1例

    作者:潘海丰;王继萍;郑彦;于敦祥;崔亚琼

    患者男,66岁,右上腹部阵发性疼痛1年,伴有腰部放射痛.查体:右上腹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无腹壁静脉曲张,无下肢肿胀.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约平肾门水平下腔静脉及其周围见团块样软组织密度影,约7.8 cm×6.2 cm×10.3 cm,CT值29~40 HU,与下腔静脉、十二指肠水平段及邻近腹主动脉分界欠清(图1A);增强扫描见下腔静脉限局性增粗,长约8.6 cm,局部可见7.5cm×5.6 cm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向腔内及腔外生长,实质明显不均匀强化,液化坏死部分末见强化;病变包绕部分腹主动脉,与右肾、右肾动脉、右侧输尿管、右侧腰大肌分界清楚,与十二指肠水平段紧邻(图1B、C),其远侧下腔静脉对比剂充盈欠佳.诊断为下腔静脉恶性肿瘤,行下腔静脉肿瘤切除+右侧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图2).免疫组化:Des(+),Ki-67(20十),SMA(+),Caldesmon(+),CD117(-).

  • 镰刀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缺如及动脉导管未闭1例

    作者:周爱云;张诚;赵春晓;陈莉

    患儿女,5岁,出生后发现心脏存在杂音.查体: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锁骨中线内,胸骨右缘第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心脏位于胸腔偏右侧,心房正位,心室右襻,左心房、左心室增大;未见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肝左、肝右及肝中静脉直接汇入右心房,奇静脉(CDFI示红色静脉频谱)位于右心房后上方,降主动脉左侧可见一支向右上走行的血管(CDFI示红色静脉频谱)汇入上腔静脉,上腔静脉增宽(内径约13 mm),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间由一个内径约4 mm的管状结构相通(CDFI可见连续性左向右分流信号);两支左肺静脉汇入左心房,未探及右肺静脉与左心房相连接.

  • 多脾综合征伴下腔静脉畸形、腹部脏器转位1例

    作者:林钱森;陈自谦

    患者男,43岁,因“间断性上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2周”入院.腹部彩超:右肾上腺多发偏低回声区;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扩张.腹部CT、MRI:腹部脏器反位,呈右位胃、对称肝(图1A),胆囊体积增大且位于中线区,胰腺头颈部肥大粗短、体尾部缺如呈短胰表现(图1B);左上腹未见脾脏影,右上腹部见5个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大者直径约4.12 cm,增强扫描早期呈花斑样强化,延迟期趋于均匀,其内侧可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图1C);下腔静脉肝内段中断、消失,腹主动脉右侧见增粗的奇静脉(图1D);T2WI压脂示肝脾信号弥漫性减低(图1E);MRCP示胆总管中下段结节状充盈缺损、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样,胆囊明显增大.临床诊断为多脾综合征.

178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