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良恶性颅脑肿瘤的CT诊断效果分析

    作者:王淑亚

    目的 分析良恶性颅脑肿瘤的CT诊断方法与效果.方法 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脑肿瘤(恶性10例,良性20例) 患者均经CT平扫与灌注增强扫描.对全部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恶性脑肿瘤有一些特征性CT表现,平扫可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边界不清晰.恶性肿瘤的BF、BV和PS值较良性肿瘤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能科学的量化脑肿瘤的改变,成像参数值有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 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曾小姣

    目的:对于C T灌注成像在诊断脑胶质瘤方面的价值进行了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进行脑胶质瘤检查的60例患者。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类,按照诊断标准分为两组:高级别胶质瘤组与低级别胶质瘤组,后两组的数据进行比较。所有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都进行了CT灌注扫描,并且在重建的CT 灌注的图像上对患者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的时间进行了检测,同时对病理标本中患者的微血管的密度采取了测量。结果:患者通过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比较发现,高级别胶质瘤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以及PS均值与低级别胶质瘤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平均通过时间方面两组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Spearman的相关分析,发现高级别与低级别的胶质瘤组在CT灌注成像的参数方面差异较明显,并且脑血流容积值与微血管密度之间呈现正相关性。

  • CT灌注成像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章伟;范娟

    CT灌注成像是利用增强CT动态扫描和图像后处理技术来反映组织血流灌注状况及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变化的一种功能性成像方法。与其他影像学方法相比较,C T灌注参数可反映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的改变,分析肿瘤生物活性,为肿瘤诊断、鉴别、疗效评价提供特殊影像学依据。现就CT灌注成像有关技术及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做一综述。

  • CTPI联合CTA在TIA发病机制研究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魏弢;尹化斌;吴美花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联合应用在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病机制研究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TIA患者,依次行CT平扫、CTPI及CTA检查,计算患者脑部感兴趣区健侧及患侧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分析TIA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与脑血管狭窄的关系.结果:50例TIA患者患侧CBF、CBV水平低于健侧(P<0.05),而MTT、TTP水平高于健侧(P<0.05);CT平扫、CTPI及CTA检查发现与临床一致的脑灌注异常分别为28例(56.00%)、45例(90.00%)、38例(76.00%),三者TIA阳性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系统低血流灌注是TIA患者发病的机制之一,CTPI阳性率与TIA病情有密切关系.CTPI联合CTA在TIA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TIA个性化诊疗依据.

  • CT灌注成像在原发性小肝癌与肝硬化结节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楼益义;龚建兵

    目的 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小肝癌与肝硬化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肝内小结节性病灶行CT灌注检查,所有病灶直径≤3 cm,其中原发性小肝癌患者26例,肝硬化结节患者20例.采用肝脏灌注软件读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血管表面渗透面积(PS)、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及肝动脉分数(HAF)等参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26例小肝癌病灶BF、BV及HAF分别为(352.45±109.78) ml/(100 ml·min)、(32.26±14.57)ml/L、0.49±0.13,20例肝硬化结节BF、BV及HAF分别为(151.12±56.12)ml/(100ml· min)、(17.54±5.10) ml/L、0.22±0.08,小肝癌病灶区域内的BF、BV及HAF值均较肝硬化结节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PS、MTT及TT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BF、BV及HAF灌注指标可为原发性小肝癌与肝硬化结节鉴别的重要参考依据.

  • 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惠荣;王小玲;元小冬;郭晶;郭庆乐;王燕玲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在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符合临床溶栓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根据家属意愿,25例行CTP检查,其中9例符合CTP筛选溶栓标准且同意rt-PA静脉溶栓治疗作为灌注溶栓组;11例未行CTP检查,直接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作为溶栓组.分析灌注溶栓组患者CTP各灌注参数特点,测量梗死区及半暗带区面积.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1、24 h及10 d NlHss评分情况,分析CTP结果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灌注溶栓组溶栓前与溶栓后1 h、24 h、10d NIHSS评分分别为10.11±4.11、6.11±3.55、6.33±3.71、3.78±3.53,溶栓前与溶栓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个案分析

    作者:王柳春;刘竹君;肖建宇;袁静;李凯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佳,总生存期为5~6个月,1年生存率为20%~25%,常规化疗延长2~3个月,对于这种情况目前出现了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手段,如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及靶向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病理类型、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及生存益处.现介绍1例经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内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该患者经常规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后效果较佳.并通过CT灌注成像及检测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水平进行多角度疗效评价,为建立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建立基础.

  • 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脑血流动态CT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周剑;高培毅

    脑出血后周围组织脑血流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多时相变化过程,建立以脑血流改变为评价模式的研究理念,有助于临床救治方案的确定和病人预后的评估.动态CT灌位咸像作为一种功能成像,为脑实质出血周围组织脑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技术方法.

  • 缺血性脑中风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刘亚武;祁吉

    中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而缺血性脑中风占中风病例的65%~80%.主要探讨了各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CT灌注成像、MR扩散成像、MR灌注成像及MR功能成像)在评价缺血性中风的优势,追踪中风的影像学演变过程以及在随访中风病人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 胃肠道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新进展

    作者:程卫玲;杨晓棠

    胃肠道淋巴瘤是常见的结外淋巴瘤之一,大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均与胃肠道癌类似,易造成误诊.随着影像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发展,如宝石能谱成像、CT灌注成像、MR扩散成像、MR灌注成像、PET/CT等在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广泛应用,给该病的治疗及预后带来显著影响.就胃肠道淋巴瘤的影像诊断进展予以综述,以期提高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认识,为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提供新思路.

  • CT灌注技术在胰腺中的应用

    作者:柴瑞梅;任克

    胰腺血流丰富,多种病变均可伴有不同的血供改变.CT灌注成像能够定量反映组织器官的血流状态,在对胰腺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其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能够预测预后,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综述近年来CT灌注成像在胰腺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薛敏娜;白人驹;李丰坦;付俊杰;张翔;孙孟瑞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4例原发性肝癌、11例肝转移瘤和21例肝血管瘤的病灶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以及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比较各组病灶实质部分的参数,原发性肝癌组的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组的肝血容量(HBV)高于肝转移瘤组,原发性肝癌组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则依次短于肝转移瘤组、血管瘤组,三组间的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无显著性差异;比较病灶周围实质部分的参数,原发性肝癌组和肝转移瘤组的HBF明显高于肝血管瘤组,而HAF均低于肝血管瘤组,肝转移瘤组的PS高于肝血管瘤组,三组间的HBV、MTT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正常肝实质部分,原发性肝癌组的MTT短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组的HAF高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三组间的HBF、HBV、P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值的测定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以及对邻近的肝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一站式”CT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桥;何慧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常见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影像新技术可快速有效地协助确定诊断、分析病因、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综述由CT 平扫、CT 灌注成像及 CT 血管成像组成的“一站式”CT 在AIS诊断中的应用,明确CT灌注成像的临床价值及诊断方法。探讨缺血半暗带对于AIS再灌注治疗的指导意义,使病人获得佳的风险收益比。

  • 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放射学及相关基础研究

    作者:王思悦;张小明;沈成义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其早期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等,发病早期对AP严重程度的准确评估以及确定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影像检查已成为判断AP 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功能成像技术的进展使得评估进一步深入,也成为近年来判断AP严重程度的研究热点。就影像检查用于AP严重程度评估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多模式CT 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萍;唐秉航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其诊断及预后预测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多模式CT 技术的发展成熟,其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从初的出血诊断、病因诊断扩展到预测病人病情演变及脑组织神经功能损害等.就多模式CT 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CT灌注成像技术指导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评估

    作者:高路燕;王洪新;梁佩芬;董银华;赵岚;唐江伟;李强;范宏光;周丽娜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CTP)指导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溶栓前均行CTP检查,根据CTP检查结果,分为存在半暗带组和不存在半暗带组,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观察2组患者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出血性转化等事件,评估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良好预后率。结果与不存在半暗带组(6.67±3.46)比较,存在半暗带组患者溶栓7 d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4.76±2.04),4周时降低明显(3.68±1.93)。存在半暗带组4周时有效率(60.3%)、3个月时良好预后率(71.7%)均明显优于不存在半暗带组(34.7%,56.8%)。结论 CTP指导下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可根据半暗带扩大溶栓治疗窗,并且出血转化率低。

  • 肝细胞癌诊断中CT灌注成像的应用探析

    作者:黄利嫦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HCC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的CTP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患者病灶区(病灶组)与非病灶区(非病灶组)的CTPI的各项灌注参数值,同时探讨与血清AFP相关性。结果:20例HCC患者的病灶组与非病灶组的HBF、HBV、HAF、MTT和PS值比较,两组HBF、HBV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病灶组HAF明显大于非病灶组(P<0.05),病灶组MTT和PS明显小于非病灶组(P<0.05);血清AFP与HCC患者各灌注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TPI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CT血管造影及CT灌注成像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轩;陈荔枝;李永秋;刘海霞;吴秀玲;马建国

    目的 应用CT血管造影(CTA)及CT灌注成像(CTPI)技术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进行检查,同时选择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CCCI患者39例,正常对照35例,均在相同技术参数下完成CTA及CTPI检查,对二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在慢性CCCI患者中颅内段前循环狭窄常见.应用CTPI可对部分严重血管狭窄CCCI患者进行诊断,发现梗死前病灶,筛选高危患者.结论 部分CCCI患者在无卒中发作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部脑低灌注区,且与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运用CTP1可早期发现异常低灌注.TTP是为敏感的指标.为早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 急性脑梗死早期的CT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国丽茹;刘青蕊;陈金虎;李来友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infarction,ACI)早期的成像特点.方法采用四排螺旋CT对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CT和CT灌注成像检查,并于48小时后复查常规CT,定量分析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区、病灶区与对侧相应区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达峰时间(time topeak,TP)并进行比较.结果 33例患者中,首次常规CT有11例显影,灌注CT有29例显影,其中除1例过度灌注外,其余均为病侧CBF、CBV较对侧减低,TP较对侧延长,病灶整体区CBF(16.79±4.96)ml*min-1*100 g-1显著低于对侧(28.11±6.97) ml*min-1*100 g-1(P<0.01),CBV(3.44±0.87)ml/g低于对侧(4.66±1.48) ml/g(P<0.05),TP(26.01±5.04) s较对侧(22.31±5.36)s延长(P<0.05);梗死中心区CBF(6.21±2.71) ml*min-1*100 g-1,CBV(1.40±0.86)ml/g,显著低于半暗带区CBF(19.28±4.73) ml*min-1*100 g-1,CBV(3.94±1.22)ml/g(均P<0.01),TP(31.61±3.52) s较半暗带区(23.80±5.90)s显著延长(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灌注CT能够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显示病变,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缺血程度,确定半暗带的存在及灌注情况,并可进行定量研究,对临床早期选择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CTP联合多时相CTA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海宁;何业举;赵立明;尹阔场;马如雪;檀国军

    脑卒中常见的类型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恢复及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心,除了时间窗内积极溶栓治疗抢救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作为改善脑血流灌注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侧支循环结构和功能的准确评估对于脑卒中个性化管理至关重要.CT灌注成像(CTP)、多时相CT血管造影(MP-CTA)可以动态、全面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了解颅内灌注状态、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建立或开放情况,评估卒中复发风险,预测临床预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提高对CTP联合多时相CTA的理解,推动脑侧支循环的规范评估,促进卒中个体化、精准治疗.

491 条记录 6/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