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发性口腔溃疡微生物及免疫学机制与中医相关性探讨

    作者:陈杰;丁维俊

    复发性口腔溃疡(ROU)为口腔黏膜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多认为与口腔菌群紊乱、免疫功能异常、微循环障碍、感染、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微生物群失调及免疫学相关病因是目前研究热点.口腔微生态失调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其中口腔菌群已有一定进展,而作为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为丰富的成员-病毒群的研究尚未有深入.病毒宏基因组学在医学领域显示的巨大优越性,高通量测序法在病毒组学研究领域的迅速推广,他们已成为解释病毒-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大工具,使口腔病毒群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技术支撑.中医学认为ROU属于中医复发性"口疮"范畴,其病因病机以"火"为主,其中脾胃伏火较为常见.脾胃伏火与口腔微生物群失调,特别是病毒群失调及相关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微生态调控是中医药优势手段,故以口腔病毒群为研究切入点,从中药治疗ROU的作用机制着手,运用病毒宏基因组学,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方法,探讨ROU患者的核心分子病理学机制,可望动态观察中药的口腔病毒群调控模式,深入揭示中药达成临床疗效的微生态学内涵,全面弄清ROU的发病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 泡囊丛枝菌根(AM)对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作者:郭兰萍;汪洪钢;黄璐琦;蒋有绪;朱永官;孔维栋;陈保冬;陈美兰;林淑芳;方志国

    目的:观察泡囊丛枝菌根(AM)对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组分的影响,以及产生该影响的土壤环境变化.方法:通过含5个重复的盆栽对照实验,比较施加AM真菌Glomus mosseae(GM)后,苍术生物量、挥发油成分及根际区土壤养分、有机质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①苍术对AM依赖性达到245%.t检验表明,VA组苍术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生物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根茎挥发油的GC-MS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AM组与CK组苍术挥发油中归一化百分含量相对较大的主要组分基本没有差别;③土壤养分检测表明,AM组根际土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及有效钾的含量均低于CK组;④GC-MS分析发现,AM组和CK组土壤有机质变化不完全相同,表现为AM组的组分5,6比CK组高,而CK组的组分9~11比AM组高;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Biolog检测发现,AM组的AWCD值在整个温育过程中始终高于CK组,在反应192 h后,AM和CK 2组土壤的AWCD值分别达到0.66和0.46.t检验表明,72 h和168 h时AM组和CK组的微生物shannon及McIntosh's均匀度基本一致,shannon多样性指数及McIntosh's多样性指数在72 h差异不明显,而168 h AM组均高于CK组(P<0.05).结论:接种AM真菌,能促进了苍术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提高苍术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及代谢活性,影响苍术根际区有机质组成,从而显著促进苍术的营养生长,但在实验期间未造成苍术挥发油质量的变异.

  • 宫颈癌前病变患者阴道微生物群落的构成研究

    作者:丁晖;唐玲丽;杨佳锦;蒋传好;吴宜林;陈建林;郭鑫武;陈明;邓中平

    目的 探讨妇女阴道微生物群落构成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集2014年7月至2015 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22名健康女性(对照)及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患者18例和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CINⅡ/Ⅲ)患者24例的阴道分泌物,分别对每份标本进行细菌基因组DNA提取、16S rRNA V3、V4区基因扩增及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等步骤,再采用Uparse软件、Mothur分析流程和LefSe统计软件,分析阴道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度和结构,并对各组女性的阴道微生物群落构成进行比较.结果 CINⅡ/Ⅲ组标本的Alpha多样性指标(Chao:63±32;ACE:72±38;辛普森指数:0.70±0.27;香农指数:0.70±0.63)与对照组(Chao:48±24;ACE:54±25;辛普森指数:0.71±0.27;香农指数:0.65±0.5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192,P=0.11;W=189,P=0.10;W=281,P=0.72;W=241,P=0.62);CINⅠ组样本的ACE值(85±37)和Chao值(66±25)与对照组(ACE:54±25;Chao:48±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99,P=0.006;W=113,P=0.02).在门水平,对照组中阴道菌群78.69%(309 020/392 722)由厚壁菌门组成,放线菌门占16%(62 846/392 722).CINⅠ组中厚壁菌门减少至64.86%(208 422/321 318),放线菌门增加至27.71%(89 040/321 318).CINⅡ/Ⅲ组阴道菌群构成和对照组相似.在属水平,CINⅡ/Ⅲ组和对照组菌群结构相似,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属[71.81%(307 658/418 424)],同时还包括加德纳菌属[12.91%(55 299/428 424)],其他如普雷沃菌属、奇异菌属等含量较少.在CINⅠ组中,乳酸杆菌属含量下降[56.26%(180 787/321 318)],加德纳菌属相对丰度上升[19.62%(63 057/321 318)],奇异菌属含量上升[7.7%(24 746/321 318)].本研究发现大部分样本阴道菌群类型(CST)为CSTⅢ、CSTⅠ,分别以惰性乳杆菌、卷曲乳杆菌为优势菌.3组间阴道菌群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2, P=0.949).LEfSe分析发现CIN组和对照组中某些细菌类群丰度发生变化.在属水平,地杆菌属、奇异菌属、脲原体属等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在种水平,血清9型解脲脲原体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级别CIN患者阴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类型与健康妇女相似,但部分细菌类群丰度发生了改变;解脲脲原体等条件致病菌在CIN患者丰度增加.

  • 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后期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钱丽娟;谢佳丽;周冬蕊;康树敏;蒋犁

    目的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分析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后期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8月在南京市区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15例(包括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7例和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8例)和混合喂养组15例(包括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8例和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7例).采集生后28d的粪便标本,抽提样本中细菌基因组总DNA,并对其16S rDNA V3可变区进行PCR扩增和DGGE电泳,获得肠道菌群指纹图谱,进行多样性和相似性特征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多样性分析发现,纯母乳喂养组中,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肠道菌群条带数、多样性指数低于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分别为9.71±4.27与15.12±4.19,2.13±0.39与2.61±0.32,P值均<0.05),优势度指数高于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0.13±0.04与0.08±0.03,P< 0.05),均匀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喂养组中,剖宫产儿肠道菌群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低于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10.88±3.23与16.29±5.38、2.26±0.37与2.66±0.31,P值均< 0.05),优势度指数平均值虽高于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均匀度指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相似性分析发现,大部分相同分娩方式新生儿的肠道菌群汇聚在一起,提示同一分娩方式新生儿的肠道菌群结构更为相似. 结论 在新生儿后期,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的肠道菌群总体的种类及数量落后于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肠道优势菌地位更突出,而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肠道菌种分布更均匀.

  • 新生儿出生后三天内肠道微生态中菌群分布

    作者:丁溢芳;肖玲莉;郭佳林;陆炯;徐浩;候美玲;贲晓明

    目的 初步探讨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和第3天肠道微生态中菌群分布的特点.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15日至2016年8月3日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的50例单胎、健康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新生儿粪便样本,按采集时间分为第1天(记为D1)组和第3天(D3)组,每组各50个.使用Illumina Nex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V4+V5区进行DNA测序,获得肠道菌群结构数据.采用Metastats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稀释曲线、Shannon-Wiener曲线和群落结构组成柱状图. 结果 (1) 100个粪便样本共检测到门25个,科119个,属227个,种159个.(2)2组粪便样本中主要的门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与D1组相比,D3组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分别为0.27±0.03与0.41±0.05、0.07±0.01与0.09±0.03),放线菌门呈下降趋势(0.10±0.01与0.01±0.00),变形菌门变化不大(0.51±0.03与0.49±0.05).2组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值均为-0.01,P值均<0.05).(3)2组粪便样本中相对丰度前10的共有科为肠杆菌科、葡萄球菌科、肠球菌科、链球菌科和毛螺菌科.与D1组相比,D3组中肠杆菌科、葡萄球菌科、肠球菌科、链球菌科的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分别为0.25±0.02与0.46±0.06、0.07±0.02与0.12±0.03、0.04±0.02与0.10±0.04、0.03±0.02与0.06±0.01),毛螺菌科呈下降趋势(0.03±0.01与0.02±0.02).2组中只有肠杆菌科相对丰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00,P<0.05).(4)2组粪便样本中相对丰度前10的共有属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拟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与D1组相比,D3组中寡养单胞菌属、丙酸杆菌属、不动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等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分别为0.07±0.02与0.00±0.00、0.06±0.01与0.00±0.00、0.03±0.01与0.00±0.00、0.02±0.01与0.00±0.00、0.02±0.00与0.00±0.00,q值均为0.00,P值均<0.05),拟杆菌属、韦荣球菌属、副拟杆菌属等厌氧菌的相对丰度升高(分别为0.01±0.00与0.08±0.03、0.00±0.00与0.03±0.02、0.00±0.00与0.01±0.00,g值分别为0.01、0.01及0.00,P值均<0.05).(5)2组中相对丰度高的菌种均为大肠埃希菌,均可见少量的加氏乳杆菌、动物乳杆菌和两岐双歧杆菌.(6)生后第1天的粪便样本,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亚组和剖宫产亚组.2个亚组中相对丰度高的属均为葡萄球菌属,其次为寡养单胞菌属.生后第3天粪便样本,按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分为阴道分娩+非纯母乳喂养亚组、阴道分娩+纯母乳喂养亚组、剖宫产+非纯母乳喂养亚组和剖富产+纯母乳喂养亚组.其中,剖宫产+纯母乳喂养亚组以葡萄球菌属为绝对优势菌,与其他3个亚组(均以肠球菌属、拟杆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为主要优势菌属)不同;而双歧杆菌属及Subdoligranulum仅出现在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粪便样本. 结论 胎粪并非无菌,且生后3d内的粪便虽然菌群构成不同,但有共有优势菌.同时,与生后第1天相比,生后第3天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的相对丰度逐渐下降,而厌氧菌的相对丰度逐渐上升.

  • 妇女阴道微生物群落构成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

    作者:周柯;马腾远;邢国征;甘璐

    目的 探讨妇女阴道微生物群落构成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北京中医院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航天总医院和北京宣武中医医院共同收治的100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期患者为CIN Ⅰ组,3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期患者为CINⅡ~Ⅲ组,及同期34例体检健康的女性为健康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采用PCR技术对16S rRNAV3、V4区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测序,观察分析阴道微生物群落物种的丰度和多样性进行评估,比较各组样本微生物群落菌门和菌群的组成成分.结果 健康组样本的Alpha指标和CINⅡ~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IN Ⅰ组的Chao值和ACE值均显著高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检测到的23个菌门中,CIN Ⅰ组的厚壁菌门数量要低于其他两组,而放线菌门数量要高于其他两组;三组样本检测出的菌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N Ⅰ组乳酸杆菌属的数量低于健康组和CINⅡ~Ⅲ组;健康组和CINⅡ~Ⅲ组在加德纳菌属数量低于CIN Ⅰ组;CIN Ⅰ组奇异菌属数量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三组阴道菌群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不同程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其阴道菌群的多样性和菌群类型与健康女性大致相同,但其中有部分细菌菌群丰度有所改变,主要为乳酸杆菌属的减少和加德纳菌属、奇异菌属水平的增加,这提示阴道微生态组成的变化可能与宫颈癌病变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联.

  • 新一代高通量技术在龋病相关的口腔菌群宏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凌均棨;杨芳;滕飞

    龋病是人类普遍的感染性疾病,针对龋病的病因学研究、风险评估乃至预防策略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本研究小组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技术包括454 FLX Titanium 测序、Solexa GAⅡ测序及Geochip 3.0功能基因芯片,就唾液菌群中的细菌谱系和功能基因组成进行深入解析,阐释成人唾液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特性,通过对龋活跃人群和健康人群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在基因和群落结构上具有鉴别特征,从而探讨唾液菌群对于龋病易感活跃度的检测和早期防控的意义,为研究龋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并展开相应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宏基因组学在口腔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车宇薇;王燕一

    口腔是由大量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口腔微生物与口腔及全身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宏基因组学技术通过对口腔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分析,一方面使口腔微生物群落研究更加深入,另一方面为新的功能基因的获得和鉴定提供了方法.本文就口腔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宏基因组学在口腔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反硝化动力学及微生物群落研究

    作者:叶正芳;王凤;王中友

    目的 分析饮用水中不同碳源条件下的反硝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鉴定出优势菌种,为解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中饮用水的脱氮难题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滤池工艺去除饮用水中的硝酸盐,并进行水质分析;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 乙醇和乙酸钠系统分别在前0~2 h和0~1.5h内表现为零级动力学反应,线性拟合得出的反硝化速率分别为11.913 g NO3--N/(gVSS·d)和15.633 g NO3--N/(gVSS·d),而葡萄糖系统在0~3h内,硝态氮浓度曲线可由二阶多项式拟合,平均反硝化速率为7.177 g NO3--N/(gVSS·d).结论 饮用水中碳源充足时反硝化过程遵循零级反应,亚硝酸盐先累积后消耗,脱氮效果较好的微生物种属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水杆菌属Aquabacterium和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

  • 受控生态生保系统180天试验人体表菌群结构研究

    作者:辛冰牧;王珩;吴元亮;仲崇发;刘军莲;陈章煌;顿桓桓;谢琼

    目的 了解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下长期生存对乘员体表微生物种群状况的影响.方法 利用地面密闭舱4人180天实验,分别于实验前、进舱后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及撤离前,对4名乘员的体表(包括额头、耳后、肘窝、腋窝,腹股沟)进行采样,采用16S rDNA V3-V4区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群落结构、多样性、主坐标及物种丰度分析.结果 肘窝和前额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体表位置.体表菌属主要分属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等.在属水平,5个部位优势菌属为棒状杆菌和葡萄球菌,此外丙酸杆菌属在额头和耳后两位置也占优势比例.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在属水平,肘窝在构成上有独立性,腋下和腹股沟菌群结构相似,额头和耳后菌群结构相似.与进舱前比较,乘员在进舱后第1个月菌群变化明显,之后逐渐恢复稳态.结论 人体在不同体表位置菌群多样性不同;菌群结构在门水平差异小,但在属水平不同部位菌群结果有所差异.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密闭环境作为应激因素可影响体表菌群结构.

  • 喹诺酮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作者:仲兆金

    众所周知,使用抗菌药经常引起正常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学平衡的混乱.抗菌药可能对许多正常肠道微生物群落有潜在的副作用.

  • 宏基因组学与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

    作者:吴旧生;王鹏歧;刘月环

    宏基因组学( metagenome)是直接从土壤、海水、人及动物胃肠道、口腔、呼吸道、皮肤等环境中获取样品DNA,利用载体将其克隆到替代宿主细胞中构建宏基因文库,以高通量检测为主要技术来研究特定环境中全部微生物的基因组及筛选活性物质和基因的新兴学科。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检测特定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扩展了微生物资源的利用空间,发展了新兴的高通量检测技术,丰富了生物信息学内容。基于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优势,对近年来相关领域、方法及其在人及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将此方法用于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的调查分析及动物疫情、生物安全的监测。

  • 阴道微生物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上皮内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陈雨莲;邱丽华;高华;狄文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可能是造成HPV持续感染继而发生宫颈病变的伴随因素.正常女性阴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仅由少数几种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构成主要菌群.随着对细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阴道菌群中非乳酸杆菌属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存在密切联系.标志性的阴道微生物可能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与宿主细胞及HPV相互作用,导致阴道局部免疫抑制、慢性炎症的状态,从而造成HPV持续感染及宫颈病变.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尤其是乳酸杆菌为主的阴道菌群是未来HPV感染及相关宫颈病变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就阴道微生物多样性改变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的研究观点进行总结归纳.

  • 重症颅脑损伤ICU内肺部感染患者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作者:罗琦

    目的:分析重症颅脑损伤ICU内肺部感染患者微生物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入住本院ICU病房的66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微生物检验结果,观察患者受感染方式、主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66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单项感染39例(59.1%),混合感染27例(40.9%)。革兰阴性杆菌株数较革兰阳性杆菌多,其中以鲍氏不动杆菌所占比例大(66株),且对抗生素哌拉西林的敏感率较强。治愈患者及中度残疾患者中,住单间ICU、大剂量使用抗生素>6个月及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制酸剂的所占比例高,重度残疾、植物人状态及死亡的患者中没有住单间ICU、无大剂量使用抗生素>6个月及无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制酸剂所占比例高。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ICU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充分了解其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为防控肺部感染提供有效措施,从而增强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成功率。

  • 研究表示IBD发生与引发炎症的特殊蛋白有关

    作者: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AJP: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上,来自兰卡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炎性肠病( IBD)的发生或许会受到肠道中引发炎症的特殊蛋白的影响。在英国高达百分之一的人群都会在其一生中患炎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炎性肠病在英国影响着26万人的健康。而患者机体中小肠粘膜的修复主要依赖于肠道中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Rachael Rigby教授表示,为何炎性肠病患者在发达国家不断增长,这其中潜在的原因就包括患者肠道中定居的微生物的改变等原因。肠道中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往往会影响患者肠道黏膜的修复,而肠道黏膜为个体机体抵御感染性制剂树起了一道有力的防线;整个肠道都由单一的上皮细胞层所覆盖,而上皮细胞会因个体患炎性肠病而发炎以至于被破坏。文章中研究者调查了一种名为SOCS3的特殊蛋白在炎性肠病发病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者Rigby说道,SOCS3蛋白可以限制个体肠道的炎性表现,但其在炎性肠病患者机体中水平的增加却对机体肠道粘膜的修复会带来负面作用。本文研究发现SOCS3可以限制微生物所诱导的肠道上皮细胞伤口的愈合。

  • 常见三种胆结石胆汁中的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对比

    作者:徐斌

    目的:探讨常见的三种胆结石胆汁中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对比。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三种类型胆结石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并对其胆汁细菌群落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探讨。结果:根据统计结果来看,就细菌16SrDNA基因片段而言,其阳性检出率为76%,且三组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胆色素结石组主要包括厌氧消化球菌等,胆固醇组的细菌群落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混合性结石胆汁组主要是丙酸杆菌和厌氧消化球菌。结论:据我院统计分析看来,就检出率方面来看,较高的是胆结石患者胆汁标本中的细菌,但各组细菌群落构成各有不同,具有较为复杂的成分。

  • 粪菌移植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碧碧;赵靓;孟立娜

    近年来,临床上发生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DI)的概率明显增加,而且难辨梭菌对抗菌药物开始出现多重耐药。一个新兴的治疗措施———粪菌移植(FMT),可以在短期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治疗 CDI 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尝试将 FMT 应用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发现。目前对于移植供体和方法选择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关移植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就 FMT 的发展历史、临床应用及操作流程做一介绍。

  • 网吧键盘鼠标微生物群落分布调查

    作者:崔国艳;程红兵;张雄鹰;徐林霞;明亮

    目的:了解长治市某校附近网吧计算机键盘鼠标微生物分布情况,为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长治市某校附近3家网吧,无菌棉拭子采集180台计算机键盘、鼠标,采用常规培养与鉴定法检测细菌与真菌(90份样品),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90份样品)。结果:键盘、鼠标细菌总数平均为151.38 cfu/cm2,细菌总数超标率为67.63%,计算机键盘、鼠标上细菌菌群以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埃希菌属、芽胞杆菌属为主,检出率分别为100.00%,95.56%,94.44%,51.11%;检出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咽峡炎链球菌、唾液链球菌、血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胞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等。真菌共检出5属真菌,分别为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小孢子癣菌属、白假丝酵母和隐球菌属,检出率分别为15.56%,22.22%,8.89%,17.78%,6.67%。乙肝病毒 HBsAg检出率为5.56%(5/90)。结论:长治市学校附近网吧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计算机键盘、鼠标表面存在较多的微生物种群,其中有致病性与条件致病性微生物。计算机键盘、鼠标是一种潜在的疾病传播媒介。

  • 抑郁症人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探讨

    作者:崔心尧;王继中

    目的 了解抑郁症人群肠道主要微生物群落情况,探讨在机体精神心理异常状态下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特点,从而为研究抑郁症人群及相关精神心理疾患人群的防治新策略提供数据资料.方法 设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日本光冈法定性定量检测肠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类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肠球菌属、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科及酵母菌的菌群值,计算和比较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的对数值比值(B/E值).结果 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抑郁症人群研究组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1);B/E值显著减少(P<0.01);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P<0.01,P<0.05).结论 抑郁症人群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球菌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益生菌群与肠杆菌科结构发生改变,推测抑郁症的发生,有可能通过肠-脑轴的联系,使大脑情感中枢功能紊乱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失调的相互作用有关.

  • 更年期综合征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作者:郭在清

    目的 定性定量检测更年期综合征个体肠道微生物群落,探讨该状态中的人群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状态及其特点,从而为研究更年期综合征人群的防治新策略提供数据资料.方法 设患更年期综合征妇女研究组和相近年龄同性别的健康妇女对照组,采用光冈法检测相关肠道菌群(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类杆菌属、产气荚膜梭菌、消化链球菌属、肠杆菌科、肠球菌属及酵母菌)的菌群值,同时计算和比较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的对数值比值(B/E值).结果 与相似年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对照组比较,更年期综合征人群研究组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1);B/E值较显著减少(P<0.01);肠杆菌科细菌、消化链球菌、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P<0.01,P<0.01,P<0.05).结论 更年期综合征人群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球菌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益生菌群与肠杆菌科结构发生改变,可能更年期综合征人群由于神经内分泌失调等健康状态的下降,引起肠道有益菌群与腐败菌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调.

6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