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NQX对清醒大鼠习得性LTP中海马DG区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作者:孙志刚;姜岩;包金锁;金秀吉;金元哲;金清华

    目的:观察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过程中,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对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DG)细胞外液中Glu浓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与习得性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LD-LTP)和行为学习之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使用脑部微量透析法、脑部微量注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慢性埋植电极技术以及行为学习监测与电生理记录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结果:未进行条件反射训练大鼠海马DG注射CNQX后,并不影响DG区细胞外液中的Glu水平,但其PS幅值从注射前的100%明显下降到165.47%±13.82%(P<0.01).在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中.DG区注射Ringer's液,Glu浓度出现明显增加,而随着条件反射消退,又逐渐回降,这与DG区群体峰电位峰值以及行为正确反应率的变化呈平行关系;DG区微量注射CNQX,明显抑制条件反射的形成,而且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Glu浓度逐渐增加达到训练开始前的285.51%±43.83%(P<0.01),但PS幅值却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AMPA受体在海马DG区习得性LTP的形成过程中起触发作用,此受体的激活是海马DG区习得性LTP形成的必要条件.

  • 慢性染铅对大鼠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作者:蔡原;刘秋芳;张颖花;郭纳新;奚奇;万伯健

    给刚断乳的大鼠饮用0.2%醋酸铅水90~108d后,测定血铅和脑铅水平、脑海马齿状回LTP的诱发率、神经元内Ca2+浓度和细胞膜和胞液中蛋白激酶C活性,以探讨铅损害学习记忆功能的机理.结果:实验组动物血铅(4.76±1.08μmol/L)和脑铅(0.59±0.06μg/g湿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17±0.08μmol/L和0.06±0.02μg/g湿重)(P<0.01);诱发的LTP发生率为18.2%(2/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3%(10/12)(P<0.01),发生LTP动物的PS幅值增长率为基线值(按100%计)的120.15±7.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70±15.10%(P<0.05),另有63.6%(7/11)的动物出现长时程抑制(LTD);染铅大鼠海马神经元的Ca2+浓度、胞膜和胞液PKC活性分别为265.48±53.61mmol/L、1.52±0.40和1.87±0.35nmol/min/mg蛋白,均比对照组(为108.81±26.85mmol/L、0.94±0.33和1.31±0.29nmol/min/mg蛋白)显著升高(P<0.01).这表明,慢性染铅损害LTP的形成,而海马神经元Ca2+浓度和PKC活性的异常增高可能是重要机理之一.

  • 骨形态发生蛋白4对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神经细胞胆碱能表达的调节作用

    作者:刘磊;薛毅珑;蒲琳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4海马齿状回区注射对成年大鼠神经细胞胆碱能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全军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n=6),生理盐水对照组(n=5).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4或生理盐水注射大鼠左侧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用微量注射器将10 mg/L骨形态发生蛋白41μL以1μL/min的速度注入,留针10 min.生理盐水对照组将生理盐水1μL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式注入相同部位.实验评估:注射后28 d,对该区大鼠脑组织进行胆碱能神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Image-prog-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的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大鼠1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形态: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射后28 d时,光镜下见海马CA1,CA2,CA3区及齿状回均存有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其形状呈卵圆形、梭形或多边形,细胞体较大;细胞核大而圆,具有多个突起.细胞质和突起均被染成棕黄色,经苏木精复染的细胞核着色浅色,核仁明显.②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注射后28 d,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194.78±22.33),(142.78±26.58)μm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997,P=0.002<0.01);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同组对侧[分别为(194.78±22.33),(158.03±36.22)μ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1.746,P=0.03<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入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可上调该区神经细胞的胆碱能表达.

  • 不同年龄脑出血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差异的比较

    作者:谢强;王飞;周国平;张惠;马进显

    背景:脑出血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会被激活,导致其增殖分化能力的不断增强。通过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不断分化和增殖,可以逐渐对老化、受损的神经元予以取代,进而发挥出保护脑结构等作用。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年龄脑出血大鼠的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差异情况。
      方法:成年和老年SD大鼠各96只,随机各自分为正常组(18只)、假手术组(18只)、脑出血模型组(60只)。其中,脑出血模型组制备脑出血模型,并进行BrdU标记,出血6 h、出血24 h、出血48 h、出血72 h、出血7 d,获得大鼠脑组织标本,计算脑含水量。术后3,7,14,21,28 d,进行BrdU/NeuN、BrdU/GFAP 双标染色,计算双标阳性细胞数。
      结果与结论:①成年与老年大鼠脑出血组不同时间的脑含水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老年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脑含水量均显著低于成年组(均P<0.05);②脑出血组不同时间的两侧BrdU 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且出血组不同时间的出血侧BrdU 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侧(均P<0.05);③成年大鼠脑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双标BrdU/NeuN和BrdU/GFAP 结果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④成年大鼠3组脑出血后出血侧海马齿状回BrdU 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相应的老年组大鼠(均P<0.05);⑤结果表明,正常大鼠海马齿状回存在少量神经干细胞增殖现象,且老年大鼠的细胞增殖能力弱于成年大鼠。在发生脑出血后,大鼠的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会出现增殖增强的情况,且老年大鼠的细胞增殖能力弱于成年大鼠。

  • 习得性长时程增强中清醒大鼠海马齿状回几种氨基酸的变化

    作者:刘巧凤;金清华;姜海英;崔桂玉;孙嘉斌;金秀吉

    目的:观察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和消退过程中,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细胞外液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和牛磺酸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与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和学习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实验于2005-03/10在延边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完成.选用3月龄Wistar系雄性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对照组、实验1a组、实验1b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每组8只.实验1a组经训练建立条件反射,达学会标准后进行实验性消退;实验1b组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同1a组,每次训练前2 min内用微量注射器往齿状回区注射90 μmol/L 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阻断剂MK-801 1 μL;实验2组经训练建立条件反射,达学会标准后观察其自然消退情况;实验3组经训练建立条件反射,达学会标准后继续巩固训练2 d,观察其自然消退情况;对照组不配对给予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不形成条件反射.以红灯为条件刺激、脚掌电刺激为非条件刺激来形成条件反射.大鼠在信号出现期上平台为正确反应.实验训练20次/d,以连续测试10次中有9次出现正确反应定为学会标准,只有1次定为行为消退标准.应用脑部微量透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慢性埋植电极法以及电生理记录法等实验技术观察海马齿状回区几种氨基酸的浓度变化,同时以群体峰电位作为指标观察突触效应的变化.结果:各组动物无死亡,插入透析探针位置正确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大鼠训练后,群体峰电位和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牛磺酸浓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②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实验la组、2组和3组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群体峰电位和细胞外液中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和牛磺酸浓度均明显升高.③实验1a组大鼠经两三天的实验性消退后,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细胞外液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牛磺酸的浓度均下降到开始训练前水平,与消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2组大鼠经四五天自然消退后,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细胞外液中谷氨酸、谷氨酰胺的浓度下降到开始训练前水平,与消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3组大鼠巩固性训练两天后,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谷氨酸、谷氨酰胺分别比开始训练前明显增加(P<0.001、P<0.01),但与达学会标准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停止训练后需7天才有自然消退,此时的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细胞外液中谷氨酸、谷氨酰胺的浓度也基本恢复到开始训练前水平.④大鼠训练后立即检测的齿状回区谷氨酸浓度无明显变化,其后逐渐升高,至24 h达高水平.⑤实验1a组在条件性回避反射的建立和实验性消退中,齿状回区谷氨酸浓度、群体峰电位峰值和行为正确反应率的变化基本同步吻合.⑥实验1b组每实验日训练前注射MK-801后,需8个实验日的(140.5±11.6)次训练才达学会标准,与正常对照组只需(75.1±8.8)次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中,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牛磺酸浓度明显增加,而随着条件反射消退,又逐渐回降,和齿状回区群体峰电位峰值以及行为正确反应率的变化呈正相关;1个实验日训练作业结束后谷氨酸浓度逐渐升高,在第24小时达高水平,说明在行为训练中谷氨酸的渐进性增多与习得性长时程增强的形成相关;齿状回区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阻断剂后,大鼠条件反射建立受显著抑制.提示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牛磺酸可能是习得性长时程增强和学习记忆的神经物质基础.

  • 盐酸甲氯芬酯联合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学习记忆及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作者:陈粲;杨琼;戴桃李;潘娅;王旭东;张敏

    目的 探讨盐酸甲氯芬酯和穴位埋线联合作用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在造模后给予盐酸甲氯芬酯和穴位埋线联合治疗;采用Morris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在体记录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LTP),观察并比较各组于高频刺激(HFS)后的变化.结果 经盐酸甲氯芬酯联合穴位埋线作用后,与模型组相比,水迷宫成绩显著提高(P <0.01);与盐酸甲氯芬酯组比成绩提高明显(P<0.01,P<0.05).在HFS后海马齿状回LTP群体峰电位(PS)幅值、PS斜率联合组比模型组显著提高(P<0.01 , P <0.05);与盐酸甲氯芬酯组比成绩提高明显(P<0.01,P<0.05).但PS 潜伏期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盐酸甲氯芬酯和穴位埋线联合作用可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比盐酸甲氯芬酯单独作用更为明显),其联合作用对VD大鼠海马齿状回LTP的易化作用可能是其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之一.

  • 海马齿状回GABAB受体在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作者:金恩鸿;李光燮;李英顺;王丹;金清华

    目的:探讨海马齿状回(DG)的GABAB 受体是否参与血管性痴呆(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损害。方法 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组及GABAB受体阻断剂沙克洛芬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VD大鼠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G区γ-氨基丁酸( GAB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 DG区 GABAB受体表达;用脑部微量注射法往DG区注射GABAB受体阻断剂沙克洛芬,观察其对V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 VD大鼠海马 DG区GABA 含量明显增加,而 GABAB受体表达减少(均为P<0.05)。 V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而训练前向DG区微量注射GABAB受体阻断剂可改善V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损害。结论 VD模型大鼠海马DG内增加的GABA通过GABAB受体参与其空间学习记忆的损害。

  • 癫痫模型大鼠认知功能与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变化及OrexinA的影响机制

    作者:王军;刘增良;刘洋;伊超;秦向英;于海明;才艳雪

    目的 探讨癫痫模型大鼠认知功能与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变化及OrexinA(OXA)的影响机制.方法以癫痫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其中实验组又分为戊四唑(PTZ)组+生理盐水组(1组)、PTZ+OXA组(2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抑制剂组,即:PTZ+U0126(3组)及PTZ+U0126+OXA组(4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进行检测及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海马齿状回BrdU和DCX表达进行观察.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与其余4组的逃避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1~4组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与1组比较,2、4组的穿越平台次数、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3组的相关指标则明显减少(P<0.01),与1、3、4组比较,2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与2组比较,4组穿越平台次数、平台象限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癫痫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降低及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再生功能异常,OXA可逆转此现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ERK1/2有关.

  • 成年和老年大鼠脑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比较

    作者:文玉军;王登科;孙征;刘海洋;张莲香;王效军;秦毅

    目的 比较成年和老年大鼠脑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与分化,探讨脑出血后NSCs的变化规律.方法 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5-溴脱氧尿核苷(BrdU)腹腔注射标记增殖细胞,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均可见BrdU阳性细胞,成年大鼠明显多于老年大鼠.脑出血后成年和老年大鼠各时间点的BrdU阳性细胞均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加,7d组达到峰值,成年大鼠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老年大鼠.正常大鼠海马齿状回可见少量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脑出血后成年和老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双标阳性细胞数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且老年大鼠BrdU/NeuN双标细胞明显少于成年大鼠.结论 脑出血后大鼠海马齿状回NSCs增殖明显,成年大鼠明显强于老年大鼠,且新生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老年大鼠.

  • 针刺放血法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海马齿状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免疫阳性细胞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罗强;谢洪武;徐放明;陈日新

    目的 研究分析针刺放血法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海马齿状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免疫阳性细胞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实验组,以蔗糖水实验及旷野实验(OFT)、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定量PCR (Realtime-PCR)法分别检测大鼠行为、海马齿状回SDF-1免疫阳性细胞及其BDNF 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显著下降(P<0.01),海马齿状回SDF-1免疫阳性细胞及其BDNF mRNA呈低度表达,实验组则均所改善.结论 针刺放血法抗抑郁治疗的效果确切,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海马齿状回SDF-1免疫阳性细胞促使其海马苔藓纤维轴突的出芽,调控BDNF的表达,激活脑内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齿状回区 D1受体的表达

    作者:万朋;高俊涛;王丹;王师;金清华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DG)区的多巴胺(DA)浓度及 D1受体表达情况,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选用12只 Sprague-Dawley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 VD 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只。利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 VD 大鼠模型,模型制备结束30 d 后,利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马 DG 区细胞外液中的 DA 浓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 DG 区 D1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VD 组大鼠海马 DG 区细胞外液中的 DA 浓度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 <0.05)。在 VD 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海马 DG 区颗粒细胞层均有 D1受体的表达,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2组大鼠海马门区均有 D1受体的表达,VD 组 D1受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结论:VD 模型大鼠海马 DG 区的 DA 浓度减少,其功能可能是通过海马门区 D1受体的表达增加而代偿的。

  • 慢性束缚应激对老龄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及海马齿状回区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玮瑶;陈玲;岳学玲;金清华

    目的:探讨慢性束缚应激(CRS)对老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及海马齿状回(DG)区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初步阐明CRS影响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部分神经化学机制.方法:16只18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RS组(每组8只),CRS组大鼠每天给予2h的CRS,连续30 d.利用Morris水迷宫(MWM)实验检测CRS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在MWM实验过程中大鼠海马DG区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皮质酮(CORT)和肾上腺素(EPI)水平.结果:MWM实验,与对照组比较,CRS组第2~4天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且第5天在目标象限游泳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与训练前比较,对照组大鼠海马DG区Asp水平在MWM实验第2天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CRS组大鼠DG区Asp水平在MWM实验第3天明显下降(P<0.05);与训练前比较,在MWM实验过程中2组大鼠海马DG区Glu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RS组大鼠血清中CORT和EPI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CRS降低老年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这可能与大鼠海马DG区Asp水平降低有关.

  • 海马齿状回区多巴胺D1受体在大鼠主动回避学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王玮瑶;张岩;赵可;孙传博;金清华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DG)区的多巴胺(DA)水平在大鼠主动回避条件反射建立及消退过程中的变化,探讨D1受体在大鼠主动回避学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非训练组、训练组、对照组和SC H组,每组6只.训练组大鼠每天进行穿梭箱训练,非训练组大鼠只放进穿梭箱而不进行训练,测定2组大鼠DG区细胞外液中DA水平.对照组和SCH组大鼠每天进行穿梭箱训练前向DG区注射生理盐水或SCH-23390,训练后测定2组大鼠DG区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水平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幅值.利用穿梭箱的行为学分析系统记录各组大鼠主动回避反应率,采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DG区DA和Glu水平,采用电生理学记录法观察各组大鼠DG区fEPSP幅值.结果:训练组大鼠DG区DA水平在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中逐渐升高,且在消退过程中逐渐降低;与第1天比较,第5天大鼠DG区DA水平明显升高(P<0.05),非训练组大鼠DG区各个时间点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训练第5天达到主动回避条件反射建立标准(主动回避反应率>65%),第7天达到消退标准(主动回避反应率<35%).与第1天比较,第5天大鼠DG区Glu水平和fEPSP幅值均明显升高(P<0.05);SCH组大鼠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均未达到条件反射建立标准,且DG区Glu水平和fEPSP幅值在训练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训练第5天时SCH组大鼠DG区Glu水平和fEPSP幅值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鼠海马DG区DA可通过激活D1受体促进主动回避学习,其作用可能与增加DG局部Glu水平和突触传递效应有关.

  • GIRK1在颞叶癫癎大鼠海马齿状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龙小艳;肖波;杨期东;李国良;李蜀渝;王煜;李昌琦;刘丹

    目的:探讨GIRK1在颞叶癫癎大鼠海马齿状回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70)与对照组(n=42),同时建立海人藻酸(KA)颞叶癫模型.选取KA腹腔注射后3、6、12、24、48 h,7、30 d为研究的时间点.用原位杂交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齿状回GIRK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海马齿状回GIRK1 mRNA表达在致癎后6 h较对照组减少,而在致癎后至7~30 d较对照组增高.结论:在颞叶癫癎的不同时期海马齿状回GIRK1表达的变化反映出颞叶癫癎的复杂性.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脑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蔡惠美;晋光荣;刘佳;董榕;蔡星星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制作右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右侧脑室注射GDNF,通过神经电生理学方法,记录正常组、脑缺血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GDNF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14 d海马齿状回的脑电活动,分析脑电频谱.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GDNF组各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较脑缺血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增多.大鼠脑电图显示,GDNF组较脑缺血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脑电活动恢复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GDNF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脑损伤,促进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改善脑缺血后的行为和脑功能.

  • 神经节苷脂对不完全性脑缺血后齿状回N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作者:施建生;高志伟;秦建兵;徐慧君;包仕尧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后海马齿状回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加放血的方法制成大鼠不完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以还原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DA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及再灌注后海马齿状回NOS阳性神经细胞变化及GM1对其的影响.结果:海马齿状回在缺血30min时NOS阳性细胞数高(43.67±6.71),再灌注2h、12h、24h、3d后逐渐下降,5d时恢复正常水平.而GM1能防止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受损和NOS阳性神经细胞变化.结论:GM1对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后海马齿状回NOS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神经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朱欢;蒋犁;乔立兴;黄莉;郑意楠;唐洪丽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内源性修复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12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A)组、单纯缺氧(B)组、单纯缺血(C)组和缺氧缺血(D)组.建立HIBD模型,免疫组化检测溴化脱氧核糖尿嘧啶(BrdU)阳性细胞表达,RT-PCR检测海马bFGF mRNA表达.结果 与其余各组比较,D组BrdU阳性细胞数及bFGF mRNA表达于HIBD后7、14 d明显增加(P<0.05).结论 HIBD后海马齿状回存在神经细胞再生,bFGF可能参与HIBD后神经细胞内源性修复机制.

  • Aβ25-35抑制成年小鼠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前体细胞增殖

    作者:李学坤;左萍萍;孔令娜;张卿

    目的观察Aβ25-35对成年小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20只成年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侧脑室注射3μl Aβ25-35(1 g·L-1).动物分别在Aβ25-35注射后d 5、10、20、30灌流处死.动物每次处死前均腹腔注射3次BrdU(50 mg·kg-1,间隔8 h).鼠脑切取冰冻切片,进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免疫荧光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观察神经元数目及其前体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对照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清晰完整,排列规则,而侧脑室注射Aβ25-35后的小鼠海马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且同部位的BrdU阳性细胞数目亦明显减少(P<0.01).结论Aβ25-35在中枢神经系统不仅表现为对成熟神经元的毒性作用,而且还明显抑制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从而影响神经的发生过程.

  • 孕前慢性应激对母鼠及其子代行为学和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

    作者:刘彬;王克;董继承;郑占杰;姜桂兰

    目的 通过母鼠孕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探讨母鼠及其子代行为学和海马区神经元再生的变化.方法 取2月龄性成熟期的雌性Sprague dawley (SD)大鼠,21 d慢性应激之后,使大鼠生产繁殖,分别取哺乳后母鼠、2月龄的子鼠进行行为学实验,取2月龄子鼠脑组织制作冰冻切片,用BrdU标记法检测子代鼠大脑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结果 ①开场实验:母鼠哺乳期过后应激+妊娠组[(720.52±238.99)cm]、应激+非妊娠组[(995.62±191.77)cm]、非应激+妊娠组[(464.95±210.11) cm]和非应激+非妊娠组[(740.76±281.48)cm]各组总路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月龄子鼠应激+妊娠组雌鼠总路程[(1281.10±247.89) cm]、周边路程[(1153.20±238.19)cm]与雄鼠的[(1074.70±263.35)cm]、[(957.28±282.94)cm]相比增加(P<0.05).②蔗糖水消耗实验:母鼠哺乳后,应激+妊娠组蔗糖水消耗量(13.00±3.46)g和蔗糖水消耗百分比[(87.00±9.01)%]多于应激+非妊娠组[(8.13±3.36)g、(79.06±6.45)%](P<0.05);非应激+非妊娠组蔗糖水消耗量[(12.43±3.31)g]和蔗糖水消耗百分比[(86.90±5.80)%]多于应激+非妊娠组[(8.13±3.36)g、(79.06±6.45)%,P<0.05];非应激+妊娠组糖水消耗量[(14.71±4.39)g]和蔗糖水消耗百分比[(91.54±1.89)%]明显多于应激+非妊娠组[(8.13±3.36)g、(79.06±6.45)%,P<0.01].③免疫组化实验应激组雌鼠[(1.18±0.37)个]、应激组雄鼠[(1.24±0.41)个]、非应激组雌鼠[(1.38±0.47)个]、非应激组雄鼠[(1.41±0.35)个]4组相比较脑组织单位海马齿状回面积内BrdU阳性细胞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孕前应激可致母鼠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并且哺乳能够减弱孕前应激所致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②未发现孕前应激对2月龄子鼠的行为学和海马神经细胞再生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在焦虑样行为中会表现出雌雄差异.

  • 糖皮质激素在应激影响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张军;赵虎

    海马齿状回(DG)是大脑一个特殊的区域,动物成年后齿状回仍存在神经发生.成年动物DG神经发生的神经干细胞位于颗粒细胞层(GCL)内侧靠近门区(HI)的一个狭长板层,也称亚颗粒细胞层(SGL).

65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