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盐城市1989~1998年中小学生伤寒病流行特征

    作者:刘锦秋;戴寿桂;孙中友;徐晓虹

    伤寒副伤寒病是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主要肠道传染病之一.为了指导防治、控制流行,降低发病,我们对1989~1998年盐城市中小学生伤寒副伤寒发病特征进行分析.

  • 宁波市伤寒、副伤寒病原学调查及耐药性监测分析

    作者:石优章;杨元斌;金春光;徐景野;徐奋奋

    目的了解2005年宁波市春季伤寒、副伤寒流行的病原学特征、菌型分布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状况,为伤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农贸市场水产品泥蚶、牡蛎等按GB/T4789.4-2003方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病人血液、粪便等标本及带菌者粪便按GB/16001-1995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分离的菌株用VITEK自动鉴定仪作菌株的生化鉴定,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分型,用K-B法作菌株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离和收集到185株菌株,其中伤寒沙门菌3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82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85株菌株对头孢哌酮、氧哌嗪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及妥布霉素均为敏感,敏感率为100.0%;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噻肟、氟哌酸较为敏感,敏感率均在80.0%以上;对复方磺胺敏感率低,仅为60.0%,且有30.3%(56/185)菌株呈现耐药.结论2005年春季宁波市局部地区流行的伤寒、副伤寒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菌型,少数病原为伤寒沙门菌.病原菌对氧哌嗪青霉素、妥布霉素及头孢哌酮等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显示良好的敏感性,可作为当前预防和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 一起食源性伤寒、副伤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周爱明;许国章;徐景野;毛国华;董红军;方挺;王海波

    目的 查明2005年宁波市发生的一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因素,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采用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采集市场贝壳类海产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对现场调查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本起疫情共发生伤寒、副伤寒1029例,发病率为13.10/10万;发病曲线呈双峰状,病例分布以市区为中心波及到周边地区,发病以25~55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流行病学1∶1配对调查显示:生吃毛蚶和牡蛎者患病的危险分别为对照组的4.0倍和23.0倍(95%C1分别为1.45~11.0和5.1~103.6);同时从市场摊位所采集的牡蛎和毛蚶样品中,各检出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结论 此次疫情是由生吃受污染牡蛎、毛蚶等贝壳类海水产品所引起的.

  • 灵川县2000-2002年伤寒副伤寒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全文郎;吴国祯;龚红明

    灵川县是伤寒副伤寒的重灾区,1993年首次发生伤寒暴发流行,发病率从1992年的4.46/10万上升到80.31/10万,1996年起全县大面积在人群中推广使用伤寒Vi疫苗,人群免疫水平开始上升.1997、1998年发病率分别下降至35.18/10万、34.72/10万.从1999年起菌型发生了改变,主要以甲型副伤寒流行为主,发病率猛升到119.28/10万,2000年继续上升至139.72/10万,为历年发病率高记录.为了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降低其发病率,从2000年9月起我县被广西列为伤寒副伤寒高发县和8个重点监测县之一,10月份监测工作正式启动.至2002年止,监测工作成效显著,2001年、2002年发病率分别降至81.27/10万、66.44/10万.现将三年来的伤寒副伤寒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 全国各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摘抄(200402期)

    作者:传控所流行病室

    伤寒副伤寒浙江:2月全省共报告发病1190例,比去年同期216例上升450.93%.其中伤寒461例,副伤寒729例,无死亡报告.其中发病较多的地区为宁波(542例),占45.55%,台州市(360例),占30.25%,绍兴市(123例),占10.34%,温州市(94例),占7.90%.发病数与去年同期比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有:受天气干旱影响,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外环境污染较严重,无法做到清洁卫生;有些地区历年是伤寒副伤寒的高发地和老疫区,伤寒病后恢复期带菌和慢性带菌是重要的传染源;习惯吃半生不熟的贝类,居住环境卫生差,造成了外环境污染和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

  • 2004-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高金霞;张静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地区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暴发危险原因,为提高暴发调查能力和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调查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7年全国共报告31起伤寒和46起副伤寒暴发疫情,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62.20%);伤寒暴发疫情病原学确诊比例达29.03%,副伤寒达43.47%.暴发地点以农村村寨(44.16%)和学校(33.77%)为主,尤以乡镇中学(53.84%)多发;以甲型副伤寒暴发为主(57.14%);全国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以饮用水污染引起为主(54.55%),其次为食源性(23.38%).结论 应加强农村地区饮用水卫生监测和管理力度,加强对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发热症状监测,及早发现和控制传染源.暴发危险因素信息应作为法律法规的修订依据.

  • 2002-2008年浙江省临安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童卫胜;单宇敏

    目的 探讨浙江省临安市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临安市2002-2008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08年临安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1085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29.41/10万,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38:1,发病年龄集中在15~44岁年龄组,职业以农民、民工为主;7年中发生暴发疫情3起,发病例数占58.53%.结论 临安市2002-2008年报告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地区分布具有集中趋势,季节主要集中于4-8月;流行菌株为甲型副伤寒杆菌,水源污染是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 伤寒副伤寒防控对策研究

    作者:刘晓青;冯子健;张静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在伤寒副伤寒防控对策方面做了许多深入研究,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以往提出的综合性控制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效果不理想,亟待探讨防治措施落实的有效方式.针对防治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伤寒副伤寒防控应用性研究尤为显得重要和必要.

  • 牡蛎中检测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分析报告

    作者:于梅;徐景野;章丹阳;金春光;郑剑;沈玄艺

    伤寒、副伤寒是宁波市主要肠道传染病之一,通过国家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发现宁波市2005年初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较去年同期和十二月底有明显增加,为查明原因,作者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了病原学调查及检测分析,结果发现,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生吃半生吃牡蛎等贝类食品.

  • 贵州省平坝县中小学伤寒副伤寒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作者:黎慕;严龙鹏;曾正;王志锋

    目的 评价贵州省平坝县中小学校开展伤寒副伤寒健康教育效果,为今后学校开展伤寒副伤寒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平坝县内伤寒副伤寒高发区的城关镇、夏云镇和羊昌乡的9所学校的学生及家长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学生及家长伤寒副伤寒知信行的改变.结果 干预后城关镇(学生为61.70%,家长为78.30%)、夏云镇(学生为78.90%,家长为74.20%)、羊昌乡(学生为71.90%,家长为69.30%)学生和家长的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正确态度总体持有率学生为89.10%,家长为87.88%,正确行为总体形成率学生为20.25%,家长为30.13%,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已实施的健康教育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正确态度和行为形成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探索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 慈溪市公共卫生血清资源库的建立与利用

    作者:吴建根;施南峰;岑迪;徐毅;毛晓群;马旭亮

    近几年,随着慈溪经济的日益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新发传染病也频频发生,狂犬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登革热、麻疹、伤寒副伤寒等国内外重大疾病时有发生并呈暴发流行的迹象.

  • 云南省伤寒副伤寒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王鲁茜;闫梅英;方立群;伏晓庆;王多春;孙军玲;曹务春;张静;阚飙

    目的 分析云南省2001-2007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气象因素与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01-2007年云南省以县为单位的伤寒副伤寒发病数据,应用空间聚类、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伤寒副伤寒的分布特征,以及伤寒副伤寒流行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 2001-2007年云南省伤寒副伤寒的年均发病率为23.11/10万,病例主要分布于夏秋季.空间聚类分析发现两个伤寒副伤寒的高发聚集区:玉溪地区(7年平均发病率207.45/10万)及该省与缅甸、老挝交界地区.多因素面板数据分析显示,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增加与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和湿度增加等气候因素相关:月平均气温升高10℃,IRR=1.30(95%CI:1.24~1136);湿度增加10%,IRR=1.07(95%CI:1.05~1.09);月降水量增多100 mm,IRR=1.02(95%CI:1.00~1.03);前1个月的气温升高10℃,IRR=1.73(95%CI:1.64~1.82);P<0.05.结论 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存在聚集区,相对湿度等气候因素在流行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宁波市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作者:许国章;徐景野;周爱明;金春光;毛国华;石优章;董红军;杨元斌

    目的 探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对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暴发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市场贝壳类海产品进行污染情况检测,并对患者中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实验室系统研究.结果 1988-2007年全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9 404例,死亡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68/10万,病死率为0.36‰.发病呈现周期性波动,冬春季高发,且存在明显地区聚集性,发病以20~50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流行菌株以甲型剐伤寒沙门菌为主.传播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从市场所采集的毛蚶和牡蛎中,各检出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并带有TEM-1型耐药基因.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海产品牡蛎中存活观察试验证实菌株在带壳牡蛎活体水体中至少能存活10 d以上.PFGE基因分型表明,X2型是宁波地区甲型副伤寒优势流行株.结论 宁波地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丰要危险因素,加强对贝壳类海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和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措施.

  • 基于运气理论探讨伤寒副伤寒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并建立预测模型

    作者:张轩;祖丽胡玛尔·艾尼瓦尔;刘忠第;马师雷;贺娟

    目的 依据中医运气理论研究北京市伤寒副伤寒发病与当年及3年前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并建立人工神经网络的医疗气象预测模型.方法 提取北京市1970-2004年35年的气象数据和伤寒副伤寒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探讨伤寒副伤寒发病与当年及3年前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伤寒副伤寒发病在各年度呈不均衡分布,在六气时段内集中在三之气、四之气高发.其发病与当年及3年前的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气象预测模型中,3年前的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当年的平均相对湿度是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伤寒副伤寒发病与当年及3年前的气象因素之间均存在确切的相关性,并可建立预测模型.运气理论在传染病发病预测方面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 伤寒多糖疫苗Typhim vi和伤寒副伤寒Tab疫苗皇家军队中临床耐受情况和致免疫力情况研究

    作者:

    摩洛哥拉巴特军队医院的医学生物部在法国里昂巴斯德梅遒学院的协作下,进行了一项非中心的随机研究;后者提供了血清的疫苗方面的帮助.

  • 甲型副伤寒(伤寒)患者肥达氏反应结果的评价

    作者:毛文祥;周小琴;刘玲珑;江荣林

    肥达氏反应是用伤寒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一直来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或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但对于肥达氏反应在辅助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问题备有争议.2004年我市某街道发生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流行,其间我们对住院的41例疑似伤寒副伤寒患者先后二次抽血作细菌学培养和肥达氏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散发性非典型伤寒副伤寒病42例分析

    作者:罗进;周朝阳

    伤寒副伤寒在本地区属于高发疾病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遍接种伤寒疫苗以后,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由相对集中的发生局部的流行转变为散在点状发病,其流行特征已不确定.由于地区经济的以及病员接受检查程度的限制不可能对疑似病人早期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并且对血培养,肥达氏反应耗时较长的检查,对针对性的要求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临床医师进一步提高早期判断的能力,提高对相应检查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 2005-2011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姚建香;马焰;葛备;束芳燕

    目的 分析2005-2011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江阴市2005-2011年疫情资料和监测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41/10万,发病高峰为4-10月,病例以15 ~49岁青壮年为主,0~5岁年龄组也占较高比例,学生、农民、散居儿童为高危人群,高发地区为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结论 江阴市伤寒疫情稳定在较低水平,但仍然面临回升的可能,仍需采取对学生、农民、散居儿童和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继续加强疾病监测工作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 临沂市消除伤寒副伤寒流行周期的控制对策

    作者:刘瑞田

    目的 对临沂市1956-2011年伤寒副伤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制定科学控制对策,消除流行周期.方法 收集该市1956-2011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总和统计和年代统计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6-2011年共计发生伤寒副伤寒12 079例,年均发病率为2.45/10万.发病具有20a左右1次的流行周期,每年6-12月份为多发季节.年龄主要集中在15 ~40岁,占77.72%;农民、学生、工人发病占81.75%,平原发病高于山区.目前该地区已进入第3次流行周期后的散发期,2005-2011年年均发病率已降为0.78/10万.结论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进一步净化疫情,该市20年左右1次的伤寒副伤寒流行周期可被消除.

  • 云南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李颖颖;徐闻;陈玉娟;伏晓庆;吕韬;普毅

    目的 调查和分析个旧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近年来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报告发病率较高的个旧市,选取血培养确诊病例50例,对照100例,采用问卷收集资料.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病前2周是否经常吃米线(OR=5.784,95%CI:1.288~25.969)和病前2周吃过冷饮(OR=4.593,95%CI:1.790~11.781)是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个旧市伤寒副伤寒高发主要与不安全的食物有关,今后应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和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降低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

7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