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议《脾胃论》人参黄芪同用规律

    作者:牵逸梅;尹东奇

    对《脾胃论》中人参黄芪同用的方子进行分析,把同用的方子分成三类,从而总结得出人参黄芪同用三规律,甘温除热、泻火升阳、温热驱寒.人参与黄芪是临床上常用的补气药,两者都能补脾肺之气.然而,黄芪的补气作用不及人参;黄芪又有升阳、固表、内托和利尿消肿等功效,人参却无.人参、黄芪并用,临床上常用以加强补益气血的效果,尤其是治疗脾肺气虚.

  • 风药在脑病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杨克勤

    风药是指味薄气轻、药性升浮,具有发散表邪、宣通表气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邪一类的药物,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特性.其在脑病的治疗中同样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文章以脑病常见病机风、火、痰、虚、瘀为切入点,对风药在临床治疗脑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 《脾胃论》之随时用药论

    作者:谢卫红

    <脾胃论>之随时用药论中的"时"有多重含义,可以是时间季节的改变,也可以是患者病因的变化,还可以是患者伴随症状的不同,亦可以是脏腑归经以及舌苔脉象的变异,同时表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更应该引起重视,也明确提出"寒"为主要致病因素,治疗应以"脾胃为先".

  • 浅谈后世医家对李东垣"阴火论"的认识

    作者:周兢兢

    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独树一帜提出了阴火论,后世对此各执其词,争论不休.现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为基础,忠于原著为原则,分别从"阴火"的来源、提出、表现、治疗四个方面浅谈后世医家对东垣"阴火论"的理解,得出结论李东垣的"阴火论"是通过中医整体辨证的方法,基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学术思想所提出,并非以管窥豹,局限于某个脏腑.希望能为广大中医学者提供思路.

  • 试论胃主升清

    作者:苏维霞;朱西杰

    《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标志性著作,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脾胃为人体升清降浊之枢纽,但脾胃中主体在胃,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胃之升清是气机升降的原动力.

  • 《脾胃论》中弦脉在相关病证中的病机与方药分析

    作者:李囿松

    弦脉在中医脉诊中不仅出现频率较多,而且常出现在较为复杂难疗的疾病中,因而研究弦脉具有重要的意义.<脾胃论>是中医学中举足轻重的一本名著,本文从<脾胃论>中的弦脉相关病证的病理机制与用药特点两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探讨李东垣弦脉用药规律.

  • 李东垣从“脾胃”论消渴病机理论研究

    作者:王仁和;石岩;张洋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二阳结谓之消”原文为依据,李东垣以脾胃为着眼点对消渴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消渴病机应从“气”“火”立论,脾胃兼及他脏致消.基于“内伤脾胃-元气亏虚-阴火上冲-气机升降失常”层次理论,李东垣独创性地把内伤脾胃作为消渴病机理论的核心,元气亏虚作为内在根本,脾胃之阴火传变既是消渴产生的病理因素又是消渴变证的重要环节,气机失常贯穿消渴始终并以脾胃为中心与其他四脏相兼为病.故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清胃散方药配伍分析及临床应用

    作者:院民生

    清胃散方源自<脾胃论>.组方:真生地黄、当归身各6g,牡丹皮9g,黄连(拣净)6g,(夏月倍之)升麻9g.用法:上为细末,都作1服.水煎放冷服之.其功用:清胃凉血.

  • 《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疗效关系探讨

    作者:陈红英;沙建飞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和疗效的关系.方法:对《脾胃论》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原著中所有方剂的药物分类以及关联性,进一步阐述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的配伍多为辛甘苦并用,能够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等方面的作用.结论:《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主要是辛甘苦并用,并根据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进行组方.

  • 阴火论甘温除热

    作者:丁世永;高建东

    补中益气汤是由金·李东垣所创,为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开创了后世治疗内伤发热之先河,被后世推崇为“甘温除热第一方”.但是,如何理解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制,历来是研究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一种病理性阴火论.阴火是李东垣解释内伤发热的创见,并为后世医家广泛应用,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生姜在临床急症中的运用

    作者:陈凤枝

    目的 为了弘扬中医文化,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12月把3-70岁的急诊患者通过辩证分型,对风寒感冒,风寒咳嗽,胃寒呕吐、脾胃虚弱之腹痛、腹胀、呕吐、泄泻,气滞血瘀、寒凝胞宫之痛经,予生姜单煎加红糖内服,煨生姜片外敷,治疗病例123例.结果 一次有效率80%,二次有效率85%,三次有效率达90%.

  • 浅探《脾胃论》气机升降理论及其源流

    作者:曹雅楠;杨锡燕

    李东垣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痛论》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著成《脾胃论》一书,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李氏认为中焦脾胃是人体气机的枢纽,如同自然界一样不断进行着升降浮沉运动,脾升胃降,运化水谷,灌溉四旁.在中焦气机升降问题上,先生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的一面,认为只有脾气升发,谷气周布,元气才能充沛,秽浊难以生成,反之则百病丛生,故用药上尤其重视补益脾胃与升发阳气.后世医家叶天士提出滋胃阴以降胃气观点,补充了东垣脾胃学说中的不足;黄元御、彭子益创立“圆运动”理论模型,推动了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发展.

  • 从《脾胃论》的学术思想看李东垣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特点

    作者:崔永霞;王彩霞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开辟了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因此通过对《脾胃论》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进而从中借鉴李东垣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特点,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 《脉诀》对金元医学气血观的影响

    作者:许圣贤

    <洁古老人注王叔和脉诀>一书中,卷首列了一张名为地支不移循环之图,此图和其衍生出的脉诀对金元四大家具有很大影响.如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脾胃,侧重在胃气,并提出具有功能性升提的脾在脾胃论中的地位;药物理论中的四象,结合<脉诀>的升降说,使气血的运用自然融入药物中;内伤外感,亦有气血的左右概念存在,之后又强调了运气学说中主、客气的不同点,以及其适用范围,并且把现在不常见的七表八里脉法,跟丹溪的脉法做了简略的对应.

  • 从耗散结构看《脾胃论》

    作者:刘亮;石岩

    金元四大医学名家之一李杲所著<脾胃论>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他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相辅相成,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在治疗上主张温补脾阳,升提脾气,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其论述脾胃总与元气和阳气升发联系起来,治疗上并非仅着眼于补脾,而是用小量的升发之药培补升发元气.耗散结构理论很好地阐释了升发元气与补脾的关系,从而在科学理论中给中医找到了更多的旁证,也在研究中医用药方法上给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 也论“甘温除大热”及补中益气汤之应用

    作者:刘宁

    “甘温除大热”之论,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导师刘景源教授认为,其实气虚发热的机制并不复杂,它是因为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所致,也可以说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明确指出了治疗劳损气虚之证,应当用温补之品.东垣依《内经》制补中益气汤一方,用温补脾胃之品以补气升阳而除热.补中益气汤由温补脾胃的药物组成,通过补气升阳而除热.方中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中气,黄芪、柴胡、升麻升举清阳,使气充而内敛,则不浮越于外,虚热自退.

  • 李东垣《兰室秘藏》学术思想

    作者:万迁迁;郑昱

    李东垣的《兰室秘藏》阐发了《黄帝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从脾胃论治内伤疾病的学说,注重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并提出了"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理论,创立了治疗阴火的两大方法,即甘温除热法与升阳散火法.

  • 浅谈《脾胃论》在肛肠病防治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杨晓冬;徐元庚

    《脾胃论》成书于宋金时期,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所著就.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到逐步形成一种具有独创性的学术理论--脾胃论学说,为充实和发展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

    作者:杨天仁;刘云平;耿爱春

    通过分析和研究近20年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资料,总结出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治法:1)治湿二法,包括益气升阳燥湿、益气升阳除湿;2)治火三法,包括益气升阳散火、益气升阳泻火、益气升阳,甘温除热;3)治胃三法,包括益气升阳益胃、益气升阳强胃、益气升阳温胃;4)治中三法,包括益气升阳补中、益气升阳和中、益气升阳调中;5)其他治法,包括益气升阳、温经散寒;益气升阳、泻风热.

  • 健脾清化方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姚政;徐夏婷;陶枫;陆灏

    目的 评价健脾清化方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及可能途径.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的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观察28例,通过8周临床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高分辨血管外彩色多普勒测定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的大变化率)、血管内皮相关因子(NO、ET-1)、胰岛素抵抗(HOMA2-IR)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治疗组的肱动脉内径大变化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NO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浆ET-1浓度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HOMA2-IR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健脾清化方能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降低血浆ET-1浓度、升高血清NO浓度和减轻胰岛素抵抗.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