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生脉饮加减治疗心律失常验案2例——生脉饮对心律的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刘朝钦;王洛

    患者,曹某某,女,38岁.就诊日期2012-5-18,青少年时期即发现心率快.觉胸闷8年,劳累加重,大便2~3次∕天,偏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数.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7次∕分,血T3、T4、TSH正常.听诊:心脏,未闻及明显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中医诊断:胸痹(气阴两虚,胸阳不振).

  •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常见形式探讨

    作者:李巨三

    本文从中药的阴阳、寒热、表里、补泻、升降、利涩、燥润、散收、活血止血、兴奋抑制等10个方面.概述了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常见形式及其具体表现.

  • 中医的“气”与补气

    作者:王镓;吕玉宝;董竞成

    中医学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负载着生命现象,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可通过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出来.而气虚则为机体功能低下的一种病理表现,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关系密切.本文分别从气虚的产生、补气之法的配伍、运用及补气药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论述了气的重要生命科学内涵,研究表明:中医学气之概念、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其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了相关疾病的疗效,同时也促进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 中药利水方治疗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45例

    作者:袁鹰;常小芳;张晶

    目的:探讨中药利水方对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90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利水方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电解质水平、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脑水肿体积、中线移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均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14天后,观察组脑水肿体积、中线移位显著低于对照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K+、Na+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K+、N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水平显著下降(P<0.05);治疗14天后,观察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利水方能显著改善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临床症状,稳定电解质平衡,减轻炎性反应。

  • 不同因素对大黄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效应的影响

    作者:刘春芳;郑燕芳;王慧;谭淑芳;刘亮亮;林娜

    目的:观察不同条件对大黄泻下和止泻双向调节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正常 ICR 小鼠、复方地芬诺酯复制便秘小鼠模型和腹泻小鼠模型,造模2 h 后各给药组分别以不同剂量的生大黄细粉、不同炮制品(生大黄、熟大黄和大黄炭)和不同时间煎煮而成的生大黄粗粉灌胃给药1次,而正常和模型组则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小鼠给药后6 h 内的排便总数、排便指数和腹泻指数。结果:1)不同给药剂量:0.2 g/kg 生大黄和0.67~3 g/kg 大黄炭对腹泻小鼠有止泻作用,0.8 g/kg 生大黄和5 g/kg 大黄炭能明显加重腹泻。2)不同炮制品:当生大黄剂量大于等于0.72 g/kg 时能使正常小鼠泻下,大于等于1.8 g/kg 时使便秘小鼠通便,0.8 g/kg 时加重腹泻小鼠腹泻;0.67~3 g/kg 大黄炭和3 g/kg 熟大黄对腹泻小鼠均有止泻作用。3)不同煎煮时间:1.5 g/kg 生大黄粗粉在2~10 min 内对正常和便秘小鼠的泻下作用随煎煮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10~180 min 内随煎煮时间延长泻下作用强度逐渐减弱,其中,煎煮10 min 时泻下作用强,180 min 时弱。结论:机体的状态和药物的不同剂量、炮制方法和煎煮时间均可影响大黄的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效应。

  • 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治疗功能性肠病双向调节效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钟峰;曹越;罗容;盛蓉蓉;石文英;刘英含;章薇

    目的:通过运用电针刺激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曲池、上巨虚),观察针刺对于2种不同状态(便秘、腹泻)的功能性肠病的临床疗效,为探求针刺治疗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扩大针灸主治范围,探索针灸配穴组合疗效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相应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肠病患者132例(便秘型72例、腹泻型60例),将2型患者各自分为2个电针组,2个药物组,分别为便秘电针组(36例)、便秘药物组(36例)、腹泻电针组(30例)、腹泻药物组(30例).2电针组均采用针刺双侧曲池、上巨虚后,采用20 Hz电流、连续波刺激30 min.治疗期为4周,共完成16次治疗,第1~2周治疗5次/周,第3~4周治疗3次/周.腹泻药物组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2 mg/次,3次/d,连服4周.便秘药物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连服4周.各组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完成后(第4周末)、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分别记录患者周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评估其治疗期间及随访期的心理状态(SAS、SDS),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经治疗后,2电针组的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SAS、SDS均得到有效改善.组内比较中,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4周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中,2电针组的临床疗效与同型的药物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能够治疗不同状态(便秘、腹泻)下的功能性肠病,并能产生稳定的、具有一定持续性的双向调节效应.

  • 针灸双向调节效应的生物学意义

    作者:朱兵

    现代针灸学认为针灸对机体呈现"双向调节"效应.本文回顾中医典籍,综合生物学理论,运用现代科学理论阐释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机制.根据前期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腧穴与相同节段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在交感神经控制下组成一个相对紧密联系的结构-功能性单元;围绕这种结构-功能性单元的异节段神经支配区域经穴形成一个可能通过迷走神经通路发挥相悖效应的功能性集元.单元经穴和集元经穴共同构建躯体传入信息调整和平衡内脏功能的稳态系统.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正是针灸双向调节的根本所在.

  • 针灸和中药双向调节特征之异同

    作者:曹新;余芝;徐斌

    双向调节是指当机体由于内在或外在因素导致功能亢进或低下时,针灸和中药干预所发挥的平衡效应.通过分析针灸和中药的作用特点,认为针灸和中药的双向调节效应均为多向整体性调节的一种特殊表现,其效应的发挥都与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由于二者治疗性质和作用途径不同,使二者双向效应发挥的基础和模式不同.双向调节是腧穴效应的个性体现,以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为基础;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模式以趋中性调节为主.中药双向调节效应的发挥是建立在药证对应的基础上,其调整作用的产生是以所含的拮抗性成分为物质基础,作用模式包括趋中性调节和偏离性调节.

  • 桂枝汤对大鼠血压双向调节作用及其有效部位探讨

    作者:秦彩玲;刘婷;张毅;孙玉茹;孙有富;姜廷良

    采用无损伤大鼠尾脉搏测压法,探讨了桂枝汤对大鼠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并对其有效部位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桂枝汤能明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能明显升高复方降压片致低血压大鼠血压,提示桂枝汤对大鼠血压具有明显双向调节作用;桂枝汤经化学分离提取所得A部分(Fr.A)和E部分(Fr.E)明显降低SHR血压,B部分(Fr.B)明显升高复方降压片致低血压大鼠血压;提示Fr.A、Fr.E和Fr.B为桂枝汤大鼠血压双向调节作用的有效部位.

  • "扶正祛邪"治则理论探讨

    作者:李俊莲

    扶正祛邪是中医的治疗大法,是针对"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虚实理论而设的.文章从中药单方、复方作用以及首创中医辨证论治的仲景学说探讨扶正祛邪理论的内涵,认为扶正祛邪治则符合中医生理观和病理观,其应用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与现代免疫学理论相吻合.

  • 益母草不同活性组分对血管生成的调节作用

    作者:何育霖;刘娟;周飞;周勤梅;彭成;熊亮

    目的:考察益母草不同活性组分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增殖以及斑马鱼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运用MTT法测定益母草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HUVECS增殖的影响.采用斑马鱼观察益母草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益母草乙酸乙酯部位在3.125~50μ g/mL浓度范围对HUVECS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在6.25~50μg/mL范围可明显抑制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成,体节间血管指数显著下降(P<0.01);益母草正丁醇部位在12.5~50μg/mL范围对sunitinib诱导的HUVECS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0.01).在6.25~50μg/mL范围对sunitinib诱导的斑马鱼体节间血管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血管指数上升(P<0.05,P<0.01).结论:益母草对血管生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与其不同的药效物质密切相关.

  • 论病机的双向调节的影响因素

    作者:潘秋霞;陈家旭;王方方;李晓娟;刘玥芸;马庆宇

    由于病程过程的复杂性,临床常出现病机双向调节的现象.文章分别从“疾病发展阶段” “疾病转归阶段”两个方面,分析和挖掘了影响病机发展方向的因素.根据疾病病机的认识层面差异,进行病机“从性”的分析探究.疾病发展阶段,体质差异是影响病机“从化”方向的重要因素,地域、环境、气候和生活环境以及时间等因素也对病机的双向“从化”产生重要影响;疾病转归方面,相同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均可以对病机相反的疾病起到治疗作用,说明这些因素既可以调整病机从化出“双向”疾病,也可以调整双向病机向相同的方向汇聚发展.文章对今后病机双向调节相关的临床或是实验研究提供探索思路.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古代针灸对肠道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苏志维;付莉;郑华斌;李瑛

    目的:探索古代针灸对肠道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方法:收集针灸治疗腹泻和便秘的古代文献,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腹泻和便秘相同腧穴的经穴特点和规律.结果:获文献腹泻235篇、便秘130篇,共25个相同穴,相同穴在腹泻表中191次,便秘表中141次.治疗腹泻的高频穴在便秘表中排名靠后,而治疗便秘的高频穴在腹泻表中排名较后.古代针灸治疗腹泻以章门配小肠俞常见,以任脉为首,多用腹部穴;古代针灸治疗便秘以章门配照海常见,以膀胱经为首,多用下肢穴.治疗腹泻和便秘均以特定穴为首选.结论:腧穴对肠道运动确实存在双向调节效应.也说明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探讨古代针灸对肠道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浅析四逆汤类方治疗心力衰竭的特点

    作者:张智琳;洪永敦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是指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伤寒论>中虽无"心衰"的病名,但其中的一些方证与心衰的某些病程阶段相似,后世也大量运用经方作治疗心衰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特别以四逆汤类方(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等等)的报道较多,疗效较显著.笔者发现此类经方治疗心衰具有三大特点,兹归纳分述如下.

  • 针刺对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概述

    作者:任彬彬;余芝;徐斌

    应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检索近20年来关于针刺对胃肠运动调节作用的相关文献,整理针刺对胃肌本身电活动的效应和神经、体液机制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各方面因素的多层次、多方面相对拮抗,相互协调,达到一种相对协同的良性调节,终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同时,实验的具体条件并未经过严格的控制、干预的方法也不一致、观察的指标亦不统一,结论的科学性、规律性、具体性欠缺.提出下一步应该从明确单穴是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单穴在组穴效应中的效应方向及量的变化、针灸双向调节效应与药物双向调节效应及其过程的区别3个方面展开研究.

  • 穴位特异性研究在治疗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分析

    作者:马忆南

    目的:针对穴位对治疗不同类型软组织损伤是否具有惟一特异性,提出存在问题及相关解决思路.方法:查阅近30年的穴位特异性研究以及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研究文献,分析穴位特异性研究在治疗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对穴位特异性和软组织损伤针刺效应的研究已深入到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和基因指标,在治疗软组织损伤中的有一定疗效.但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如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机理、针刺效应的量化难点等问题.结论:穴位对于治疗不同类型的软组织损伤是否具有惟一特异性,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内关穴的文献研究探析

    作者:李佳;吴松;黄伟;王华

    内关乃心包经之络穴,与三焦经相络,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一穴贯连三经,故内关穴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价值.通过整理古代文献关于内关穴的论述,试图从穴位文献出处、释义、本经经脉络属关系与奇经八脉交会关系,以及穴位的双向调节和主治病症方面进行初步文献整理,总结内关穴的应用规律,归纳其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内关穴提供文献依据,为今后临床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 内关 穴位 双向调节
  • 王邦才主任双向调节治疗慢性腹泻临床经验

    作者:孟祥娣;王邦才

    王邦才主任中医师,系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宁波市名中医.业医三十载,熟读经典,博采众长,灵活运用,善用古方,屡起沉疴,擅长脾胃病、慢性肝病的治疗.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其治疗慢性泄泻经验解诸同道.老师认为泄泻之疾,急起者易疗,慢性者难治.历代医家论治慢性腹泻各有特色,李中梓有治泻九法之论;叶天士有通补阳明之法.或以脏腑论治,或从病因入手,随机而用,一般可获效验.但也有许多病人,清之乏效,温之不应,健脾无功,补肾鲜验.老师指出这类病人往往病延日久,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病机繁杂,脏腑同病,治疗当以复方图治,反激逆从,双向调节.或温清并用,或补泻兼施,或气血同调,或脏腑同治,理偏求和,可起相反相成之效.

  • 电针大肠合募俞配穴对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钟峰;罗容;曹越;石文英;李里;余兆安;潘江;章薇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刺激大肠合募俞配穴(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功能性肠病(便秘、腹泻)两种不同状态的临床疗效,为探索针刺对治疗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筛选60例符合相应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肠病患者(便秘组30例、腹泻组30例),左右交替针刺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采用20Hz电流、连续波刺激30 min,第1~2周每周治疗5次,第3~4周每周治疗3次,连续4周,共做16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完成后(第4周末)、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时,分别记录患者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心理状态评估(SAS、SDS),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经治疗后,便秘组和腹泻组的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SAS、SDS得到显著改善,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4周与同组治疗4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论对便秘还是腹泻,电针大肠合募俞配穴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针刺对功能性肠病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其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举隅

    作者:程衍会

    中药双向调节作风的概念是指当机体处于失去平衡状态时,给同一组成的方药则机体可向与原来相反的状态转化而趋于平衡,即可使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

    关键词: 中药 双向调节 药性
174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