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NKT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作者:韩聚强;任永强;曹建彪

    NKT细胞是近年发现的一类特殊类型的T淋巴细胞,是机体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天然免疫细胞.肝炎病毒是临床上导致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发生的首要病原微生物.近年研究发现,宿主抵抗肝炎病毒(尤其是HBV和HCV)入侵与NKT的天然免疫防御机制密切相关[1].现就自然杀伤T细胞(NKT)在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诱发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 福州市五种人群中HCV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徐珊;陈艳;杨建娜;黄晓霞

    目的了解福州市吸毒人群、梅毒、乙肝携带者、服务行业健康体检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中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CV抗体检测.结果吸毒者、梅毒、乙肝携带者、服务行业健康体检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的抗-HCV阳性率分别为60.58%、0、0、1.00%、0.71%.结论吸毒人群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此群体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控制丙肝等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燕

    本文章要阐述了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的检验方法原理及其临床意义.说明应用PGR技术检测HCV RNA对现症HCV感染有早期确诊意义.ELISA法检测抗-HCV阳性者再作抗体类型是IgM或IgG,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可确定患者是急性、慢性感染或恢复期.ALT虽不是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指标,但与丙肝成正相关.酶标仪速率法检测ALT,小于25卡门氏单位为合格,这是筛选献血员重要指标之一.

  • 探寻新型HCV同源病毒的自然宿主

    作者:高菽蔓;靳红亮;张守峰;扈荣良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慢性肝炎.由于HCV的宿主范围较窄,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免疫预防等,至今也无证据表明动物源的HCV同源病毒可能跨种传播给人类.近,研究者在小型野生动物(如啮齿类动物、蝙蝠)和家养动物(如犬、马、牛)中相继发现了新型HCV同源病毒(HCV样病毒和GBV样病毒),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丙型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或持续性G病毒属(pegivirus),研究这些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有助于HCV的起源及其致病机制和免疫等研究.本综述从HCV基本特征、相关病毒谈起,着重介绍新型HCV同源病毒,并探寻其自然宿主,进而讨论了人类重要病原之一HCV的起源问题.

  • 丙型肝炎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谭佳丽;彭宗根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导致人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等系列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虽然近年来直接抗病毒药物研发迅速并应用于临床,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疗,但治疗患者比例小,多数HCV患者尚未筛查发现,且尚未有有效预防HCV感染的疫苗,加上公众对HCV的认知度低,预防措施不当,给未来彻底消除肝炎病患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就近年来HCV灭活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为采取阻断措施降低医务人员、实验操作人员及其他高危人群感染HCV的风险提供参考.

  • 大理地区丙型肝炎病毒NS5基因基础上的分型研究

    作者:王佳丽;马顺高;张米;王静林

    对大理地区2014年流行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非结构蛋白5(Nonstructural protein 5,NS5)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云南省大理地区流行的HCV基因型或基因亚型.2014年1~10月在大理州人民医院收集临床诊断丙型肝炎病人血清,共收集到血清48份;对这些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HCV NS5基因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27份标本扩增阳性,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株与基因3a型HCV位于同一进化簇中,核苷酸同源性在90.8%~98.3%之间;14株与基因3b型位于同一进化簇中,核苷酸同源性在87.5%~98.6%之间;5株与基因1b型HCV位于同一进化簇中,核苷酸同源性在91%~97.7%之间;3株与基因6n型位于同一进化簇中,核苷酸同源性在92.8%~96.5%之间,表明本次分离到的27株HCV病毒中,5株属于3a型,14株属于3b型,5株属于1b型,3株属于6n型等3个基因型4个基因亚型.以上研究提示大理地区至少存在1b、3a、3b和6n基因亚型HCV流行,但以基因3型(3a、3b)为主要流行HCV基因型或基因亚型.

  • 结核分枝杆菌Rv2645刺激ISG15的表达上升促进体外丙型肝炎病毒的增殖

    作者:卢芳芳;谭杨;付忠晓;刘鹏;章晓联

    为研究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研究毒性毒株M.tb H37Rv的RD13区中的Rv2645基因对免疫细胞中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15,ISG15)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ISG15的表达与HC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利用携带Rv2645基因的无毒牛结核分枝杆菌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 guerin,BCG)(即rBCG∶∶Rv2645,rBCG)与亲本BCG分别感染小鼠或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运用RT-qPCR以及蛋白印迹的方法检测,比较rBCG与BCG感染对小鼠CD4+T细胞及RAW 264.7细胞中ISG15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同时克隆ISG15真核表达质粒和ISG15的沉默表达质粒-ISG15-shRNA,运用RT-qPCR及蛋白印迹分别检测ISG15过表达及沉默后,对HCV感染的人肝癌细胞系Huh7.5.1中HCV的mRNA、HCV非结构蛋白NS3及核心蛋白Core的表达.我们发现相对于BCG,携带Rv2645的BCG感染之后脾脏CD4+T细胞及体外RAW 264.7中ISG15的mRNA及蛋白质的水平明显升高.此外,ISG15过表达导致Huh7.5.1中HCV的mRNA、NS3蛋白及Core蛋白的水平明显升高,而ISG15沉默后ISG15和HCV的mRNA的水平明显下调.本研究首次发现M.tb Rv2645能上调小鼠CD4+T细胞及巨噬细胞中ISG15的表达;而ISG15能促进Huh7.5.1中HCV增殖.本研究对阐明M.tb毒性菌株H37Rv的Rv2645基因的功能,以及为研究MTB感染与HCV感染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 HCV感染人肝癌Huh7.5.1细胞后差异表达的IncRNA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付忠晓;李舒;向田;谢焱;章晓联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导致人类肝脏疾病的重要病原体.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IncRNA)参与了许多疾病和生物过程的调控,但是lncRNA在HCV感染中的作用还了解很少.本研究旨在筛选HCV感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5.1后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并研究相关lncRNA对细胞增殖及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首先,分析HCV感染Huh7.5.1细胞72h前后lncRNA芯片表达谱;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anscription-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RT-qPCR)的方法对芯片中差异表达明显的17条IncRNA进行细胞水平验证;进一步采用CCK8以及ki67细胞增殖实验研究差异表达明显的lncRN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后采用RT-qPCR探讨lncRNA对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in B1/D1/E1的mRNA表达的影响.lncRNA芯片检测结果与RT-qPCR验证的相符的lncRNA中,发现HCV感染Huh7.5.1细胞后上调和下调明显的两条lncRNA分别是RP11-288L9.1与ADAM20P1,而沉默RP1l-288L9.1能抑制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in B1/D1/E1的表达水平,并抑制Huh7.5.1细胞增殖.首次发现HCV感染后上调的RP11-288L9.1能促进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和Huh7.5.1细胞增殖,另一种下调的ADAM20P1对细胞增殖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HCV感染及肝癌细胞增殖提供了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的新型靶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对丙型肝炎病毒1b和2a基因型检测

    作者:赵娜;刘金霞;孙殿兴

    利用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对中国主要的丙型肝炎病毒(HCV) 1b和2a基因型进行扩增.首先,收集临床采样标本,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第二,分别根据HCV 1b和HCV 2a序列的5’非转录区(5'UTR)设计相应的RT-LAMP引物.第三,利用与非特异模板的交叉反应以评价各引物的特异性,利用内切酶酶切产物以进一步保证扩增准确.第四,利用倍比稀释的模板以评价各引物的灵敏性,并用依赖钙黄绿素/Mn2+的可视化方法与电泳结果比较.后,利用RT-LAMP对所有采样标本进行HCV 1b和HCV 2a两组平行反应,SPSS统计学软件对其实用性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所设计的RT-LAMP引物特异性好,HCV 1b和HCV 2a型产物大小均与预期相同.低可检测的模板量为100 IU/mL,且可视化染色方法电泳结果相一致.统计学软件比较扩增结果表明RT-LAMP与实时荧光定量PCR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RT-LAMP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具有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前景.

  • 应用CS-SELEX技术筛选特异性结合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4B适配子的研究

    作者:曾德钰;潘勤;章晓联

    目的 应用CS-SELEX(cell surface-system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技术筛选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非结构蛋白4B(non protein 4B,NS4B)特异性结合的ssDNA适配子,建立检测HCV NS4B的酶联寡聚核苷酸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oligonucleotide assay,ELONA)方法.方法 构建pDisplay-NS4B质粒,并转染至HepG2细胞中,在G418存在情况下连续筛选1个月,得到单克隆细胞群,经过Western blot以及流式细胞术验证,获得稳定表达NS4B的HepG2细胞.设计并合成随机序列ssDNA文库,以稳定表达NS4B的细胞为正向筛选靶细胞,以HepG2细胞为反筛细胞进行CS-SELEX技术筛选.每轮筛选获得的具有结合NS4B能力的ssDNA适配子,通过PCR扩增得到富集,随后通过不对称PCR获得下一轮筛选的ssDNA文库.经过16轮筛选,将亲和力高的筛选产物克隆并测序,用ELONA方法检测适配子的亲和力.结果 成功构建表面展示表达重组质粒pDisplay-NS4B.分别将该质粒转入HepG2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HCV-NS4B的细胞系NS4B-HepG2.对CS-SELEX筛选的各轮适配子库进行亲和力测定,其中第14轮库适配子与NS4B的亲合力高.分别对第14轮库中的单个适配子进行亲和力测定,以适配子ZN1和ZN5与NS4B的亲合力高.ZN1和ZN5不仅能结合展示在细胞表面的NS4B蛋白,还能结合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HCV cell culture,HCVcc)中的HCV-NS4B蛋白.结论 适配子ZN1和ZN5对NS4B有高亲和力,这对研究HCV-NS4B致癌机制、HCV诊断以及治疗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作者:曹振环;陈新月

    HCV感染极易转变为慢性持续性感染,宿主的免疫功能变化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而T淋巴细胞在宿主免疫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慢性HCV感染过程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变化与联系进行综述.

  • HIV/HCV共感染患者病毒特异性CTL细胞定量研究

    作者:张永宏;陈新月;杨宇;蒋岩;张彤;吴昊

    目的探讨病毒特异性CTL对HIV/HCV共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机制. 方法观察对象为HIV/HCV共感染患者、单纯HIV感染者、单纯HCV感染者.采用四聚体技术,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病毒特异性CTL.前瞻性比较HIV、HCV特异性CTL在三组中的异同,并对HIV/HCV共感染患者的HIV、HCV特异性CTL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HIV/HCV共感染组与单纯HIV感染组比较HIV特异性CTL,差异无显著性(P=0.586).HIV/HCV共感染组中HCV特异性CTL的百分数及绝对计数(0.37±0.29, 3.52±3.79)均高于单纯HCV感染组(0.15±0.05, 0.86±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2).HIV/HCV共感染组中的HIV特异性CTL与HCV特异性CTL存在正性线性相关(P<0.001),方程成立.并且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方程似然比(r2)0.761. 结论 HCV特异性CTL可能是HIV/HCV共感染组中肝脏功能损伤加重的原因之一;HIV与HCV在同一患者存在相互影响.

  • HCV-RNA与HCV-cAg检测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苏明权;杨柳;王娟;常亮;肖凤静;马越云;郝晓柯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与HCV-RNA检测的相关性及其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HCV-cAg;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RNA,以了解两者检测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在160例HCV-RNA阳性血清中,HCV-cAg阳性148例,阳性符合率92.5%;在60例HCV-cAg阳性血清中,HCV-RNA阳性59例,阳性符合率98.3%.结论 通过对HCV-RNA与HCV-cAg检测,说明HCV核心抗原与HCV-RNA检测可作为反映HCV复制的间接指标,预防窗口期感染.由于HCV-cAg在方法学上与HCV-RNA相比,具有方法简便、快速、价廉,所需设备简单,易于普及应用等优点,特别是在不具备HCV-RNA检测条件的基层医疗单位作为HCV感染检测的直接证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 血清唾液尿液HCV RNA定量检测与分析

    作者:张翠萍;孙庆国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常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并导致肝纤维化,在患病早期使用IFNa有一定疗效.过去丙型肝炎的检测主要靠转氨酶和Anti-HCV的测定,而血清中HCV RNA才是病毒复制和肝炎进程的更确切的标准.因此定量PCR检测HCV RNA为HCV感染及其疗效的判定提供了一项重要指标.本室采用定量PCR法,对120例患者同时检测血清唾液尿液中HCV RNA的含量报道如下.

  • DMRIE-C、Lipofectamine2000和TransMessenger转染HCV RNA效率比较

    作者:高博;贾帅争;彭剑淳;王怡;詹林盛;许金波

    目的 比较和优化DMRIE-C、Lipofectamine2000和TransMessenger 3种转染试剂的转染效率,选择适合建立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子或感染克隆的转染试剂和条件.方法 将含有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HCV RNA,分别通过上述3种转染试剂转染Huh7和Huh7.5.1细胞系,于转染24 h后裂解细胞,测定荧光素酶活性.2~3周后,结晶紫染色细胞集落.结果 在Huh7和Huh7.5.1细胞中,DMRIE-C比Lipofectamine2000和TransMessenger的转染效率高.在Huh7细胞中,4 μl DMRIE-C 转染试剂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比其他组高(P<0.05).在Huh7.5.1细胞中,3 μl DMRIE-C 转染试剂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比其他组高(P<0.05).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中,DMRIE-C组的细胞克隆数多于其他两种转染试剂组.结论 在Huh7和Huh7.5.1细胞中,DMRIE-C比Lipofectamine2000和TransMessenger的转染效率高.当建立HCV复制子或感染克隆试验时,既要选择合适的RNA转染试剂,又要考虑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7种自身抗体的检测

    作者:尚合江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HCV)病毒感染者17种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以及对于这17种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68例丙型肝炎(HCV)病毒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相关的疾病分期标准进行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血液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情况,并对所有患者采用线性免疫印迹法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抗dsDNA、核小体、组蛋白、an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O、SSA/Ro60KD、SSA/Ro52KD、SSB/La、CENP-B、Scl70、U1-snRNP、AMA-M2、Jo-1、PM-Scl、Mi-2和Ku这十七中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在全部检测的病例中,53.12%的患者上述17种抗体至少有一种抗体显示阳性,和正常人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对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诊断中,可以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体情况进行确诊,具有显著地意义.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输血量的关系

    作者:田巍然

    目的 研究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与输血量的关系.方法 抗-HCV采用ELISA检测,ALT用速率法测定,HCV-RNA用RT-PCR定性测定,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应用X2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与输血量X呈正相关.结论 随着输血量的增大,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随之增大,符合Frost-Reed模型.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输血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关红艳;鄂淑云;梁振亚

    目的 研究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与输血量的关系.方法 抗-HCV采用ELISA检测,ALT用速率法测定,HCV-RNA用RT-PCR定性测定,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应用χ2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与输血量X呈正相关.结论 随着输血量的增大,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随之增大,符合Frost-Reed模型.

  • HCV对HIV/AIDS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张永宏;吴昊;蒋岩;陈新月;肖瑶;徐莲芝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效果的影响,动态观察HIV/HCV重叠感染组和单独HIV感染组患者接受HAART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病毒载量的变化.发现:重叠感染组与单独感染组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的免疫功能、病毒载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免疫功能动态变化情况差异显著(P=0.017):重叠感染组CD4+上升(47.87±48.42)个/μL,单独感染组上升(146.12±88.29)个/μL.提示:接受正规HAART治疗后,重叠感染HCV的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滞后于单独HIV感染者.

  • 实施核酸检测后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模式的探讨

    作者:王卓妍;陈立;任芙蓉;龚晓燕;宋美兰;冯博

    目的 探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实施核酸检测(NAT)后去掉一次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后抗-HCV漏检的风险.方法 从献血者血样中留取常规抗-HCV ELISA双试剂(国产金伟凯或万泰及进口Ortho)2次筛查中任一试剂筛查不合格的献血者血样,进行NAT检测及重组免疫印迹(RIBA)抗体确证试验,并对ELISA单试剂不合格、NAT阴性但RIBA确证阳性或可疑标本进行追踪研究分析自然转归.分析去掉一次抗-HCV ELISA检测后抗-HCV漏检的风险性.结果 213970人份献血者血样中常规血清学双试剂检测HCV不合格953份(0.445%).该953份不合格标本中,有9份为国产试剂筛查合格NAT阴性但RIBA试验确证阳性,有10份为进口试剂筛查合格NAT阴性但RIBA确证阳性.如果去掉该进口ELISA,采用该国产ELISA试剂和NAT,那么将有4.20/10万(9/213970)的抗-HCV确证阳性血液会被漏检;如果去掉该国产ELISA,采用该进口ELISA试剂和核酸检测,将有4.66例/10万(10/213970)的抗-HCV确证阳性血液会被漏检;进口试剂和国产试剂漏检抗-HCV确证阳性血液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另一方面,我中心自开展NAT研究及常规NAT检测以来(2007-2013年,约92万人次),尚未从“2次ELISA筛查”合格的血液中检出确证的HCV RNA单独阳性血液,因此“进口ELISA+NAT”或“国产ELISA+NAT”分别比“2次ELISA筛查”少检出4.66/10万及4.20/10万抗-HCV RIBA确证阳性的血液.结论 就献血者血液HCV筛查策略而言,实施NAT检测后,去掉两次ELISA检测中的一次ELISA检测需慎重.

96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