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源诺如病毒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牛梦雅;王大鹏;史贤明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陆续暴发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多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2014年1月浙江嘉兴多所学校师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当地疾控中心(CDC)确认这是一起由饮用不洁净桶装水导致诺如病毒感染的食品安全事件.近年来,国内外由诺如病毒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为我国诺如病毒的监控敲响了警钟.

  • 淋病奈瑟菌青霉素、四环素耐药的分子检测

    作者:郑亚芬;承晓京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的青霉素、四环素耐药表型研究(即药敏分析)国内已有较多文献报导.

  • 杜邦: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推动者——访杜邦公司Qualicon产品开发经理George Tice

    作者:马永娇

    近年来,病原菌检测已经由传统的培养基方法向分子检测方法转变,如亲和剂检测和基因检测;同时,样品的制备方法也向使用浓缩技术的方向发展,如采用亲和试剂进行的全细胞浓缩和核酸浓缩.

  • 重组酶介导扩增技术快速检测沙门菌方法的建立

    作者:张小平;郑乐怡;魏莹;郭利川;应清界;吕沁风;吴忠华;郑伟

    目的 采用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方法(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建立沙门菌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沙门菌的invA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构建含目的基因片段的质粒分析RAA方法的灵敏度,通过检测大肠杆菌、志贺菌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并检测沙门菌阳性样本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的方法在39℃下进行,检测时间在20min以内,检测下限为102拷贝/μl,与大肠杆菌、志贺菌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结论 建立的RAA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适用于沙门菌的快速检测.

  • 环介导恒温扩增法快速检测寨卡病毒

    作者:钟响;刘鹏;高娟娟;韩辉;左锋;刘宁

    目的 建立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方法快速检测寨卡病毒.方法 针对寨卡病毒NS5基因设计并筛选LAMP引物,优化反应条件,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通过实时浊度仪和钙黄绿素显色法判定结果.结果 针对寨卡病毒NS5基因的LAMP方法可在64℃50 min特异性扩增NS5基因,与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达到10拷贝/μl,是PCR方法的100倍.结论 LAMP方法快速检测寨卡病毒操作简便,适用于口岸现场快速检测.

  • 重组酶介导扩增方法快速检测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作者:魏莹;郭利川;张小平;黄雷;郑乐怡;应清界;吴忠华;郑伟

    目的 利用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技术(RAA)建立快速检测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方法.方法 根据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包膜蛋白酶A(Cep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片段的质粒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通过检测沙门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分析方法的特异性.结果 建立的RAA方法在39℃,短时间内(<20 min)完成检测,灵敏度为10拷贝/μl,与沙门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 建立的RAA方法速度快、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快速检测.

  • 沙门菌tHDA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周冬根;翟敏;罗洁

    目的 建立基于依赖耐热解旋酶核酸等温扩增(tHDA)的沙门菌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沙门菌侵袭蛋白A (invA)基因,比对确定保守区并设计tHDA引物,并对引物浓度、硫酸镁以及氯化钠浓度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同时评价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检测模拟样本和真实样本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建立的沙门菌tHDA检测体系经过优化,结果显示仅沙门菌菌株呈现特异性电泳条带,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霍乱弧菌等其他5种肠道细菌均为阴性,特异性好;tHDA法检测沙门菌纯培养物的灵敏度为19cfu/μl,检测模拟样本的灵敏度为260 cfu/μl.采用tHDA方法检测18份真实样本,共检出9份沙门菌阳性,与国标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沙门菌tHDA检测方法快速、灵敏、特异,在食源性疾病检测及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技术优势.

  • 生物芯片在聋病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赵智贤

    1 什么是生物芯片?在20世纪科技史上有两件事影响深远:一是微电子芯片,它是计算机和许多家电的"心脏",它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并已进入每一个家庭;另一件事就是生物芯片,它将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革新医学诊断和治疗,极大地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这是美国<财富>杂志对生物芯片的评价.什么是生物芯片,它为何一诞生就被赋予如此高的评价?它是如何制作的?它又是如何走进千家万户,走近聋病患者的身边?

  • 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研究中药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韩宇萍;王宁生;宓穗卿

    目的:本文提出以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研究中药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以简单的分子系统和复杂的生物系统对信号分子捕捉和响应的特点为基础,分析了简单的单一蛋白质分子系统对中药混合物中的活性分子具有的特异性捕捉作用,蛋白质分子捕获活性分子后产生的信号变化可被检测系统检知,且反应易于分析,因此,以蛋白质分子为基本构件构建分子捕捉系统,可将目前所有药物作用机制涉及的约500种蛋白靶标分子构建成适于分析、研究的高通量分子捕捉阵列,从而对中药进行全方位研究.结果:将含药材料的获得和处理技术、高通量分子捕捉阵列、高通量检测技术和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整合、集成为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可以突破现有研究方法的限制,对中药进行多方位的研究.结论采用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研究中药可突破目前中药研究的方法学限制.但将此设想用于研究实践尚需大量工作.

  • 乌头霜霉病病原物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胡亮;王婷;李娜;欧洪;王光志

    目的:建立乌头霜霉病病原菌快速分子检测方法,为乌头种苗检疫及栽培环境土壤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真菌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病原菌DNA,采用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的rDNA-ITS区间序列进行扩增,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产物回收纯化并进行序列测定,并将测得的ITS序列同GeneBank中搜索到的相关ITS序列进行比较,运用DNAMAN比对出特异序列片段,利用特异序列片段通过Primer Premier 5.0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建立乌头霜霉病病原菌快速PCR检测方法.结果:从Primer Premier 5.0设计的8对引物中筛选出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引物对L1 A/L1B,该引物能够从乌头霜霉病病原菌DNA扩增出670 bp的具有检测价值的明亮条带,利用该引物也能够检测出乌头种苗、成株以及栽培土壤是否存在乌头霜霉病原菌.结论:筛选出的引物对L1 A/L1B能够快速、简便、有效地检测出乌头霜霉病病原菌,建立的方法能用于对乌头种苗霜霉病的提前检测或检疫.

  • 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技术检测疟原虫方法的建立?

    作者:郑伟;王刚;杨永耀;罗鹏;冯娟;郭利川;应清界

    本研究利用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RAA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疟原虫的方法。选取疟原虫18S rDNA序列,设计了检测疟原虫的通用引物,并对引物进行筛选和特异性检测。筛选出4组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该方法整个反应过程在37℃下进行,扩增时间短(40 min),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一种检测疟原虫的RAA法,并且该方法适合于进出口岸疟原虫的快速检测。

  • 逆转录重组酶介导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基孔肯雅热病毒

    作者:罗鹏;姜梓凡;郑伟;吴忠华;吕沁风;郭利川;应清界;王刚

    本研究通过使用逆转录酶,将基孔肯雅热病毒RNA首先逆转录为cDNA.选取基孔肯雅热病毒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及探针,建立基孔肯雅热病毒重组酶介导一步法等温核酸扩增RT-RAA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 RT-RAA) 快速检测法,并分析其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显示,该方法整个过程在39 ℃进行,检测时间短 ( <20 min),检测下限可达100 copy,并与黄热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登革病毒I型等蚊媒病毒不存在交叉反应.本文建立的基孔肯雅热病毒RT-RAA检测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适应于口岸基层基孔肯雅热病毒的快速检测.

  • 害虫抗药性分子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作者:曹晓梅;赵彤言

    记述8种当前用于害虫抗药性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专一性等位基因PCR扩增;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固相微测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随机扩增多态性DNA;Northern斑点杂交;固定化人工膜-高效液相色谱.评述各种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在害虫抗性检测中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 分子检测的影响:心脏移植患者从新技术、早期监测中获益

    作者:

    对心脏移植患者采用的新技术通过一项简单的血液检测就提示患者器官排斥的风险.这种革命性检测方法出现的消息将在费城举行的国际心肺移植学会(ISHLT)年会和科学会议上公布.

  • 巴泰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曹玉玺;赫晓霞;付士红;李浩;梁国栋;王环宇

    目的 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巴泰病毒(Batai virus,BAT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GenBank发表的BATV基因序列资料分析结果,在其S片段编码非结构蛋白的基因区段设计BATV特异引物与探针,利用不同科、属的13株病毒核酸验证方法特异性,利用体外转录的定量RNA标准品建立基因拷贝数定量分析模型,重复实验检验方法的稳定性.结果 引物与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定量分析模型的灵敏度为10拷贝/μl,同一样品重复检测循环阈值的变异系数均<2.50%.结论 建立了一种特异、灵敏、高效的BATV一步法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今后该病毒的检测与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手段.

  • 亮视野原位杂交技术在乳腺癌HER2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李忻;杨鑫;张韫;杨猛;黄林平

    随着乳腺癌分子发病机制的快速发展,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发生了极大变化.个体化治疗,尤其是分子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使得组织分子靶点的检测成为关键环节.分子检测需求量的增加使得多种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临床实验室.亮视野原位杂交在这方面有很多优势,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已成为亮视野原位杂交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黑色素瘤的分子病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进展

    作者:程亮;赵大春;刘力玮;王曦

    根据美国国立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在2014年的新发恶性肿瘤中,黑色素瘤约占4.6%,美国目前有黑色素瘤患者约92万名,每年死亡人数超过9000名[1]。近几十年间,黑色素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的增加。由于黑色素瘤的组织学形态多种多样,遇到疑难病例,即使是有经验的病理医师也难以仅凭组织学形态做出明确诊断。随着分子病理的飞速发展,分子诊断在黑色素细胞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了协助诊断,还能明确基因突变的位点,了解黑色素瘤的特异性遗传学改变,为黑色素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3]。我们总结了黑色素瘤中的特征性基因突变、分子检测方法及新的个体化治疗进展,同时重点阐述了BRAF和KIT基因突变及荧光原位杂交( FISH)检测在黑色素瘤诊治中的作用。

  • 结直肠癌 Lynch 综合征 MMR 蛋白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分析

    作者:刘芳芳;张艳桥;沈丹华;谈东风

    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系列复杂的基因疾病的结果。基于基因不稳定性的不同表现方式[1-3],一般可以将结直肠癌分成3组:(1)约70%的结直肠癌与染色体不稳定( CIN)有关,而CIN是由于染色体局灶等位基因失衡、染色体扩增或易位等原因造成的;(2)约15%的结直肠癌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即通常由移码突变和碱基对替换所致的短串联重复核苷酸序列的改变;(3)其余15%的结直肠癌未显示存在CIN或MSI。 CIN结直肠癌是非整倍体的,与药物耐药和预后较差有关,而大多数MSI结直肠癌是二倍体,具有相对较好的总体生存期。就表观遗传学特征而言,大约1/3的结直肠癌存在CpG岛甲基化表型( CIMP)。 MSI和CIMP在肿瘤中有重叠,约60%高CIMP的肿瘤存在MLH1启动子的甲基化,从而导致MSI。遗传学上异源基因的结直肠癌分子分类对临床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结直肠癌的分子检测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本文着重介绍Lynch综合征的错配修复( MMR)蛋白检测和MSI分析在结直肠癌的风险评估、诊断、预后和指导个性化治疗中的作用。

  • 2010-2015年徐州市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分析

    作者:杜阳光;杨晋川;童晶;吴畏畏;张雷;唐浏英

    目的 了解徐州市2010-2015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季节、毒株构成及人群感染情况,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国家级流感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标本和暴发疫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流感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流行特征,每年的12月份到第2年3月份均有一次流行高峰,8-9月份也有一次明显的流行.各年龄组流感样本阳性率存在差异,10岁以下年龄组占病毒阳性的64.36%;其次为10-19岁年龄组,占10.69%;低的为50-59岁年龄组,为3.77%.2010-2015年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15 245份,流感阳性标本1 459份(总阳性率为9.57%),其中H3亚型593份(40.64%)、B型627份(占42.97%)和甲型H1N1亚型237份(占16.24%).分离出细胞毒株440株,相对分离率为30.16%(440/1459).分离出鸡胚毒株59株,分离率为13.78%.结论 徐州市2010-2015年间,甲型H3和乙型流感交替流行,偶有甲型H1N1流行,但流行态势不稳定.

  • 遗传因子和个性化分子检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袁杭;曹鹏;毛源;张厚智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疾病.目前已有上百个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被检测出来,一些功能基因的突变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甚至直接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遗传因子被发现与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有关.在这些心血管疾病中,全基因组扫描、DNA微阵列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等新兴的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的运用在疾病基因筛查、定位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围绕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遗传因子及分子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探讨分子检测运用于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前景.

8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