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家庭康复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许红璐;尤黎明;颜君;何春红;成守珍;张瑞芳

    目的描述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家庭康复情况及探讨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方便抽样方法随访82例患者,测量工具有SF-36问卷、HaH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功能独立性测评表和家庭康复需求调查表等.结果部分评分较国内外同类研究报道的水平低.影响因素有:治疗情况、抑郁程度、社会支持和对家庭康复的需求程度等,其中抑郁程度对康复的影响大.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家庭康复水平较低,其康复情况受生理、心理、社会和需求满足程度等因素影响;提示出院后尽早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指导,将促进功能恢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谵妄管理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作者:真启云;谢军;庞剑剑;施梦

    目的 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护理质量.方法 建立多学科合作团队,参照2014美国老年医学会提供的防治老年患者术后谵妄临床指南,通过术前氧疗同期配合呼吸功能训练、术中灌注平衡与体温控制及限制性输血、术后多模式镇痛与综合睡眠管理,实施专业化、系统化围手术期谵妄管理方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谵妄发生率分别为16.36%(9/55)和30.91%(17/55),谵妄持续时间分别为(3.37±1.21)d和(4.53±1.87)d,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9.09%(5/55)和14.55% (8/55),同时术后每日总睡眠时间分别为(5.18±0.53)h和(3.56±0.69)h.结论 围手术期谵妄管理方案融入了多项护理应对策略及质量持续改进项目,缩短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日,降低了术后谵妄发生率.

  • 髋部敷料固定带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王淑新;王伟娜;盛维青;张倩

    自行设计了一种髋部切口敷料固定带,应用于94例手术后早期患者,效果良好 自制髋部切口敷料固定带选用棉质材料制成,柔软,透气性、舒适度好,不会引起皮肤过敏,便于引流管引出、摆放,符合敷料固定要求

    关键词: 封闭敷料 髋骨折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泵不同拔除时间效果观察

    作者:唐丽玫;王慧萍;王国芳;俞凤彬;刘松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拔除静脉镇痛泵的佳时间.方法 将2013年1~12月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术后48h拔除镇痛泵,B组于术后24h拔除镇痛泵.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48h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等)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48h镇痛效果较B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术后48h拔除镇痛泵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充分发挥镇痛作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双膦酸盐在髋部骨折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作者:张宇;张德宝;杨晓笛;李梁涛;吴伟乾;谷贵山

    髋部骨折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生比例,与之相伴随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发生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的存在,并在骨折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增高骨密度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同时又具备较好的用药安全性,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类药物。但是,近几年有研究指出长期服用双膦酸盐可抑制骨组织自然更新,导致骨折延迟愈合和再骨折的发生。本文就双膦酸盐类药物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进行综述。

  • 股骨转子间骨折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任鹏宇;吴斗;马晓东;刘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低能量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重要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其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与之相关的手术技巧报道增多,患者术后髋部功能恢复更多与手术技巧相关.

  • 钛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沈恺颖;王志刚;蔡海清

    目的:探讨采用钛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的儿童股骨骨折109例,以AO儿童长骨骨折分型为31-M/3.1的股骨转子间及分型为32-D/5.1的转子下骨折共17例(均为单侧),其中的13例患儿(男9例,女4例)接受了钛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平均年龄4.2岁,平均体重15.3 kg。术后予以髋人字石膏固定6~8周,术后6~8个月拔除髓内钉。术后随访患儿的骨盆正位片、双侧髋关节活动范围、双侧股骨颈干角及双下肢长度,并予统计学分析。计算13例患儿重量指数并与正常标准曲线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儿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无一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不连、骺板早闭、髋内翻和患肢短缩等并发症。13例患儿的重量指数均位于同龄标准曲线的P50周围及其以下。对患、健侧髋关节活动度及颈干角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钛质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年龄、非肥胖儿童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

  • 股骨近端髓内钉 InterTAN 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回顾研究

    作者:王强;董利军;汪正宇;丁国正;杨民;周茂生

    目的:回顾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7例,按照AO分型,A2型43例,A3型14例。分别采用InterTAN (34例)和PFNA(23例)内固定,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效果、手术损伤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InterTAN组(26.1±11.5)min, PFNA组(24.2±15.5)min,无统计学差异(t=1.227,P=0.246);术中出血量:InterTAN组(76.3±30.7)ml,PFNA组(71.5±38.5)ml,无统计学差异(t=1.362,P=0.185);术中透视次数:InterTAN组(19.5±5.9)次,PFNA组(16.1±6.1)次,无统计学差异(t=1.779,P=0.086);总计49例获得随访,其中InterTAN组29例,PFNA组20例,随访时间(15±4.6)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InterTAN组(10.6±2.8)周,PFNA组(11.2±3.5)周,无统计学差异(t=0.860,P=0.392);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法):InterTAN组(86.7±5.4)分,PFNA 组(88.5±7.6)分,无统计学差异(t=0.712, P=0.455);术后并发症:InterTAN组出现1例髋内翻和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10.3%);PFNA组出现1例髋内翻和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1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90)。结论 InterTAN和PFNA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中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两者均适用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

  • 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治疗策略

    作者:邬黎平;黄远翘;朱小华;张宇;李宝丰;陈元庄;马滚韶;莫华贵;李钰军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27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治疗失败后共计16例患者,依据失败后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统计其治疗结果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其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用不同方法治疗后经10个月至3年的随访并摄X线片复查,结果均未发生各种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患者在初次手术前,PFNA内固定判定失败后,再次治疗后半年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47,P=0.000).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的类型多样,在其失败后的治疗策略上应根据其具体的失败类型,是否影响PFNA固定效果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愈合的进程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 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叶永平;刘晓强;符臣学;尹承慧;徐皓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运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确定两手术的各自适应证.方法 收集我院2005~2010年转子间骨折的高龄(≥75岁)患者,股骨头置换84例,PFNA内固定162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承重所需时间、髋关节功能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褥疮、肺炎、泌尿系感染、再发骨折)的发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这两种手术各自的适应证.结果 临床资料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天数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比较结果:患者开始下地承重的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及再发骨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褥疮、肺炎及泌尿系感染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髋HARRIS功能评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髋关节在早、中、晚各期的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有优势,而在早期功能锻炼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稍逊于人工股骨头置换.而远期髋关节功能无显著差异.

  • 骨折类型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疗效分析

    作者:戴兵;骆洪涛;孟祥德;张浩;司庆华;崔世光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类型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7 年4 月至2008 年11 月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1 例.入组后根据X 线表现将髋部骨折分为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和非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四种.详细记录患者并存症、手术细节、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四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6 个月、12 个月四种骨折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93 例,其中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2 例,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0 例,移位型股骨颈骨折19 例,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22 例.四组患者年龄、并存症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术后6 个月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死亡率较其他三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2 个月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死亡率较其他三组明显升高.此外出院时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ADL 评分较其他三组明显升高;术后6 个月、12 个月四组患者ADL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排除自身差异后,髋部骨折类型对术后疗效具有一定影响.早期(住院期间、术后6 个月)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死亡率较其他三种类型骨折高,晚期(术后12 个月)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死亡率较其他三种类型髋部骨折高.骨折类型对术后功能恢复影响主要表现在短期效果上,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出院时ADL 评分较其他三组好,但从长期效果来看,四组髋部骨折功能状况是相同的.

  •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

    作者:郝耀;向川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1979年至2011年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对患者术后死亡率、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部畸形率、术后内固定物松动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进行综合分析.[结果]Meta分析发现,与内固定手术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中有明显优势(P<0.01),而人工关节置换组的术后死亡率却比内固定组高.在术后髋部畸形率,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内固定物松动率方面,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选择中,人工关节置换术较内固定术在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优势明显.

  • 6S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诊疗过程中的教学应用

    作者:石少辉;吴国平;李茂廷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是第一批将6S管理在医院应用的医院之一.在4年的临床实践中从管理目标和临床实践出发,持续优化了6S管理医院中的应用,在教学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将6S管理引入老年髋部骨折诊疗过程中的教学工作中,旨在协调好规范化管理与教学的关系,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安全的目标.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作者:肖青山;刘华龙;刘志斌;毛明磊;俞宽国;王福府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各种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对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结果 6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早期并发症有肺部感染11例、泌尿系感染7例、褥疮5例、切口感染2例、应激性溃疡2例、术后谵妄3例和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分别为18%,11%,8%,3%,3%,5%和5%,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和治疗后均顺利出院.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分析其并发症原因,给予对症处理和积极防治措施有助于患者康复.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评价

    作者:郑超;伍骥;王琦;虞攀峰;范恒华;李松林

    目的 评价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TF)三种术式的疗效.方法 选择高龄患者71例,分为三组,即动力髋螺钉(DHS)组(26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23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组(22例),三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74.4、75.1、78.5岁.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等进行比较,结果采取LSD检验,进行两组间的分别对比.同时分析比较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1)手术时间:三组间比较(P<0.05);PFNA组用时短,PFN组次之,DHS组用时长.(2)术中出血量:PFNA组与DHS组(P<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较少.(3)术后出血量:PFNA组与DHS组(P<0.05);PFNA组出血量较少.另外DHS组和PFN组有切割现象、髋内翻、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PFNA未发现上述并发症.结论 PFNA在三种手术方式中由于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坚强,无切割现象等特点,适合于高龄患者中多种类型的粗隆间骨折.

  •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许猛;唐佩福;梁雨田;陶笙;陈华;卢强;王岩

    目的 探讨结合量化评估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围手术期诊疗.方法 前瞻性研究65岁以上的老年髋部手术患者(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入选病例161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围手术期综合干预组(83例)和对照组(78例).人院后每天采用精神错乱鉴定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并作为诊断谵妄发生及病程结束的依据.对确诊谵妄的患者,再进行谵妄严重程度(DRS)测评,记录首、末次DRS评分和谵妄持续时间.对综合干预组患者进行谵妄危险因素控制和预防性治疗,并根据上述评分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价,随时进行调整.对照组患者则应用常规骨科处理方案.结果 综合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80±2.15)d,少于对照组的(13.73±2.12)d(P<0.01);谵妄发生率为12例(14.46%),低于对照组19例(24.36%,P<0.01);谵妄严重程度为首次DRS评分17.33±3.31,低于对照组20.58±4.18(P<0.05);谵妄持续平均时间为(2.08±1.08)d,少于对照组的(3.32±1.53)d(P<0.05).治疗后DRS评分,综合干预组为8.08±2.84,低于对照组11.05±3.31(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综合干预组DRS减分为9.25±2.18,对照组为9.25±2.18(P>0.05).结论 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通过使用精神错乱鉴定方法诊断,DRS评价严重程度,并指导围手术期的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可有效降低谵妄的发生率,缩短谵妄的持续时间,减轻谵妄的严重程度,缩短住院时间.

  •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输血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立海;谭晶;龙安华;李鸿达;张里程;唐佩福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输血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2012年期间连续性收治的所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将低血红蛋白(Hb)>80g/L的患者按照围术期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及未输血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个月、12个月死亡率差异,分析围术期输血与术后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31例患者,706(75.8%)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输血组低Hb浓度为(105.2±15.4)g/L,未输血组低Hb浓度为(110.5±16.5)g/L。输血组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输血组(7.5%vs 3.6%,P=0.037),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及低Hb浓度为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输血并非影响死亡的独立因素。结论高龄和低Hb浓度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围术期输血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老年骨折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卢文宁;高德伟;王蓉;张丽萍

    目的 研究老年骨折患者保守治疗期间谵妄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住我院南楼的老年骨折保守治疗患者152例,记录基本资料和相关检查指标.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患者是否发生谵妄,于骨折后30 d内每2d评估1次,分析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152例患者中62例(40.8%)发生谵妄,58.1%在骨折后10 d内发生谵妄,以混合型谵妄为主(46.8%),随时间延长,活动过少型谵妄逐渐增多.谵妄多发于多发肋骨骨折和髋部骨折,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腔隙性脑梗死(OR=0.122,95%CI:0.017~0.887,P=0.038)、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3级(OR=9.061,95%CI:1.484~55.340,P=0.017)、疼痛评分(OR=5.554,95%CI:1.630~18.922,P=0.006)、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OR=10.640,95%CI:1.401~80.822,P=0.022)、C反应蛋白(OR=1.221,95%CI:1.047~1.425,P=0.011)是老年骨折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谵妄是老年多发肋骨骨折或髋部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骨折后谵妄初发窗口期长,大部分在骨折后10 d内,后期以活动过少型谵妄为主.多发腔隙性脑梗死、ASA分级≥3级、剧烈疼痛、SIRS状态、C反应蛋白升高是老年非颅骨骨折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特点及术后早期康复的疗效

    作者:刘四海;王飞;韩新祚;崔志刚;王安庆;刘克敏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特点及早期康复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123例患者中男51例、女72例,年龄67~96岁,平均(83.5 ± 4.8)岁;股骨颈骨折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1例;术前有91.1% (112/123)患者有内科合并疾病,术后康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 (5/60) ,术后1年病死率6.7% (4/60)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 (14/63) ,术后1年病死率20.6% (13/6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病死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39 、5.034 ,P=0.033 、0.025 ) .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合并疾病多,采取恰当的围术期处理、麻醉手术方法及早期康复治疗,可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取得良好的预后.

  •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和痴呆的关系探讨

    作者:陈芒芒;高宏梁;倪跃平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老年人急性期发生谵妄和随后痴呆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随访老年人髋部骨折前无痴呆病史118例.通过对患者家属或照顾者的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问卷(IQCODE-SF)调查,评估骨折前的认知功能水平.住院期间的谵妄诊断标准是谵妄评定方法(CAM).术后6个月,以DSM-Ⅳ为诊断标准,通过5种认知测试再次评估是否患有痴呆. 结果 32例(27%)在骨折术后急性期发生了谵妄,其中有12例(38%)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达到了痴呆的诊断标准.而在急性期没有发生谵妄的86例(73%)中,仅6例(7%)在术后6个月随访中诊断为痴呆(x2=16.81,P<0.001).IQCODE-SF评分对于痴呆发生的预测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没有痴呆病史的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可被认为是半年后发生痴呆事件的主要的预测指标.

    关键词: 髋骨折 谵妄 痴呆
902 条记录 5/46 页 « 12345678...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