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作者:魏滨;张利萍;郭向阳

    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采取保守治疗患者致残致死率高,手术治疗已成为公认的首选方法.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合并疾病众多、病情危重和麻醉手术风险高的特点,准确地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和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对于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改善其转归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髋骨折 麻醉
  • 老年人髋部骨折治疗进展

    作者:季祥;文良元

    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日渐升高且病情复杂,是创伤骨科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概述了老年髋部骨折的预防要点和特点、诊断分类和治疗方法,并且总结了目前老年髋部骨折治疗领域里的新理念、新模式,以期为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髋骨折 治疗
  • 强化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综合防治

    作者:文良元;吴新宝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中严重的骨折.老年髋部骨折后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要求我们在进行治疗时,需要全面考虑,保证治疗有效和安全.

    关键词: 髋骨折 防治
  • 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作者:黄孝燕;秦晓慧

    目的 分析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20例髋部骨折患者,其中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有10例,对10例髋部骨折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观察其治疗与护理效果.结果 经治疗和护理后,10例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所有患者治愈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对髋部骨折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症状,患者用药治疗后无不良反应及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良好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全面掌握相关健康知识,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相关并发症原因及应对策略

    作者:林三福;林拥华;巫海鹏;戴章生;林晓聪

    背景:PFNA内固定失效可见于诸多文献报道,但尚缺乏关于并发症原因、手术技巧及应对策略的系统性报道。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原因、手术技巧及应对策略,旨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技术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PFNA闭合复位治疗12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发生并发症,男9例,女4例;年龄45~82岁,平均(62.0±5.4)岁;根据AO/OTA分型:A1型4例,A2.1型1例,A3型8例;稳定性骨折5例(38.5%);不稳定性骨折8例(61.5%);均为新鲜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结果:128例中13例发生并发症,包括1例在术中损伤股深动脉,2例股骨近端爆裂骨折,1例股骨前壁穿破,2例螺旋刀片向内穿透股骨头,2例螺旋刀片向外侧切出,2例骨折不愈合,3例髋内翻畸形。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原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制定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计划是预防内固定失效的关键。

  • 闭合复位经皮加压接骨板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亚军;张军;方礼明;李兵

    背景:经皮加压接骨板(PCCP)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较先进的内固定方式,但仍缺少关于两种方法疗效比较的相关研究。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PCCP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8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CCP组(37例)和PFNA组(4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并发症、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PCCP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和住院时间略长,但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CCP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PFNA组(P<0.05),但两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切口及骨折均获得愈合。PFNA组股骨头颈螺钉倒钉、退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PCCP组(P<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等并发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PCCP组(P<0.05),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CP和PFNA均是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相比PFNA,PCCP对骨折断端加压作用更强,头颈螺钉倒钉、退钉发生率低,未见术中股骨干远端皮质劈裂,术后股骨干骨折等并发症。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查卫斌;张军;常翔;徐荣明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是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但骨量较低的患者术后易产生螺旋刀片切出、髋内翻等并发症.目的:探究PFNA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采用PFNA治疗200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抗骨质疏松手段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唑来膦酸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抗骨质疏松症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髋部和椎体骨密度、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髋部VA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髋部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1年腰椎骨密度和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P<0.05).结论:PFNA联合唑来膦酸能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经皮解剖锁定接骨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智春升;金冶华;刘军;邢犇;邬波

    背景:关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物的选择一直存有争议。
      目的:比较经皮解剖锁定接骨板(anatomical locking plate,AL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手术治疗的11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其分别进行闭合复位经皮ALP与PFNA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放射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复位质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行走能力评分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113例患者中58例接受PFNA治疗(PFNA组),55例行ALP治疗(ALP组)。在一年的随访中被评估,两组间基线数据具有可比性。ALP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均显著长于PFNA组[(71.13±7.56)min vs(59.71±9.63)min, P<0.001;(5.18±1.06)cm vs(3.10±0.48)cm,P<0.001]。PFNA组术后隐性失血量明显多于ALP组[(611.36±81.41)ml vs (439.82±65.98)ml,P<0.001)。但两组间平均放射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质量、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行走能力评分及术后1年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PFNA和ALP均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前者手术时间更短,而后者失血量较少。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初期治疗失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蒋毅;江安努尔·这依肯;冯楠;张亮;周一新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股骨近端骨折,经初期保守或手术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需要后续治疗.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初期治疗失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THA治疗经初期治疗失败的29例(29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随访期间脑血管意外死亡2例,失随访2例,终23例(23髋)获得随访.23例接受THA时的年龄为41~80岁,平均(62.0±12.6)岁.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结果依据术后X线片.结果:23例获得随访的时间为24~151个月,平均(70.7±39.7)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3~53分,平均(19.2±11.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61~100分,平均(88.0±9.8)分(P<0.001).22例使用非骨水泥股骨柄,其中18例发生了骨长入,另4例为稳定的纤维固定,未见股骨柄松动或下沉征象.无一例需要翻修.结论:采用THA治疗经初期治疗失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较为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但在假体选择和手术操作技术上存在诸多难点,需要在术前做好充分准备.

  • 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股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报道

    作者:包贝西;肖犇;李鹏;孔维杰;李学军

    动脉损伤是长骨骨折的并发症之一,但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的动脉损伤并不常见[1-3].血管损伤通常是由于手术导致的,包括钻孔、螺钉、克氏针的使用,以及复位牵引等操作引起的[2],另有少部分血管损伤是由于骨折断端刺伤引起的[2,3].血管损伤可以导致急性出血以及假性动脉瘤的出现,这些假性动脉瘤有时病情隐匿,难以早期明确诊断,应引起重视.本病例是由股骨转子间骨折继发股浅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股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现汇报如下.

    关键词: 髋骨折 动脉瘤 假性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作者:韩晓军;张长青;张文治;张春啸;霍丽丽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是一种新型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的:比较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和股骨重建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56~74岁,平均(65.8±8.6)岁;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对照组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为58~77岁,平均为(68.0±9.2)岁;采用股骨重建钉固定。结果:两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8.5±8.0)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0~131 min,平均(83.4±31.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3~170 min,平均(129.4±27.5)min(t=7.32, 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20~288 ml,平均(195.7±49.2)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47~412 ml,平均(310.6±64.4)ml(t=9.02, P<0.01);观察组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39),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21, P<0.05);观察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Z=1.86, P<0.05)。结论:与股骨重建钉固定相比,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固定更为牢固,螺钉移位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髋部功能恢复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李明东;王丹;高星;覃俊君;刘键

    目的 探讨骨折手术方式和手术持续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276例患者资料,男140例,女136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3.3岁.按照手术方式及手术持续时间不同分组,其中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100例,B组(骨折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骨折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98例,C组(人工髋关节置换-非骨水泥型)78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3组:X组(手术时间<60 min)140例,Y组(手术时间60~120 min)90例,Z组(手术时间>120 min)46例.分别比较手术方式(A、B、C)3组及手术持续时间(X、Y、Z)3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 在不同手术方式上,A组10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B组98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04%;C组78例中9例发生DVT,发生率11.54%;C组DVT的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12).在手术持续时间上,X组14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1.4%;Y组90例3例发生DVT,发生率3.3%;Z组46例中8例发生DVT,发生率17.4%;Z组DVT的发生率高于X组和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7).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较大创伤手术方式比较小创伤手术方式增加术后DVT的发生率,手术持续时间超过120 min明显增加了术后DVT的发生率,术后口服利伐沙班10 mg,每天1次不能完全避免DVT的形成,应重视术后DVT的综合预防及筛查.

  • POSSUM与P-POSSUM评分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预测作用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海龙

    目的 探讨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OSSUM与P-POSSUM)对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骨科接受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92例进行研究,采用POSSUM与P-POSSUM对患者手术后进行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9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27例,其中5例并发2种并发症,死亡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9.35%、病死率为1.09%;POSSUM评分系统预测92例髋部骨折手术后并发症为31例(33.70%)与实际发生并发症27例(2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SSUM评分系统预测92例髋部骨折手术后死亡8例(8.70%)高于实际病死率1例(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OSSUM评分系统预测92例髋部骨折手术后死亡3例(3.26%)与实际病死率1例(1.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髋部骨折手术后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P-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髋部骨折手术后患者病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张力带钢丝固定转子间四部分骨折合并髋关节疾病的全髋关节置换疗效分析

    作者:曹参;杨静;裴福兴;沈彬;周宗科;康鹏德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合并髋关节疾病的转子间四部分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纳入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于华西医院骨科采用全涂层有领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转子间四部分骨折合并髋关节疾病患者28例。其中,骨折前合并骨关节炎19例,合并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4例,合并股骨头坏死2例,合并类风湿性髋关节炎3例,髋臼侧均有病变累及。骨折类型为四部分骨折,即 Evans-Jensen III 型。术前行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 )评分,术前、术后第2天常规 X 线摄片,术后1、2、3、6、12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1次。每次随访均行 Harris 评分, VAS 评分,X 线摄片及体格检查。至骨折愈合前每月行 X 线检查1次。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8年,平均6.3年。术后1个月 Harris 评分平均(69.4±7.3)分,术后半年平均(90.3±5.7)分,末次随访平均(92.4±5.6)分,21例为优,5例为良,2为可,优良率为92.8%。术后半年 Harris 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55,P=0.00),末次随访高于术后半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7,P=0.00)。术前 VAS评分平均为(6.0±1.0)分,术后1个月平均为(2.0±0.7)分,末次随访平均为(0.5±0.6)分,术后1个月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69,P=0.00),末次随访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0, P=0.00)。1例术后2周因摔倒致后脱位,行闭合复位,后未再发生脱位。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 X 线片均显示假体压配满意,骨折术后4个月均已愈合,钢丝无断裂,至末次随访假体均无松动、下沉,无假体周围骨折,无深部感染,Trendelenburg 征均阴性,无明显跛行。结论全涂层有领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治疗合并髋关节疾病的转子间四部分骨折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 改良入路PFNA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

    作者:陈雄;沈锋;余正希;王怀云;郭文荣;洪志群;林国兵;徐建平;王陶

    目的以第11版坎贝尔骨科手术学所述入路为对照,观察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改良入路的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 )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经住院手术及随访4个月以上(平均6个月)的112例患者的资料,其中改良入路组治疗56例,传统入路组治疗56例,对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比例、累积透视时间、住院时间及臀中肌步态、感染、髋内翻、髋关节活动受限及 CUT-OUT 等并发症及优良率等进行逐项总结和比较。结果改良入路组和传统入路组的平均切口长度[(2.13±0.31) cm vs.(5.09±1.97) cm ]、手术时间[(29.73±5.35) min vs.(39.21±4.33) min ]、术中失血量[(31.09±18.40) ml vs.(74.29±27.41) ml ]、累计透视时间[(20.05±2.50) s vs.(29.39±3.18) s ]、臀中肌步态(3例vs.6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采用改良入路组和传统入路组手术的术后6个月以上疗效评价,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4.64%和92.28%、感染、髋内翻、髋关节活动受限及CUT-OUT等其它并发症两者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入路组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方法简单、切口长度短、累积透视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创伤小、隐性失血量小及术后输血比例低等优点,改良入路PFNA适合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 髋关节置换术与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张文强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hip replacement,HR)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IFF患者,平均年龄(71.26±5.27)岁.按照入院顺序分为HR组和PFNA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手术、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和切口长度(其中PFNA组为主钉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1)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褥疮等;(2)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Cronbach'α 信度系数为0.885,效度系数为0.848,采用人工计分法,共9个条目合计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良好.结果 PFNA组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高于HR组,PFN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HR组和PFN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论 HR有利于老年IFF患者早期活动和髋关节功能恢复,PFNA内固定术有利于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两种术式均具有良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应按临床需求选择.

  •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陈松;高悠水;张长青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骨折线在小转子下5 cm 范围内的特殊骨折类型。Boyd等[1]于1949年首次描述了股骨转子下骨折,将其与转子间骨折区分,并注意到转子下骨折手术后有较多的不满意结果。股骨大小转子处有较多肌肉结构附着,此区域发生骨折时,骨折近端由于髂腰肌牵拉发生屈曲、外旋畸形,附着于大转子的髋短展肌使近端外展,而骨折远端由于大收肌的牵拉发生内收[2]。强大的肌肉拉力,使得骨折断端发生严重的分离,且极不稳定。因此对于发生转子下骨折的病例,只要没有手术绝对禁忌,能够耐受手术,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时,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对术后患者随访发现,转子下骨折的愈合较慢,并发症较多,如内固定失效、骨不连、髋内翻、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股骨转子间骨折高。这些特点使得股骨转子下骨折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骨折类型之一。

  • 关注老年髋部骨折病死率过高的问题

    作者:张建政;王晓伟;刘智;孙天胜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寿命的普遍延长以及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使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老年髋部骨折.据文献报道,至 2050年全球预计有 630万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我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数将达到 100万[1-2].半个世纪以来,在各国政府、学会和专家的努力下,制定老年髋部骨折专家共识和指南、建立老年髋部骨折医院绿色通道、创新多学科联合诊疗老年髋部骨折、规范早期、微创麻醉与手术技术.但目前的统计资料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仍有 5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个月内病死率 > 10%,1年病死率为 36%[3].因此,老年髋部骨折后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防治问题需引起重视.

  • 股骨近端骨密度定量CT测量及其在骨折手术前评估的作用

    作者:危杰;伊辰;王满宜;王军;张玉富;高明;苏永彬;王玲;徐黎;程晓光

    目的:探讨定量CT(quantitativecomputedtomography,QCT)测量股骨近端的松质骨骨矿物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对股骨近端内固定物头钉的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股骨颈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骨折组,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7~94(63.8±16.3)岁;招募75位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组,其中男18例,女57例,年龄23~76(61.2±10.4)岁。使用QCT分别对骨折组健侧和健康组双侧股骨近端的不同兴趣区域内的BMD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骨折组健侧股骨头、股骨颈及粗隆部的骨密度分别为(153.0±37.6)mg/cm3、(24.9±39.7) mg / cm3、(26.6±30.6) mg / cm3,健康组(左侧股骨近端)股骨头、股骨颈及粗隆部的骨密度分别为(220.2±46.1) mg/cm3、(74.8±49.1) mg/cm3、(70.8±41.3) mg/cm3,骨折组各部分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与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部的骨密度下降的平均值不平行。结论骨质疏松是股骨近端骨折的危险因素;股骨粗隆部的骨密度并不能完全反映股骨头的骨密度;QCT 是目前测量股骨头骨密度的惟一方法;术前使用QCT评估股骨头的BMD对于内固定物头钉的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 数字化技术辅助下利用改良Stoppa联合髂窝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永建;李伟成;白伟坚;丁超;常思灵;陈鸿奋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辅助下利用 Stoppa 联合髂窝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2014 年 1 月至 2016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 11 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髋臼骨折按 Letournel 分型:双柱骨折 6 例、前柱+后半横形骨折 1 例、T 型骨折 2 例、前柱骨折 2 例.本组均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术前计划、术中选择 Stoppa 联合髂窝入路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情况;应用 Matta 标准和 Majeed 评分系统对骨折复位情况和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 6.8(4~18)个月,均达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 3.2(2~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 105(85~240)min,平均出血量 350(200~1200)ml,术中平均输血 400(200~1200)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照 Matta评分标准:解剖复位 7 例、满意复位 3 例、不满意复位 1 例;末次随访按照 Majeed 评分系统:优 7 例、良2 例、可 1 例、差 1 例.结论 数字化技术辅助下利用 Stoppa 联合髂窝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具有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特点,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902 条记录 7/46 页 « 12...45678910...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