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微波-内镜摘除消化道息肉100颗体会

    作者:李松华

    资料与方法2008~2009年经内镜-微波治疗76例100颗消化道息肉,男58例,女28例,男女之比3:1;年龄10~76岁,平均42岁.单发息肉66例,多发息肉10例;息肉直径0.2~3.5cm,其中>2cm 5颗(5%);1~1.9cm 24颗(24%);0.5~0.9cm 32颗,<0.5cm 39颗(39%);长蒂息肉12颗,短蒂26颗,广基息肉62颗.部位:直肠36颗,乙状结肠24颗,降结肠5颗,横结肠8颗,升结肠5颗.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15颗,恶变1颗,息肉伴不典型增生20例,炎症性息肉28颗,增生性息肉22颗,慢性炎症14例,息肉伴出备15例.腺瘤性息肉0.5~1.9cm 18颗,2cm 3例.后者恶变1例.

  • 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病理及7种抗体表达

    作者:方园;王鲁平;张玉萍

    目的 探讨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LH1、MGMT、RUNX3、CDX2、β-catenin、p16和Ki-67的表达.方法 收集增生性息肉(HP) 52例,其中微小泡状型增生性息肉(MVHP) 38例,杯状细胞型增生性息肉(GCHP) 12例,黏液缺乏型增生性息肉(MPHP)2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以广基锯齿状息肉(SSA) 41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SA) 23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4例及结直肠腺癌(CRC)24例作为对照.结果 HP多发生于左半结肠,可分为MVHP、GCHP和MPHP 3种亚型.主要表现为大部分腺腔有锯齿状结构,隐窝拉长,多呈管状,隐窝上部腔缘呈锯齿状,增生部分位于基底及下1/3,隐窝下1/3狭窄,间隔被覆未分化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细胞.RUNX3、β-catenin、p16和Ki-67的表达阳性率,HP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HP为常见锯齿状病变,大部分腺腔呈锯齿状改变,伴/不伴杯状细胞.RUNXβ、β-catenin与p16在H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MPHP增殖活性较高可能有一定的恶性潜能.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

    作者:樊祥山;周晓军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息肉、锯齿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癌等.与结直肠经典型腺瘤相比,上述锯齿状病变无论在形态学还是在分子遗传学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锯齿状病变大多具有特征 性病理形态学改变;均通过“锯齿状通路”发生,并可以进展为锯齿状腺癌.准确掌握锯齿状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对锯齿状病变的恶性转化潜能的进一步评估以及对相应治疗和随访方案的制定非常关键.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临床病理学诊断进展

    作者:王琳;王鲁平

    锯齿状病变是一组以上皮呈锯齿状结构为特征的结直肠息肉/腺瘤,具有恶变为腺癌的潜能,近年来锯齿状病变日益受到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工作者的关注.虽然国外对锯齿状病变的了解与研究开展较早,但其发病机制和癌变机制尚不明确,我国多数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对其更是鲜有认识.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对结直肠锯齿状息肉及息肉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介绍.本文结合W110(201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的介绍,以锯齿状病变的病理学特征为主,从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组织特点和诊断标准、癌变机制、免疫组化特征以及预后几个方面对该病变进行综述,旨在增强对锯齿状病变的认识.

  • 高清晰结肠镜下锯齿状腺瘤的形态学特点

    作者:刘揆亮;司空银河;林香春;吴静;刘红

    目的:探讨高清晰结肠镜白光及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模式下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的形态特点及其与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3/2013-06在我院消化内科经高清晰结肠镜(CF-H260)检查诊断的结直肠SA的内镜下形态学特点(边界、外观、血管网形态),与按大小配对的HP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来自35例患者的SA 50例,来自42例患者的HP 50例.SA位于右半结肠者多于HP(48% vs 36%),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A大体形态呈Ⅱa及LST型者多于HP(ll例vs0例,P<0.05).SA中隐窝开口呈Ⅰ型者少于HP(25例vs0例,P<0.001);呈Ⅱ型开大型(Ⅱ-O)者多于HP(22例vs0例,P<0.001).SA中出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积云样结构及息肉表面隐窝内点状血管网者比例均高于H P(P<0.001).Ⅱ-O型隐窝、积云样结构、边界模糊、形态不规整、隐窝内点状血管预测SA的敏感性分别为44%、92%、30%、66%和76%,特异性分别为98%、98%、98%、94%和92%;同时具备3种或3种以上形态学特点预测SA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100%.结论:SA具有一定的表面形态特点,高清晰非放大内镜下对病变表面形态特征的观察有助于SA与HP的鉴别.

  • 发生于胃溃疡基底的增生性息肉1例

    作者:杨娟;杨玉珍;但自力;陈念钧;周琦

    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少见病例,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初次胃镜提示为溃疡,经奥美拉唑治疗效果不佳,继而病灶溃疡基底发生隆起性病变,怀疑恶性可能,但多次胃镜下取活检病理不支持.病变终经外科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确诊为增生性息肉伴溃疡.临床医生应提高对类似病例的认识,避免误诊.

    关键词: 增生性息肉 胃溃疡
  • 532例贲门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孟灵梅;李渊;丁士刚;周丽雅;金珠;崔荣丽;张贺军

    目的 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 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 结果 贲门息肉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为胃柱状上皮(436例,82%).仅16例(3%)息肉组织合并肠化生,8例(2%)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0.2%)合并癌变.110例(21%)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大部分(277例,52%)合并糜烂性食管炎,14例(3%)合并Barrett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常见病因为胃食管反流病(330例,62%). 结论 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是黏膜对损伤的过度再生所致,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及H.pylori感染有关.要注重病史以及内镜检查时注意观察息肉周围病变特点.

  • 利用活检钳钳除胃多发性息肉1例

    作者:张自城

    在电子胃镜下利用活检钳钳除胃多发性息肉,其息肉直径均在0.5 cm以下,呈半球形或扁平状,表面光滑,色泽发红,经病理活组织检查为增生性息肉,术后给予抑制胃酸分泌、止血、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经过多次反复钳除,钳除部位结痂脱落,后复查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Muc-1、Muc-2、Muc5AC、Muc-6在增生性息肉、球样异性增生和胃印戒细胞癌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张秀茹;李方;侯芳;齐长海;吴玉宁;丁砚江

    目的 研究癌前病变增生性息肉、球样异性增生和胃印戒细胞癌组织的粘蛋白表达规律和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的胃镜活检和肿瘤切除标本67例,其中增生性息肉20例,球样异性增生13例,胃印戒细胞癌34例,分别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各组中Muc-1、Muc-2、Muc5AC、Muc-6粘蛋白表达部位和强度.结果 Muc-1、Muc-2在增生性息肉、球样异性增生和胃印戒细胞癌三者之间均存在相关性,随着病变发展,Muc-1表达率呈依次下调趋势.Muc-2表达率呈上调趋势.Muc5AC表达在增生性息肉与胃印戒细胞癌存在相关性,随着病变发展,Muc5AC表达率呈下调趋势.Muc-6与上述没有特殊相关性. 结论 Muc-1、Muc-2、Muc5AC有助于解释三者间存在增生-异常增生-癌的病理变化过程,进而便于对增生性息肉、球样异性增生癌前病变患者进行管理及定期随访.

  • 579例胃息肉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韦秀贤

    胃息肉是胃粘膜局限性增生性疾病,病变局限在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腹胀等,胃息肉以增生性息肉为主.腺瘤性息肉少见,但与息肉癌变关系密切.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李雅琳;占强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类具有典型“锯齿状”形态特征的病变,因其具有恶变潜能,近年来学者们对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虽然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变的基础研究较多,但临床研究不多,此文就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癌变机制、内镜特征及处理策略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知及临床处理能力。

  • 三种常见类型胃息肉的分布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作者:徐玉珍;费素娟

    背景:胃息肉为胃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其发生过程中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三种常见类型胃息肉在胃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的Hp阳性率.结果:共纳入胃息肉患者464例,男女之比为0.31∶1.三种常见类型胃息肉主要分布于胃体、胃底和胃窦.Hp阳性率与息肉类型、息肉部位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胃窦与非胃窦部位之间增生性息肉的Hp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炎症性息肉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女性胃息肉患者多于男性,胃息肉主要位于胃体、胃底和胃窦,Hp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的Hp阳性率均高于胃底腺息肉.

  • BRAF和EphB2在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贾兴芳;刘成霞;刘海燕;沈媛媛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t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和生促红素入肝细胞蛋白( 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cpatoma cell line B2,EphB2)在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8年5月10例正常结直肠肠黏膜、21例增生性息肉、22例锯齿状腺瘤、55例腺瘤性息肉(18例管状腺瘤、16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1例绒毛状腺瘤)石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AF和EphB2蛋白的表达量,同时观察蛋白的表达部位.结果:增生性息肉中BRAF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腺瘤性息肉的阳性细胞多表达位于隐窝上部区域,而锯齿状腺瘤阳性细胞多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BRAF蛋白表达量相近[(0.129±0.030)vs(0.130±0.026),P>0.05],但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29±0.030)vs(0.102±0.014),P<0.01];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之间BRAF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9±0.030)vs(0.116±0.019),(0.119±0.037),(0.122±0.008),P>O.05].增生性息肉中EphB2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细胞膜上,腺瘤性息肉EphB2蛋白阳性细胞位于隐窝上部,而锯齿状腺瘤EphB2蛋白阳性细胞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EphB2蛋白表达量相近[(0.138±0.024)vs(0.139±0.025),P>0.05],而运高于增生性息肉[(0.138±0.024)vs (0.169±0.018),P<0.01];锯齿状腺瘤与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间EphB2蛋白表达量无区别[(0.138±0.024)vs(0.143±0.027),(0.139±0.028),(0.133±0.021),P>0.05].结论:BRAF和EphB2蛋白在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中隐窝部分区域表达,而在锯齿状腺瘤中隐窝全层表达,提示锯齿状腺瘤是一类独立的不同于腺瘤性息肉的结直肠肿瘤.

  • 常见上皮来源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管理

    作者:夏满奎;贾婷婷;邹晓平

    胃息肉是具有不同组织学特点及恶变潜能的广谱病变,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内镜检查时被偶然发现,检出率高达6%,其中多数为上皮来源胃息肉(EGPs).胃底腺息肉(40% ~ 77%)、增生性息肉(14%~40%)、腺瘤性息肉(3%~25%)被认为是上皮来源胃息肉中常见的类型,本文旨在结合新文献对其临床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提高医师对常见上皮来源胃息肉的认识,优化其内镜管理.

  • 白光结合窄带成像技术鉴别结直肠无蒂锯齿状腺瘤和增生性息肉的研究

    作者:吴东;赖雅敏;姚方;李景南;杨爱明;钱家鸣;周炜洵

    目的 探讨如何应用白光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NBI)鉴别结直肠无蒂锯齿状腺瘤(SSA)和体积较大的增生性息肉(HP).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结直肠癌内镜筛查的953例患者资料,应用白光和NBI比较SSA和HP的内镜特征,包括部位、大小、形态、表面黏液、NICE分型和曲张微血管(VMV).结果 953例患者经结肠镜检查发现28例(2.9%)SSA 和25例(2.6%)直径≥0.5 cm 的 HP.病变位于右半结肠、直径≥1.0 cm和具有VMV这3项特征在SSA组和H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3项指标诊断SSA的敏感度分别为89.3%、67.9%和46.4%,特异度分别为64.0%、76.0%和84.0%,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4%、71.7%和64.2%,3项指标联合检测(满足至少2项)诊断SSA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8.0%,诊断准确率为81.1%.结论 通过白光内镜和NBI,综合分析病变部位、大小和表面微血管形态可有效区分SSA和体积较大的HP.

  •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作者:张婉雯;任宝军;童华生;张亚历;姜泊

    目的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11894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928例(2811枚),检出率为16.21%,其中SA 61例(71枚),检出率为0.51%,占息肉构成比为3.16%.SA直径>1 cm者占39.44%,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26.76%)高于增生性息肉(13.25%),但低于腺瘤性息肉(43.95%).1815枚息肉进行腺管开口分型,SA多表现为Ⅲ型腺管开口(41.67%),部分表现为Ⅳ型腺管开口(18.33%),与腺瘤性息肉较接近.SA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发生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并有2.82%的癌变率.结论SA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学特点提示其本质上与增生性息肉不同,与肿瘤性息肉表现类似,具有恶变潜能.

  • 内镜分光比色染色技术对老年人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何辉;沈磊;罗和生;沈志祥;于皆平

    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80%以上是腺瘤性或增生性息肉[1].大肠息肉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因其临床特点、癌变率及组织学类型与中青年人不同[2].在诊断老年人大肠息肉时需选取适当的内镜检查.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应用内镜分光比色技术(FICE)的放大内镜对老年人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标准

    作者:张亚历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指大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一般认为绝大多数大肠癌的发生归咎于腺瘤的癌变[1],部分直接起源于大肠正常黏膜生发中心的干细胞即denove癌,少数可由增生性息肉,经锯齿状腺瘤癌变等.上述病变各阶段均可通过内镜检查发现.内镜检查不仅能直观地发现大肠黏膜早期病变,并且能借助活检对病变进行组织学评价.

  • 大肠锯齿状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玉佩飞;陈建武;黄巨丹

    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是1990年由Longacre等[1]愉名的一种独立的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具有增生性息肉的结构特点及腺瘤的细胞学特征,由于其不仅可以发生癌变,而且在组织学发生、形态结构、分子遗传学改变等方面均与传统腺瘤不同,故越来越受到临床与病理学家的关注.笔者收集了26例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如下,以期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

  • 阑尾广基锯齿状腺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石峰;昌红;王莉;高颖;沈兵;齐然;陈奕至

    目的 观察阑尾广基锯齿状腺瘤(SSA)的临床病理形态,对其发生与诊断标准进行探讨.方法 对2例阑尾广基锯齿状腺瘤引起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及其病理形态学表现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患者.病理显示阑尾腺体呈明显锯齿状结构;隐窝不规则;细胞有异型性并可见核分裂(7~10个/10 HPF);隐窝内黏液增多.病理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并SSA"及"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伴SSA".结论 阑尾SSA非常罕见,SSA为癌前病变,需与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等进行鉴别.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