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EX复合罗哌卡因TAPB用于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高瑞;应鸣;吴祎洁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DEX)复合罗哌卡因(Ropivacaine)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儿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TAPB,注射剂量为0.4ml/kg(DEX 1μg/kg+0.3%啰哌卡因);对照组处理同观察组,注射剂量为0.4ml/kg(0.3%啰哌卡因).TAPB在全身麻醉实施后手术开始前实施,记录术中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拔除气管导管和送病房前行改良Aldrete评分、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镇痛、TAPB至疼痛开始出现的时间及实验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PACU滞留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Aldrete(T1)、Aldrete(T2)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8.5h出现疼痛病例,而对照组术后6.1h出现疼痛病例,且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无痛时间窗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在拔管即刻和出恢复室时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各时间点BI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T-5时刻除外)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DEX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TAPB用于腹腔镜阑尾切除可显著降低术中BIS值,但是对血流动力学(HR、MAP)无明显影响,可为患儿提供更为有效的术后镇痛,而不增加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高.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全麻患者术后复苏期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玉光;黄先杰;陈加伟;陈帅;张瑞瑛;吴丹

    目的:观察手术结束前注射不同剂量右旋美托咪啶全麻术后复苏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共计9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n=30)。手术结束前15分钟分别注射不同剂量DEX(B组和C组)或生理盐水(A组)。记录手术结束时(T0)、拔管前(T1)、拔管后即刻(T2)、拔管后3分钟(T3)、送出手术室时(T4)等各时刻的BP、HR、BIS等。记录各组患者拔管的平均耗时。记录各组在复苏期的不良反应病例。结果 B、C组在麻醉复苏期,特别是拔管前后的血压和心率波动均低于A组。同时B组的副反应例数低于A、C组。结论手术结束前15分钟静脉注射0.5μg/kg的DEX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全麻术后复苏期,改善复苏质量。

  • 过度通气对异丙酚麻醉作用的影响

    作者:张艺泷;米卫东

    目的:通过观察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过度通气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了解过度通气对异丙酚麻醉作用的影响.方法:20例ASAⅠ~Ⅱ级择期下肢手术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5 μg/mL 和2~6 ng/mL.术中通过调节通气量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依次降低至35、30、25 mm Hg(1 mm Hg=0.133 kPa) ,各个阶段稳定 30 min 后观察BIS值;并在各时段终期快速静注异丙酚 1 mg/kg 后,再次观察BIS值的变化及变化所需时间.结果: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随着PetCO2依次降低至35、30、25 mm Hg,患者BIS值无显著性变化;在各时段快速静注异丙酚 1 mg/kg 后,BIS值均显著降低,但随着PetCO2的下降,BIS值降低幅度逐渐减小且从用药到BIS发生变化所需时间逐渐延长(P<0.05).结论:随着PetCO2的降低,异丙酚的麻醉作用有所减弱且起效时间逐渐延长,这种影响可能与过度通气降低脑血流量有关.

  •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徐小波;董蜀华;温小林;周剑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麻醉深度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手术并应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的69例患者随机分为R2、R4和R6组,每组23例.于基础值、气腹即刻、内脏游离、冲洗腹腔和缝皮时记录患者的BIS、中心动脉压(MAP)和心率(HR)等指标.结果:各组随着警觉与镇静(OAA/S)评分的降低及时间的推移,BIS得分和MAP呈降低趋势(P<0.01),OAA/S评分为5分时,3组间BI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OAA/S评分时,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点和HR较为稳定,均在正常范围内,不同时间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对于麻醉深度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且准确性高,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乳癌根治手术患者全麻维持期瑞芬太尼佳输注速率的研究

    作者:郭文俊;金孝岠;鲁美静;曹亚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remifentanil)不同输注速率对乳癌根治手术患者全麻维持期间血流动力学、HRV及BIS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在全麻维持期间的适宜输注速率.方法:选择20例全麻病人,年龄在32~66岁之间,无明显心血管疾病及重要脏器病变.全麻诱导药物为咪唑安定、瑞芬太尼、异丙酚、罗库溴胺.全麻维持为静吸复合麻醉,静脉药物采用瑞芬太尼,剂量从0.05 μg/(kg·min)开始,以0.05 μg/(kg·min)依次递加输注速率,每一速率维持1 0 min,直至达到0.5 μg/(kg·min),全程复合1.0 MAC异氟醚吸入,间断追加维库溴胺维持肌松.记录术前、插管前即刻、插管后即刻、各种速率维持10 min后及停止泵注后10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异性(HRV、LF/HF)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结果:全麻维持期间,瑞芬太尼输注大于0.2 μg/(kg·min)后,随着输注速率的增加,血压、心率及LF/HF均为规律性下降,HRV呈不规则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泵注后心率、血压显著升高.麻醉诱导后BIS即快速下降,与诱导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瑞芬太尼输注速度无明显关联,诱导后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乳癌根治手术全麻维持期间,持续吸入1.0 MAC异氟醚时,微量泵恒速输注瑞芬太尼0.2 μg/(kg·min),既可达到有效的镇痛,同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 七氟醚舒芬太尼联合诱导的疗效探讨

    作者:魏颖;陈小琳

    目的 观察七氟醚舒芬太尼联合诱导的疗效,探讨此过程中脑电双频谱指教(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0例择期行妇科手术患者,静注舒芬太尼0.3μg/kg后,吸入七氟醚诱导后插管.记录诱导前、睫毛反射消失后、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2 min、插管后5 min等各时点的BIS、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AP)、HR、肺泡气低有效浓度(MAC),并记录入睡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2分钟左右入睡,诱导后BIS、收缩压、舒张压、MAP显著下降,气管插管时及后2、5分钟的BIS、收缩压、舒张压、MAP、HR变化不大.结论 七氟醚舒芬太尼联合可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并可减轻单纯吸入七氟醚所致的并发症,还可显著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

  • 全凭静脉麻醉维持期BIS指导下丙泊酚闭环与开环靶控输注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郭静;杨改生;陶天柱;鹿曼曼

    目的 系统评价全凭静脉麻醉维持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导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TCI)和开环TCI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万方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纳入BIS指导下丙泊酚闭环TCI对比开环TCI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ne协作网系统评价法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6篇研究共680例患者,其中闭环TCI 341例(闭环组),开环TCI 339例(开环组).闭环组充分麻醉时间占麻醉总时间的百分比高于开环组(WMD=12.68,95% CI为7.92~17.43,P<0.01),浅麻醉持续时间占麻醉总时间的百分比低于开环组(WMD=-1.38,95% CI为-2.24~-0.51,P<0.01),深麻醉持续时间占麻醉总时间的百分比低于开环组(WMD=-9.80,95% CI为-18.51~-1.09,P<0.05);麻醉维持期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开环组(WMD=-0.28,95% CI为-0.53~-0.03,P<0.05 ).两组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为0.58~1.68,P=0.95),术后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36,95% CI为-2.69~-0.02,P=0.05).结论 全凭静脉麻醉维持期闭环TCI对麻醉深度的控制好于开环TCI,且可减少药物用量.

  • 瑞芬太尼、丙泊酚时段靶控诱导全麻对剖宫产新生儿呼吸的影响

    作者:郑观荣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丙泊酚时段靶控诱导全麻对剖宫产新生儿呼吸的影响.方法 32例拟行全麻剖宫产分娩者,给予丙泊酚3 μg/ml、瑞芬太尼4 ng/ml靶控诱导,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达40时气管插管并开始手术,术中按需间断给予维库溴胺,术中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40~50,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芬太尼4~5μg/ml.另选680例常规腰麻剖宫产孕妇.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胎儿娩出即刻及5 min时的Apgar评分.结果 两组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无明显差异;全麻组有1例新生儿即刻Apgar评分为6分,其余均在8分以上;所有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结论 BIS指导下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时段诱导全麻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呼吸无明显影响.

  • BIS监测下小儿食管引流型喉罩置入和气管内插管所需七氟烷浓度的比较

    作者:舒娟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下小儿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置入和气管内插管所需的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和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值。方法择期行下腹部短小手术的患儿100例,年龄2~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 PLMA 置入组(PI 组)和气管内插管组(TI 组),每组50例。两组患儿均未给予术前镇静药物。使用8%七氟烷进行诱导,随后以预定的浓度维持10 min。PI 组患儿置入 PLMA,TI 组患儿进行气管内插管。每隔1分钟监测两组患儿七氟烷呼气末浓度、MAC 值和 BIS 值,直至喉罩成功置入或成功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儿喉罩置入或气管插管的并发症。结果与 TI 组同时点比较,PI 组患儿麻醉诱导后1~10 min 时七氟烷 MAC 值均明显降低(P <0.05),麻醉诱导后2~10 min时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均明显降低(P <0.05),麻醉诱导后8~10 min 时 BIS 值均明显升高(P <0.05)。两组喉罩置入或插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BIS 监测下小儿 PLMA 置入所需的七氟烷浓度较气管内插管所需的浓度更低。

  • 意识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小儿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作者:金泉英;刘珺珺;顾志清

    目的 探讨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在小儿全身麻醉诱导时镇静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择期手术患儿,应用丙泊酚等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期间测试患儿意识反应,镇静深度采用镇静/警觉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记录OAA/S评分即刻的IoC,并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进行比较.结果 25例中有效数据17例;OAA/S为0分时IoC值(44.82±8.47)、BIS值(39.00±14.44)均低于OAA/S为5分时(IoC值为96.65±2.64,BIS值为90.24±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以上2个时间点IoC值均大于BIS值(P<0.05);OAA/S与IoC(r=0.871,P=0.000)、BIS(r=0.864,P=0.000)以及IoC与BIS(r=0.805,P=0.002)均呈正相关.结论 IoC值可反映丙泊酚麻醉诱导期间小儿镇静深度.

  • 中低温减少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中丙泊酚剂量研究

    作者:高学超;刘进德;闫小强

    目的 以脑电频谱指数(BIS)为参考,探讨不同温度体外循环(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丙泊酚的合适剂量.方法 选择60例ASA Ⅱ-Ⅲ级择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根据术中低鼻咽温分为2组:浅低温组(32℃,n=30)和中低温组(28℃,n=30).术中调整丙泊酚剂量,保持BIS值处于40~60.分别于转机前(T1)、阻断升主动脉前(T2)、阻断升主动脉(T3)、开放升主动脉(T4)和停机后(T5)5个时间点,记录患者BIS值和丙泊酚剂量.结果 患者均存活出院.组N患者转机前、停机后丙泊酚剂量分别为(4.6±1.3)mg/kg·hr和(4.3±1.6)mg/kg·hr,组H分别为(4.3±1.3)mg/kg·hr和(4.0±1.5)mg/kg·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转机开始后2组丙泊酚用量均较转机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N为2.4±1.2 mg/kg·hr,组H为1.2±0.5 mg/kg·hr,P<0.01).T3时间点中低温组较浅低温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1例发生术中知晓现象.结论 中低温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时,转机开始后应适量减少丙泊酚剂量.

  • 右美托咪定联合BIS监测在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目标导向性镇痛镇静中的应用

    作者:王洪州;邓丽娟;程森中;汤秦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的效果.方法:将70例AECOPD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35例,镇静目标BIS监测70~80,首剂负荷及维持剂量均按照说明书进行.比较2组患者带机时间、血压减低、呼吸抑制、谵妄发生、唤醒时间、ICU住院时间方面的指标.结果:2组达到镇静目标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唤醒时间方面,右美托咪定组与咪达唑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更容易唤醒.右美托咪定组ICU住院时间(7.3±0.9)d、机械通气时间(3.2±0.8)d均短于咪达唑仑组(8.5±1.2)d、(5.6±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和谵妄发生率(5.7%和5.7%)低于咪达唑仑组(34.2%和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血压减低发生率(14.3%)低于咪达唑仑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BIS用于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施行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是可行的,镇静效果满意,可缩短ICU住院及机械通气时间,呼吸循环影响较小,谵妄发生较少.

  • 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全麻用药的影响

    作者:崔建修;赵国栋

    目的 探讨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全麻用药的影响.方法 60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二组,每组30例,A组患者采用0.5%的罗哌卡因每侧15ml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B组患者采用0.9%的生理盐水每侧15ml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20min后针刺法测定A、B组患者的颈丛阻滞平面,二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异氟烷全身麻醉,传统的临床征象(如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患者体动等)调节麻醉深度,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镇静深度,维持BIS于40~50之间.记录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全麻药异氟烷的用量和镇痛药芬太尼的用量.结果 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全麻药异氟烷和芬太尼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并不能减少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全麻药异氟烷和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的用量.

  • 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靶控镇静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黎笔熙;肖维民;陈利民;宋晓阳;张燕辉;甘国胜

    目的 研究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清醒镇静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40例Hunt-Hess 0~Ⅱ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20例.术中分别采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实施靶控输注观察清醒镇静.记录清醒镇静评价(OAMS)评分不同时相应的MAP、HR、Sp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两种药物的靶浓度(Ct)和效应室浓度(Ce).结果 随着OAA/S评分下降,MAP、HR和SpO2均明显下降(P<0.05);随着Ct、Ce的增加,镇静逐渐加深,OAA/S评分降低,BIS明显下降(P<0.05);P组镇静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M组(P<0.05).结论 丙泊酚和咪达唑仑TCI清醒镇静均可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但丙泊酚安全性更高,患者合作程度更高.

  • 瑞芬太尼镇静作用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敏;沈七襄;罗丁

    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m)是新的μ阿片体激动剂,新型镇痛药,其起效快、苏醒快,镇痛作用强,用于静脉复合麻醉和短小手术的麻醉倍受青睐.为了解瑞芬太尼的镇静作用和丙泊酚(PP)的相互作用,作者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镇静/警觉(OAA/S)评分进行观察,为临床麻醉中选择镇痛药瑞芬太尼和镇静药丙泊酚的佳搭配提供依据.

  • 右美托咪啶不同靶控剂量对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影响

    作者:胡海涛;龚志翔;金瑞林;何青云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下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啶( dexmedetomidine,DEX)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水平的影响.方法:椎管内麻醉下手术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只进行椎管内麻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靶注DEX.靶控输注DEX方法:术中先以10 min靶控负荷量1μg·kg- 1·(10min)-1(T1),再以0.3μg·kg-1·h-1(T2),0.5 μg·kg-1·h-1(T3),0.7μg·kg -1·h-1(T4)的剂量梯度递增,观察不同剂量下DEX对BIS的变化.结果:2组BIS比较,T1时,P<0.05,T2、T3、T4时P<0.01.结论:观察组较对照组在BIS水平上有明显差异,DEX镇静作用效果显著,对血流动力影响较小,无明显呼吸抑制,但需要监测心率的变化.

  • 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颜学滔;程晓莉;高涛;郑文忠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L组)和右美托咪定高剂量组(H组).麻醉诱导前15 min,右美托咪定两组分别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1.0μg/kg,完成后以0.3、0.5 μg/(kg·h)泵注,对照组以同样方式静脉注射0.9% NaCl溶液,3组患者均以七氟烷行诱导麻醉,观察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 各组患者基础值(T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L组各时间点HR明显低于T0时点(P<0.05);与L组比较,H组各时点均明显下降(P<0.05),除T0时点,其他时点右美托咪定两组HR值均明显低于C组(P<0.05);H组T3、T4时点MAP值与C组差异明显(P<0.05).T3、T4时点H、L组HR值比较差异明显(P<0.05).与C组比较,右美托咪定两组OAA/S评分在T1、T2时点,BIS在T1、T2、T4时点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右美托米定能有效减轻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期的应激反应,显示出剂量依耐性.

  • 地佐辛对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影响

    作者:刘剑;宋学敏;杨卫兵;付泉源;王焱林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腹部或下肢手术ASAⅠ-Ⅱ级患者150例,年龄20-6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C)、地佐辛5 mg组(D1)、地佐辛10 mg组(D2)、咪达唑仑组(M)、地佐辛+咪达唑仑组(DM),每组30例患者.在腰硬联合麻醉平面固定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地佐辛5mg、10 mg、咪达唑仑0.05 mg/kg、地佐辛5 mg-咪达唑仑0.05 mg/kg静脉注射.记录麻醉前(T00)、处理前(T0)、处理后5 min (T1)、10 min (T2)、15min (T3)和30 min (T4)的MAP、HR和BIS值.结果:与C组比较,D1、D2组BIS值在给予地佐辛后均降低(P<0.05);DM组分别与D1、M组比较,BIS值更低(P<0.05);各组间MAP和H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地佐辛可降低腰硬联合麻醉患者的BIS值,咪唑达仑合用具有协同镇静作用.

  • 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静吸复合全麻时的麻醉深度

    作者:杨浩波;郭曲练

    目的:观察异氟醚和异丙酚静吸复合全麻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n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dex,AEPindex)的变化,探讨在静吸复合全麻中应用BIS和AEPindex监测麻醉深度的意义.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I1组(n=20)和I2组(n=20),Ⅰ1组异氟醚呼末浓度为0.6 MAC,Ⅰ2组为1.0 MAC.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呼末浓度分别为0.6/1.0 MAC,稳定20 min后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从1.0μg/mL开始,以0.5 μg/mL递增,靶浓度稳定在3.0 μg/mL开始手术.记录MAP,HR,BIS和AEPindex.结果:MAP和HR的变化与异氟醚呼末浓度和异丙酚浓度无相关性.BIS和AEPindex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0.819和-0.832,-0.878;与异丙酚靶控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0.888和-0.920,-0.923(P<0.001).BIS和AEPindex与插管刺激的相关性为-0.544和-0.728,BIS和AEPindex与切皮和探查的刺激无线性相关.结论:BIS和AEPindex能可靠地监测异氟醚-异丙酚复合麻醉的深度.在反应气管插管的刺激上AEPindex明显优于BIS,但两者均不能有效地监测切皮和探查时的心血管反应.

  •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老年人地氟醚全麻深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曲练;蔡进;唐朝辉;邹望远

    目的:研究无手术刺激条件下地氟醚对老年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估BIS在地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ASAⅠ~Ⅲ级,拟择期在气管内全麻下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例),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例). 环甲膜穿刺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后予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后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逐步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观察指标包括MAP,HR和BIS.记录时点分别为麻醉前、注射异丙酚后2min、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2min、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 1.0MAC, 1.3MAC时.结果:在地氟醚麻醉期,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2组患者MAP,HR无显著变化(P>0.05),MAP,HR的变化与地氟醚无量效关系.在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BIS在整个麻醉过程中的变化不同(P<0.05).随着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增加,BIS逐渐下降,但每组患者各浓度间BIS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相关,BIS与地氟醚在老年组、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6(P<0.05).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剂量相关性,可以较好地监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地氟醚麻醉深度.在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以脑电双频谱指数为指标反映出的麻醉深度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

126 条记录 4/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