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35例肝组织病理学分析

    作者:李卫昆;李惠敏;刘云华;贾婷;彭丹

    目的:分析135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肝脏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测结果.方法:收治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3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135例患者中已达G2或G2以上(G指炎症程度)患者83例(61.48%),已达S2或S2以上(S指肝脏纤维化程度)患者62例(45.93%).结论:对肝功能正常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应尽可能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这一“金标准”作为判断病情、指导诊疗的重要指标.若发现病变,则及时进行诊疗干预.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MIP-1β水平变化趋势

    作者:曹振环;柳雅立;马丽娜;郑燕红;王群;王俊丽;吴芳芳;陈新月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interferon, Peg-IFN)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arrier, IHC)发生HBsAg清除与血清MIP-1β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经Peg-IFN治疗24周的IHC 20例,其中13例获得HBsAg清除(R组),7例未获得HBsAg清除(NR组).用Luminex技术检测IHC基线、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β, MIP-1β)水平.同时检测11例健康者(HC组)血清MIP-1β水平.通过比较R组与NR组基线血清MIP-1β水平及治疗后变化趋势,探讨血清MIP-1β与HBsAg清除的相关性.结果 R组、NR组、HC组基线血清MIP-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0,P=0.729).R组经Peg-IFN治疗后MIP-1β水平较基线明显下降(F=4.532,P=0.018).而NR组血清MIP-1β呈水平波动,较基线无显著变化(F=0.071, P=0.932).结论 经Peg-IFN治疗后,IHC的血清MIP-1β水平明显降低,表明该治疗可能有利于HBsAg的清除.

  • 非活动期HBV感染妇女孕期肝病再活动23例分析

    作者:付冬;刘敏;易为;马小艳;蔡晧东

    目的:探讨孕期HBV再活动对妊娠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本院妇产科生育的孕妇:孕前2年内有2次以上的检测结果证明符合我国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诊断标准[5];孕期发生HBV再活动,表现为HBV DNA≥4 log10拷贝/ml;孕期至产后42天内出现ALT异常。对患者孕期肝病活动情况、治疗及妊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符合入组及排除条件。23例患者孕期HBV DNA水平高值平均为(6.2±0.9)log10拷贝/ml;1例患者发生HBV再活动后HBeAg转阳,其余22例均保持HBeAg阴性。ALT高值平均为(260.9±203.6)U/L,AST高值平均为(170.4±129.1)U/L。95.7%患者从第1孕期即发现HBV DNA反弹;随着HBV DNA反弹,68.6%的患者在第1孕期即出现ALT异常,但ALT峰值可以发生在怀孕的任何时间,主要发生在第2~3孕期和产后。2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39.1%)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其中5例在孕期住院治疗,1例在产后住院治疗。9例患者在孕期(16~28周,中位数28周)开始抗病毒治疗,均达到病毒学完全应答和肝功能恢复正常的疗效。23例患者中10例(43.5%)孕期并发糖尿病,3例(13.0%)发生产后出血,1例(4.3%)并发子痫前期。15例(65.2%)剖宫产,8例(34.8%)自然分娩,平均孕期为(39.2±0.9)周,均活产,无早产,无低体重儿。产后随访28周,7例(30.4%)患者自发好转(HBV DNA<500拷贝/ml, ALT正常);9例孕期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患者8例产后继续服药治疗,1例停药;5例患者因产后ALT持续异常,开始抗病毒治疗;2例患者保肝治疗,ALT恢复正常。结论妊娠期间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有可能发生HBV再活动。对妊娠期间非活动性HBsAg携带的患者应该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发生HBV再活动的患者应给予及时治疗,必要时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以防孕期肝病加重。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获得HBsAg清除者的CD4+CD25+调节T细胞的研究

    作者:于海滨;马丽娜;柳雅立;画伟;何志敏;鲁俊锋;陈新月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过程中CD4+ CD25+ Treg的意义.方法 15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至48周全部获得了HBsAg清除.每12周观察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效价、CD4+ CD25+ Treg变化.结果 HBsAg清除前节点的ALT(59.41±35.20U/L)较基线(25.72±12.85U/L)、48周(27.86±10.27U/L)升高更明显(P<0.05);CD4+ CD25+ Treg变化与ALT同步,HBsAg清除前节点的ALT( 9.07±3.37)较基线(2.72±1.33)、48周(3.13±1.18)升高更明显(P<0.05);谷丙转氨酶(ALT)与CD4+ CD25+ Treg比率呈正相关(R =0.769,P=0.008)但是Treg比率与HBsAg效价(log)无相关性(R=-0.14,P=0.879).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过程中,ALT在HBsAg清除前节点明显升高,可能系机体免疫被激活表现,而CD4+ CD25+ Treg比率同步升高可使机体维持保护性免疫,避免激发过度的免疫反应所致的肝脏病理损伤.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10例肝组织的病理学特征

    作者:毛联钢;胡爱荣;蒋素文;颜华东;胡耀仁

    目的 了解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110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A)与纤维化程度(F).患者年龄21 ~ 66岁,其中男性76例、女性34例;<A2者73例,≥A2者37例;<F2者63例,≥F2者47例;血清ALT水平<WHO正常上限(ULN)标准者59例(WHO标准组,男性30 U/L、女性19 U/L),<我国ULN标准者110例(中国标准组,男性50 U/L、女性40 U/L).结果 110例中,≥A1者100例(90.9%)、≥A2者37例(33.6%);≥F1者84例(76.3%)、≥F2者47例(42.7%).男性A和F的严重程度均高于女性,以F的改变显著(U=2.162,P =0.032;x2 =5.315,P=0.021).中国标准组与WHO标准组间A和F严重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 =0.951,P=0.341;U=0.435,P=0.663).随着年龄的增加,A和F的严重程度增加(F =3.705,P=0.014;F=5.915,P=0.001);≥A2和≥F2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1.7±9.6)岁和(38.7±8.1)岁.影响A和F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年龄、性别(男性)和年龄.结论 大部分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肝脏病理性损伤,对≥40岁者应进行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展的筛查,尤其是男性.

  • 核苷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完全应答患者的病毒学特点

    作者:耿书英;陈金军;万铁林;李咏茵;徐旭雯;侯金林

    目的 探讨核苷类似物(NA)治疗达到完全应答(CR)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AgCs)之间HBV病毒学特点的异同.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以及部分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175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分型以及PC/BCP基因区变异检测,包括经NA治疗1年以上、达到CR的117例CHB患者(治疗组)和58例未行抗病毒治疗的IAgCs(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中1例A型、44例B型、16例C型,对照组中33例B型、10例C型、2例D型、1例基因型不明,两组的基因型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BCP区A1762T/G1764A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8% vs 41.4%,P<0.01),PC区G1896A检出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14.0% vs 72.4%,P<0.01).结论 NA治疗达到CR的HBeAg阳性CHB患者PC/BCP变异检出率低于IAgCs.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何卫平;陈婧;胡瑾华

    目的 了解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80例患者进行生化、病毒标志物及病毒定量检测,并和肝脏病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光镜下见肝组织基本正常者1例,病理诊断为慢性肝炎轻度者48例,中度以上者19例,占23.75%,活动性肝硬化者12例,占15%;抗Hbe阴性组纤维化程度要重于抗Hbe阳性组,其中大于S3的抗Hbe阴性组患者占总数的60%,阳性组为26%,但肝脏炎症程度与抗Hbe水平无关;血小板和胆碱酯酶对于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结论 对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应尽可能进行肝脏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

  • 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曹振环;柳雅立;马丽娜;鲁俊锋;金怡;何智敏;耿楠;郑燕红;陈新月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H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IHC按照个人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HBV DNA<20 IU/mL者仅予Peg IFNα-2a,≥20~<2 000 IU/mL者予Peg IFNα-2a联合ADV,疗程96周.但若患者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后巩固治疗24周,总疗程虽不到96周,也可提前停药.两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影响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入组184例IHC患者,治疗组112例,对照组72例.治疗组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0.8%(32/104)、26.0%(27/104),96周时上升至45.2%(47/104)和38.5%(40/104);对照组治疗48及96周时HBsAg清除率均为1.5%(1/68),无HBsAg血清学转换者;治疗组HBsAg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9.066,P<0.01).基线(OR=2.313,95%CI:1.258~4.251,P=0.007)、治疗12周(OR=3.159,95%CI:1.826~5.466,P<0.01)及24周(OR=3.347,95%CI:2.050~5.465,P<0.01)的HBsAg定量,治疗12周(OR=5.343,95%CI:2.085~13.689,P<0.01)及24周(OR=4.855,95%CI:2.380~9.902,P<0.01)HBsAg下降幅度,治疗12周ALT是否升高(OR=3.520,95%CI:1.369~9.052,P=0.009),均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Peg IFNα-2a治疗IHC可获得较高HBsAg清除率或血清学转换率,而且安全性良好.治疗12、24周HBsAg下降显著,同时伴有12周ALT升高,预示可获得较高的HBsAg清除率.

  • 68例非活动性 HB sAg 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进;卞冬雪;叶卫江

    目的:探讨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68例初诊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行肝穿活检术,根据病理结果将肝组织炎症(G )或纤维化(S )分级≥2级的患者确诊为HBeAg阴性的CHB ,将G或S<2级的患者确诊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比较确诊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与确诊为HBeAg阴性CHB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HBeAg阴性的CHB在初诊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中的比例为70.5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在初诊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中,乙型肝炎家族史( RR=8.395,95% CI=1.046~67.378,P=0.02),HBsAg定量>1000U/mL ( RR=24.648,95% CI=1.413~429.828,P=0.031),HBV -DNA>1×103拷贝/mL ( RR=20.345,95% CI=1.759~235.286,P=0.039)是病理确诊为HBeAg阴性CHB的危险因素。结论初诊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经肝穿病理证实大部分为 HBeAg 阴性的CHB患者,并且有乙型肝炎家族史、HBsAg>1000U/mL或 HBV -DNA>1×103拷贝/mL。

  • HBsAg携带者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特征的比较

    作者:万铁林;耿叔英;王战会;周彬;侯金林;陈金军

    目的 了解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HBsAg-IaC)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e--CHB)病毒学特点的异同.方法 对连续收集的HBsAg-IaC(n=187)和e--CHB(n=99)采用直接序列测定法检测G1896和核心基因启动子突变;结合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判断HBV基因型.结果 113例HBsAg-IaC者血清HBV DNA阳性,其中103份完成前C区测序.HBsAg-IaC群体中HBV基因B型比例高于e--CHB患者(84/113对46/99,P<0.001);HBsAg-IaC的G1896A突变比例高于e--CHB(69/103对39/99,P<0.001),但A1762/G1764突变株比例低于后者(38/103对65/99,P<0.001).男性(OR=7.681,95%CI=2.693~20.992,P<0.001)、年龄超过40岁(OR=24.421,95%CI=5.187~114.969,P<0.001)、基因C型感染(OR=2.695,95%CI=1.240~5.859,P=0.012)以及A1762/G1764突变(OR=2.116,95%CI=1.012~4.425,P=0.046)是与e--CHB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 HBsAg-IaC在病毒学特征上与e--CHB明显不同;HBV基因C型感染、发生A1762/H1764突变、年龄大的男性HBsAg-IaC群体可能需要更多关注.

  • 抗HBV-DC联合药物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勇;吴邦富;胡媛媛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3例接受临床研究。男9例,女4例,中位年龄27(30.5±12.5)岁。抽取50ml外周静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PBM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通过诱导并扩增DC,在第6d用30μg的HBsAg致敏DC,第7d收获抗HBV-DC,分别于皮下及静脉注射一半剂量。每2w1次,共注射6次。联合胸腺肽α1皮下注射,1.6mg/次,2次/w。检测患者在0、4、12周的HBVM、HBV-DNA定量及肝功能。0、4、12w的HBsAg分别为157.64±221.60、66.84±86.16及58.15±88.45ng/ml。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在4、12w的HBsAg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其中2例4周时HBsAg转阴,转阴率15.39%(2/13),另2例12周时HBsAg转阴,总的HBsAg转阴率为30.77%(4/13)。治疗前后的ALT和HBV-DNA定量均正常。总有效率100%(13/13)。抗HBV-DC联合胸腺肽α1应用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治疗,可迅速降低血清HBsAg水平,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清除状态,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154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临床分析

    作者:吴彤;徐桂娟;孙建;鞠莹;丁丽红

    目的 探讨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方法 对154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进行B超检查,120例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并对其年龄加以分析.结果 B超提示符合慢性肝损害的为66.2%,其中<20岁为2%,20~50岁为68.6%,>50岁为29.4%.120例肝组织病理结果中G1为85%,其中<20岁为41.2%,20~50岁为58.8%.C2~C3为15%.S1为92.5%,其中<20岁为40.5%,20~50岁为59.5%.S2~S4为7.5%.结论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建议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定期行肝功能、HBVM及B超检查,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 非活动HBsAg携带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获得HBsAg清除与Th1及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曹振环;王俊丽;吴芳芳;郑燕红;陈新月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 IFN)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epatitis S antigen carries,IHC)发生HBsAg清除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干扰素(interferon,IFN)-γ、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Th2类细胞因子:IL-10、IL-13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2012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24例IHC患者,全部患者为初治,未曾使用过抗病毒药物.给予Peg IFN治疗(Peg IFNα 2a 135 μg,皮下注射,1次/周)24周,获得HBsAg清除者(R组)17例,未获得清除者7例(NR组),同时纳入11例健康者(HC组).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健康者及IHC患者基线、治疗12周和24周血清IL-2、IFN-γ、TNF-α、IL-10、IL-13水平.结果 IHC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水平均低于健康者(P=0.033;P=0.003;P<0.001),而Th2类细胞因子(IL-10、IL-13)水平均高于健康者(P=0.001;P=0.001).R组患者经Peg IFN治疗后,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升高明显,之后24周有所下降:IL-2水平从(4.82±3.08) pg/ml升高至(12.46±5.33) pg/ml (P=0.021),之后下降至(3.43±2.44) pg/ml (P=0.007);IFN-γ基线水平(81.27±35.50) pg/rnl,12周升高到(113.35±33.73) pg/ml (P=0.005),24周下降至(60.37±24.07) pg/ml (P<0.001).NR组患者无此现象.R组患者Peg IFN治疗后,Th2类细胞因子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02),基线为(23.13±19.76) pg/ml,12周下降至(16.11±8.69) pg/ml,24周下降至(8.25±4.19) pg/ml.24周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NR组无此变化.R组与NR组患者IL-13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 IFN治疗IHC,Th1类细胞因子升高、Th2类细胞因子下降可能预示着HBsAg清除.

  • 91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特点的研究

    作者:黄珊;何清;唐奇远;唐蔚;敖飞健;李知玉;张斌;白冰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指南(2010年版)》]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特点.方法 以《指南(2010年版)》描述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血清学特征作为纳入标准,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2010年11月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9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和分析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及免疫组化HBcAg特点.结果 91例患者中,男性79例(86.8%),女性12例(13.2%).年龄(36.0±8.7)岁(21~63岁),≤30岁29例(31.9%),30~40岁36例(39.5%),≥40岁26例(28.6%).肝组织炎症G0者18例(19.8%),G1 70例(76.9%),G2 3例(3.3%),G3~4的0例.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者5例(5.5%),S1 30例(33.0%),S2 25例(27.5%),S3 19例(20.9%),S4 12例(13.1%).肝组织免疫组化HBcAg阳性者7例(7.7%),其中混合型1例(1.1%),浆型6例(6.6%);HBcAg阴性者84例(92.3%).不同性别、年龄组间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及HBcAg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指南(2010年版)》血清学诊断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患者,大部分肝组织炎症较轻微(96.7%的患者<G2),而肝纤维化较明显(61.5%的患者≥S2),个别患者仍存在活跃的组织炎症(3.3%的患者≥G2)及HBcAg阳性表达(7.7%).本研究提示,肝脏活检对于了解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是必需和重要的手段.

  • 48例慢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

    作者:杨丽君;谭友文;圣建惠;於学军;陈丽

    目的 观察48例慢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方法 对48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行快速经皮肝穿刺术取肝组织,研究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程度.结果 G0S0者5例,占10.4%;,G1S0者11例;G1S1者12例;G1S2者2例;G2S1者9例;G2S2者7例;G2S3者2例.结论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虽血生化或B超表现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大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一定程度的纤维化.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