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导管接触性溶栓与系统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对比

    作者:尚中忍;吴兴建;张思源;朱荣家;焦健宇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以及系统性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82例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所选抽取对象依照其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对比组(n=39)和探讨组(n=43),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治疗,对比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应用系统性溶栓治疗,探讨组患者联合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病情均有好转,探讨组患者病情痊愈率为55.81%,对比组为38.4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960,P=0.0284).治疗后探讨组患者双侧小腿周径差为(1.0±0.4)cm,对比组患者为(2.1±0.5)cm,探讨组患者双侧大腿周径差为(1.1±0.3)cm,对比组患者为(2.3±0.4)cm,治疗后探讨组患者双侧小腿周径差小于对比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205,P=0.0281),双侧大腿周径差小于对比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950,P=0.0424).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静脉再通速度.

  • 单纯导管接触性溶栓与联合药物机械碎栓 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照研究

    作者:程章波;丁杭;黄烽;任飞;蓝永荣;李春平;雷云宏;蔡红;韩涛

    目的 比较单纯置管溶栓(CDT)与联合药物机械碎栓(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2组,A组36例采用CDT治疗,B组24例采用PMT或PMT联合CDT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出血并发症、股静脉瓣膜返流情况及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大小腿周径差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06,P<0.01).2组溶栓期间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P=0.511).A组和B组中分别有38.9%和41.7%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返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0.098;P=0.922).2组患者随访期间PT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900,P=0.343).结论 对于急性髂股静脉DVT的患者,CDT和PMT都是安全有效的.PMT能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

  • 胫后静脉置管近、远段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作者:郑翼德;樊孝文;余永忠;王吉旭;卢勇;徐韶飞

    目的 探讨胫后静脉置管近、远段联合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23例经患肢足背浅静脉穿刺溶栓组;B组33例为经皮健侧股静脉穿刺逆行置管溶栓组;C组23例为胫后静脉切开顺行置管溶栓组;D组31例胫后静脉切开置管近、远段联合溶栓组.4组均用尿激酶泵入溶栓.统计并分析各组患者的患肢置管成功率、置管消耗时间、肿胀缓解度、深静脉通畅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B、C、D4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A组:100.0%(23/23);B组:75.8%(25/33),C组:91.3%(21/23);D组:93.5%(29/31),D、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消耗时间分别为(2.0±0.8) min、(47.6±8.4) min、(38.5±5.9) min、(39.2±4.8) min,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肢肿胀缓解度分别为(66.50±19.61)%、(76.19±15.85)%、(76.36±12.59)%、(85.95±12.93)%,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通畅通畅度评分分别为(1.57±0.51)分、(1.29±0.56)分、(1.28±0.57)分、(0.88±0.44)分,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70%(2/23)、16.0%(4/25)、14.29% (3/21)、13.79% (4/29),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S发生率分别为47.6%(10/21)、28.57%(6/21)、27.78%(5/18)、16% (4/25),D组与A组47.6%(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胫后静脉置管近、远端联合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溶解血栓,且操作相对简单、易行和安全,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临床溶栓方法.

  • 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进展

    作者:谭晋韵;余波;张延龄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严重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近年来发展的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疗效,成功率达92%,出血并发症约5%~10%.本文就其操作方法、溶栓药物和并发症等进行介绍.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术后髂静脉病变支架治疗的前瞻性对照性研究

    作者:李晓强;孟庆友;姜坤;钱爱民;桑宏飞;段鹏飞;戎建杰;张晔青;朱礼炜;于小滨;雷锋锐

    目的 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CDT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大于50%者中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置入支架.观察指标:深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终点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5/40)vs 29.6%(8/2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年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6.0% vs 54.8%,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0.21vs 0.69±0.23,P<0.01).随访终点实验组及对照组VCSS术后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0.27 vs 6.56±0.23,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67±3.01vs 39.34±6.66,P<0.01).结论 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 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eta分析

    作者:刘辉;承文龙;卢辉俊

    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系统溶栓(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为选择佳的溶栓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CDT与ST治疗急性DVT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按照钮卡斯-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与发表偏倚检测。运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DT组的大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01,95%CI 8.58~15.43;P<0.01);CDT组的小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88,95%CI 9.60~16.11;P<0.01);CDT组的溶栓率高于 ST组(WMD=15.24,95%CI 11.99~18.50;P<0.01);CDT组的出血并发症率明显低于ST组(OR=0.50,95%CI 0.31~0.80; P<0.01);术后半年CDT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明显低于ST组(OR=0.40,95%CI 0.25~0.63; P<0.01)。结论相比于ST,CDT消肿效率及溶栓率更高,并发症和PTS发生率明显降低。

  • 导管溶栓技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作者:芮清峰;孙振阳

    目的 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49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80万U/天),应用健患侧肢体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及静脉通畅率指标评估疗效.结果本组49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溶栓前后健患侧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静脉通畅率为(57.29±11.38)%.37例(75.5%)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瓣膜保存率达86.5%.随访期间没有血栓复发及肺栓塞病例.结论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并发症少、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

    作者:王曰伟;王豪夫;戚森;刘军军;李君;赵宗刚

    目的 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9月~ 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溶栓,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溶栓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 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 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 1.2) cm.溶栓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 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溶栓禁忌证,行IVCF置人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精准溶栓及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蒋鹏;李金勇;程志远;张蕴鑫;贾伟;田轩;刘建龙

    目的 探讨目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溶栓及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不同方法选择,对比精准溶栓(血管内封闭导管)与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急性DVT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10月收治的24例下肢骨折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A组12例给予精准导管溶栓(血管内封闭导管,TAPAS导管),B组12例给予机械性血栓清除(Aspirex旋吸导管),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静脉通畅率及肢体消肿率情况.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两组患者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4.33 ±4.74)%、(86.0±2.89)%,肢体消肿率分别为(73.83±15.49)%、(76.50±1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血管内封闭导管精准溶栓以及使用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急性DVT效果明显,安全可靠,两者在静脉通畅率及肢体消肿率方面疗效相当.

  • 置管溶栓辅助空气波压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胡伟;彭翼;陈茂明;刘源;何春水

    目的 观察置管溶栓辅助空气波压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57例DVT患者均经置管溶栓术后,随机分为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在术后仅予抗凝、抬高患肢、穿弹力袜;辅助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30 min/次,2次/日,疗程为15天),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溶栓结束后1、7、15天健、患侧肢体膝上15 cm周径差,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术前及术后1天,两组患者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15天辅助治疗组患者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明显比对照组小(P<0.05);辅助治疗组患者显效率(86.6%)明显高于对照组(74.1%)(P<0.05).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DVT溶栓术后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肢消肿时间和提高疗效.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进展

    作者:杨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抗凝、系统溶栓和外科手术作为其主要的传统治疗方式,被大家广为接受.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一部分DVT患者在接受单纯抗凝治疗后,溶栓药物很难迅速溶解患者静脉内的全部血栓,仍然形成了严重的血栓并发症.外科手术取栓及目前新兴的各种介入技术都是清除静脉内血栓的有效方法.而且,单一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技术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认为在临床中应该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综合利用多种腔内微创介入技术,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 导管接触性溶栓与系统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刘三豹;甄红云;高淑敏;张君;张伦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与系统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月深州市医院收治的LEDVT患者4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3例.在抗凝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系统性溶栓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临床症状评分、住院时间、治疗时间、住院费用、尿激酶用量,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静脉通畅度评分、双下肢周径差(包括双侧大腿周径差和双侧小腿周径差),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多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静脉通畅度评分、双侧大腿周径差和双侧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试验组患者静脉通畅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双侧大腿周径差和双侧小腿周径差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LEDVT的临床效果优于系统性溶栓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静脉再通,且安全性较高;但其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 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行导管接触性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姗姗;冯晓芬;崔丽君;汪海飞;雍熙

    目的 观察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腔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且行导管接触性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23例,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术前、术后给予人文关怀及健康指导,出院后给予电话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19±0.10显著增加到术后的0.77±0.24(P<0.05).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期间发生穿刺处鞘管周围出血3例,立即处理后好转.结论 导管接触性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的效果好,且安全性好,正确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周子钰

    目的:探讨AngioJet系统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tic,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AngioJet系统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术期均对患者实施优质的整体护理.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均未出现股青肿、股白肿、症状性肺栓塞、肾功能损害、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实施优质的整体护理是治疗成功,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方面.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与Cockett综合征相关性研究(附211例报告)

    作者:余汁;楼新江;单平;潘以锋;王汉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常伴发左髂总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本研究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介入治疗及复发情况,分析复发与Cockett综合征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作者:吴兴建;尚中忍;李应菊;张思源;朱荣家

    目的:分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DVT患者3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常规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7、14 d时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患侧大小腿消肿率、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尿激酶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改良支具在预防下肢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不良事件中的应用

    作者:朱志萍;杨筱英;楼蕴琪;王俊秀;刘畅;沈玉萍

    目的 观察改良支具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中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 将经腘静脉穿刺置管行溶栓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在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后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改良支具固定患肢.结果 观察组腰背部酸痛、导管和输液接头脱开、皮肤压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过程中,使用改良支具固定溶栓下肢,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多种入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分析

    作者:余汁;单平;楼新江;杨晓霞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不同静脉入路利弊.方法 根据自身临床经验,结合国内外学者文献,比较分析各种入路利弊.结果 经患侧小腿深静脉入路置管溶栓,常能全程覆盖髂股腘静脉血栓,溶栓较彻底;对于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推荐经患侧股静脉下段入路置管溶栓.结论 各种静脉入路各有利弊,临床血栓形态、血管解剖多变,须灵活采用各种入路,简化治疗、减少创伤,实现个体化治疗.

  • 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郑继行;潘浩;艾鹏;陈聪;邓超频;陈魁

    目的 观察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在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拟行CDT联合血管腔内成形(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治疗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患者42例,观察并比较CDT前后闭塞段血管长度、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靶血管通畅率.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成功率92.9%(39/42);溶栓时间(15.93±5.56)h,溶栓尿激酶用量(72.57±21.15)万U,CDT后闭塞段血管长度较CDT前明显缩短[(15.90±3.53)cm vs(12.26±3.86)cm,P<0.05],ABI较CDT前明显改善[(0.31±0.20)vs(0.76±0.15),P<0.0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7%(3/39);术后1年靶血管通畅率为76.92%(30/39).结论 低剂量尿激酶短时间CDT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治疗股腘动脉长段闭塞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短期术后血管通畅率高.

  • 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

    作者:战激光;赵堂海;解远峰;张杰;逄晓军;秦少华

    目的 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收治的62例(62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该研究中59例患者患肢动脉得以开通,其中22例患者术中植入支架,支架植入率37.3%(22/59),术后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2±0.12)升高至术后的(0.85±0.10).于术后3、6、12、18个月进行随访,患肢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8.3%(58/59)、94.9%(56/59)、86.4%(51/59)、83.1%(49/59).结论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可以暴露血管真实管腔形态、降低支架植入率,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