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mERG检查

    作者:赵朝霞;董应丽;李蕴随;尹卫靖;郭希让

    目的比较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特征.方法对8例RP患者14眼和CSNB患者14眼进行mERG、传统ERG和视野检查.检测分别采用德国罗兰公司的RETI-Scan gamma型视觉电生理测试系统、日本光电株式会社的Neuropack-Ⅱ视电生理仪和Topcon公司的SBP-2020型全自动视野计进行.检查结果与14只正常眼进行比较.MERG选择一级反应,分析6个环的平均b波振幅(平均反应密度)和a、b波平均潜伏值一级视网膜后极部30°范围的振幅和及潜伏值和.结果RP组1~6环各环的平均振幅与正常组比较明显下降(P=0.001 1~0.000 1),而在CSNB组可见1~2环b波振幅的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128 9,0.054 3),3~6环各环的b波振幅明显下降(P=0.006 1,0.000 2,0.003 6).两个患病组的各环a、b波平均潜伏值明显延长(P=0.002 7~0.000 1),但较CSNB组的振幅反应异常程度严重,后极部30°范围b波潜伏值和及各环a、b波潜伏值的延长在RP和CSNB组均明显延长.结论MERG在RP和CSNB的诊断中具有不同的意义.RP的mERG特征主要以振幅介导的参数异常为主,而CSNB则主要以潜伏值介导的反应异常更为重要.

  • 正常青年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特点及记录方式的影响

    作者:李莉;张作明;郭群;龙潭

    目的观察正常青年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特点,比较不同记录条件对mERG结果的影响.方法健康青年15例(30眼)按单眼及双眼同时记录的不同顺序随机进行检测,并在同一眼上采用不同电极分别记录.结果被试者的mERG中注视点区域波幅值高,随离心度增加而降低,峰时值也呈相似变化,注视点区域峰潜时长.单眼分别检测与双眼同时检测时,各相应指标无显著差异,而使用不同电极检查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单眼分别记录或双眼同时记录mERG对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影响,不同记录电极对检查结果影响较大,其中jet角膜接触镜电极记录的效果比较稳定、可靠.

  • 黄斑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分析

    作者:张伟;赵堪兴

    目的测试并比较黄斑病变患者和正常人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了解视网膜功能.方法用美国EDI公司的VERIS science 4.2系统对6例6眼特发性黄斑裂孔(IMH)、5例7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5例8眼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其中3例6眼干性型、2例2眼湿性型)眼,对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反应的P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进行Mann-Whitney检验.结果所有黄斑病变患者1、2和3环的P1波反应密度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潜伏期无明显异常.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可对黄斑病变患者的视功能进行定量检测.

  • 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固视、微视野和mERG的检测

    作者:陈晶华;黎晓新;徐秀兰

    目的用激光扫描眼底镜检测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固视、微视野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比较这几种方法评价黄斑功能的可靠性.方法实验采集了因老年特发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黄斑裂孔闭合的12例患者,手术前后的固视、微视野、mERG的检测资料.用Rodenstock的激光扫描眼底镜(SLO)进行固视和微视野的检测.用Rodenstock的RETIscan 3.12系统进行mERG测定24°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 kernel).结果12例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远视力提高6例,不变4例,下降2例;近视力提高9例,不变2例,下降1例.术前为非中心凹注视10例,术后注视改善7例,无改善3例;术前即为中心凹注视2例.术后光敏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O.05.mERG:黄斑裂孔术前三维视觉山表现为火山口形状,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可观察到视觉山恢复的患者4例,术后视觉山形状无明显改善8例.mERG的中心1、2环的值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手术后的远近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固视和微视野对于检测黄斑功能的改变比较敏感,其中微视野改善更明显.mERG无明显改变,在检测黄斑功能方面受到变异性、固视等诸多因素影响.

  •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多焦ERG特征

    作者:尹卫靖;赵朝霞;孙桂香;陈克谦;张晓玮

    目的探讨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眼在不同离心度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振幅和潜伏值改变与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的关系.方法应用mERG技术对CSNB患者8人14眼进行检测,随机选用视力1.0以上、年龄匹配的正常人14眼作为对照.MERG检测选用103个六角形刺激成分,采用刺激频率75 Hz的短m序列对后极部30°视网膜进行刺激和同步记录,分析6个不同离心环一级反应的b波反应密度和a,b波潜伏值以及受刺激视网膜提取的b波反应密度和及各波潜伏值和.结果从CSNB提取的mERG反应的1环及2环的b波反应密度值与对照组相比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3~6环各环b波反应密度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此外,患病组从1~6环各环提取的mERG反应的a,b波潜伏值较正常对照组严重下降(P<0.01),且异常程度较b波反应密度值更严重.患病组后极部30°范围视网膜b波反应密度和及a,b波潜伏值和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MERG能客观评价CSNB局部视网膜功能损害程度,mERG潜伏值的延长较其振幅改变和心理物理学的视野检查更能揭示CSNB功能改变的特征.

  •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年龄性别和眼别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晶华;黎晓新;Xu Xiulan

    目的 进一步了解年龄性别眼别对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测定的影响?。方法 46人60只正常眼,用Rodenstock的RETIscan 3.12系统进行测定。结果 mERG的各项参数变异很大,基本排除了年龄性别(除男性全视野A波潜伏期较女性长以外)眼别的影响,但受试者瞳孔的大小固视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测定。结果 。结论  mERG各项参数正常值范围宽,应结合病史及眼部的其他检查,不仅须注意A,B波的振幅和潜伏期,还应观察波形改变和视觉山形状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作者:吴德正;江福钿;梁炯基;罗苔青;马娟妹;高汝龙;黄时洲;吴乐正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多焦视网膜电图(ERG)特性和评价多焦ERG应用价值.方法检测了12例(24眼)RP患者的多焦ERG,测试野为26.6°×22.1°,记录103个部位的反应,同时检测全视野ERG.结果RP眼在各个环的a波和b波潜伏期、b波振幅密度和振幅之和均较正常值有显著延长和降低(P<0.05或P<0.01).50%患眼在第1环可记录到潜伏期正常、振幅密度和总和均降低的b波,而75%患眼的全视野ERG呈平坦反应.结论多焦ERG能更有效地评价RP的黄斑区功能.

  •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年龄相关性

    作者:陈珊娜;艾育德;关航;吴护平;张铭志;崔宝华;夏群

    目的确定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的正常值,分析后部视网膜不同区域电生理功能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对38例(38眼)不同年龄段的散瞳正常眼做M-ERG检查,分析第1个负波(P1波)、第1正波(N1波)的潜伏期和反应密度及与年龄的关系.结果总反应波、4个象限、环1~6的反应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P<0.01);总反应波、鼻侧、环5,6的N1波潜伏期,以及总反应波、鼻侧、颞上象限、环2,3,4,6的P1波潜伏期随年龄增长而延长.尤其颞上象限、环5,6的反应密度在老年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后部视网膜的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 视网膜电图和多焦视网膜电图ON/OFF反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姗姗;陈长征;杨安怀

    ON/OFF反应是人们从视网膜电生理反应中记录到的视网膜给光、撤光反应.它是通过不同的光感受器细胞形成不同的ON/OFF通路来完成.视网膜电图(ERG)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 ON/OFF反应的异常可明确提示ON/OFF通路及通路相关细胞的异常,在临床多种疾病,如先天性静止性夜盲,X连锁青年性视网膜病变等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就ON/OFF通路(视锥ON/OFF通路,视杆ON/OFF通路,视杆慢快ON/OFF通路)和ERG、mfERG ON/OFF反应的佳记录方法 、条件及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原理和临床应用(二)

    作者:吴德正

    3 仪器的使用目前主要使用二类mfERG测量仪,一类是由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另一类是由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这二类仪器均达到以上提到的ISCEV指南的要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就该两类仪器的主要不同点作一阐述,这些不同点也是其仪器的特色之处.

  •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原理和临床应用(一)

    作者:吴德正

    1991年Sutter在S.I.A.M Journal of Computer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 fast m-transform:a fast computation of cross-correlations with binary m-sequences(快速m-转换:与二元m-序列互相关的一种快速计算)"的文章,此后Sutter等于1992年在Vision Research杂志上又发表了题为"The field topography of ERG components in man:Ⅰ.The photopic luminance response(人视网膜电图成分的地形图:Ⅰ.明视亮度反应)"的报告,开创了多焦视网膜电图(mi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新纪元,实现了通过m-序列控制刺激视网膜多个六边形,同时记录不同视网膜小区域的视网膜电反应,克服了常规视网膜电图(convention ERG)只能记录全视网膜的综合电反应而难以反映小的局部反应的缺陷,为临床局部性视网膜病变的检测提供了更多的有效信息.

  •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LED刺激器多焦视网膜电图二阶反应波形研究

    作者:周芸芸;陈长征;熊莎;左成果;易莲芳

    目的:研究原发性视神经萎缩(PONA)患者二极管发光器(LED)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二阶反应波形特点.方法:选取正常人18例18只眼和11例原发于视神经挫伤、球后视神经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导致PONA 15眼,采用视觉电生理记录仪(RETI Scan3.15)分别作阴极射线管(CRT)及LED的mf-ERG二阶反应检查.CRT刺激器记录采用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推荐标准记录,LED刺激时间为10/10(16.7 ms).观察CRT及LED的mf-ERG总和反应波形特点,两种刺激器记录波形分别比较正常组和PONA组mf-ERG二阶反应形态、振幅密度.结果:PONA组CRT刺激器的mf-ERG二阶反应波形N2波振幅比正常组增加,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ONA组LED刺激器N2波振幅比正常组减小,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ED刺激器mf-ERG二阶反应波形更丰富,其N2波可能包涵了更多视网膜内层信息.

  • 中浆患者黄斑区形态、视功能与A型行为评分的相关研究

    作者:薛友余;王丽君;杨华伟;雷宁玉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A型行为问卷评分、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视网膜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CSC患者40例(40只眼).应用A型行为问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进行检查.对上述数据作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CSC患者A型行为问卷评分(33.80±6.36)与佳矫正视力(BCVA)呈负相关(r=-0.515,P<0.01),A型行为问卷评分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302.42±71.62)μm呈正相关(r=0.378,P<0.05),BCVA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呈负相关(r =-0.738,P<0.001),mfERG P1波1、2环的反应密度与A型行为问卷评分呈负相关(P<0.05),mfERG P1波1、2环的反应密度与BCVA呈正相关(P<0.01),mfERG P1波1环潜伏期与BCVA呈负相关(P<0.01),mfERG P1波1、2环的反应密度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呈负相关(P<0.01),mfERG P1波1环潜伏期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A型行为与CSC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矫正A型行为者的不良行为特征对CSC的预防甚至治疗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 芪明颗粒对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作者:刘文舟;刘雅妮;段俊国;路雪婧

    目的:研究芪明颗粒对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与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36例(68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口服益芪明颗粒和安慰剂,疗程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评价疗效。结果芪明颗粒治疗6个月后,多焦视网膜电图之N1波4环的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缩短( P <0.05),振幅密度与治疗前及安慰剂比较均有提高( P <0.01),5环的振幅密度与安慰剂比较有提高( P <0.01);P1波3环的峰潜时与安慰剂比较缩短( P <0.01),1、3、5环的振幅密度与治疗前及安慰剂比较均有恢复( P <0.01),4环的振幅密度与安慰剂比较有提高( P <0.01)。结论芪明颗粒能够改善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受损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恢复视功能。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研究进展

    作者:滕娟;陈梅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视网膜微血管系统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严格的血糖和血压控制、激光光凝、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玻璃体切割、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等已成为治疗DR的主要措施,然而上述预防和治疗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和副作用,如何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就发现视网膜异常尤其重要,而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作为一种新的视觉电生理测量技术,可以评估DR的发生和/或预测的DR的进展。本文将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一、二阶函数核反应特征分析

    作者:罗光伟;江福钿;龙时先;黄时洲;吴德正;吴乐正

    目的:比较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一、二阶函数核的波形及视网膜分布特点.方法:使用VERIS Science TM 4.0系统,采用对比度为96%的103个六边形刺激模式,记录了17只正常人眼mfERG.结果:与一阶函数核相比较,mfERG二阶函数核波形较复杂、子波较多.其中一片反应一般有三个正向及负向波,而二片反应有四个正向及负向波.除潜伏期外,二阶函数核与一阶函数核振幅反应的视网膜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以中心凹处振幅密度反应大,随离心度加大振幅逐渐降低;上方视网膜反应大于下方视网膜,颞侧视网膜反应大于鼻侧视网膜.但总能量明显小于一阶函数核.结论:正常人mfERG二阶函数核的视网膜分布特点与一阶函数核基本一致,二阶函数核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是否具有特异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

    作者:黄时洲;吴德正;罗光伟;江福钿;梁炯基;龙时先;吴乐正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对正常对照眼和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眼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用VERIS Science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7例(20只眼)正常对照者和15例(19只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进行检测.结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皆出现程度不同多焦视网膜电图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显示视网膜前膜组1~6环的P1波反应密度值和1~6环的N1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视力与第一环振幅无相关但与第一环的潜伏期存在相关.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可用于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进行视功能评估.

  • 视网膜电图和多焦视网膜电图视杆细胞ON和OFF反应记录研究

    作者:陈长征;杜磊;Changhua Piao;Yozo Miyake

    目的:研究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troretinogram,mf-ERG)视杆细胞ON和OFF反应记录条件并分析其波形特征.方法:2例正常人放瞳、暗适应30 min后,分别采用矩形刺激(rectangle stimulus)、锯齿状的rapid on和rapid off刺激模式记录反应波形,并改变刺激强度和频率观察波形变化.采用模拟矩形刺激、锯齿状的rapid on和rapid off刺激模式记录mf-ERG波形.结果:ERG采用矩形和rapid-on刺激模式可记录到大的正向波,随刺激频率增加,振幅减小,潜伏时变化不明显.采用rapid-off刺激模式记录到小的负向波,潜伏时80ms左右,在负向波下降支近波谷处可见小的正向波.随刺激频率增加,负向波潜伏时延长,而小正向波振幅逐渐减小.当刺激频率大于3 Hz时,上述反应均出现类似振荡电位波形.mf-ERG采用模拟矩形和模拟rapid-on刺激模式可记录到大的正向波,其波形特征与ERG矩形刺激模式的波形类似;采用模拟rapid-off刺激模式仍可记录大的正向波,但其后出现较大陡峭的负向波.结论:采用锯齿状的rapid-on和rapid-off刺激模式可以记录到视杆细胞ON和OFF反应,视杆细胞OFF反应的负向波下降支近波峰处存在小的正向波,采用模拟的rapid-on刺激模式记录到mf-ERG视杆细胞ON反应.建议记录ERG视杆细胞ON和OFF反应采用0.5~1Hz刺激频率和低强度刺激光.将来可利用这些刺激模式研究视网膜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六种黄斑部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比较

    作者:罗光伟;黄时洲;吴德正;江福钿;龙时先;梁炯基;吴乐正

    目的:比较6种黄斑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差异.方法:记录了6种类型黄斑部病变患者的mERG,并与相应年龄组正常对照进行了比较.结果:各种类型黄斑病变mERG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mERG各环N1、P1振幅反应降低,潜伏期延长(P<0.01);mERG振幅降低以中心1环处为严重,随离心度增加mERG振幅与正常差异有逐渐减小趋势;在6种黄斑病变中mERG1环振幅以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特发性黄斑裂孔和Stargardt病mERG降低较严重,而萎缩性ARMD、特发性黄斑部视网膜前膜及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mERG化相对较轻.结论:mERG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黄斑功能测定方法;不同类型黄斑病变的黄斑功能在总体上存在有差异.

  • 临床视觉电生理标准化进展

    作者:罗光伟;龙时先

    为满足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规范化需要,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近十余年来陆续颁布了系列标准化方案,目前国内实验室规范化状况有很大改进,但距新方案的要求还有差距.本文综述了新方案的主要内容,以便国内实验室提高改进.

244 条记录 9/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