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龙飞

    目的:探究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肺叶组、肺段组,分别给予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治疗后比较其肺功能、围术期情况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肺段组患者的肺功能、围术期情况及生活质量均优于肺叶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较肺叶切除术能更有效保护肺癌患者的肺功能.

  • 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声汉;全守波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应用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TPVB)复合支气管内麻醉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TPVB复合全麻(复合组)50例和单纯全麻(全麻组)50例,复合组患者在全身麻醉基础上,于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于术毕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或复合组神经阻滞前(T0)、气管拔管即刻(T1)、术后24 h(T2)、48 h(T3)和72 h(T4)时,监测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并计算CD4+/CD8+值.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4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细胞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复合组患者T2~T4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细胞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应用PVNB复合全麻较单纯全麻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

  •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亚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比较

    作者:邵波;李波;解纲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亚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74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组(A组)和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组(B组),分析两组术中观察指标、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5年内生存率.结果 A组闭式引流时间例数、肺不张比率均高于B组(P <0.05);术后1年、3年各组角色、情绪、认知、社会等功能及总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 <0.05),而躯体功能、疲倦、气促、失眠、疼痛、咳嗽评分低于术前(P <0.05);A组在术后1年、3年躯体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低于B组(P <0.05),而疲倦、气促评分高于B组(P <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A组5年内生存率为84.78%,B组为60.71%,A组5年内生存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x模型分析,年龄、手术方式为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并发症少于肺叶切除术,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优于肺叶切除术,但5年内总生存率低于肺叶切除术患者.

  •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联合氨溴索治疗肺癌对其血清中IL-6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作者:户安喜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联合氨溴索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氨溴索(1000 mg,qd)进行干预.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4周患者血清中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血清中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观察组外周血中CD3+细胞、NK细胞、CD3+CD4+细胞及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联合氨溴索对肺癌进行干预后,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IL-6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

  •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作者:宗雨;谢言虎;胡利国;周维德;柴小青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自控镇痛组(P组)及静脉自控镇痛+SAPB组(S组).2组术毕均行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IA),S组患者手术结束后立即行超声引导下术侧SAPB,注射0.375%罗哌卡因0.4 mL/kg.记录2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内吗啡累积消耗量及术后30 min、1 h、2 h、6 h、12 h、24 h NRS疼痛评分.若NRS疼痛评分大于4分,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必要时可重复,并记录镇痛补救比例、术后RASS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S组术后30 min、1 h、2 h、6 h NR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1),2组术后12 h及24 h NR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NRS疼痛评分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处理因素与时间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S组术后6、12、24 h内吗啡累积消耗量均明显低于P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组间的RASS镇静评分,镇痛补救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SAPB能明显减少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吗啡消耗量及减轻术后早期疼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作者:徐少华;朱金陵;周晓;崔丽华

    目的 观察比较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据手术方式选择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VAS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2组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不张、支气管胸膜瘘、手术切口感染、皮下气肿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2.86% (P <0.05);2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减轻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对淋巴结清扫数和1年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 依达拉奉对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患者肺脏保护作用分析

    作者:李文静;盛钰;石东海;徐凯智

    ①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患者体内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其对肺脏的保护作用.②方法 选择择期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30分钟对照组给予100mL生理盐水,依达拉奉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溶解于生理盐水100mL.于静脉输注依达拉奉前(T0)、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时(T1)、单肺通气30分钟(T2)、肺叶切除膨肺后1小时(T3)4个时间点分别采集桡动脉抗凝血4mL,离心取血浆2mL于-80℃低温冰箱保存.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用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酶(SOD).③结果 依达拉奉组于T2~3时TNF-α、IL-8、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于T1~3时SOD高于对照组,于T3时SP-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减少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患者体内氧自由基和炎性因子的生成,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肺组织的损伤,对其肺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术后近期疗效评价

    作者:糜烨东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术后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肺癌患者共98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肺段切除组与肺叶切除组。肺段切除组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组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观察术后效果。结果:肺段切除组术后的F V C与F E V1,高于肺叶切除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均具有安全有效性,相比之下,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更能够保护患者的肺功能。

  •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镇痛效果

    作者:周晓凯;潘寅兵;桂波;孙晓迪;邓甘林;沈健

    目的:研究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70例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双盲分入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5例.L组麻醉诱导即刻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1.5mg?kg-1,随后连续静脉泵注利多卡因2mg?kg-1?h-1至手术结束,C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术后1h(T1)、2h(T2)、6h(T3)、12h(T4)、24h(T5)和48h(T6)静息状态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术后48h的PCIA药液使用量;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有无利多卡因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T2-4静息状态及T1-6各个时间点咳嗽时VAS评分,L组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48h的PCIA药液使用量,L组较C组明显减少(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L组明显低于C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利多卡因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以有效增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治疗剂量下无明显不良反应,将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围手术期呼吸功能锻炼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李昕;李彬

    目的: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呼吸功能锻炼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肺功能的影响价值及分析.方法:选择肺叶切除术病人100例为对象,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研究组行强化围手术期呼吸功能锻炼.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6.15±1.25日)短于对照组,引流置管时间(3.55±1.35日)短于对照组,NRS评分(6.75±1.45分)高于对照组,呼吸衰竭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肺不张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2.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实施围手术期呼吸功能锻炼干预的影响价值显著.

  • 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斌;沈宇周;叶波

    探讨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1月~201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100例患者。我们使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的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存活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术后疼痛评分及出现并发症的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其术后存活的人数则明显多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高,疗效好,患者在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小,术后生存率高。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分析与研究

    作者:卓蕊芳;游幼莲;陈韩华

    目的:研究分析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整体组.常规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采用基础护理;整体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采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手术平均操作时间、胸腔平均引流量、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肺部感染、肺泡漏气、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整体组患者对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组手术平均操作时间、胸腔平均引流量、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组肺部感染、肺泡漏气、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改善,但整体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采用整体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不良情绪,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引流量和置管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系统性呼吸训练在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张梅;陈淑娜;田道静;雷加英;赵艳

    目的 探讨系统性呼吸训练在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40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参照随机数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70例患者采用系统性呼吸训练.对比2组患者训练后并发症及训练前后肺功能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0.0% (7/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 (25/70)(P<0.05).训练后,2组患者的大通气量水平均显著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2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均显著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性呼吸训练在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与肺功能.

  • 多模式镇痛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琰;刘婕婷;王敏;路文胜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是否可以提高镇痛效果,抑制机体应激反应,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副作用,并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是否与盐酸罗哌卡因浓度呈正相关.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对照组,诱导前、缝皮前30 min各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低浓度联合组,0.375%罗哌卡因椎旁阻滞+诱导前、缝皮前30 min各给予凯纷50 mg;高浓度联合组,0.5%罗哌卡因椎旁阻滞+诱导前、缝皮前30 min各给予凯纷50 mg.术后常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观察苏醒情况、术后静息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咳嗽NRS评分、镇痛不良反应;记录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及术后PCIA按压总次数;测定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及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浓度. 结果 对照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较其他两组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他两组在术后2、6h静息和咳嗽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2、24、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浓度联合组比较,高浓度联合组在术后24 h静息及咳嗽NRS评分降低(P<0.05),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及术毕Cor和β-E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余两组Cor和β-EP水平仅在术后6h及12h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联合组和高浓度联合组在术后6、12、24、48 h的Cor和β-E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仅对照组在术后6、12 h Cor和β-EP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 0.5%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可提供更完善的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副作用,抑制机体应激反应,从而达到加速该类手术术后康复的目的.

  •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疗效及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研究

    作者:李宏伟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疗效及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状况.方法:将64例肺癌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应激反应相关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切除肿块,但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具有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相同的肿块清除效果,且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引流时间和降低疼痛,降低手术的风险;此外手术的微创性能较好的降低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

  •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与亚肺叶切除对IA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效果

    作者:李旭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对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山西大医院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2例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研究组予以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记录两组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情况、随访情况相关数据.结果 研究组术后引流时间、术后3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以及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左心力衰竭发生率均少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无瘤生存率、死亡率、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治疗IA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确保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

  • 围术期应用氨溴索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肺癌患者的作用

    作者:高阳;程远大;董硕;何志伟;周卧龙;梁鲁彪;张春芳

    目的:探讨围术期静脉给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肺癌患者的肺功能、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胸外科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60例分为两组:氨溴素处理组(n=30)和空白对照组(n=30).氨溴素处理组自手术当日至术后3d静脉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 000 mg/d;空白对照组则在相应的时间段静脉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采集并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手术前后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情况具有可比性.氨溴素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the percent predicte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the ratio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he percent predicted 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DLCO%)、动脉血氧分压(PaO2)比手术前均有下降;而空白对照组比氨溴素处理组的下降更明显(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氨溴素处理组肺部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总住院费用显著降低(P<0.05).结论:围术期静脉给予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总住院费用.

  •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98例病例分析

    作者:赵青武;李锐;李佳;林宇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肺叶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4年9月~2016年12月,对98例术前疑诊或诊断为I~IIIa期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在全麻下行双腔气管插管后,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作长约4cm的切口为主操作孔,未用器械撑开肋骨,腋中线第8肋间小切口置入胸腔镜,行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结果:98例患者中2例中转开胸小切口辅助切除手术,余均成功完成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无手术死亡;其中20例左肺上叶切除,18例左肺下叶切除,36例右肺上叶切除,6例右肺中叶切除,16例右肺下叶切除,1例中上叶切除,1例中下叶切除;手术时间125.4±5.4min,术中出血量80.2±6.5mL,无术中输血;术后并发肺炎5例,肺不张3例,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而好转.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

  • 早期活动方案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作者:徐敏;黄润;刘霞;张仪芝;孙凌云

    目的 探讨早期活动方案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心胸外科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120例 ,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按照《临床护理实践指南》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活动方案进行活动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指脉氧饱和度、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肺部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指脉氧饱和度、胸管留置时间、活动的时间、住院时间、肺部并发症发生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应用早期活动方案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进行活动指导 ,可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 ,加速患者恢复 ,有效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 快速康复外科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时间的影响

    作者:周加玲;王志成;曹林英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某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后护理,试验组将快速康复外科运用于术后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术后24h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运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患者能有效促进早期下床活动及疾病康复.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