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不同部位的微淋巴管密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陈澎涛

    目的:探讨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不同部位的淋巴管密度和腋窝淋巴街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7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SP染色法染色,对患者正常的乳腺组织和不同部位的微淋巴管进行观察对比,并分析它和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79例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周组织LMVD平均为(5.83±2.11)个,癌内LMVD平均为(1.85±0.34)个。正常乳腺组组织LMVD平均为(1.75±0.14)个。癌周的LMVD数量明显高于癌内(P=4.01×10-22,P<0.05)和正常乳腺组织(P=4.72×10-24,P<0.05)。癌内LMVD高于正常组织(P=0.122,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分期与癌周的LMVD之间呈正相关性(r=0.746,P=3.13×10-15, P<0.05)。结论乳腺癌周LMVD明显高于癌内和周围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周LMVD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征象与Ki-67、p53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柴森;牛玉军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征象与Ki-67、p53表达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9月辽宁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医院放射科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9例的X线征象,并分析其与Ki-67、p53表达的关系.结果 肿块边缘模糊组的Ki-67阳性表达率(82.3%)高于边界清楚组(67.9%)及毛刺组(63.9%)(P<0.05),肿块不规则组的p53阳性表达率(71.4%)高于类圆形组(65.5%)及分叶组(51.7%),无淋巴结转移组的p53表达阳性率(58.6%)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40.9%)(P<0.05).结论 乳腺X线征象肿块边缘模糊提示肿瘤组织中Ki-67可能高表达,肿块形态不规则、无淋巴结转移提示肿瘤组织中p53可能高表达.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弥散及动态增强多参数定量分析研究

    作者:彭楠;刘慧敏;王伟新;刘明;王志群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32例患者扫描的磁共振图像,包括病变位置、DWI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变强化形态及特点、动态增强曲线类型,计算信号增强比率(signal enhancement ratio,SE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ER值的鉴别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病变主要发生在外上象限,共16例(50%),其次发生在内上象限,共7例(21.9%),乳头后方5例(15.6%),内下及外下象限3例(9.4%),不同区域多发1例(3.1%).23例DWI信号升高,不均匀或环样升高7例,轻度升高2例.ADC值平均(0.910±0.231)×10-3mm2/s,与患者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显著减低(P <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the curve,AUC)为0.92,佳诊断界值1.178×10-3mm2/s,灵敏度81.3%,特异度90.6%.30例为肿块或结节样强化,可见分叶或毛刺征,2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向心性强化或多发小环状强化30例,中心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曲线表现为流出型26例,平台型5例,渐进型1例.ROC曲线分析显示SER值的AUC为0.912,佳诊断界值0.857,灵敏度96.8%,特异度83.9%.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灶多发生在两上象限,以结节或肿块型为主,多见分叶及毛刺,DWI信号不同程度增高,ADC值减低,病灶早期强化明显,强化以边缘或多发小环形强化为主要特点.增强曲线以流出型多见,SER值显著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亚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刘恒;王钢乐;董懿;纪楠;曹技磊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breast)的分子分型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诊治的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98例,根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将乳腺癌分为4个分子亚型,即Luminal A型、Luminal B(HER-2阴性/HER-2阳性)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分析不同分子亚型在发病部位、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和手术方式方面的差异,以及Ki-67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s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ve,receptor,PR)表达的关系.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灶位置、发病年龄、手术方式在分子各亚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脉管癌栓情况在各亚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表达水平与ER、PR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 0.05).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分型与患者生存及转移模式密切相关,对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乳腺癌纵隔转移引起双侧膈肌麻痹1例报告

    作者:孙雪峰;柳涛

    患者女,61岁,因乳腺癌术后5年、喘憋4个月于2010年2月23日入院.患者2005年因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行乳腺癌根治术,规律随诊无复发.3个月前颈背部按摩后出现喘憋,不能平卧.外院查心脏彩超和冠脉造影未见异常,胸部增强CT示双中下肺膨胀不全,前上纵隔团块影,增强后轻度强化,左侧乳腺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图1).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转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庞洲;肖玉根;檀谊洪;黄传蔷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转移病灶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该院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23例,探讨其病灶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性影响因素。结果12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出现病灶转移83例,均为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超过2 cm、组织学分级III级、淋巴结皮质大厚度超过3 mm者、淋巴结纵横比低于1.8者发生病灶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主要向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大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特征与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

    作者:叶晶晶;余茂武;黄晓民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特征和分子生物标志物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方便收集2014年2月—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13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术前超声影像学资料,包括肿块大直径、边缘毛刺、纵横比、微钙化、血流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PR、HER-2、Ki-67及E-cad的表达情况,研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ER、PR、HER-2、Ki-67和E-cad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2%、59.0%、66.9%、69.1%和83.4%.肿块大直径>2 cm组Ki-67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肿块大直径≤2 cm组(P<0.05);边缘毛刺征者ER、P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边缘毛刺征者(P<0.05);有微钙化者HER-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微钙化者(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E-Cad表达阳性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乳腺IDC的部分恶性超声表现与病理生物学分子表达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尝试从超声角度评估乳腺癌分子表达情况,对乳腺癌的个体化诊治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0例分析

    作者:王燕满

    目的 深入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又称IDC) 的超声图像、声音特征,发现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实际临床优势,以此提高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水平.方法通过40例患者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资料的分析,发展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声像的特征,总结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的规律.结果 40例患者超声声像图特征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团块型结果(20例);第二类,结节型结果(10例);第三类,囊实型结果(10例).出现肿块形态不规则的患者为20例,其中圆形肿块患者为16例,卵圆形肿块患者为4例,这些患者均出现乳腺钙化和丰富的血流信号,属于浸润性导管癌特征.39例患者出现低回声现象,1例患者出现等回声现象.29例患者出现乳腺钙化现象,11例患者无钙化现象;19例患者伴有回声衰减现象,回声不变患者为11例;10例患者出现淋巴转移特征,30例患者出现肿块内血流信号.结论 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在超声声像图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因此,超声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方面属于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可以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确诊率,对医师制定有效的临床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SIRT1蛋白在乳腺癌变过程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曹玉文;李玉聪;陈晓文;任艳

    目的 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在女性乳腺增生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4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40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32例导管原位癌、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SIRT1在乳腺良、 恶性病变组织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SIRT蛋白在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与浸润性导管癌、原位癌、普通型导管增生两组之间蛋白表达有显著差异(x21=25.13,x22=8.54,x23=25.13,P<0.05),UDH、DCIS、IDC两两比较中表达率无明显差异(x21=1.14,x22=2.78,x23=1.19,P>0.05),SIRT1蛋白的表达率在淋巴结有无转移及PR性质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x21=4.56,x22=4.94,P<0.05),而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ER无显著相关性(x21=1.68,x22=0.43,x23=0.26,x24=0.60,P>0.05).结论 该研究提示SIRT1蛋白高表达可能起促癌作用,低表达起到抑癌作用,IRT1蛋白的表达可能会成为乳腺癌细胞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标志物.

  • APE1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奚蕾;应明真;曹向明;沈伟生;王雅杰;刘宝瑞

    目的 了解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PE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APE1蛋白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12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经治的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标本133例. 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APE1蛋白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133例患者失访14例,有效随访病例为119例. 患者中位年龄53岁, APE1蛋白阳性表达者96例(72.18%),阴性表达者37例(27.82%). APE1蛋白阳性表达和雌激素受体状态、Her2表达以及分子分型相关(P<0.05),和年龄、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 生存分析提示APE1蛋白阴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优于阳性表达患者(P<0.05). 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APE1蛋白表达与雌激素受体表达、Her2表达、分子分型相关. 相比于APE1阴性表达患者,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us81表达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钱颖;孙荷;吕娟;吴云路;董学君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us8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3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15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Mus8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组织中Mus81阳性率为66.67%(26/39),低于癌旁组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Mus81阳性率(100%)与癌旁组织无差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组织Mus81 mRNA和蛋白平均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6,P<0.01;t=-4.264,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组织Mus81mRNA和蛋白平均表达水平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7,P<0.01;t=-3.566,P<0.01);癌旁组织Mus81 mRNA和蛋白平均表达水平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9,P>0.05;t=-2.128,P>0.05).Mus8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TNM分期有关,处于TNM分期0、Ⅰ期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Mus81 mRNA和蛋白平均表达水平高于Ⅱ、Ⅲ、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7,P<0.05;t =2.763,P<0.05);Mus81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Mus8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下调且与肿瘤TNM分期相关,检测Mus81的表达情况有助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情评估.

  • 微淋巴管密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詹彦平;吕新玲;叶尔布拉提;周志梅;韩庆伟;牛波

    目的 探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内部、癌周围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MLD)及其与相关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以上三种组织中MLD.结果 癌周围组织中MLD明显高于癌组织内部(P<0.05)和正常乳腺组织(P<0.05).癌周围组织中MLD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 浸润性导管癌周围组织中ML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预测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有助于判断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

  • CRABPⅡ、E-FABP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化雷;包福德;王继文

    目的:探讨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 CRABP)Ⅱ、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E-FABP)及 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ID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ID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并对 IDC 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DC组织中CRABPⅡ、E-FABP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CRABPⅡ在Ki-67阴性表达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 Ki-67阳性表达组(67.6%比19.2%,χ2=24.761,P=0.000);E-FABP在K-i67阳性表达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Ki-67阴性表达组(84.6%比35.3%,χ2=27.245, P=0.000)。 IDC组织中CRABPⅡ表达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rs =-0.467,P=0.000),E-FABP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s =0.916,P=0.000)。 E-FABP与Ki-67共同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IDC淋巴转移有关,与患者年龄、TNM分期均无关。结论 CRABPⅡ和 E-FABP可能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调控,CRABPⅡ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E-FABP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E-FABP和Ki-67对IDC的进展具有协同作用,两者的共同表达对 IDC转移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乳腺脂肪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用邻接点算子二和邻接点算子一分析超声纹理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秀阁

    目的通过邻接点算子二和邻接点算子一对超声纹理差别区分能力的对比研究,寻找逐步改进邻接点算法的途径.方法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用邻接点算子二对邻接点算子一选用的乳腺超声纹理资料进行纹理参数测算,对比分析其结果.结果在正常乳腺组和正常乳腺脂肪组,正常乳腺组和乳腺浸润导管癌组之间,邻接点算子二计算的相对不均匀度(HSR2)都有显著差异(P<0.01),而且这些差异都大于邻接点算子一测算的差异(P<0.01).结论在区分超声细小纹理和粗大纹理的分析中,邻接点算子二优于邻接点算子一同时也说明邻接点算法存在着逐步改进的可能.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

    作者:舒畅;朱丽

    目的 研究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87例,根据WHO标准规定对患者进行免疫学分型,对患者术后随访3年.观察各型患者治疗后的肿瘤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率及3年内的生存率情况.结果 Luminal A型患者在3年内的生存率高,为86.96%,Triple-Negative型的生存率低,为60.00%;Triple-Negative型淋巴结复发、转移时间及淋巴结复发、转移率较其他三类分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预后关系密切,且分型不同预后情况不同,其中Luminal A型预后好.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GFR、CK 5/6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刘启榕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DEFR、CK 5/6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免疫组化法病理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EGFR和CK 5/6表达情况。结果102例乳腺导管浸润癌患者中, EGFR和CK 5/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5%和22.5%,二者的共同表达率为77.5%(79/102),χ2=5.871,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EGFR和CK 5/6的表达具有一致性。EGFR和CK 5/6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均高于在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DEFR、CK 5/6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为患者的病变程度进行判断,为患者的治疗、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 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特征分析

    作者:商守宇

    目的 探讨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特征.方法选取2010-03-2012-03手术病理明确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60例,MRI检查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诊断的60例浸润性导管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4例,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6例 均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呈蟹足样、星芒状、毛刺样改变,病灶信号不均匀.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采取MRI诊断更具有高分辨力、高敏感度、快速明显的强化特点,影像学显示清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

    作者:曹力;王晓红;周华;徐秀红;蒋春兰;全文静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图像特征,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结果 形态学分型:团块型29例,结节型20例,囊实型1例;分叶征29例,毛刺征4例.肿块形状:不规则形26例,圆形18例,卵圆形6例;边缘:不规整33例,规整15例,浅分叶2例;内部回声:低回声49例,等回声1例;钙化:有39例,无11例;后方回声:衰减19例,不变11例;淋巴结转移:有20例,无30例;CDFI示肿块内血流信号:有40例,无10例.结论 通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特征性声像图的分析,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率.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R、PR、C-erbB-2和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继洲;何惠华;戴一菲

    目的 联合检测ER、PR、抑癌基因p53和癌基因C-erbB-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来探讨与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C-erbB-2和p53的表达.结果 2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R、PR、C-erbB-2和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2%,63.22%,46.28%,34.30%.ER、PR基因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C-erbB-2、p53阳性表达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C-erbB-2、p53共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联合检测乳腺侵润性导管癌ER、PK、C-erbB-2和p53基因表达对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 肿瘤血管生成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玉梅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生成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外科手术标本,用第8因子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计算肿瘤内微血管数量.并对所有病例进行1~5年随访.结果 发现血管密度和肿瘤复发、转移率有相关性.结论 肿瘤血管生成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指标之一.

327 条记录 3/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