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不同吸痰深度的应用

    作者:周彦君;李兰

    目的:探讨临床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使用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方法:收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方法进行治疗,根据其吸痰深度的不同分为浅部组与深部组,各50例.结果:干预后浅部组患者的PaCO2、SaO2和MAP水平改善水平明显优于深部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的治疗中,应用封闭式浅部吸痰技术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其临床吸痰效果较好,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都不高.

  • 不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影响

    作者:向素英;丁晓英;陈小贞;徐明明;陈艳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安全深度.方法 将48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吸痰管插入深度为吸痰管插入气管内直到遇到阻力后上提0.5~1 cm,观察组吸痰管插入深度为患者胸骨角上 2~3 cm处测量到气管插管(ETT)或气管切开(TT)套管末端的长度.观察两组患者心率、血压、指测血氧饱和度、潮气量及气道峰压的变化情况,以及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指测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潮气量增加值、气道峰压下降值在吸痰前1 min和吸痰后10 min明显升高[(6.6±2.1)%比(5.3±1.4)%,(206.3±26.9)ml比(190.2 ±21.8)ml,(15.8±4.9)cm H2O比(12.7±3.6)cm 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2,2.28,2.50;P均<0.05);而心率、血压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痂堵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患者胸骨角上2 ~3 cm处测量到气管插管(ETT)或气管切开(TT)套管末端的长度为吸痰深度进行吸痰更安全有效.

  • 人工气道内吸痰深度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冬梅;陈鹏;李利;刘宇;张素;李湘萍;陆悦

    在为人工气道患者进行吸痰时,吸痰管的插入深度会影响吸痰的效果.目前人工气道内吸痰操作规范中关于吸痰管的插入深度并无明确规定,本文就吸痰管插入不同深度进行吸痰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插入深度的测量等方面展开综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相关证据.

  • 不同吸痰深度密闭式吸痰法在外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梁娟;胡雪慧

    目的 探讨不同吸痰深度密闭式吸痰法在外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外科综合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5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50例.A组吸痰管插入深度等于气管插管长度;B组吸痰管插入气道遇阻力后上提1~2 cm;C组吸痰管插入深度达气管插管长度后再插入1 cm,比较三组患者24 h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痰鸣音改善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24 h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痰鸣音改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心率变化、呛咳及痰中带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痰管置入深度达气管插管刻度后继续深入1 cm可有效清除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气道分泌物,对气道黏膜损伤小,安全性高.

  • 不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作者:陈琪

    目的 观察不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痰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4例,分别采用常规吸痰深度(A组)和试验吸痰深度(B组)各吸痰15 d,对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吸痰深度的吸痰效果无明显差异,但B组患者的舒适度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0.12,P<0.01).结论 B组采用的吸痰深度能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痰的舒适度.

  • 吸痰对机械通气病人肺容量及呼吸力学影响的研究现状

    作者:陈莉;陈玉红;冯萍;梁钰;李纯

    综述了吸痰负压、通气模式、吸痰方式、吸痰管管径、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病人肺容量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提出护士必须准确评估病人,实行个体化气道管理,提高吸痰的有效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危重症病人的护理质量。

  • 气管切开患者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研究

    作者:石红荣;张满萍;邵如意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21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咳嗽反射的强弱分为A组115例和B组95例.A组患者咳嗽反射强,痰液能自行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1.5 cm).B组患者无咳嗽反射或咳嗽反射弱,痰液不能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3.0cm).对2组患者吸痰效果、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对A组患者采用浅吸和对B组患者采用深吸方法,都能有效吸引,2组患者的吸痰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两种吸痰方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应结合患者咳嗽反射的强弱与气管切开套管型号采用具体的吸痰方式.

  • 全肺切除患者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深度的研究

    作者:韩静;赵立森;穆松惠;张红梅;付雅峰;王秀军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患者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时不同插管深度的吸痰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肺切除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吸痰管插入遇阻力后上提0.5~1.0 cm ),观察组采用浅深层吸痰法(吸痰管超出气管插管或套管末端≤2.0 cm)。观察两组患者吸痰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BP、HR、PaO2、TV的增加值、Raw下降值和吸痰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及VAP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痰痂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肺切除机械通气患者给予气管内浅层与常规吸痰效果无明显差别,而浅层吸痰更加安全。

  • 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吸痰深度的探讨

    作者:韦晓君;王玲华;郑玉香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佳吸痰深度.方法对入住ICU的61例COPD合并急性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吸引管插入深度不超过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头端),另一组为实验组(吸引管穿过气管导管,至有阻力感时后退1~2 cm),观察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及气道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后5 min的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的差值显示差异无显著性;吸痰后20 min气道阻力的下降值,实验组(-19.62±7.91)明显大于对照组(-13.64±5.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机械通气初期,分泌物较多的呼吸衰竭患者宜深部吸痰,可以减少吸痰频次,缓解气道阻力,有效改善缺氧时间.

  • 吸痰管带负压插入对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钦;邢小红

    目的:探讨在有负压条件下插入吸痰管适当深度对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将吸痰管在有负压条件下插入气管插管套管,由外向内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套管长度后再延长1 cm,再次由内向外边退出边转动吸痰管吸引。结果实验组吸痰后有效性与安全性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吸痰管带负压插入气管插管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吸痰可以达到有效的吸痰效果,同时降低吸痰引起的刺激性咳嗽及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

  • 不同插管深度在 ICU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应用

    作者:燕同梅;刘秀兰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佳吸痰插管深度,为规范护理人员机械通气护理操作流程提供依据。方法:将5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浅部吸痰,观察组行深部吸痰,比较两组SpO2、吸痰后痰鸣音变化情况、日吸痰次数等。结果:两组SpO2在吸痰后2、5、10 min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吸痰后10 min观察组SpO2数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痰液量比对照组多,日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吸痰后痰鸣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部吸痰法可维持较好的氧合状态,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彻底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避免了交叉感染。

  • 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临床研究

    作者:王艳云;高峰

    2002年8月~2005年8月,我们对不同吸痰深度对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的影响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 密闭式吸痰法时不同吸痰深度与VAP发生率的关系

    作者:顾云婷

    目的:临床分析密闭式吸痰法时不同吸痰深度与VAP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某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同期实施机械通气9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A组、B组与C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密闭式吸痰+浅吸痰,B组给予密闭式吸痰+深吸痰,C组给予密闭式吸痰+改良吸痰法.结果:经过吸痰分析后,三组的VAP发生率比较,A组(51.3%)明显高于B组(26.1%)与C组(19.6%),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VAP发生时间对比,C组明显高于A、B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PIS评分对比,第五天起A与B组明显高于C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至第七天开始,C组评分有所提高,与A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实施密闭式吸痰法患者,采用改良吸痰法,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延缓发生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密闭式吸痰的吸痰深度比较

    作者:钱才女;汪慧;梁钰;冯萍;李纯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吸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1 cm)和深吸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1 cm,吸引前测量并标记好所需深度),对比两组吸痰前后HR、SBP及RR、VT参数的变化,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的改善情况,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HR、SBP变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RR的变化值、VT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吸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浅吸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时,浅部吸痰法可以降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幅度,还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 不同吸痰深度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成年患者吸痰效果系统评价

    作者:梅彬彬;殷庆梅;王雯婷;崔飞飞;沈梅芬

    目的 系统评价浅层、深层吸痰深度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成年患者气道内吸痰效果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数据库,收集成年患者浅层、深层吸痰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RevMan 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初步检索获得文献2732篇,终纳入12项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显示,相较深层吸痰,浅层吸痰法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的上升幅度(Z=9.18, P<0.01)、潮气量的增加幅度(Z=2.43,P=0.02)较大,血压波动(Z=4.28,P<0.01)、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Z=6.08,P<0.01)、刺激性咳嗽发生率(Z=3.23,P<0.01)较小,而两者在痰鸣音改善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气道峰压下降幅度、心率及 VAP影响的结果稳定性较差.结论 浅层吸痰法在改善血氧饱和度、增加潮气量、减轻气道损伤等方面优于深层吸痰,但两者在气道峰压、痰鸣音、VAP发生等方面暂未发现差异,尚需大量高质量的研究作进一步探讨.

  • 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

    作者:张巧妮;程青虹;王子迎

    目的 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时的有效深度.方法 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的34例患者随机分为浅吸痰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2 cm)和深吸痰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2 cm,吸引前测量好所需深度),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吸痰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循环、呼吸参数的变化,以及吸痰后痰鸣音的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气道损伤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吸痰后5 min与吸痰前1 min相比,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次的变化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吸痰后5 min患者指脉血氧饱和度上升值、气道压力下降值及潮气量增加值深吸组高于浅吸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以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时,计算好深度后行深部吸引,有利于彻底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机体缺氧,并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

  • 不同吸痰深度对老年气管插管老年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

    作者:陈娈娈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环境的污染越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其中老年患者居多。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吸痰时的安全并且有效吸痰深度。从医院的各项研究中可得结论是肺部感染进行气管插管老年患者吸痰时,深层吸痰效果是否好于浅层吸痰效果,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佳的吸痰深度。

  • 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两种不同深度吸痰的临床效果回顾性比较

    作者:秦丽;鲍玉新

    机械通气通常是纠正呼吸衰竭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吸痰作为针对此类患者的必要的护理操作,具有减少由于呼吸机治疗所产生的各种肺部并发症的作用[1].在护理工作中,吸痰操作的手法、深度、负压的选择以及气道湿化的合适与否等都直接影响患者循环参数和呼吸力学参数的指标变化.为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部分护理人员仅凭感觉或者记忆插入吸痰管,无法达到有效的吸痰深度,或者插入过深,损伤了患者的气道.本次研究拟通过对吸痰深度的研究,寻找适合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佳吸痰深度,目的在于发现更有效的吸痰方式,减少护理人员盲目操作产生的插管损伤,改善患者其他生理指标的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业红;邹圣强

    气道管理中,吸痰是影响气道管理效果重要的因素.吸痰效果受吸痰管插入深度、负压值、操作技术、时机等多因素的影响,笔者对影响吸痰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吸痰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 对于昏迷患者吸痰深度的探讨

    作者:武红英;轩庆玲

    本文采用一次性高级医用塑料吸痰管,对15例昏迷患者进行不同深度的吸痰,结果说明了对于昏迷患者吸痰的深度,原则上是宁深勿浅.

    关键词: 昏迷 吸痰深度 探讨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