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苯达唑治疗肝包虫病疗效观察

    作者:古丽沙依拉·英斯

    目的:对阿苯达唑治疗肝包虫病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09年伊犁州察布查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肝包虫病患者268例,观察阿苯达唑治疗不同类型肝包虫病的疗效。结果阿苯达唑对肝包虫病治疗的有效率高达85.07%(225/268)。其中,对泡型肝包虫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3/3);对囊型肝包虫病的治疗有效率为85.00%(221/260);对混合型肝包虫病的治疗有效率为80.00%(4/5)。结论阿苯达唑可作为治疗肝包虫病的首选药物,疗效较为确切。

  • 阿苯达唑壳聚糖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

    作者:连文元;何承辉;邢建国;王新春;黄川生

    背景:在纳米粒研究过程中,包封率是纳米粒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目的:建立阿苯达唑壳聚糖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苯达唑的含量,反相透析法分离纳米粒和游离药物阿苯达唑,测定阿苯达唑的包封率.考察药物加样回收率、透析平衡时间和透析体积比.结果与结论:反相透析法能将纳米粒和游离药物阿苯达唑有效分离,药物加样回收率是(99.59±0.36)%,透析法平衡时间为9 h,透析体积比为1∶15,阿苯达唑壳聚糖纳米粒的平均包封率为(51.73±0.18)%.提示反透析法便捷、准确,适用于阿苯达唑壳聚糖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

  • 脑囊虫病治疗中吡喹酮与阿苯达唑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连举

    目的:探究吡喹酮与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囊虫病患者,以抽签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苯达唑治疗,观察组采用吡喹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80%,总有效率93.33%,并发症率3.33%,不良反应例数2例;对照组的治愈率53.33%,总有效率73.4%,并发症率10%,不良反应例数6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患者具有较好疗效,但吡喹酮治疗效果略优于阿苯达唑,临床生应广泛推广。

  • 阿苯达唑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劲松;刘俊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凋亡及其对Bcl-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不同终浓度的ABZ(0.5、1.0、2.0及4.0mg/ml)处理SW480细胞24、48、72 h,设对照组(ABZ浓度为0 mg/ml),CCK-8法检测ABZ对SW480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并计算增殖抑制率及IC50.用不同终浓度的ABZ(1.0、2.0 mg/ml)处理SW480细胞,设对照组(ABZ浓度为0 mg/ml),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0.5、1.0、2.0及4.0 mg/ml ABZ处理组A值均明显降低(P<0.05),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2.0 mg/ml ABZ处理组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3.18、1.96和1.03 mg/ml;与对照组比较,1.0、2.0mg/mlABZ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0.05),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ABZ能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并显著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表达有关.

  • 阿苯达唑治疗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平;李懿宏;王丽群;刘向东;高清;赵基勇;李殿俊

    目的研究华支睾吸虫(肝吸虫)病人用阿苯达唑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IL-2、sIL-2R和IFN-γ水平变化情况,从分子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在肝吸虫治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健康人作对照,肝吸虫病人在用阿苯达唑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分别收集粪便,采集血清,做粪便克虫卵计数,用ELISA方法检测病人疗前和疗后血清IL-2、sIL-2R和IFN-γ水平.结果轻度感染组病人粪便虫卵全部转阴,转阴率为100%,而中度感染组病人转阴率为85.71%.轻度和中度感染组病人治疗前血清slL-2R水平升高,IL-2水平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经口服阿苯达唑治疗后,血清slL-2R水平降低,IL-2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病人血清IFN-γ水平与正常人比较无差异,疗前和疗后比较无变化.结论肝吸虫感染后病人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异常,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经阿苯达唑治疗后免疫抑制状态得到改善;阿苯达唑治疗轻度感染的肝吸虫病人疗效较好,对于中度以上感染病人应适当增加治疗剂量.

  • 阿苯达唑联合黄芪治疗肝吸虫病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

    作者:安凤超;马直勉;李海勇;刘平;高翔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肝吸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中药黄芪保护肝组织的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苯达唑(ALB)治疗组和阿苯达唑联合黄芪(ALB+ MR)治疗组,建立肝吸虫病大鼠动物模型.ALB治疗剂量50 mg/kg/d/只,连用5天;MR腹腔注射800 mg/kg/d/只,连用30天.感染14周后处死大鼠,光镜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2和IL-4水平.结果 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未见异常,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显著,阿苯达唑和黄芪治疗后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2水平下降(F=18.3,P=0.000 2),IL-4水平升高(F=10.44,P=0.003 4).治疗后,ALB组和ALB+ MR组大鼠血清IL-2水平升高(F=8.69,P=0.006 8;F=5.5,P=0.027 3),IL-4水平下降(F=9.69,P=0.004 6;F=7.61,P=0.010 7)阿苯达唑联合黄芪治疗效果更好.结论 细胞因子IL-2和IL-4参与肝吸虫引起的肝组织损伤,黄芪对肝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紊乱的细胞因子有关.

  • 阿苯达唑及黄芪对肝吸虫病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平;文景山;舒晶;李懿宏;高翔;任欢;李殿俊

    目的 观察药物阿苯达唑联合中药黄芪对肝吸虫感染大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阿苯达唑治疗组和阿苯达唑联合黄苠治疗组.每组8只大鼠.对肝吸虫病大鼠感染及治疗前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B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血清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和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HR)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大鼠感染肝吸虫后RBC-C3bRR和RFER水平下降,RBC-ICR和RFIR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阿苯达唑及黄芪治疗后,肝吸虫病大鼠RBC-C3bRR和RICER水平升高.RBC-ICR和RFIR水平下降,与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阿苯达唑单独治疗组比较.阿苯达唑联合黄芪治疗肝吸虫病的效果更显著.结论 红细胞免疫功能在肝吸虫病大鼠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药物阿苯达唑和黄芪对肝吸虫病大鼠具有较好的疗效,中药黄芪对红细胞免疫具有调节作用.

  • 苦参碱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效果观察

    作者:殷祎隆;聂蕾;傅宣英;王琪;景涛

    目的 评价中药苦参碱单独及联合阿苯达唑使用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 将感染棘球蚴的昆明小鼠分为4组: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对照组,每组10只.在对小鼠进行药物治疗90 d后,检测各组小鼠棘球蚴湿重、抑囊率,并利用光镜、电镜对棘球蚴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对照组棘球蚴湿重分别为(0.32±0.12)、(0.31±0.10)、(0.05±0.03)、(1.16±0.43)g,苦参碱组及联合用药组对小鼠棘球蚴的抑囊率分别达到72.4%和95.7%,显示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苦参碱组(P<0.05).上述4组包囊组织Ⅲ级病理损伤率分别为40.9%(9/22)、43.5%(10/23)、91.3%(21/23)、9.5%(2/21).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包囊组织Ⅲ级病理损伤率明显增高(P均<0.01),且联合用药组为明显.结论 苦参碱对小鼠棘球蚴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使用治疗效果较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 肝吸虫病患者阿苯达唑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和IL-8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刘平;刘向东;张唯哲;李懿宏;王丽群;李殿俊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治疗肝吸虫病前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8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在肝吸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健康人作对照,健康人和肝吸虫病患者在口服阿苯达唑治疗前、后4周分别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结果治疗前肝吸虫病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口服阿苯达唑治疗后,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吸虫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免疫功能下降,应用阿苯达唑治疗后免疫抑制得到改善;阿苯达唑对于治疗肝吸虫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 吡喹酮及阿苯达唑单用或联用抗囊尾蚴效果观察

    作者:徐宏秀;张庆珍;刘玉磊;毛德华;史世俊;徐静

    目的为筛选吡喹酮及阿苯达唑两种药物治疗脑囊虫病的佳方案.方法1)吡喹酮单剂,按20 mg/kg·d×6 d(每日每公斤体重20 mg,分3次服用,共服6天)或10 mg/kg·d×12 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2)阿苯达唑单剂,按15 mg/kg·d×15 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3)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用药,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0 mg/kg·d×12 d,后续吡喹酮30 mg/kg·d×12 d,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4)吡喹酮及阿苯达唑联合递增用药,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0 mg/kg·d×12 d,后续吡喹酮30 mg/kg·d×12 d,间隔2~3个月后,据第一疗程服药反应和囊尾蚴感染轻重给予吡喹酮30 mg/kg·d×12d或50 mg/kg·d×12 d,2~3个月后再给予吡喹酮50 mg/kg·d×12 d.结果1~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1%,55.0%,96.1%和98.1%,按χ2检验,1、2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3、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但4种疗法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中3、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1、2种(P<0.005).结论4种治疗方案均有抗囊尾蚴作用,但联合用药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剂疗法.

  • 阿苯达唑片的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

    作者:付金玉

    目的 了解和分析阿苯哒唑片的质量情况,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对本单位及市售3个厂家的产品进行质量分析,测定其溶出度、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3个产品的溶出度均符合药典规定的标准(45 min>65.00%),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产品的含量也都符合药典的规定,在标示含量的90.0%~110.0%之间;但3个产品的体外溶出参数T50、Td、T8>、M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厂家产品的体外溶出参数存在差异,可以导致临床疗效的优劣.应严格按照药典规定控制产品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 抗华支睾吸虫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徐莉莉;姜斌;周晓农

    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可引起以肝胆病变为主的华支睾吸虫病.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仅有吡喹酮与阿苯达唑.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甲苯达唑、蒿甲醚、青蒿琥酯和三苯双脒对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大鼠均有良好的疗效.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三苯双脒抗虫作用好、不良反应少,有望成为新的抗华支睾吸虫药物.该文就抗华支睾吸虫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小鼠长期口服阿苯达唑后停药对受损肝组织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郑琪;刘丛珊;姜斌;徐莉莉;张皓冰

    目的 观察小鼠长期口服阿苯达唑后,停药对受损肝组织和肝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方法 雌性昆明系小鼠110只,其中90只作为实验组,每鼠每天灌服剂量为136.3 mg/kg的阿苯达唑混悬液.另外20只作为对照组,每鼠每天灌服生理盐水10 ml/kg.上述2组鼠于服药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10只小鼠剖杀,从眼内眦静脉取血作肝功能测定,并从各组的10只小鼠中随机取5只的肝左叶组织,作肝细胞透射电镜观察.与此同时,将实验组的剩余80只小鼠均分为继服药组和停药组,继服药组每天灌服上述剂量的阿苯达唑,继服4周,而停药组和对照组余留的10只小鼠则灌服上述剂量的生理盐水4周.继服药组在继服阿苯达唑1、2、3、4周,或停药组于停药1、2、3、4周后各取10只小鼠剖杀,对照组的10只小鼠则于灌服生理盐水16周后剖杀,并按上述方法取小鼠的眼内眦静脉和肝脏作肝功能测定和肝细胞电镜观察. 结果 小鼠继服药1~4周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力逐周下降,小鼠灌服阿苯达唑12周,停药1周后各组的上述3种酶活力亦明显下降.其中1周停药组ALT值(39.6±6.2)明显低于同期继服药组(45.6±8.5),(Z=1.82,P<0.05),1周和2周停药组的AST值137.8±11.9、120.6±9.3显著低于同期继服药组162.4±25.7、141.0±15.1 (ZAT1=1.92,ZAST2=1.75,P均<0.05);1周和2周停药组的ALP值120.6±15.2、104.6±15.7明显低于同期继服药组142.6±8.4、125.3±11.6 (ZALP1=1.86,ZASP2=1.55,P均<0.05).继服药1~4周组肝细胞病理变化程度与服药12周组相比较,呈逐周减轻,停药1~4周组各组小鼠病理变化的减轻较继服药组迅速和明显,停药1周组和2周组小鼠肝细胞透射电镜病理变化评分由23.4±6.3,分别降至6.6±3.0和3.4±2.5,明显低于继服药1周组和2周的14.0±4.6、8.4±2.3 (Z1=2.40,Z2=2.91,P均<0.05). 结论 小鼠长期口服阿苯达唑后停药1~4周,其受损肝组织和肝功能有明显恢复.

  • 吡喹酮、甲苯咪唑、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治疗巨片形吸虫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杨汝军;刘彦才;杨锡铭;经晓杰

    目的 采用临床对照方法,观察吡喹酮、甲苯咪唑、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治疗巨片形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18例巨片形吸虫病例依次用甲苯咪唑片[5 mg/(kg·d),2次/d口服,连用15 d];阿苯达唑片[ 20 mg/( kg·d),2次/d口服,连用15 d];三氯苯达唑[10 mg/(kg·d),顿服,2 d一疗程];18例中的3例给予吡喹酮总剂量120~180 mg/kg,总剂量平均分为4 日,每日分2次服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标准:(1)治疗一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尤其发热频率及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2)治疗期间动态复查血常规其中白细胞计数较前下降;嗜酸粒细胞计数或其比例较治疗前下降;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反应指标较前减低;(3)治疗半月后复查肝脏CT,低密度影较前吸收;(4)粪检无巨片形吸虫虫卵排出.显效:符合以上标准中(1)、(2)、(3)、(4)四项;有效:必须有标准(1),加上(2)、(3)、(4)中任意一项;无效:不符合(1)、(2)、(3)、(4)中任意一项.结果 吡喹酮、甲苯咪唑、阿苯达唑治疗巨片形吸虫病无效,三氯苯达唑治疗18例巨片形吸虫病有效.结论 三氯苯达唑治疗巨片形吸虫病效果显著.

  • 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和乙胺嗪单独或联合用药对抗蛔虫和鞭虫感染疗效的比较

    作者:

  • 088尼日利亚翁多州近河边的社区小学生肠道蠕虫病及以阿苯达唑进行化疗控制的研究

    作者:

  • 042 实验性旋毛虫病中阿苯达唑对iNOS衍生NO产生的影响

    作者:

  • 肝脏寄生虫感染致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1例

    作者:黄云帆;陈虹;王旭;范铁艳

    患者, 男性, 53岁, 因"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硬化失代偿"于2011年11月26日行原位肝移植术, 供肝外观正常, 术前供肝进行灌注时发现可疑寄生虫, 手术顺利, 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并服用阿苯达唑0.2 g, 2/d×1周抗寄生虫治疗, 术后恢复良好, 肝功能降至正常后出院.

  • 8例脑曼氏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与预后分析

    作者:叶善可;徐烈;黄琴;凌云

    目的 分析脑曼氏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资料、影像学表现和预后.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治疗的8例脑曼氏裂头蚴病患者资料(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血清学鉴定为曼氏裂头蚴抗体阳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资料、影像学表现和预后.结果 8例患者均为外地输入性病例,3例曾食未熟蛙肉、蛇肉;3例经常食用街边烧烤,2例原因不详.临床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5例、癫痫3例、伴有肢体无力2例、情志改变1例、智力水平下降1例.治疗前,患者1、4、5、6和7的嗜酸粒细胞偏高,治疗后下降;治疗前,患者2、3和8的嗜酸粒细胞正常,治疗后上升.头颅磁共振(MRI)增强扫描结果显示8例患者病灶呈聚集的多发小环状强化.予吡喹酮[15~20 mg/(kg·d),分2次服用]联合阿苯达唑[15~20 mg/(kg·d),分2次服用]驱虫治疗及对症支持后,5例患者强化病灶消失,均痊愈;3例青少年患者颅内病灶发生迁移,周围可见水肿带,疗效差,仍有反复发作.结论 脑曼氏裂头蚴病患者口服吡喹酮联合阿苯达唑后,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 多房棘球绦虫apomucin基因qPCR引物的筛选及潜在应用

    作者:苏梦;郭小腊;杨静;邵忠伟;丁军涛;项海涛;骆学农;郑亚东;孙晓林

    目的 筛选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apomucin基因(Em-apo)的qPCR佳引物,探索该基因的表达水平. 方法 根据GeneDB中4种Em-apo序列,设计引物并通过荧光定量PCR (qPCR)对引物进行分析,确定每对引物的特异性、PCR扩增效率.利用筛选得到的佳引物,分别检测经阿苯达唑(5 μg/ml)和胰岛素(100 ng/ml)培养处理的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1 000个)Em-apo表达水平的变化,用稀释阿苯达唑的DMSO和胰岛素的PBS作为各自的对照. 结果 筛选分别得到了Em-apo-1、Em-apo-2/3、Em-apo-4和内参基因actin的特异引物各1对,qPCR熔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每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只出现单峰,且扩增效率均为95%~101%.qPCR分析结果显示,与DMSO对照组(1.00)相比,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经阿苯达唑处理后,Em-apo-1、Em-apo-2/3和Em-apo-4的表达水平均有所上升,分别为1.51±0.27、1.39±0.30和1.14±0.18,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BS对照组(1.00)相比,原头节经胰岛素处理后,Em-apo表达水平的变化不一,其中Em-apo-1的表达水平基本不变,Em-apo-4的表达水平有所下降,而Em-apo-2/3明显下调(0.73 ±0.09),但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实验筛选确定的Em-apo基因的qPCR引物特异,可用于Em-apo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经阿苯达唑和胰岛素处理后,对Em-apo-1、Em-apo-2/3和Em-apo-4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286 条记录 5/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