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苯达唑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

    作者:王琴;赵文斌

    1病例报告患儿男,4岁.因全身瘙痒性红斑1天,出现大疱并表皮剥脱2 h人院.患儿于晚睡前口服阿苯达唑片(2片顿服),隔日中午面、颈、胸部皮肤出现瘙痒性红斑,渐发展至全身,后出现面、颈、胸、背部大小不等的松弛性大疱及表皮剥脱.

  • 阿苯达唑不良反应85例分析

    作者:王沭;胡燕君

    阿苯达唑片(肠虫清)广泛用于治疗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绦虫等感染所致的多种肠道寄生虫病.随着临床应用,有关肠虫清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我们通过对1994~2006年国内中文医药期刊进行检索,发现肠虫清不良反应8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调查资料

    关键词: 阿苯达唑 不良反应
  • 新生儿溶血病误诊1例

    作者:姜瑞民;吴涛

    1病例报告患儿为第2胎第1产,女婴,胎龄34周,早产,由外院转入我院.出生体重2000 g,羊水Ⅲ度粪染,出生后24 h内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给予蓝光照射治疗,效果欠佳.

  • 通过影像检查随访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肺包虫病的疗效

    作者:木合拜提·马合苏提;刘文亚;马文礼;温浩;塔西甫拉提

    目的 通过影像检查方法,随访观察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治疗肺包虫病的影像表现,对药物治疗肺包虫病的疗效作出评价.方法 16例肺包虫病患者,服用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10 mg/kg,2次/d,连续服用3~10个月.服药前、后定期检查胸部X线片、CT及MRI,观察病变大小及形态学变化及有关实验室检查.通过治愈、有效、部分有效、无效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 治愈5例、有效6例、部分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后影像表现为:包虫囊肿变性、囊液吸收呈空洞7例;病灶体积缩小6例;病灶消失、数目减少2例;囊肿实变、病灶密度不均匀增高6例;囊肿破裂、皱缩、内囊塌陷3例;病灶出现钙化6例.结论 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治疗肺包虫病有肯定疗效,影像检查有助于了解肺包虫囊肿的形态特征和病理演变过程,对肺包虫病药物治疗其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 脑室型脑囊虫病的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华民

    目的 通过分析112例脑室型脑囊虫病临床诊疗经过,总结脑室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预后恢复情况.方法 收集112例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神经内科2006年-2015年收治入院的脑室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室型脑囊虫病多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囊虫抗体检测阳性率较高,阿苯达唑治疗有显著效果.结论 对脑室型脑囊虫病的早期识别、规律治疗,可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阿苯达唑致脱发、血液系统障碍

    作者:龚学红;张晓林

    患者男,17岁,藏族.主因消瘦1个半月,黄染18d,于2002年3月21日住院.患者1993年曾行肝包囊虫摘除术.入院诊断:①双肺Ⅱ型结核;②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③药物性肝炎;④肝包囊虫钙化.入院时血常规:WBC 10.2×109·L-1,N 0.89,Hb145g·L-1,RBC 4.05×1012·L-1,PLT 185×109·L-1.

  • 阿苯达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出现肝损害39例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卫红涛;王婧宇;史丽敏;程晟;刁宗礼;温爱萍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8~9月39例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用阿苯达唑治疗出现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例肝损害患者中男27例(69.23%),女12例(30.77%).平均(36.44±9.77)岁.患者口服阿苯达唑400mg,3次/d,疗程3~17d,39例患者的ALT用和AST分别由(17.11±7.94)U/L升至(104.07±58.20)U/L,(14.80±3.93)U/L升至(45.48±29.77)U/L.患者经保肝治疗10个月后,其ALT和AST水平均恢复正常.结论: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用阿苯达唑治疗出现肝损害(ALT和AST升高)可能和剂量、疗程以及联合用药有关.患者经保肝治疗后ALT和AST水平可恢复正常.

  • 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性质及其组织靶向性研究

    作者:张学农;张强;温浩;王国荃;孙殿甲

    目的制备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lbendazole polybutycyanocrylate nanoparticles,ABZ-PBCA-NP)TDDS给药系统,并考察相关特性及组织分布靶向性.方法种子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苯达唑纳米粒;等温吸附法考察纳米粒载药特性;动态透析法研究4种制剂的体外释药动力学;同位素标记阿苯达唑纳米粒在小鼠脏器组织分布和生物利用度.结果 ABZ-PBCA-NP体外释药遵循Higuchi方程,加入PVP制成的载药纳米粒符合双指数函数.纳米粒的载药方式遵循Langmuir吸附方程.小鼠ig 3H-ABZ-PBCA-NP后, 药物的肝、脾中的靶向指数分别为11.4和3.9,阿苯达唑纳米粒和混悬剂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6.0%和36.9%.结论制备纳米粒加入PVP可使药物具吸附性和分散性,纳米粒载体可降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增强药物的肝、脾脏器靶向性和延缓释药.

  • 阿苯达唑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和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黄毅;闫明;康爱荣;毛艳;赵军;贺金华;王欢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ABZ)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以及体内药动学规律.方法:固体分散体的制备采用溶剂法;采用3种方程对溶出度数据进行拟合,并比较固体分散体及3个参比样品溶出度情况;采用HPIC法测定大鼠血浆药物浓度,考察ABZ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规律.结果:在20 min时固体分散体、市售片剂、简单混合物及原料药的溶出度分别达到:92.8%,76.5%,40.8%和2.9%,溶出规律均符合Weibull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与市售片剂相比C_(max)和AUC均有很大提高;采用隔室模型和统计矩2种模型进行计算固体分散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均能达到230%.结论:固体分散体可以显著提高阿苯达唑(ABZ)体外溶出及体内吸收.

  • 环糊精对阿苯达唑的包合作用及其包合物的制备

    作者:刘梦;赵军;王建华;罗兰;马运芳;陈蓓;高惠静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与环糊精(cyclodextrin,CD)之间的包合机制,制备出水溶性良好的ABZ-β-CD包合物.方法: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ABZ与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之间的包合机制;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并加入甲酸制备ABZ-β-CD包合物,用UV法进行含量测定和增溶效果评价;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红外光谱法验证包合物.结果:ABZ与β-CD和ABZ-β-CD之间均能形成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相同浓度下HP-β-CD的增溶能力略高于β-CD,β-CD与ABZ之间包合物稳定性更好,包合过程为吸热反应,其中的焓变(△H)、熵变(△S)均为正值,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为负值;ABZ-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是原药的90倍.结论:ABZ与β-CD,HP-β-CD之间包合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且为熵驱动的过程,ABZ-β-CD包合物可显著提高ABZ的水溶性.

  • 高效液相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阿苯达唑及其代谢产物阿苯达唑亚砜的含量

    作者:黄毅;闫明;康爱荣;毛艳;赵军

    目的:采用HPLC法建立快速测定大鼠血浆中阿苯达唑(ABZ)和阿苯达唑亚砜(ABZSX)的含量,为新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药动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碱性条件下,用乙酸乙酯对血浆进行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1∶1),调节水相比例进行梯度洗脱,在0~28 min,水相比例由70%~30%,在28~30 min其比例由30%~70%;检测波长为292 nm;柱温为35℃;流速为1 mL·min-1.结果:ABZ和ABZSX分别在0.025~1.992 mg·L-1和0.025~16.208 mg·L-1呈良好的线性;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6.94%和99.71%;准确度分别为100.42%和102.66%;ABZ和ABZSX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8%.结论:此法可用于新制剂的药动学研究中.

  • 阿苯达唑-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作者:王晓青;顾宗林;袁明月;朱爱军;陈维良;施林森;张学农;任伟新;迪理木拉提·巴吾东

    目的:以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为模型药物,壳聚糖为载体,泊洛沙姆188(Poloxamer188,Po188)为助溶剂,研制阿苯达唑壳聚糖纳米粒(ABZ-CS-NPs),分别对体外药剂学性质和体内药动学及肝靶向性分布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挥发法制备纳米粒;动态透析法探究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考察纳米粒的肝靶向性;建立RP-HPLC快速测定血浆中阿苯达唑(ABZ)和阿苯达唑亚枫(ABZSX)含量,3P97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纳米粒平均粒径(155.8 ±2.82) nm,载药量(13.38±0.44)%,包封率(79.57±0.96)%.纳米粒在不同pH介质中的释放均符合Higuchi方程.大鼠口服纳米后体内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亚枫血药浓度经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原料药混悬剂的146.05%和222.15%.结论:ABZ-CS-NPs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在体外具有较好缓释特性和pH敏感性,显著提高了原料药的生物利用度,延长了ABZ和ABZSX的作用时间,显示出良好的肝靶向性.该新型肝靶向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阿苯达唑致皮疹1例

    作者:张玉斗

    患者,女,21岁,学生.因胸腹部奇痒1h来门诊就医.患者曾于1d前因腹痛,自服阿苯达唑(湖北中天爱百棵药业有限公司制剂一分厂,批号:20030201)2片驱虫,1d后,患者自感胸腹部奇痒.体检:一般情况良好,查体合作.心率76次·min-1,呼吸28次·min-1,血压14.7/9.33kPa.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充血.肺部叩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律齐,无杂音.胸部正中及左侧下腹部见散在红色斑丘疹,无水疱、脓疱.腹软,肝脾肋下未及.患者用药前未用过其他药物及海产品,因此,诊断为阿苯达唑(肠虫清)过敏.遂给予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 3.0+10%葡萄糖溶液200mL静脉点滴,25%葡萄糖酸钙20mL iv.半天后皮疹消失.

  • 疑似口服阿苯达唑致严重脑病1例

    作者:陈路佳;马雪;刘立立;罗梦林;唐尧

    病例:患者,男,51岁.因“发现皮肤巩膜黄染两周”入院.诊断为胆总管下段占位.入院后常规性给予阿苯达唑(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驱虫治疗(400mg,qn,dl~3).后于院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诊断为十二指肠头部腺癌,给予抗炎,保肝,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

  • 阿苯达唑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作者:赵世丹;王慧;刘翠丽

    目的 了解阿苯达唑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常见严重不良反应,为指导临床和广大公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阿苯达唑不良反应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 阿苯达唑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害、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常见严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脑炎/脱髓鞘脑病、肝脏损害、贫血、白细胞减少.结论 阿苯达唑治疗寄生虫病临床疗效肯定,但应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 阿苯达唑 不良反应
  • 阿苯达唑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朱振国;杨学志;郑荣远

    目的 了解阿苯达唑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并提出意见与建议.方法 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4)有关文献共40篇,病例110例.结果 服用阿苯达唑的患者中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脑炎综合征(41.8%),其次为变态反应性休克(16.4%)、流感样综合征(7.3%)、过敏性紫癜(6.4%)、药疹(6.4%)、急性肝损伤(5.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为脱发、血尿、胃出血、过敏性肠炎、视神经炎、心脏传导障碍、癫痫发作、高热和左下肢抽搐.结论 对阿苯达唑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广大用药人群和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并继续加强对阿苯达唑不良反应的监测.

  • RP-HPLC测定人血浆中阿苯达唑及代谢物的浓度

    作者:付文焕;施孝金;王蓓;李中东;钟明康

    目的 建立RP-HPLC测定血浆中阿苯达唑及其代谢物阿苯达唑亚砜、阿苯达唑砜浓度的方法.方法 在改进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采用C2柱固相萃取法处理血浆,建立了精确、灵敏、重现性和专一性好的高效液相.紫外检测法(HPLC-UV).色谱条件:分析柱:Agilent Zorbax RX-C_8(4.6mm×250mm,5 μm);柱温:室温;流动相:乙腈.NaAc缓冲液(0.1 mol·L~(-1),HAc调节DH 5.0)=45:55,流速0.9 mL·min~(-1),检测波长291 nm.结果 阿苯达唑及其代谢物阿苯达唑亚砜、阿苯达唑砜的血药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0~600,10~1 000,10~300 μg·L~(-1),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2.23%~103.81%,99.59%~100.21%,96.89%~106.84%.批内精密度分别为2.03%~3.12%,2.05%~3.80%,2.79~4.14%;批间精密度分别为3.20%~4.33%,2.05%~3.48%,2.87%~3.87%.结论 本法灵敏、准确,可用于阿苯达唑的人体药动学研究.

  • 阿苯达唑纳米球大鼠体内药动学

    作者:沙先谊;马燕;张学农;方晓玲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RP-HPLC,以甲苯咪唑(MBZ)为内标测定大鼠灌胃给予阿苯达唑混悬液和阿苯达唑纳米球后血浆中的阿苯达唑,阿苯达唑亚砜(ABZSX),阿苯达唑砜(ABZSN)的浓度;色谱条件为十八烷基硅胶填充柱;流速:0.9 mL·min-1;柱温:室温;流动相:乙腈-0.25 mol·L-1醋酸钠缓冲液(pH 5.0)(45:55),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在血浆检测中阿苯达唑的浓度很低或几乎没有检测到.大鼠灌胃给阿苯达唑纳米球后,ABZSXtmax为(4.917±1.88)h,t1/2β为(35.47±2.94)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20.5%.ABZSN的tmax为(6.59±1.97)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80.9%.结论动物口服阿苯达唑纳米球后,增加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延长代谢产物ABZSX和ABZSN在体内的驻留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

  • 阿苯达唑纳米球体外释药及大鼠在体吸收动力学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学农;陈靖;张强

    目的考察阿苯达唑纳米球在不同介质中体外释药;大鼠在体胃、肠吸收以及体内外相关性.方法以阿苯达唑混悬液为对照,分别考察了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ABZ-PBCA-NP),阿苯达唑-PVP-聚氰基丙烯酸纳米球(AZB-PVP-PBCA-NP)在0.1 mol*L-1盐酸和pH为3.5,5.5和6.8的磷酸缓冲液中的累积释药百分数,并进行了大鼠在体胃和小肠吸收实验.结果阿苯达唑混悬液、ABZ-PBCA-NP和AZB-PVP-PBCA-NP在盐酸和磷酸缓冲液中的释药分别遵循Weibull函数,二项指数函数和Higuch方程.阿苯达唑混悬液和AZB-PVP-PBCA-NP 6 h内小肠内的吸收分别为21.40%和43.23%(P<0.05),胃中吸收随介质pH值增大而减小.结论纳米球具有缓释和长效作用,可显著地增大阿苯达唑溶解性和胃肠吸收,体外释药与在体吸收有良好相关性.

  • 阿苯达唑固体分散物制备及体外溶出特性研究

    作者:徐晓弘;翟所迪

    目的提高阿苯达唑(albendazole)的体外溶出速率.方法以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阿苯达唑固体分散物(albendazole solid dispersions),对其体外溶出度、平衡溶解度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差示热分析法和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鉴别药物在载体中的存在状态.结果阿苯达唑固体分散物差示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阿苯达唑以非晶体状态存在;阿苯达唑固体分散物体外溶出速率10 min内达到原药15倍以上,明显比阿苯达唑体外溶出速率加快;不同比例阿苯达唑固体分散物溶解度较阿苯达唑提高了12.72~21.84倍.阿苯达唑固体分散物显著改善了药物的溶解特性.结论制备阿苯达唑固体分散物可以提高其体外溶出速率.

286 条记录 3/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