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内镜下经-鼻内-扩大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护理分析

    作者:刘佳;江婵玉;王晶晶

    目的 :探究与分析神经内镜下经鼻内-扩大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护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该组患者行神经内镜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护理方案.结果 :全部患者均给予肿瘤完全切除,并按照肿瘤切除Simpson分级,如下:Ⅰ级65例,Ⅱ级25例,78例患者术后视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内-扩大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在实施期间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保障治疗的安全性,促进术后恢复.

  • 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作者:李朝显;蔡利;周毅;敖祥生;张青松;陈彬;王智勇

    目的 总结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13例鞍结节脑膜瘤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先在显微镜直视下切除部分肿瘤,再在内镜辅助下切除残余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12例(Simpson Ⅰ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10例),次全切除1例(Simpson Ⅲ级切除).11例术后随访3个月~6年,平均2.3年,<1年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9例,术后2年肿瘤复发1例,1年后恢复生活自理1例.结论 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克服了显微镜直视下的盲区,并发症少,创伤小,效果满意.

  • 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邹坤良;陈忠;蔡洪;刘谊

    目的 分析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治疗组(采用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切除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切除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更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 (P <0.05).结论 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在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对患者带来的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毛更生;侯凯;张品元;张峰;李辉;刘剑锋;赵迪

    目的 总结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以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对2002年8月至2005年12月接受手术的14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显微手术.结果 根据Simpson分级标准肿瘤全切除率为85.7%,无手术死亡患者.71.4%的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满意的恢复.结论 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

  • MRI硬膜尾征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全切除术中的意义

    作者:苏万东;吴承远;孟祥水;徐淑军;江玉泉

    目的研究鞍结节脑膜瘤全切除术后复发的病因.方法术前辩认MRI硬膜尾征,显微镜下确认,将其连同肿瘤主体作Ⅱ级切除,送病理检查.结果术后患者能正常工作及生活,随访6月至5年未见复发.结论确定脑膜瘤的硬脑膜浸润,并作包括它的Ⅱ级切除可有效的预防脑膜瘤术后复发.

  • 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作者:罗坤;张庭荣;柳琛;更·党木仁加甫;刘波;贾杉;卢俊义

    目的 探讨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技术以及安全性、有效性,特别关注术后视力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连续收治的21例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MRI评价肿瘤是否全切,眼科评价术后视力变化.结果 随访3 -58个月,肿瘤全切19例(SimpsonⅡ级),l例复发;2例大部切除.21例患者中,视力好转15例,无变化5例,1例恶化.2例患者出现额叶静脉性梗死.结论 尽管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也较短,本研究结果基本可以说明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是安全有效的.

  • 鞍结节脑膜瘤患者视盘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形态研究

    作者:王丽娜;杨柳;瞿远珍

    目的 分析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视盘参数特征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鞍结节脑膜瘤患者40例(80眼)、正常对照40例(80眼)和青光眼患者40例(80眼).方法 采用眼底照相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视盘及不同象限pRNFL厚度,比较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和青光眼组的视盘参数及pRNFL厚度,分析视盘参数改变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视盘形态、视盘面积、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盘沿面积、视杯面积,视杯体积和不同象限pRNFL厚度.结果 鞍结节脑膜瘤组的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视杯面积和视杯体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大,而盘沿面积明显减小(P均=0.000);且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盘沿面积和盘沿体积与青光眼组相比均较大,而垂直杯盘比、视杯面积和视杯体积较青光眼组明显减小(P均=0.000).肿瘤组视盘周围不同象限pRNFL厚度分别为上方颞侧(124.022±26.100)μm,上方鼻侧(105.856±23.410)μm,鼻侧上方(75.784±19.260)μm,鼻侧下方(65.983±15.708) μm,下方鼻侧(105.915±25.526)μm,下方颞侧(133.591±24.429)μm,颞侧下方(76.592±19.679)μm,颞侧上方(77.352±26.100)μm,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青光眼组相比上方鼻侧象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1.114),其余象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鞍结节脑膜瘤盘沿体积与肿瘤大小相关(r=0.492,P=0.011).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视盘形态表现为颞侧变窄、颜色变淡,pRNFL厚度与正常人群比较下方鼻侧变薄明显,与青光眼组相比除上方鼻侧外其他各象限均变薄,下方颞侧明显.

  •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附21例手术)

    作者:邢海涛;史锡文;高广伟;裴兵兵;粟超跃

    目的 总结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0月-2011年3月间漯河市三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鞍结节脑膜瘤,均经显微手术切除,其中单侧额下人路10例,双侧额下入路2例,翼点入路6例,额下-翼点联合入路3例.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4例.术后视力、视野不同程度恢复者17例,无明显改变者4例,5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经治疗14d内好转,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是佳治疗方法;熟悉鞍区解剖,熟练掌握显微技术,选择适当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翼点入路与额下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效果 对比研究

    作者:林茂晖;林健;刘水源

    目的 观察并比较鞍结节脑膜瘤临床治疗中采用翼点入路和额下入路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61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与个人意愿,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额下入路,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翼点入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全切除率为87.10%,对照组患者的肿瘤全切除率为60.00%;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52,P=0.0161<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改善率为83.87%,并发症发生率为16.12%;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改善率为80.00%,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相应数据值较为接近,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71、0.1546,P=0.0844、0.6942,P>0.05).结论 相对比翼点入路而言,额下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效果更为显著,而且不会给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造成不良干扰,此外,并发症发生率也在合理范围内,值得临床普及使用.

  •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14例报告

    作者:郭西良;张圣邦;马奎;姜国伟;钱锋;丁俊;徐旭东;刘顶新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切除术的手术入路、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Simpon Ⅰ级)10例,次全切除(SimponⅡ级)4例.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0例,视力无改变1例,视力下降2例,一过性尿崩1例,双目失明1例,头痛症状部分或完全消失,无一例死亡.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在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向、术者经验等因素的基础上个体化地选择手术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完成,术中注意保护肿瘤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能获得良好疗效.

  • 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附19例报告)

    作者:张建国;零达尚;张晓峰

    目的 探讨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TSM)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9例TSM患者采用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Simpson Ⅰ级和Ⅱ级切除18例(94.7%),无死亡病例出现.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3 ~20个月,均未出现复发,3个月时14例患者的视力有不同程度好转,5例视力无好转,11例视野缺损较术前改善.术后出现尿崩症2例,额叶静脉性梗死1例,发热1例.结论 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TSM全切率高,预后良好,安全有效,可作为TSM优选的手术方式.

  •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探讨

    作者:谭可;李锦平;宋英伦;王宇;李涛;郭鹏;李雄;王嘉炜;王雁;赵奇煌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4~65岁,平均47.1岁;病程2个月~3年;肿瘤直径<4cm的11例中,采用翼点入路7例,单侧额下入路4例;肿瘤直径>4cm的9例中,采用双测额下入路2例,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Ⅱ级)16例(80%),其中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均获得肿瘤全切,Simpson Ⅲ级切除4例(20%)。在有视力下降的18例患者29只眼中,术后视力改善20只眼(69.0%),无改变7只眼(24.1%),加重2只眼(6.9%),其中术前单眼视力严重下降者术后均无恢复。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中视力改善6例,无改变1例。结论:保护对视神经供血的穿支血管,注意肿瘤侵入视神经管情况,是视神经功能保护的关键。

  • 垂体细胞瘤的临床及MRI表现

    作者:陶磊;卢光明

    目的:总结垂体细胞瘤临床和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垂体细胞瘤临床及MRI资料,对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囊变程度、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和平扫、增强扫描图像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和视力障碍.MRI表现为:垂体细胞瘤呈大小不等结节、团块,多位于鞍区或鞍上,部分较大病灶内部可囊变;病灶境界较清晰,少数病例可侵犯邻近组织结构,病灶较大时挤压邻近脑组织,继发脑积水症状;平扫T1WI多呈等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扫描病灶多呈明显强化.结论:垂体细胞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RI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

  • 显微手术治疗巨大鞍结节脑膜瘤

    作者:唐建建;石清泉;蒋峰;王汉鹏;张行泉;邱华辉

    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和视交叉沟部的蛛网膜颗粒,占颅内肿瘤的4%~10%[1].由于其周围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难度大.对于巨大鞍结节脑膜瘤,仍然是对神经外科医师的挑战.我科近10年来应用显微手术治疗巨大鞍结节脑膜瘤37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王俊;刘立军;方培海;王红权;党燕威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切除达simpson Ⅰ级8例,达simpson Ⅱ级3例,达simpson Ⅲ级1例,视力视野改善率为58%,无死亡者.结论 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疗效满意.

  • 垂体转移癌四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宝;朱海波;张霓嘉;姜涛;王集生;贾旺;贾桂军;王硕

    目的 分析垂体转移癌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例垂体转移癌误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均以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伴尿崩症、头痛各2例,1例有眼球运动障碍,均伴不同程度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4例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分别误诊为颅咽管瘤、垂体腺瘤、鞍结节脑膜瘤和脊索瘤.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转移性腺癌.2例原发病灶在肺脏,1例在乳腺,1例因经济原因未查找原发病灶.结论 垂体转移癌是颅内罕见病变,主要来源于乳腺和肺部,多以视神经损害、尿崩症、垂体功能低下和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术前与鞍区其他肿瘤鉴别诊断困难,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48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学友

    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是颅内常见肿瘤,占颅内脑膜瘤的5%~10%[1].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好发于女性,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由于肿瘤位于颅底毗邻视神经、下丘脑、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大.我院对48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和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效果分析

    作者:林锦才

    目的 比较经纵裂入路、额下入路两种显微切除术对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预后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纵裂入路组(46例)和额下入路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均良好,纵裂入路组有效切除总有效率为91.30%,额下入路组切除总有效率为86.96%,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且纵裂入路组明显高于额下入路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纵裂入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额下入路组(P<0.05).结论 经纵裂入路、额下入路两种显微切除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均有明显疗效,但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能较好地改善患者预后质量,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 不同入路方式(翼点、额下)对鞍结节脑膜瘤的切除手术效果对比

    作者:卢飞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额下入路外科切除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临床疗效.方法:翼点组经翼点入路实施相应治疗,额下组经额下入路实施相应治疗.记录两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改善情况、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额下组完全切除率(85.19%)显著高于对照组(59.26%)(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14.81%、18.52%;术后两组视力均较之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后视力改善效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均可获得满意预后,但额下入路完全切除率更高.

  • 经纵裂入路与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 鞍结节脑膜瘤临床比较

    作者:苏睿

    目的:分析鞍结节脑膜瘤患者采用经纵裂入路和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4年8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8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研究组采用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切除有效率 、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切除有效率高达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64%(P<0.05).术前,两组患者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73%(P<0.05).结论: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效果显著,切除有效率高,神经功能改善良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6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