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Stoppa入路在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樊良;金以军;何磊;吕佐;范宏辉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16例骨盆骨折和7例髋白骨折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17~65岁,平均39岁.16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1型1例,B2型2例,B3型3例;C1-1型4例,C1-2型2例,C1-3型2例,C2型2例.7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l例,横形骨折1例,T形骨折2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1例,双柱骨折2例.16例骨盆骨折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9例,联合髂窝入路6例,联合后路1例.7例髋臼骨折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4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2例,联合髂窝入路及Kocher-Langenbeck入路1例.结果:23例患者手术时间50~350 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100~1200 ml,平均320 ml;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16例骨盆骨折均复位优;髋臼骨折复位优4例,良3例.2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2.5~5个月,平均3.2个月.螺钉松动1例,1例屈髋轻度受限,无钢板断裂,无腹壁疝情况.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其操作安全简捷、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损伤控制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并四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及疗效分析

    作者:李艳超;刘勇;黄波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科损伤控制理念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治疗的4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9.00±4.12)岁;ISS评分(25.36±10.81)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未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治疗的4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常规组)作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常规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8.00±3.24)岁;ISS评分(26.56±11.44)分.术后按照Matta评价标准对复位进行评价,采用Majeed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功能进行评价.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手术后7d凝血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治疗后应用Matta评价标准对复位进行评价,治疗组(7.38±5.09) mm;常规组(l0.11±6.53)mm(P<0.05).Majeed功能评分:治疗组(86.12±6.84)分;常规组(77.53±8.30)分(P<0.05).手术后第7天,治疗组的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Tile C型骨盆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

    作者:陈志伟;杨乐忠;刘春磊

    目的:探讨经后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单纯后侧入路治疗1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5-58岁,平均39.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7~10d,平均9.5d.入院后均行X线及CT三维立体成像检查,按照Tile分型标准:C1型5例,C2型2例,C1+C2型4例,C3型1例.经抗休克处理,全身情况稳定后,重建钢板固定后环,前环不予内固定.术后常规惠侧下肢行3~4kg皮肤牵引3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6个月,伤口愈合良好,骨折均愈合,无骨盆畸形愈合、腰骶部疼痛、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按照Majeed的疗效评定标准:总分(91.50±6.95)分;优10例,良2例.结论: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固定后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可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效果满意.

  • 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的设计与1122例多中心研究分析

    作者:张春才;许硕贵;禹宝庆;纪方;付青格;刘欣伟;章云童;牛云飞;王攀峰;苏佳灿;曹烈虎;徐永清;阮墨;陈庄洪;黄继峰;蔡贤华;沈惠良;刘利民;王继芳;王岩;唐佩福;梁雨田;王家让;王愉思;王振昊;刘文德;李文锐;李文虎;王序全;周东生;张鹏;王仁;王刚;陈育岳;丛永健

    目的:设计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并通过1122例髋臼骨折多中心分析研究,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根据髋臼三柱壁概念,参考髋臼骨折多米诺骨牌效应所致的骨盆环损伤方向和股骨近端关节损伤程度,设A类为髋臼任何一柱、壁骨折;B类为任何二柱、壁骨折;C类为髋臼前、中(臼顶)、后柱/壁混合骨折.小写英文字母a、m、p,分别代表前、中、后柱/壁骨折.采取损伤变数分型:髋臼损伤变数,1系简单移位骨折;2系粉碎骨折;3系压缩性缺损.盆环损伤变数:α系骶髂关节/骶髂处骨折呈水平位分离变位;β系前者垂直方向分离变位;γ系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变位;δ系αβγ综合性的浮动损伤.股近端关节损伤变数:Ⅰ系股骨头骨折;Ⅱ系股骨颈骨折;Ⅲ系股骨转子部骨折;Ⅳ系Ⅰ~Ⅲ混合性骨折.应用上述构成的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统计1997年3月至2010年2月,1122例髋臼骨折.其中18例双侧髋臼骨折,共1140例髋.分析研究骨盆前后位片,髂骨、闭孔斜位片及2/3D-CT资料.结果:1140例组别各损伤变数构成比:A类骨折237例(20.8%),B类骨折605例(53.1%),C类骨折298例(26.1%).涉及前柱壁骨折808例,发生率为70.9%,中柱壁骨折507例,发生率为44.5%,后柱壁骨折1026例,发生率为90%.涉及髋臼变数1,即简单移位骨折203例(17.8%);变数2,即粉碎性骨折516例(45.3%);变数3,即压缩性骨折缺损421例(36.9%);涉及骨盆环损伤249例,占总数21.8%;涉及股骨近端骨折75例.占总数的6.6%;双侧髋臼骨折与相关盆环、股骨近端变数组18例(1.6%).1140例髋臼骨折之关键部位与疗效要素:涉及髋臼中(臼顶)柱/壁骨折507例(44.5%);压缩性缺损421例(36.9%);盆环变数249例(21.8%);股近端关节变数75例(6.6%);而相对简单的Aa/p1/2、Bap1/2型髋臼骨折486例(42.6%).结论:研究表明髋臼损伤变数中粉碎压缩,尤其是压缩缺损骨折占重要比重,同时彰显了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或股骨近端损伤变数并非少见.该研究揭示了髋臼骨折损伤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百分比表明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要素:负重之臼项44.5%;压缩之缺损36.9%:盆环之浮动21.8%;"头-臼"之双折6.6%.该系统在伤情评估、解剖定位、难度指数、选择对策、手术入路、疗效预后等方面,起到临床指导作用,创建了同类型骨折损伤变数的比较,为"同质语言"的交流,探索了新的途径.

  •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作者:李绍光;刘智;李京生;任继鑫;孙天胜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探讨应用经皮骶髂螺钉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技术要点及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9年8月应用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54例,获随访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19~64岁,平均3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11 d,平均8.5 d.所有病例有垂直移位,移位8~40 mm,平均28.5 mm.术前大重量牵引,复位后在透视下应用骶髂螺钉固定技术以7.3 mm空心钉过髂骨、骶髂关节、达S1椎体固定.术后患者均摄X线片,按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46例得到随访,时间1.5~3年,平均29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平均5.2个月恢复正常生活能力.按照Matta复位标准:优40例,良6例.根据Ma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32例,良12例,一般2例.无严重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骶髂关节螺钉联合前环耻骨支螺钉在Tile B型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徐启飞;林岿然;赵代杰;张松勤;冯胜凯;李晨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骨盆前环耻骨支螺钉固定在TileB型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骨盆后环损伤伴前环耻骨支、坐骨支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5~65岁,平均36.8岁.按Tile分型:B1型13例,B2型28例,B3型15例.26例采用骶髂螺钉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外固定架组),30例采用骶髂螺钉联合前柱螺钉治疗(耻骨支螺钉组),从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情况、Majeed骨盆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ualogue scale,VAS)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4例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支螺钉组术后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外固定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支螺钉组术后平均Majeed及VAS评分明显高于外固定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支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外固定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髂螺钉联合经皮耻骨支螺钉在治疗骨盆后环损伤伴前环耻骨支、坐骨支骨折的TileB型骨盆骨折中具有术后下地时间早、疼痛减轻、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术后肢体功能,且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经皮空心骶髂螺钉LX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明;徐荣明;校佰平;裘邯军;郑琦;王国平;夏华杰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骶髂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螺旋CT和C形臂引导.经皮空心骶髂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治疗31例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的B型骨盆创伤及5例骶髂关节炎,2例骶骨囊性病变.男27例,女11例;年龄18-59岁,平均35.6岁.31例骨盆骨折按AO分类:B1型11例、B2型15例、B3型5例.术前摄骨盆CR片及骨盆前后环螺旋CT扫描,进行客积重建及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重建和骶骨曲面重建检查,其中隐匿性后环损伤28例.应用该技术结合经皮植骨骶髂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骶髂关节炎,2例骶骨囊性病变.结果:术中失血25~70ml,平均36ml.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39个月,平均15.6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及内植物断裂、滑脱等并发症.依据骨盆创伤疗效标准,术后影像学评价优34例,良4例;临床评价优32例,良6例.结论:对于骶髂关节病损,经皮空心骶髂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康复快.

  • 皮下钉棒系统改良置钉法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晓天;陈农;潘福根;刘佐庆;何小健

    目的:探讨皮下钉棒系统改良置钉法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选择性应用钉棒系统改良经髂前下棘和耻骨结节置钉治疗14例Tile B型骨盆骨折,男8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采用Matta复位标准及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0.5个月.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 min;术中出血量10~35 ml,平均18 ml.术后骨折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9~14周,平均12.5周.术后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4例出现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出现单侧股神经麻痹,终均恢复正常.Matta复位标准结果,优7例,良5例,中2例.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为(81.50±8.05)分,其中优5例,良7例,中2例.结论:应用皮下钉棒系统改良经髂前下棘和耻骨结节置钉固定前环创伤小、复位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一种有前景的手术方式.

  • 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原因分析

    作者:洪华兴;洪正华;陈海啸;朱忠;陈忠义;林列

    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原因并作初步分析,以期降低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发生率.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76例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延迟诊断惠者骨盆骨折的类型,患者的确诊方法和时间;患者的伤情因素和医师主观因素与延迟诊断的关系,分析造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原因.所有患者的诊断经2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确诊,终46例患者符合延迟诊断标准,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34岁.结果:27例延迟诊断的因素主要与患者伤情有关,即客观因素,常见客观因素是呼吸循环不稳定,占17例(17/46).19例延迟诊断的因素主要与临床医师评估有关,即主观因素,其中11例为专业骨科医生判断错误.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发生率在严重多发伤中较高,骨科、ICU和急诊科医生提高对该类损伤的认识水平和保持高度警惕性,可望极大程度地减少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发生率.

  • 垂直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探讨

    作者:葛建华;徐瑞生;雷玉凯;鲁晓波;卓乃强

    目的:探讨垂直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联合入路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13-56岁,平均36岁.按Young-Burgess分类:APCⅢ型损伤9例,LCⅢ型损伤14例,VS损伤11例.入院骨盆外支架固定、抗休克处理,全身情况稳定后,均通过前联合人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同定.结果:34例术后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口愈合良好,骨折均3~6个月愈合.按Mjaeed疗效评价标准:优21例,良10例,中3例.无畸形愈合,遗留跛行3例,腰骶痛4例,双小腿、足麻木3例.结论:前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环稳定性,效果满意.

  • 骨盆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选择

    作者:毕大卫;祖罡;韩雷;陈亿民;马海涛;胡钢锋;朱元

    目的:探讨在骨盆环不稳定骨盆骨折中手术入路与内固定的选择.方法: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45例骨盆前后环不稳定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及手术入路治疗,男38例,女7例;年龄21~61岁,平均45岁;病程在2周内.按照Young-Burg分型,其中LC型23例,VS型6例,APC型16例.术前患者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摄片示骨盆环断裂骨折移位.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佳,无相关并发症.4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9~21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患者髋部疼痛缓解,X线片示骨盆复位满意,骨盆环形态恢复良好.Majeed功能评分(93.5±11.6)分;结果优35例,良8例,可2例.结论:伴有骨盆环不稳定的骨盆髋臼骨折,往往并发复合伤,手术原则既要考虑减少手术创伤,又要顾及骨折复位,特别要考虑关节内骨折复位和骨盆环的稳定性,所以往往需要切开手术入路和微创手术相结合,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陶;王军;李宗原;刘刚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3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38岁。Tile骨盆骨折分型:B1型11例,B2.1型8例,B2.2型7例,C1.1型3例,C1.2型2例,C3型1例。Judet-Letournel髋臼骨折分型:前柱骨折1例,横形骨折8例,横形加后壁骨折6例,“T”形骨折1例,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5例,双柱骨折11例。早期处理其他合并6.5 h,平均3 h;术中失血450~3200 ml,平均1200 ml。有2例肥胖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换药后愈合,无切口感染病例。1例失访,3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3个月。骨盆骨折愈合时间8~18周,平均10.6周。按照Matta和Tornetta的评分标准评价复位情况,优15例,良14例,可1例,差1例。Majeed功能评分为83.65±7.67,优15例,良12例,可4例。髋臼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0.2周。采用Matta评定标准评估术后复位质量,优15例,良12例,差4例。按Brooker标准评价异位骨化,Ⅰ度4例,Ⅱ度1例。无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发生,5例并有神经损伤者4~6个月后均完全恢复。结论: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早期病情危重,运用损伤控制理念及时抢救生命为主。后期把握手术时机,治疗时髋臼骨折尽量解剖复位,骨盆骨折以重建稳定为主,手术复位顺序先固定骨盆后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

  • 骨盆型严重多发伤的损伤控制复苏

    作者:付常国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al resuscitation,DCR)在救治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疗年龄21~51岁,平均32.5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16例,C型12例;ISS评分32.0±3.4。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手术的同时应用DCR策略救治。即入院时迅速采用小容量平衡盐液维持收缩压80~90 mmHg,同时急诊Ⅰ期简易清创、外固定支架或捆绑带固定骨盆,优先处理胸腹部合并伤。四肢骨折临时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等。手术控制出血后快速容量复苏,按照悬浮红细胞(RBC)∶血浆(FFP)=2 U∶1 U~3 U∶2 U的比例给予血浆综合救治。记录休克纠正前的平衡盐液用量及输血量,观察血清乳酸和凝血功能恢复时间。结果:5例入院后4~15 h抢救无效死亡(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23例休克均在伤后1.6~4.3 h纠正,平均2.4 h。Ⅰ期手术持续时间(78.2±10.3) min。平衡盐液平均用量(3798±340)ml,输入悬浮红细胞14~18 U,新鲜冰冻血浆(FFP)(1267±58)ml(1U FFP=100 ml);9例输注血小板(PLT)8~12 U。乳酸清除时间(11.4±2.1)h,PT、APTT恢复时间(4.3±0.8)h。监测电解质及酸碱无失衡。复苏成功率约82.2%(23/28)。结论:DCR整合了损伤控制性手术、允许性低血压(或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止血性复苏等主要环节,是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早期救治的有效措施。

  • 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

    作者:梅正峰;雷文涛;黄东辉;赵琦辉;赵凤东;范顺武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双侧耻骨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7~59岁,平均40.5岁。按Tile骨折分类法:A型8例,B型6例,C型2例。16例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11例,联合髂窝入路4例,联合后路1例。观察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Matta影像学骨折复位评价标9 cm;手术时间75~135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400~900 ml,平均600 ml。16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7~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无伤口化脓感染、异位骨化,无螺钉松动、钢板断裂,无腹壁疝发生。根据Matta影像学骨折复位标准,耻骨支骨折复位优9例,良6例,可1例。术后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总分85.32±8.50,其中优8例,良6例,一般2例。结论:改良Stoppa手术入路具有切口方便直接、手术视野清晰、易于复位、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双侧耻骨支骨折一个理想的手术入路。

  • 骨盆Teepee像的影像解剖研究

    作者:蔡鸿敏;成传德;吴学建;王武超;汤金城;常守亚;段卫峰;李无阴

    目的:研究骨盆Teepee像主体结构的影像解剖,包括其方位走行及影像解剖构成。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进行骨盆CT检查的成人检查结果进行筛选,排除骨骼畸形及由肿瘤、创伤等所导致骨盆骨性破坏的应用Mimics 10.01对9例无病损全骨盆2.0 mm层厚轴向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出的骨盆三维图像进行透明化处理后向髋臼闭孔斜位及骨盆出口位逐渐旋转,直至髋臼上方区域出现标准的“圆锥形帐篷”(即Teepee)样外观。此时的图像即骨盆Teepee像“,圆锥形帐篷”即此投照像的主体。沿主体的边缘进行剪切,对主体及其以外的骨盆结构同时显示,然后研究其于整个骨盆内的方位走行及影像解剖构成。结果:骨盆Teepee像所示主体起自髂前下棘后外侧骨皮质,经尾端、前方、外侧到头端、后方、内侧的指向,止于髂后上棘及髂后下棘之间的骨皮质。其由一顶、一底及两缘围成。其顶由髂骨的内板(形成其内缘)及外板(形成其外缘)的骨皮质相交形成,其底由坐骨大切迹形成。其内侧、下部、后方总包括小部分骶髂关节及所对应的骶骨侧骨质。结论:骨盆Teepee像的主体为丰富的骨性结构,除其内下方小部分区域外可作为容纳某些类型骨盆、髋臼骨折固定物的安全区域。骨盆Teepee像可用于指导固定物的安全置入。

  • 骨盆骨折N个损伤变数与临床对策

    作者:张春才

    骨盆骨折多系高能量损伤,尤其是交通伤和坠落伤,尤为多见.临床上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1].本期发表的文章之临床资料[2-5],其骨盆骨折所涉及的N个损伤变数中包括:髋臼骨折(包括前后柱壁和臼顶)、骶髂分离/骶髂复合体骨折和其继发的失血性休克及下腰椎骨折、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和其继发的泌尿系损伤;其他涉及到颅脑、胸肺和腹部、上下肢骨折等[6].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临床方案
  • 骨盆骨折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

    作者:张英泽;李明

    骨盆骨折属高能量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4.21%,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为31~40岁;约5~20%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髂动脉的钝性损伤可达3.5%;骨盆后环骨折46%~64%合并神经根损伤[1-2].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可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出血处理不当,可继发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休克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则危及生命.

  • 火龙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8例

    作者:沈爱明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轴关节受累的关节病变,主要影响骨盆的骶髂关节、脊柱关节和椎旁组织.笔者1999年10月以来采用火龙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8例,现报道如下.

  •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

    作者:王敏智

    慢性盆腔炎多由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差,炎症迁延形成,也有慢性宫颈炎经淋巴管直接与宫颈旁结缔组织相通而致病.急性盆腔炎转为慢性炎症后,则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逐渐使结缔组织变为较坚硬的疤痕组织,与盆腔壁相连,甚至出现"冰冻骨盆"状态.因此单一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本院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66例,疗效显著.

  • 陶瓷髋关节异响在全骨盆模型下的数值模拟研究

    作者:严新谊;刘冬旭;华子恺;靳忠民

    目的 针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的临床异响问题,探究异响产生的机制.方法 建立全骨盆-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股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摩擦耦合下的复特征值分析,研究其在摩擦力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分析假体组件的振动特性,并通过对比组件和系统的模态振型,探究引起异响产生的振源.结果 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假体系统发生了模态耦合,并产生了不稳定模态.不稳定模态振型主要表现为股骨组件的弯曲和扭转振动,同时在股骨组件的模态分析结果中存在频率与振型都与之相近的模态.另外,频率为1250 Hz、2400 Hz和3930 Hz左右的不稳定模态具有较大的负模态阻尼比.股骨组件在不稳定模态频率1250 Hz和2400 Hz左右的弯曲共振和3930 Hz左右的扭转共振是假体系统自激振动的振源.结论 模态耦合是摩擦引起假体系统自激振动的可能机制.骨盆也参与了噪声的辐射,同时也是假体系统产生不稳定模态的因素之一.

1667 条记录 5/84 页 « 12345678...838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