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寇德强;迟崇巍;徐虎;张昉;邱镜丹;田捷;王建东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入组39例乳腺癌患者,在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surgical navigation system,SNS)的引导下,使用ICG联合亚甲蓝实施SLNB.快速冰冻病理证实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转移者,即刻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node dissection,ALND);SLN阴性者免于ALND.结果:联合法实施SLNB检出率95%,成功检出SLN125个,平均检出3.2个SLN,准确率95.0%,灵敏度100%,假阴性率0%;蓝染法检出率87.2%,成功检出SLN71个,平均检出1.8个SLN,准确率89.7%,灵敏度93.7%,假阴性率为6.3%;统计结果采用x2检验,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G联合亚甲蓝实施乳腺癌SLNB成功率高,假阴性率低,临床效果不亚于亚甲蓝,是实施SLNB的新方法.

  • 吲哚菁绿试验联合Child-Pugh分级评估老年肝细胞癌患者围术期肝功能储备的价值

    作者:周元;陈橼;尹必辉;周益龙;邵冰峰;张素青;张一心;陈冰燕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试验联合Child-Pugh分级联合评估老年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手术患者肝功能储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肝癌手术的患者104例,采用Child-Pugh分级和(或)联合吲哚氰绿15 min潴留率(ICG R15)评估老年患者肝功能储备,分析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和联合评估的价值.结果:ICG R15与Child-Pugh评分正相关(r=0.81,P<0.0001);经联合评分系统评估的患者术后恢复优于单独Child-Pugh分级患者.结论:ICG R15联合Child-Pugh评估老年肝癌患者肝功能储备的效果优于单用Child-Pugh分级.

  • 无创肝血流测定在麻醉监护中的应用

    作者:唐俊;杜美华;朱俊峰;周国霞;王介非

    目的:采用无创的脉搏色素浓度测定(DDG)技术研究麻醉期间肝脏血流和代谢变化.方法:利用DDG技术测定吲哚菁绿(ICG)的代谢速率,研究1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分类ASAⅠ~Ⅱ级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前后肝脏血流和排泄功能的变化.结果:麻醉诱导后ICG血浆清除率从(0.29±0.07)明显下降到(0.19±0.04)(P<0.01);5、10、15 min的滞留率相应有所增加;代谢半衰期从(2.50±0.61) min延长到(3.74±0.91) min(P<0.01).有效肝脏血流量和心脏指数均有所下降,分别从(1.41±0.40) L·min-1下降到(0.95±0.20) L·min-1(P<0.05)和从(4.07±1.08) L·min-1·m-2下降到(2.47±0.69) L·min-1·m-2(P<0.01).结论:麻醉能够减少肝脏血流,并降低ICG的排泄率.

  • 吲哚菁绿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

    作者:陶丹;严晨丽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方法 以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小肝癌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行肝切除术治疗者52例(肝切除术组),行RFA治疗者56例(RFA组).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资料,比较肝衰组和非肝衰组患者的Child-Pugh和ICG-R15.结果 肝切除术组和RFA组性别、年龄、BMI、AST、ALT、TBil、Alb、Child-Pugh和IC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切除术组肿瘤大径为(5.2±2.1)cm显著高于RFA组(2.3±2.0)cm(P<0.05).肝切除术组和RFA组分别有9例和6例发生肝功能衰竭.肝切除术组和RFA组肝功能衰竭患者Child-Pugh分值和ICG分别为(8.5±1.0)和(31.2±17.5)%、(8.6±1.1)和(38.5±13.5)%,均显著高于同组非肝功能衰竭患者(5.5±0.8)和(13.4±8.6)%、(5.7±0.6)和(14.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肝切除术组和RFA组中,肝功能衰竭患者与非肝衰患者ICG-R15分级和肝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切除术和RFA治疗小肝癌手术安全性相当,ICG试验对选择肝切除术还是RFA治疗的指导价值有限,但预测术后肝功能衰竭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作者:胡峰;王中峰;王伟;张洪;高普均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与4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MELD-Na、MESO、iMELD)之间的关系.方法 7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ICG清除试验检测15分钟滞留率(Rl5)和血浆清除率(K);同时计算患者MELD、MELD-Na、MESO和iMELD评分,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级及LSD检验,比较ICG R15、K值与MELD、MELD-Na、MESO和iMELD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升高,R15、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升高,K值降低.R15与MELD、MELD-Na、MESO、iMELD呈正相关(r=0.59、0.56、0.61、0.63,P<0.05),K值与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呈负相关(r=-0.55、-0.53、-0.58、-0.59,均P <0.05).结论 R15和K值与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关系密切;R15与4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相关性比K值显著,其中R15与iMELD相关性更加显著.

  •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

    作者:冯洪玲;李谦;王麟;于万有;袁桂玉;曹武奎;杨积明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和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统计患者确诊为肝功能衰竭24 h内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3个月时预后结果,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伦敦国王学院医院标准(KCH)值.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 本组患者39例生存,41例死亡,病死率为51.2%.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TBil分别为(288.0±109.1)和(340.7±108.2)μmol/L(t=2.172,P=0.033),Cr分别为(63.3±24.4)和(98.8±59.1) μmol/L(t ’=3.540,P=0.001),ICGR15分别为(48.1±10.2)%和(60.2±10.6)%(t=5.197,P=0.000),MELD评分分别为(20.6±4.4)和(26.9±7.1)分(t’=4.749,P=0.000),满足KCH标准的例数分别有6例(15.4%)和19例(46.3%)(x2=8.916,P=0.003).ICGR1s在不同类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3,P=0.264).ICGR15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289,P=0.009).将ICGR15和MELD评分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ICGR15-MELD模型:Logit(P) =0.105×ICGR15 +0.178×MELD-9.734.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其佳临界值为-0.3,相应的敏感度为85.40%,特异度为74.40%.而ICGR15、MELD评分和KCH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0.770和0.655.结论 ICGR15和MELD评分均能较好地预测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其预测能力优于KCH标准;ICGR15-MELD模型用于评价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穿支皮瓣微循环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喜雯婧;李科;冯少清;章一新

    目的 评价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皮瓣微循环检测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的15例皮瓣手术,术中对皮瓣进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将术中造影结果与术中传统主观评估结果进行比较;术后2周记录皮瓣成活情况,将之与术中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15例皮瓣造影发现7例皮瓣存在微循环问题,传统主观观察法仅发现2例存在微循环障碍.其中,3例皮瓣在处理后再次造影仍提示有局部循环障碍,术后这3例皮瓣均发生局部坏死,坏死区域与术中造影"暗区"基本相符.所有术中造影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检测皮瓣灌注情况的准确性高,对皮瓣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性高,可有效降低皮瓣术后局部坏死发生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胡学庆;包祺;姜方震;邵哲人;王建伟

    目的:探讨乳房重建术中判断组织血供的可视化方法。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在4例乳腺癌患者的乳房重建手术中,应用吲哚菁绿(ICG)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在血液灌注可视化的情况下对皮瓣进行修整。结果ICG造影结果与组织血供的临床判断一致,3例患者未出现皮瓣血运障碍,1例患者出现皮瓣部分血运障碍。结论 ICG血管造影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乳房切除术后乳房重建,有助于降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和严重性。

  • 新型前哨淋巴结示踪剂的制备及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丛斌斌;孙晓;宋现让;曹晓珊;刘雁冰;赵桐;田崇麟;于金明;王永胜

    背景与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是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的标准。准确定位前哨淋巴结对分期、预后及治疗至关重要。该研究将利妥昔单抗与荧光示踪剂吲哚菁绿偶联,制备新型前哨淋巴结示踪剂,确定佳偶联比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安全限度及定位性能进行研究。方法:直接偶联法制备新型前哨淋巴结吲哚菁绿-利妥昔单抗,双层析快速薄层层析-硅胶层析纸法测定标记率,非还原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双抗体夹心间接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新型示踪剂中单抗分子完整性和免疫活性,按中华药典要求检测新型示踪剂的安全限度及在小鼠体内前哨淋巴结的定位性能。结果:新型示踪剂中利妥昔单抗分子完整且保持了单抗的免疫活性,利妥昔单抗大分子上吲哚菁绿的标记率为100%,新型示踪剂为无菌、无致热原的溶液且局部注射不会产生危害。利妥昔单抗与吲哚菁绿质量比例为4∶1、6∶1偶联形成的新型示踪剂,前哨淋巴结显像效果佳。前哨淋巴结定位与核素法一致。结论:吲哚菁绿-利妥昔单抗偶联的新型前哨淋巴结示踪剂的制备工艺简单且无放射性危害,其中单抗的分子完整性和免疫活性无破坏,为无菌、无致热原、无急性毒性的示踪剂,能够用于前哨淋巴结显像。

  • 吲哚菁绿的合成

    作者:王钝;金文淑;秦恩伟;王硕冰;李鹏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1)是一种全合成的三羧花青系诊断试剂,又称靛青绿,1955年由美国柯达实验室研发,1956年Fox等首先将其应用于肝功能及循环功能检查,1970年以后广泛应用于眼科血管造影[1].

  • 吲哚菁绿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及其量效分析

    作者:叶欣;崔嵘嵘;周晓云;王铮元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吲哚菁绿(ICG)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皮下淋巴管及淋巴结的显影情况,寻找佳浓度以提高SLNB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339例,采用ICG和亚甲蓝双示踪法行SLNB.浓度为1.25 mg/mL的ICG原液,稀释至不同浓度,注射体积1 mL;亚甲蓝注射1 mL(10 mg/mL).记录注射不同浓度的ICG后,皮下淋巴管、淋巴结的显影情况及SLNB成功率.结果 ·ICG浓度对淋巴管及淋巴结显影率和终活检成功率有影响(P=0.001).在肿瘤位于乳房非外上象限(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及肿瘤位于外上象限未行切除活检(穿刺活检)组中,达到80% 的皮下淋巴管显影率的ICG浓度为0.723 mg/mL(95%CI为0.595~0.915 mg/mL).该浓度范围在这组患者中皮下淋巴结显影率为28% ~53%,SLNB成功率为88% ~92%;在肿瘤位于外上象限且已切除组中,皮下淋巴管和淋巴结显影率分别为50% ~69% 和20% ~42%,SLNB成功率为76% ~81%.2组的皮下淋巴管显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淋巴结显影及SLNB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P=0.232).结论 ·ICG荧光法+亚甲蓝染色法的双示踪法行SLNB简单易行且活检成功率高,ICG佳浓度为0.723 mg/mL,可提高淋巴管及淋巴结的显影率.

  • 吲哚菁绿术中脑血管造影的药物管理和护理

    作者:杨惠清;徐玲;马静;唐静静

    目的 总结吲哚菁绿绿术中荧光造影护理配合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吲哚菁绿术中荧光血管造影的护理.结果12例患者术中16次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经过顺利,护理措施正确,无不良反应.结论吲哚菁绿药物特殊,需专人管理.术前充分问诊过敏史,谨防发生药物过敏;术中及术后备齐急救器材和药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液颜色等参数,随时组织抢救.

  • 前哨淋巴结导航技术在早期胃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后腹腔镜处理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任玮;张松;王萌;管文贤;王雷

    目的 探讨腹腔镜前哨淋巴结(SLN)探查技术联合ESD技术对早期胃癌治疗的价值.方法 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9例早期胃癌患者入院后均行ESD,ESD术后2周内完成双镜联合SLN探查,首先在腹腔镜下探查病变周围腹腔内情况,然后胃镜下分别用纳米碳和吲哚菁绿(ICG)作为示踪剂在病变周边注射,腹腔镜下观察并切除出现染色的淋巴结(即SLN).结果 9例患者中5例应用ICG为示踪迹,发现SLN(2.75±1.50)枚,4例患者应用纳米碳为示踪迹,发现SLN(8.40±4.93)枚,ICG较纳米碳显影精确.纳米碳组的5例患者术后均发生如幽门梗阻、术后肠炎及胃瘫等并发症,而ICG组的4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ICG可以避免切除过多组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ICG作为早期胃癌的新型示踪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脑动脉瘤术中吲哚菁绿相关问题及麻醉管理

    作者:石少玲;王善秋

    背景 整合显微镜的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造影技术应运而生,因其价廉、操作简单、可重复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夹闭效果,但临床上也会有过敏、一过性SpO2下降、渗漏等相关问题,给麻醉医师围手术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目的 为ICG在动脉瘤术中应用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内容 综述ICG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术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其防止策略.趋向 ICG血管造影能够安全、有效地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将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

  • 脉搏染料光密度法用于术中直接血容量测定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戴勇;左云霞

    目的 研究脉搏染料光密度法(PDD)用于术中直接血容量(BV)测定的可行性.方法 38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在诱导完成后15 min、高容性血液稀释后、出血大于800ml且内固定安放位置合适估计手术不会再有较大出血和补充失血量后静脉注入吲哚菁绿(ICG),同时用PDD及分光光度计检测动脉血中ICG浓度法(ADD)测定BV,比较PDD与ADD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分析影响PDD测定准确性的因素.结果 两种方法所测BV的直线相关系数为0.918(P<0.01),BV的差值的均值-204 ml,95%CI为(-1124~716)ml.影响PDD的主要因素为ICG的清除率和平均转运时间.结论 PDD可用于肝功能正常、心肺功能正常、ASA Ⅰ或Ⅱ级的患者术中直接BV的测定.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术中对穿通支血管保护的应用

    作者:程敬民;顾建文;匡永勤;姜金利;许百男;黄海东;马原;赵凯;贺伟旗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对穿通支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26例颅内动脉瘤术中暴露动脉瘤及夹闭动脉瘤后进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穿通支血管在夹闭前后的分布及显影情况,据此调整动脉瘤夹及评价手术满意与否.结果 术中共进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48次,3例各造影3次,夹闭后造影发现有穿通支被阻断,术中及时变换动脉瘤夹位置.术后全部复查头颅CT,没有出现穿通支血管损伤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或功能障碍.结论 对穿通支血管的走行、分布、供应范围的深入理解及术中有效保护的同时,辅以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能够直观、即时、快速的判断穿通支血管是否通畅,有效保护穿通支血管,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 动脉瘤夹闭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翔;楼美清;陈先震;沈照立

    目的 探讨动脉瘤夹闭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CG)对手术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动脉瘤夹闭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及无造影辅助的共40例脑动脉瘤病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预后情况以及术中造影对手术策略的影响.结果 20例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的患者术后GOS分级显著高于非造影组,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后者,同时对部分动脉瘤夹闭的术中策略调整起到了积极影响.结论 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具有实时、精细、可重复、安全性高等特点,是提高动脉瘤夹闭术成功率及改善手术效果的有效方法.

  •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景霖

    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仍是当前要面临的问题,在术前影像学检查技术不断改进的今天,对癌症患者早期诊断非常有意义.然而,对于区分恶性和正常组织的类型,视诊和触诊并不完全准确.在某些情况下,超声、X射线透视成像被用来发现隐匿性肿瘤,但这些方式缺乏使用靶向造影剂实时确定肿瘤部位、大小、数目等作用.吲哚菁绿(ICG)作为七甲川菁染料的一类重要的生物分子,在临床上有很广泛的应用,它填补了术前影像学和术中实时成像的不足.术中使用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技术对肿瘤进行识别、边缘界定和术中导航.在这篇综述中,作者简要介绍了CT对癌症诊断的作用及其不足,引出ICG临床应用、限制性以及可以进行的后续研究方案.

  • 内镜保胆取石术胆囊造瘘管拔除后胆漏16例分析

    作者:张诚;杨玉龙;张洪威;林美举;史力军;李婧伊

    目的 探讨内镜保胆取石术留置胆囊造痿管拔除后胆汁经瘘道持续性外漏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科行内镜保胆取石术留置胆囊造瘘管拔除后胆汁经瘘道持续性外漏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瘘道胆道造影和(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发现胆囊分隔2例、细长胆囊颈管8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腺瘤1例、十二指肠乳头炎2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2例、胆胰合流异常1例.采取痿道八字缝合15例,瘘道愈合6例(胆囊分隔1例、细长胆囊颈管5例);9例瘘道未愈合者采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其中8例瘘道顺利愈合,1周后拔除引流管,1例胆囊分隔行鼻胆管引流术后仍有胆汁外漏,采取开腹部分胆囊切除治疗;1例胆总管结石未行八字缝合,直接采取十二指肠镜取石,术中发现同时存在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取出结石后放置胆道覆膜可回收金属支架及鼻胆引流管,瘘道顺利愈合,1周后拔除引流管.随访1个月-3年,胆囊结石复发2例(胆囊分隔1例、细长胆囊颈管1例),分别采取部分胆囊切除及胆囊肝总管成型手术治疗.结论 胆囊分隔、胆囊颈管细长、壶腹周围疾病是导致内镜保胆取石术留置胆囊造瘘管拔除后胆汁经瘘道持续性外漏的主要原因,瘘道八字缝合和内镜鼻胆管引流胆汁是治疗胆囊造瘘管拔除后胆汁经瘘道持续性外漏的重要方法.

  • 血清胆红素与吲哚菁绿清除试验相关性研究

    作者:庄波;金如燕;许龙堂;厉学民;俞世安;龚道军

    目的 探讨血清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吲哚菁绿排泄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通过对61例黄疸患者进行吲哚菁绿清除试验,收集黄疸患者的各项资料,运用偏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以15 min吲哚菁绿滞留率(ICGR15)、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为变量,探讨其间的相关性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 控制变量IBIL时,ICGR15与DBIL相关系数为0.362(P< 0.01),ICGR15与DBIL呈正相关;当控制变量DBIL时,ICGR15与IBIL不相关(P> 0.05).结论 ICGR15可随血清胆红素增加而升高,尤其当DBIL升高时.如何用ICGR15准确评价肝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216 条记录 5/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