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产儿深部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定量研究及应用

    作者:崔曙东;管亚飞;祁鸣;缪晓林;贾振宇;洪讯宁;胡毓华

    目的 探究早产儿深部脑白质表观弥散系数(ADC)及分数各向异性值(FA)的正常值及其应用.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病区收集55例早产儿、15例足月儿,分3组:纠正胎龄(CA) <37周组,13例;CA足月组,42例;足月儿组,15例.分别在CA< 37周、CA足月及新生儿期进行MRI扫描,采集胼胝体膝部、压部及左右内囊前后肢的ADC及FA值.结果 1.ADC值:在胼胝体及内囊各区域,CA< 37周组ADC值高于CA足月组及足月儿组.在膝部、压部、右侧内囊前、后肢及左侧内囊前、后肢,3组ADC值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59、5.775、21.948、19.462、30.586、15.452,P均<0.01).CA< 37周组与CA足月组同区域比较,除胼胝体外,其他区域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 37周组与足月儿组同区域比较,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FA值:在胼胝体及内囊各区域,CA< 37周组FA值低于CA足月组及足月儿组.在膝部、压部、右侧内囊前、后肢及左侧内囊前、后肢,3组FA值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835、7.500、4.811、11.430、8.674、12.666,P均<0.01).CA足月组及足月儿组FA值与CA< 37周组相同部位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胼胝体膝部,CA足月组FA值与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步获得不同CA早产儿深部白质各区域FA及ADC的参考值;随胎龄的增加,早产儿脑白质FA值增加,ADC值则减少;早产儿髓鞘形成在大多部位可赶上足月儿;早产儿深部白质的FA及ADC值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表观弥散系数在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

    作者:黄小玲;肖昕;李思涛;叶庭妤;郝虎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35例足月HIE患儿(男24例,女11例;轻度26例,中重度9例)在出生1~11 d行常规DWI检查,在DWI上测其顶叶、额叶、枕叶、颞叶的ADC值,对HIE轻度组及中重度组的ADC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析因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检测时间段脑叶的ADC值信号表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中重度组HIE患儿双侧顶叶ADC值低于轻度组HIE患儿,有显著性差异(P=0.004);额叶、枕叶、颞叶等脑叶的ADC值,中重度组HIE患儿有低于轻度组HIE患儿的趋势,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a>0.05).轻度组HIE患儿各脑叶ADC值不因检测日龄不同而变化(P>0.05);在中重度HIE患儿,日龄3~5 d患儿各脑叶ADC值明显低于日龄1~2 d和>5 d患儿,均有统计学差异(Pa<0.05).结论 HIE的病情程度与各脑叶的ADC值具有相关性,即病情越重,ADC值越低;出生3~5 d行MRI检查是了解HIE患儿脑水肿的较好时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值在儿童后颅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岚;张勇;王怀立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儿童后颅窝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儿童后颅窝肿瘤,其中髓母细胞瘤24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2例,室管膜瘤9例.所有患儿术前行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增强和DWI检查.测量不同肿瘤的小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3种肿瘤鉴别诊断的阈值及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髓母细胞瘤的小ADC值低,为(0.482±0.290)×10-3 mm2/s;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小ADC值高,为(1.592±0.320)×10-3 mm2/s;室管膜瘤的小ADC值介于二者之间,为(0.826±0.390)×10-3 mm2/s.3组间肿瘤的小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415,P=0.000).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鉴别阈值为0.672×10-3 mm2/s,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100.0%,诊断准确率为97.8%;室管膜瘤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鉴别阈值为1.058×10-3 mm2/s,敏感度为95.7%,特异度为97.9%,诊断准确率为94.7%.结论 小ADC值在儿童后颅窝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MRI检查有效的补充手段.

  • 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弥散加权像变化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

    作者:程英;刘国瑞;关计添;郭岳霖;吴仁华

    目的探讨早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弥散加权像(DWI)变化和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演变规律.方法 3日龄新生猪1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用1.5T磁共振仪行DWI和T2WI检查;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测量病灶中心区和周边区ADC值;应用SP法计数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结果缺氧缺血组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体征.缺氧缺血后3 h DWI有高信号,ADC图有低信号.各组中心区与周边区ADC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氧缺血后3 h出现HSP70阳性细胞,6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各组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计数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DWI结合ADC值可以敏感而准确地显示HIE病灶;HSP70表达提示早期HIE病灶周边区有可逆的脑组织区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脑内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苗炜宇;张岚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对鉴别脑内原发性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淋巴瘤及30例高级别胶质瘤的MRI常规表现、DWI表现,并分别计算ADC值.结果 淋巴瘤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与脑灰质相近,增强扫描病灶多呈显著均匀强化.高级别胶质瘤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内多有不同程度出血、囊变及坏死,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多呈显著不均匀强化.淋巴瘤组ADC值(0.76±0.14)×10-3 mm2/s]明显低于高级别胶质瘤组[(1.09±0.1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组的对侧脑白质ADC值与高级别胶质瘤组的对侧脑白质ADC值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及ADC值可作为常规MRI检查的有效补充工具,对鉴别脑内原发性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小脑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路开民;张岚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对小脑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肿瘤的MR1常规表现、DWI表现,并计算其ADC值.结果 肿瘤位于小脑蚓部及四脑室区19例,位于小脑半球11例.20例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表现为不规则团块.T1WI均表现为低或等信号影,T2WI均表现为稍高信号;DWI呈混杂高信号,ADC值为(0.584~2.369)×10-3 mm2/s.3种常见肿瘤的平均小ADC值分别为髓母细胞瘤(0.512±0.132)×10-2mm2/s,星形细胞瘤(1.657±0.795)×10-3 mm2/s,室管膜瘤(0.793±0.036)×10-3mm2/s.ANOVA分析,F=52.13,P<0.05;两两比较,P均<0.05.30例小脑肿瘤实质与正常脑白质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及ADC值可作为常规MRI检查的有效补充工具,对小脑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3.0TMRI弥散张量成像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李婧

    目的:评价3.0T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肿瘤 WHO 分级与肿瘤实体感兴趣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各项异性参数(FA)值。结果WHO 分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47例、22例、16例;WHO 分级Ⅱ级 ADC 值高于Ⅲ级或Ⅳ级(P 均<0.05),Ⅲ级 ADC 值高于Ⅳ级(P <0.05);WHO 分级Ⅱ级 FA 值低于Ⅳ级(P <0.05),但Ⅱ级与Ⅲ级之间的 FA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0T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分级上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术前治疗方案优化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

  •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薛文俊;潘廷甫

    目的探讨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常规T1WI、T2WI及FLAIR、DWI扫描,比较病灶显示率、范围、边界及对比度,计算病灶的ADC值.结果 (1)DWI对病灶的显示率、范围及清晰度均优于常规T1WI、T2WI和FLAIR.(2)DWI的b值越高,弥散效果越好,显示病灶越清晰;同时,弥散全方向比单方向显示病灶更清晰.(3)所有病灶的ADC值均下降.结论 DWI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病变的敏感性高,可及时、准确、可靠地作出诊断.

  • 表观弥散系数及脑血流量值在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卢明聪;符大勇;孟云;周建国;马先军;刘晓丽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脑血流量(CBF)值在大面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H T)预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研究2016-01—2018-06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60例急性期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T组35例,无HT组25例),采用GE 3.0T MRI进行常规序列和3D-PCASL检查,通过软件处理后获取梗死核心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和CBF伪彩图,分析HT与梗死核心区ADC值的相关性,同时依据CBF伪彩图提示梗死核心区是否出现点状或条片状高灌注信号分为高灌注组和低灌注组,评估梗死核心区不同灌注状态及CBF值与H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患者60例,其中HT患者35例,HT转化组平均ADC值为(0.49±0.18)×10-3 mm2/s,低于无HT组,梗死区高灌注组平均CBF值大于低灌注组,高灌注组HT发生率为80.76%,高灌注组出血转化率明显高于低灌注组.结论 急性期大面积梗死区ADC值、梗死区高灌注是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与HT发生显著相关,对于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 平均小 ADC值在儿童髓母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颜良;张勇;程敬亮;卜春晓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WI)在儿童髓母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儿童幕下肿瘤行常规磁共振成像( MRI)增强检查和DWI检查,测量肿瘤实质小表观弥散系数( ADC)。结果:髓母细胞瘤38例,平均小ADC值为(0.51±0.11)×10-3 mm2/s;星形细胞瘤(Ⅰ~Ⅱ级)17例,平均小ADC值为(1.59±0.51)×10-3 mm2/s;室管膜瘤16例,平均小ADC值为(0.86±0.22)×10-3 mm2/s。三种肿瘤的平均小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小ADC值诊断髓母细胞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4±0.011。平均小ADC值以0.626×10-3 mm2/s为阈值,与病理结果对照,诊断髓母细胞瘤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97.0%,准确率为94.7%,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87。结论:常规MR检查联合DWI及ADC值测定对术前诊断儿童髓母细胞瘤有明显的优势。

  • 表观弥散系数与动态增强MRI在鉴别诊断老年乳腺癌中的价值

    作者:单连峰

    目的 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与动态增强MRI(DCE-MRI)在鉴别诊断老年乳腺癌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疑似乳腺病变需进一步确诊的患者56例,术前对其进行双侧乳腺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动态增强MRI形态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观弥散系数对老年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DCE-MRI形态学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3.68%、93.75%、82.86%,与手术或病理诊断比较Kappa=0.663;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9.47%、68.75%和80.00%,与手术或病理诊断比较Kappa =0.597;当b值取1 000 s/mm2时,以ADC=1.222×10 4 mm2/s作为ADC诊断乳腺病变的阀值,ADC值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4.74%、81.25%、88.57%,与手术或病理诊断比较Kappa =0.773.结论 DCE-MRI形态学和ADC值诊断乳腺病变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高度一致,其中ADC值诊断乳腺病变的价值略高于DCE-MRI形态学.

  • 水通道蛋白参与电针改善退变椎间盘水弥散能力的机制

    作者:王靖文;邹璟;黄国付

    目的 研究水通道蛋白参与电针对退变椎间盘影响的机制,探讨水运道蛋白(AQPs)与椎闯盘水弥散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模型组、电针组、电针加阻断剂组.除正常组、假模型组外,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达到造模周期后第1,28天每组各取5只,行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矢状位(T2加权)平扫,测椎间盘表观弥散系数(ADC)和部分各项异性分数(FA),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QPs表达.结果 退变椎间盘ADC、FA值明显降低,电针治疗28d后升高(P<0.05),AQPs阻断剂可翻转电针的作用(P<0.05).免疫荧光提示正常组、假模型组的荧光蛋白多,模型组较正常组减少.电针组较模型组增多,加入AQPs阻断剂后减少.FA值与AQP1、AQP3相比,ADC值与AQP1、AQP3相比,均呈正相关的直线关系(P<0.05).结论 电针治疗可促进AQPs表达,改善退变椎间盘水弥散能力.

  • 前列腺癌诊断中核磁弥散成像及ADC值的应用价值

    作者:雷鹏;姜有涛;汪清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撒系数(ADC)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95例行DWI检查后经穿刺活检或外科手术证实为前列腺癌或BP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别对不同b值下前列腺癌与BPH组织ADC值进行比较,并分析前列腺癌ADC值与肿瘤Gleason评分、ADC值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5例患者中,b为600 s/mm2时,前列腺癌与BPH患者中央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1±0.35)×10-3 mm2/s和(1.55±0.17)×10-3mm2/s,外周带平均ADC值为(1.20±0.38)×10-3mm2/s和(1.42±0.23)×10-3mm2/s;b为1 000s/mm2时,前列腺癌与BPH患者中央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2±0.36)×10-3mm2/s和(1.39±0.16)×10-3mm2/s,外周带平均ADC值为(1.04±0.35)×10-3mm2/s和(1.25±0.19)×10-3mm2/s.当b为1 000 s/mm2时,前列腺癌ADC值与其Gleason评分有相关性,为负相关(r=-0.346,P=0.025);还与血清PSA水平有相关性,为负相关(r=-0.315,P=0.026).结论:ADC值是区别患者前列腺癌和BPH的重要指标,并且可以预测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性.

  • 磁共振T2弛豫时间和表观弥散系数对孤肾猪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病理过程的监测

    作者:徐述雄;储铸钢;王元林;曹颖;赵朝祥;徐元高;石华;孙兆林;夏术阶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 T2弛豫时间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无创性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2头猪按照是否接受肾动脉主干阻断(MRAC)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Control组)和MRAC组,每组6头.麻醉后切除右肾,制造孤肾模型.再取左侧与腰骶肌平行切口,Control组仅分离而不夹闭左侧肾动脉主干,MRAC组夹闭左侧肾动脉主干,60 min后去除血管夹.于术前及术后1、7、28、90 d进行MRI扫描,检测T2弛豫时间和ADC值;术后第1、90天每组处死3头猪,取左肾行病理观察.结果 Control组术后各时间点左肾T2弛豫时间和ADC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C术后第1、7、28天,MRAC组T2弛豫时间分别为(45.83 ±2.06)、(52.33 ±2.37)和(40.87±1.79) ms,均显著性高于Control组的(36.13±1.86)、(36.30±1.86)和(35.30±1.82) ms(P< 0.05);MRAC组ADC值分别为(2.34 ±0.07)×10-3、(2.07±0.09) ×10-3和(2.40±0.08)×10-3 mm2/s,均显著性低于Control组的(2.59±0.05)×10-3、(2.67±0.06) ×10-3和(2.58 ±0.07)×10-3 mm2/s(P <0.05).术后第90天,两组间T2弛豫时间和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术后第1、90天左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均未见异常;MRAC组术后第1天左肾广泛性肾小管水样变性,第90天左肾少数肾小管轻度水样变性,肾小球均未见特殊改变,肾间质均未见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T2弛豫时间和ADC可以无创性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病理过程的变化,有临床推广价值.

  • 特发性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型癫(癎)1H-MRS与DWI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怡;黎海涛;史树贵

    目的:分析丘脑、岛叶、基底核区的代谢物和水分子弥散异常在特发性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型癫(癎)(PGTC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PGTCS患者(PGTCS组)进行发作间期的MRS采集,半定量分析丘脑、岛叶、基底核区的NAA、Cho、Cr;用NHS3量表对病情程度进行量化评分,计算NAA/Cr值、NAA/(Cho+Cr)值与癫(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行DWI检查,观测相应兴趣部位的ADC值的变化;设对照组30例与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GTCS组双侧丘脑NAA/Cr值、NAA/(Cr+Cho) 值均明显降低(P<0.05),而双侧基底核区、岛叶NAA/Cr值、NAA/(Cr+Cho) 值无明显变化;PGTCS组双侧丘脑NAA/Cr值、NAA/(Cr+Cho)值与NHS3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GTCS组双侧丘脑、岛叶、基底核区AD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TCS患者丘脑存在神经元丧失及胶质细胞增生,提示丘脑可能为发作间期癫(癎)形成的相关脑区,或是长期癫(癎)发作的脑损伤区;1H-MRS能较准确地反映PGTCS患者发作造成的脑损伤;DWI能敏感地反映PGTCS癫(癎)发作间期存在水分子弥散增加的病理生理改变.

  • ADC直方图鉴别脑转移瘤病理性质的价值

    作者:熊飞;王叶;王翅鹏;黄文才;谭惠斌;程少容;姚顺;曹成龙

    目的 探讨ADC直方图在腺癌脑转移瘤和鳞癌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8例脑转移瘤(腺癌31例,鳞癌17例)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绘制整个肿瘤的ADC直方图,并计算出小ADC值(ADCmin)、大ADC值(ADCmax)、平均ADC值(ADCmean)、第5百分位数(ADC_5th)、第25百分位数(ADC_25th)、中位数(ADC_50th)、第75百分位数(ADC_75th)、第95百分位数(ADC_95th).结果 腺癌脑转移瘤ADCmin、ADCmean、ADCmax均明显高于鳞癌脑转移瘤(P<0.05),但是两种性质脑转移瘤ADC_5th、ADC_25th、ADC_50th、ADC_75th、ADC_95th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以ADCmin=0.600×10-3 mm2/s为阈值鉴别腺癌脑转移瘤和鳞癌脑转移瘤时,诊断效能佳,ROC曲线下面积大,为0.700,诊断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74.2%.结论 ADC直方图可以提供肿瘤的整体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腺癌脑转移瘤与鳞癌脑转移瘤.

  •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及多体素磁共振波谱与脑胶质瘤增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治国;秦尚振;龚杰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所示代谢物比值与不同级别胶质瘤增殖活性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9月术前行DWI及多体素1H-MRS检查、术后病理学结果为脑胶质瘤病人40例,按照WHO标准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Ⅰ~Ⅱ级)与高级别胶质瘤组(Ⅲ~Ⅳ级)各20例;对比分析胶质瘤实质部位主要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比值(NAA/Cr、Cho/Cr、NAA/Cho)及,ADC值、相对ADC(rADC)值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的变化及其与在相应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组Ki-67表达水平、Cho/Cr比值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0.01)而其ADC值、rADC值、NAA/Cr比值和NAA/Cho比值则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Cho/Cr值与Ki-67标,记指数呈正相关(r=0.849,P<0.01);而NAA/Cho与NAA/Cr比值、ADC和rADC值均与Ki-67标记指数呈负相关(r分别为-0.944、-0.919、-0.935和-0.938,P<0.01).结论 多体素1H-MRS及DWI检查均能有效反应脑胶质瘤的增殖活性,其中瘤体的NAA/Cho比值的诊断价值高,其联合瘤体的rADC值筛检可大幅提升MR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诊断敏感性.

  • 胶质瘤的弥散图像与微观病理状态的关系的研究

    作者:杨玲;胡春洪;郭亮;付引弟;沈海林;陈剑华;丁乙

    目的探讨胶质瘤表观弥散系数(ADC)与病理微观状态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27例胶质瘤分为低级别、渐变型和胶质母细胞瘤3组,测量肿瘤固体部分的ADC值,分析不同级别胶质瘤的ADC值的差异性.其中11例行病理分析,比较与细胞构成和核质比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胶质瘤(1.80±0.33)相对ADC值较渐变型(1.53±0.22)和胶质母细胞瘤(1.19±0.23)高.绝对ADC与细胞构成(r=-0.70,P<0.01)和核质比(r=-0.77,P<0.01)成负相关,与核质比的相关性较细胞构成高.结论弥散图像中胶质瘤的ADC可预测肿瘤的级别,并可反映胶质瘤的病理状态,提供常规MRI所没有的参数,提高了对胶质瘤的诊断水准.

  • 肺癌MR表观弥散系数及佳b值的初步研究

    作者:贺伟;徐金萍;谢汝明;周新华;吕岩;宁锋钢

    目的 研究肺癌MR表观扩散系数(ADC)的特点,比较不同类型肺癌的ADC值差异,并探讨佳b值的选择.方法 经临床、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肺癌,行MRI常规T1WI、T2 WI和DWI扫描(b值为0、500、800、1000 s/mm2);对DWI序列上显示高信号的病灶分别测量并比较不同b值的ADC值,用方差分析比较其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b值下ADC值对不同类型肺癌的鉴别诊断效能,选择出佳b值;在佳b值下分别对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组,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组,各种不同类型的肺癌组的ADC值进行比较计算,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42例肺癌显示高信号,2例腺癌未显示高信号.三种不同b值组的平均ADC值均随b值增加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06,P=0.000),但b值为800和1000 s/mm2时两者未见显著差异(P =0.164,P>0.05);8组不同类型肺癌的ROC曲线分析显示,三组不同b值下的ADC值比较均有诊断意义(曲线下面积均<0.5),但其中7组以b取800 s/mm2时诊断效能高,故认为b取800 s/mm2时为佳;小细胞肺癌、类癌的ADC值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 =0.046,P<0.05;P =0.073;P<0.1),腺癌的ADC值明显低于类癌(P=0.042,P<0.05),腺癌的ADC值明显低于小细胞肺癌(P =0.020,P<0.05),鳞癌与类癌略有差异(P =0.103),其他各种类型ADC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800 s/mm2为佳b值,ADC值对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有一定意义.

  • 多b值DWI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骆众星;郭宁;谢斯栋

    目的 探讨1.5 T MR上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定量指标在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PBH)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寻求合适的诊断阈值.方法 行前列腺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40例患者,按照前列腺6分区法在各区取ROI测量相应部位的表现扩散系数(ADC)值,根据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的结果,将病变归入相应的分区.对前列腺癌区、增生区所得的各样本参数值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各区之间参数有无统计学差异,将ADC数据绘制成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和佳临界值,得出相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40例患者240个分区均得到病理证实,前列腺癌区的ADC值为(0.690±0.147)×10-3 mm2/s,增生区为(1.420±0.251)×10-3mm2/s,前列腺癌区与增生区ADC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当ADC诊断界值取0.935×10-3mm2/s时,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9%、95.8%、98.3%.结论 多b值DWI技术可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进行定量鉴别诊断.

420 条记录 15/21 页 « 12...1213141516171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