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云忠明;姜东妮

    目的 探究俯卧位通气(PPV)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VA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患儿仰卧位通气治疗,研究组患儿采用PP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PaO2、PaO2/FiO2、PaO2/PA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aDO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RR、PaCO2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天,两组患儿PCT水平、CPIS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研究组患儿PCT水平及CPI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PCT水平、CP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PPV治疗新生儿VAP,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氧合情况,减轻患儿的感染程度,治疗效果更佳,可进行推广使用.

  • 俯卧位通气对胸部外伤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华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胸部外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44例胸部外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俯卧位通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力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28d病死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俯卧位通气6h后,治疗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较观察组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的28d病死率等指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有效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降低死亡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俯卧位通气加肺复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

    作者:展秀梅

    目的:探讨在临床上采取俯卧位通气(PP)加肺复张(RM)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针对ARDS患者采取PP治疗加RM联合治疗2次,治疗间隔4小时。对于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采取24小时之后的再次PP治疗,持续6小时。并在治疗的前后各2小时节点联合RM治疗。记录患者在3次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和氧合指标。并采取统计学方法比较差异。结果:42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后 PaO2、 PaCO2、PaO2/Fi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治疗后患者PaO2均得到显著性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2次治疗之后,PaCO2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PaO2/FiO2为第1次和第2次治疗前后的差距大,和其他几次治疗的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取PP联合RM治疗ARDS,可缓解患者的低氧和缺氧症状,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高碳酸血症的纠正,值得大力推广。

  • 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在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郑有光;朱平;姚爱琴;李海燕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在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ARDS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进行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对照组进行常规体位(仰卧位)机械通气和人工叩击排痰,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的排痰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37例,成功率74%,改为有创通气6例,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治疗成功29例,成功率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在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氧合及循环的影响

    作者:陈畅泉;陈华尧;吴同启

    目的 通过监测ARDS患者仰卧位与俯卧位通气(PPV)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俯卧位通气时AKDS患者氧合及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22例机械通气ARDS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组(A组10例)和俯卧位组(B组12例),分别监测机械通气0.5h、2h、4h、6h的HR、MAP、CVP、Spo2、PaO2、PaO2/FiO2的变化.结果 B组在俯卧位通气后的PaO2、PaO2/FiO2、SPO2值改善较A组明显,且同时段B组氧合改善均较A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俯卧位通气6h时氧合改善明显(P<0.01);血流动力学变化(HR、MAP、CVP)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PV较仰卧位通气能明显改善早期ARDS患者的氧合,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 俯卧位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的影响

    作者:於江泉;郑瑞强;林华;卢年芳;陈齐红;邵俊;王海霞;殷静静;吴晓燕

    目的 评价俯卧位通气(PPV)联合NO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应用佳PEEP后仍需较高的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60%)的21例ARDS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进行对照研究.A组采取单纯NO吸入4h;B组采取俯卧位通气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C组采取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并继续吸入NO.分别测三组患者治疗干预前、2h及4h氧合指数.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治疗干预前比较,三组患者2h后氧合指数均较前改善,但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h后A组和B组氧合指数跟治疗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氧合指数仍保持改善(P<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改善严重ARDS患者氧合,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不但可以改善氧合,而且恢复仰卧位后能有效的维持氧合,因此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的方法在改善氧合的同时能减少俯卧位通气时间.

  • 俯卧位通气临床实施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彦苓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目前治疗的重点是以纠正低氧血症为目标的呼吸支持,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和防止肺部病变的进一步恶化.对ARDS患者施行俯卧位(prone position,PP)通气能有效地改善其氧合状况,而不至于产生明显的副作用,认为是治疗ARDS的一种简单有效的辅助方法.但有关实施的佳频率、持续时间和佳体位尚不清楚,目前尚无每日俯卧位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的统一标准.每个ICU应形成一草案关于为行俯卧位的患者摆放以及重新摆放佳体位.多种训练途径应用于形成这一草案,要考虑到医疗、护理以及物理治疗方面的标准.

  • 俯卧位通气治疗ARDS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岳伟岗;张彩云;张志刚;杨丽平;张莹;蒋由飞;袁鹏;尹瑞元;冯鑫;田金徽

    目的:评价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影响的相关研究,纳入文献的质量由两名经过专业循证医学培训的学生完成,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纳入患者数2359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死率效应值[OR=0.60,95%CI(0.40,0.90),P=0.01],合并效应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意外脱管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气胸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可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且不增加意外脱管率,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胸发生率及ICU住院时间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

  • 俯卧位通气改善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临床实施及护理对策

    作者:李杰红;申艳玲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ARDS患者5例,采用俯卧位通气,分别在通气前、通气后2h、通气后4h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对三次血气的SaO2、PaO2、PaCO2、PH、PaO2/FiO2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三次血气SaO2、PaO2、PaCO2、PaO2/FiO2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H值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要安全有效地转换患者体位,妥善固定管道,防范各种并发症,保证俯卧位通气的有效实施。

  • 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

    作者:穆根华;邓义军;卢仲谦;李兴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15例ARDS患者,在镇静、不保留自主呼吸情况下持续俯卧位通气2h.观察初始仰卧位、俯卧位1、2h及恢复仰卧位1、2h的氧分压(oxygenpartialpressure,PaO2)、二氧化碳分压(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氧合指数(oxygenationindex,PaO2/FiO2)、呼吸系统阻力(resistance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Rrs)、肺阻力(resistance of the lung,Rlung)、胸壁阻力(resistance of the chest wall,Rcw)、静态顺应性(static compliance,Cstat)、胸壁顺应性(compliance of the chest wall,Ccw)、肺部顺应性(compliance of the lung,Clung)、吸气末跨肺压(end-inspiratory transpulmonary pressure,Ptp-i)、呼气末跨肺压(end-expiratory transpulmonary pressure,Ptp-e)、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s,CVP)、心指数(cardiac index,CI).结果 与初始仰卧位比较,俯卧位通气能显著提高PaO2、PaO2/FiO2,而且复转为仰位后2h仍维持高于初始仰卧位时的水平.俯卧位后,Rrs、Rlung、Rcw无明显变化;在俯卧位1h,Ccw显著下降;在俯卧位2h时Clung显著改善;在仰卧位1h时Cstat升高;在俯卧位2h,Ptp-i、Ptp-e均升高.此外,俯卧位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以通过提高跨肺压,改善肺顺应性等呼吸力学变化进而改善氧合,同时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半卧位及俯卧位通气时血流动力学和肺顺应性的变化

    作者:杨秀洁;卜会驹;林小茂;温海洋;陈亮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半卧位改俯卧位通气时对血流动力学和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在半卧位时,俯卧位通气1 h后,通气2 h后,结束俯卧位通气后1 h分别采集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阻力(Paw),氧合指数,心排血量(CO),胸液成分(TFC),心肌加速度指数(ACI),外周血管阻力(SVR)等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俯卧位通气后患者氧合指数较半卧位明显上升,肺静态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上升(P<0.05),心排血量下降,胸液成分指数和外周血管阻力增加(P<0.05),心肌加速度指数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半卧位通气并短暂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改善肺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状况.

  • 1例H7N9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循证护理

    作者:陈晓洁;林灵芝;张艳卿

    目的 应用循证护理作用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从而探讨出人感染H7N9规范的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16年5月16 日-6月21日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H7N9禽流感患者进行评估,根据PICO原则,提出临床问题,按照Haynes的循证实践证据“5 s”模型,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咨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1期)、PubMed(2000年1月-2015年12月),依次检索有关H7N9患者俯卧位通气的相关依据,查找临床证据,制定并实施护理方案.结果 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俯卧位通气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通过治疗及护理,成功转科,痊愈出院.结论 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策略,实施科学而有针对性的循证护理,能减少俯卧位通气治疗中并发症的产生,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 1例溺水患者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应用俯卧位通气的护理

    作者:丁叶祯

    目的 报道1例溺水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的相关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悉心护理,本例患者得到成功救治.结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及早进行机械通气并辅以俯卧位通气.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

    作者:乐丹

    目的 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儿采用俯卧位通气(PPV)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8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0例患几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0例,分别采用仰卧位通气治疗和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果 在氧合功能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呼吸频率(RR)变化方面,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时,实验组患儿的PCT下降程度、简易CP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选择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能对氧合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对感染严重程度进行及时改善.

  • 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李玉峰;王燕;蔡春连;岳萌;张亚静;崔楚云;金昌德

    目的 系统评价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和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俯卧位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随机交叉试验.对所得文献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查,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共纳入10项研究,7项随机对照试验和3项随机交叉试验,包括500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俯卧位通气组的SaO2[MD =2.41,95% CI (0.87,3.95),P=0.002]、PaO2 [MD=5.20,95% CI(3.04,7.36),P<0.001]、PaO2/FiO2[MD =24.40,95% CI(8.35,40.44),P=0.003]、气胸发生率[RR=0.10,95%CI(0.01,0.76),P=0.03]、颅内出血发生率[RR =0.41,95%CI(0.20,0.83),P=0.01]和机械通气时间[MD=-23.22,95%CI(-38.30,-8.14),P=0.003]与仰卧位通气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RR=0.72,95%CI(0.48,1.09),P=0.12]与仰卧位通气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俯卧位通气能够有效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SaO2、PaO2和PaO2/FiO2,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胸和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而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则无明显作用.由于本研究评价指标间存在异质性,且各评价指标纳入的符合标准的研究也不足.因此,需要更多临床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评价俯卧位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 俯卧位通气对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大鼠的影响

    作者:杨茂宪;施云超;朱建刚;沈鹏;王海波;宋先斌;许鹏程;赵文静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LI组、ALI仰卧位通气组(ALIS组)及ALI俯卧位通气组(ALIP组),每组各8只.通过气管内滴注LPS 6 mg/kg建立ALI动物模型,24 h后ALIS组及ALIP组分别实施仰卧位或俯卧位通气4 h.之后观察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组织湿/干重比(W/D);比较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LI组、ALIS组和ALIP组PaO2明显降低(F=57.369,P<0.001),ALI组、ALIS组PaCO2均明显升高(F=8.448,P<0.001),ALI组、ALIS组和ALIP组肺W/D及血清中TNF-α、IL-6均明显升高(F=13.609、6.443、23.849,P=0.001、0.017、<0.001);与ALI组比较,ALIS组和ALIP组PaO2明显升高,PaCO2、肺W/D比值、血清中TNF-α、IL-6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ALIS组相比,ALIP组PaO2升高[(83±6)mmHg vs.(71±5)mmHg,P<0.05],PaCO2降低[(50±7)mmHg vs.(58±6)mmHg,P<0.05],肺组织W/D比值降低[(4.65±0.56)vs.(4.82±0.41),P<0.05]及TNF-α、IL-6在血清中的水平均降低[(293±68)ng/L vs.(366±44)ng/L;(358±39)ng/L vs.(440±38)ng/L,P均<0.05].同时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显示,与ALIS组相比,ALIP组腹侧过度膨胀区域减少(F=63.423,P<0.001),正常通气区域增加(F=73.229,P<0.001);ALIP组背侧塌陷区域减少(F=68.586,P<0.001),正常通气区域及过度膨胀区域增加(F=61.871,P<0.001;F=9.800,P=0.001).结论 俯卧位通气能促进LPS诱导的肺内源性ALI大鼠的气体交换,减轻肺水肿,降低炎症反应.

  •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对比观察

    作者:吴威士;罗敏;杨翠华

    目的评价侧卧位通气和俯卧位通气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通气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方法以2002年3月为分界线,将24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侧卧位通气(2002年4月后13例)和俯卧位通气(2002年3月前11例),监测体位改变前、后的呼吸循环指标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体位改变1 h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侧卧位组由(103±12)mm Hg(1 mm Hg=0.133 kPa)上升到(126±13)mm Hg,差异有显著性(P<0.01);俯卧位组由(87±19)mm Hg上升到(119±15)mm Hg(P<0.01).以PaO2升高10 mm Hg为治疗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侧卧位组61.5%,俯卧位组63.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作为ALI/ARDS的辅助治疗手段,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有效率接近,但侧卧位实施更容易,护理更方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救治中的价值

    作者:唐昊;梁泽平;蒋东坡;杨雪飞;王耀丽;李鹏飞;雷洋;周健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不同程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实施俯卧位通气的42例ARDS患者,按照ARDS柏林标准分为轻中度ARDS组20例和重度ARDS组22例.记录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年龄、性别、APACHEⅡ、SOFA评分、基础疾病数量),及第0、1、3、7天氧合指数情况,预后指标(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ICU住院时间、总的住院时间,第28天和90天的病死率).结果 2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第0、1、3、7天氧合指数之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重度ARDS组比轻中度ARDS组住院时间更长,P=0.031.轻中度ARDS组28 d和90d的病死率分别为40%和65%,重度ARDS组28 d和90d的病死率分别为18.2%和27%,P值分别是0.175和0.006,第90天病死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与轻中度ARDS患者相比,重度ARDS患者住院时间更长,俯卧位通气更能够降低重度ARDS患者的病死率.

  • 俯卧位通气改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华伟;王耀丽;张鹏;李鹏飞;雷洋;周健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度ARDS患者46例,按照是否进行俯卧位通气分为俯卧位通气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数量),第1、2、4、7天氧合指数(PaO2/FiO2),血流动力学指标(Vpk,FTc,CI,INO),预后指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第28天和第90天的死亡率);结果 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第1、2、4、7天氧合指数之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俯卧位通气治疗组第28天和第90天的病死率分别为16%和28%,常规治疗组第28天和第90天的病死率分别为23.8%和38.0%,P值分别是0.045和0.0049,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改善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和预后.

  • 研究俯卧位通气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应护理措施

    作者:魏建华;陈淑敏

    目的 研究分析俯卧位通气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间断俯卧位通气.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给予适当护理,能够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具有临床进一步推广的意义.

207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