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维模拟技术在游离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陈旭兵;柳兆刚;袁建兵;田宏伟

    目的:探讨在游离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CAD/CAM)的方法.方法:对11例患者(成釉细胞瘤8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下颌牙龈癌2例)术前应用三维模拟技术进行模拟手术,利用快速成型机制作出与患者下颌骨实际大小和外形完全一致的实体模型和手术辅助导板,在模拟修复完成的下颌骨模型上预成形重建钛板.手术中,一组根据术前设计的截骨方案切除病变下颌骨;另一组利用辅助导板在不断蒂状态下对腓骨进行精确的分段截骨,将截开的腓骨段准确塑形后,用预成形重建钛板加以固定,待受区准备完成后断蒂移植.结果:11例患者移植的腓骨肌(皮)瓣均存活,术中移植腓骨所截取的长度合适,截骨、塑形、定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随访1~24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下颌骨重建形态及固位良好,颞下颌关节就位准确,口内检查剩余牙列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节省手术时间,还可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效果.

  • 套筒冠固位赝复体修复下颌骨大型缺损:附1例报告

    作者:邢国芳;焦婷;孙健;张富强

    目的:探讨套筒冠同位赝复体修复技术治疗下颌骨大型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1例下颌骨大型缺损患者,利用右侧下颌第二磨牙及左侧下颌第一、二磨牙套筒冠做固位体,制作固定与活动联合的赝复体.结果:套筒冠赝复体能够在患者口腔中自如就位,恢复患者的咀嚼、语音功能及面部外形,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对下颌骨大型缺损患者,利用患者的余留牙制作套简冠固定一活动联合赝复体修复的方法是可行的,临床效果满意.

  • 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捷;翁雨来;曹谊林

    下颌骨缺损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近年来随着骨科学、生物材料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步,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法也有一定的发展.作者系统回顾了近年来一些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阐述了组织工程化骨在这方面的应用前景.

  • 血管化平行折叠腓骨瓣重建下颌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作者:白植宝;黄磊;王新亮;石红光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化平行折叠腓骨瓣重建下颌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血管化游离平行折叠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下颌骨肿瘤术后缺损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7~61岁,平均37岁;其中,折叠修复5例,部分折叠修复4例,下颌支缺损仅行单层腓骨修复.结果:9例患者术后移植腓骨肌皮瓣均成活,颌面部及腿部术区创口一期愈合,颌面部外形满意,无开口受限,语音清晰,吞咽功能基本正常,下肢腓骨供区无明显并发症.术后3例行二期种植义齿修复,4例因经济原因行可摘义齿修复,2例暂未行义齿修复.已行修复病例义齿与余留牙咬合关系基本正常,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全景片提示移植腓骨愈合良好,移植骨高度较正常下颌骨略低.所有病例均随访1~3 a,均无复发.所有患者自我评估对颌面部外形满意.结论:应用血管化平行折叠腓骨瓣技术重建下颌骨缺损,克服了传统腓骨瓣修复后骨质高度不足的缺点,为义齿修复提供足够的骨量,能获得良好的颌面部美学形态和功能效果.

  • 肋骨-胸大肌复合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大范围复合缺损

    作者:赵小朋;王建广;徐晓莹;郁鑫;唐东晓;潘朝斌

    目的:探讨肋骨-胸大肌复合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大范围复合性缺损中的可靠性及临床效果.方法:6例口腔颌面部大范围复合缺损患者采用肋骨-胸大肌复合瓣进行修复重建.皮瓣包括胸大肌肌皮瓣和第五肋骨,并在第五肋骨膜与胸膜壁层之间分离.根据软组织及下颌骨缺损的范围设计皮瓣,皮瓣大小为5 cm×8 cm~10 cm×18 cm,肋骨长度为7~10 cm.修复穿通性缺损时,将胸大肌皮瓣制成双叶瓣.结果:6例肋骨-胸大肌复合瓣全部成活,仅1例出现边缘少量坏死.手术后复查胸片,未出现气胸,仅1例出现胸腔少量积液.术后下颌骨形态和功能良好,口腔全景片显示骨瓣愈合良好.结论:肋骨-胸大肌复合瓣制备简单,安全可靠,适合修复口腔颌面部大范围、复合缺损.

  • 游离腓骨瓣楔形截骨术在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陈旭兵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应用楔形截骨塑形与小型钛板分段固定的方法.方法:16例下颌骨病变患者均按改良方法制备腓骨瓣,断蒂前在所需修复下颌骨的角部及颏部的相应位置上,直接由腓骨外侧面楔形截骨塑形,精细磨削截骨面,调整至所需的弧度及角度,采用2块小型钛板在腓骨的不同骨面固定.结果:16例患者的骨瓣及骨皮瓣均存活,出院时下颌骨颏部及下颌角外形良好,咬合关系、语音功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术后15例随访3~18个月,下颌骨全景片示移植骨段均一期愈合.结论:应用楔形截骨法塑形结合小型钛板分段固定重建下颌骨,可灵活调整骨瓣所需的弧度和角度,使每个骨段得到充足的血供,有利于截骨段的愈合,安全可靠,制备简便,易于操作和掌握.

  • 口内入路个体化三焦点圆弧牵引器修复下颌骨大型缺损

    作者:蔡鸣;卢晓峰;沈国芳;程惠娟

    目的:根据下颌骨缺损类型,设计个体化内置式圆弧牵引器,通过三焦点牵引成骨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畸形.方法:对患成釉细胞瘤行下颌骨部分切除的患者,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及修复后下颌骨形态,在快速原型模型上设计个体化内置式圆弧形牵引器,应用三焦点转移盘牵引方式,在肿瘤切除同期行牵引成骨手术,牵引前间歇期7d,牵引参数为0.4 rmm/次,2次/d,固定期6个月.拆除牵引器后,二期行牙列修复.结果:牵引器植入后牵引过程顺利,固定6个月后X线片显示新骨形成均良好,但2个转移盘间见纤维愈合,拆除牵引器时需行钛板内固定.牙列修复前,发现下颌骨形态略小、矢状向后缩,再次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前移下颌骨,到达设计位置并稳定后,行覆盖义齿修复.结论:个体化内置式圆弧牵引器可以有效修复下颌骨大型缺损,避免传统骨移植手术造成的供区创伤,但在前期设计时,需要适当矫枉过正.

  • 斜方肌骨肌皮瓣在修复半侧下颌骨切除及口腔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张大明;陈伟良;王科;焦九阳;杨朝晖

    目的:评价斜方肌骨肌皮瓣修复口腔软组织和半侧下颌骨切除术后缺损的可靠性.方法:10例口腔、颌骨恶性肿瘤患者行半侧下颌骨和累及的软组织手术切除,术后缺损采用斜方肌骨肌皮瓣修复.男6例,女4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1.2岁.T4NOM0期3例,T4N1M0期7例.皮瓣大小为(7cm×6cm)~(16cm×8cm).结果: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瓣边缘略有坏死.随访观察7~24个月,7例患者生存良好,无复发;1例患者死于肝、肺转移;2例患者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目前尚存活.结论:斜方肌骨肌皮瓣是一种修复口腔软组织和下颌骨半侧切除遗留的巨大缺损可靠的方法.

  • 个体化内置式牵引器在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蔡鸣;沈国芳;卢晓峰

    目的:应用个体化设计的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通过牵引成骨技术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方法:对因肿瘤行下颌骨部分切除的2例患者.术前根据头颅j维模型.设计个体化内置式牵引器,同期(1例)行肿瘤切除与牵引成骨手术,或二期1例行牵引成骨手术,运用转移盘牵引方式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固定期8~9个月,行X线及CT检查.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牵引器植入手术,术后牵引顺利,其中(1例)出现伤口感染,给予抗生素后得到控制,未影响牵引成骨治疗的进行.2例患者新骨形成均良好,转移盘远端骨质连接间隙处在拆除牵引器时需以植骨或钛板固定.结论:个体化设计的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可以根据不同患者颌骨缺损情况,进行一次性复杂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

  • 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小型钛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殷学民;刘雄;扶晟;张君伟;徐国翔

    目的:分析小型钛板固定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的应力分布特点及位移情况,为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的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建立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小型4孔钛板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牙与健侧磨牙垂直加载,分析钛板钛钉应力分布及腓骨前后端位移情况.结果:前牙加载时,相应钛板钛钉应力、腓骨前后端位移值均大于后牙加载时;前牙加载时腓骨前端大位移值为264.44 μm,而后牙加载时为149.02 μm.钛板大应力值出现在后上方钛板处;下颌骨残端钛钉大应力值位于前上方靠近交界处的第1颗钛钉处,应力沿钉尖方向逐渐减小,在钉尖1/3处应力出现增大现象.结论:在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小钛板固定时,选择双皮质钛钉十分必要;在骨愈合前应避免前牙咬合,减少骨不愈合的风险.

  • CS/β-TCP/rhBMP-2复合因子加血管束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强;郑培惠;张东升;黄圣运;刘哲

    目的:通过研究在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过程中,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及兔面动脉血管束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探讨CS/β3-TCP/rhBMP-2+复合因子血管束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共36侧骨缺损(全部为左侧),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加入rhBMP-2,同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对照1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只加入rhBMP -2;对照2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不加入rhBMP-2.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后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各组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在术后8、12周的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实验组取材后大体观察,植入材料区皮质骨形成完好,与自体骨组织分界肉眼难辨别,X线表现较正常骨质已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可见丰富成熟的骨小梁及板层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CS/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加入rhBMP-2并包埋进兔面动脉血管束可明显促进成骨作用.

  • 下颌骨体部缺损钛板重建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殷学民;李燕;张美超;任晓旭

    目的:通过有限元模型加载,获得下颌骨体部缺损钛板内固定重建的生物力学分布,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在已经建立的含完整牙列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模拟下颌骨体部缺损行内固定钛板重建,并加载分析其下颌骨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应力集中分布于下颌支的前缘、后缘及缺损边缘处钛板,内固定钛板靠近缺损边缘处有应力集中现象,剩余部位应力较小且分布均匀;内固定钛板具有位移趋势的位置靠近下颌骨缺损前段处.结论:重建钛板靠近缺损边缘处,应力集中是临床上钛板折断、钛钉松动、脱落的生物力学原因.

  • 钛网加强组织工程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席庆;刘洪臣;步荣发

    目的:观察钛网加强的珊瑚/成骨细胞复合体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情况.方法:在羊下颌骨上造成3.5cm×1.5cm大小的骨缺损,缺损中植入钛网/珊瑚/成骨细胞,并设单纯珊瑚颗粒植入作为对照组.术后4个月取材,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X线观察示实验组骨密度增加,大体观察见下颌骨下缘连续性恢复.4个月时,羊下颌骨缺损完全修复,组织学检查见支架中有大量新骨形成,并与钛网相融合.对照组X线检查示透光增加,组织学检查见吸收明显.结论:利用钛网加强的方法可以有效修复下颌骨矩形骨缺损.

  • 快速成形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绍义;蒋欣泉;张志愿

    快速成形术(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RP)是一种能够形成固体形状的新型现代制造技术.在骨缺损修复领域,通过与骨移植、个体化钛支架植入以及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RP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计算机辅助外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RP技术应用于制作出具有特定孔隙率和特定内部结构的个体化支架材料,以此来促进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取得了一定成果.作者结合当前骨移植等方法,就该技术用于下颌骨缺损修复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 延长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下颌骨钛板外露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友元;张大明;钟江龙;范松;林钊宇;房思炼;陈伟良

    目的:钛板外露是肿瘤切除后应用钛板重建下颌骨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对应用延长下斜方肌肌皮瓣覆盖暴露的重建钛板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2例口腔癌或口咽癌下颌骨部分切除术后重建钛板外露的病例,应用延长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暴露的重建钛板.原发肿瘤包括下牙龈或下颌骨鳞癌5例,颊黏膜癌3例,口底癌2例,舌根癌2例;下颌骨术后缺损包括半侧下颌骨缺损1例,正中缺损2例,侧方缺损9例;重建钛板暴露方式包括口内暴露1例,口外暴露7例,口内、口外暴露4例.8例口内或口外暴露钛板应用6 cm×7 cm~6 cm×23 cm大小的延长下斜方肌肌皮瓣覆盖,4例口内、口外均暴露的钛板应用折叠下斜方肌皮瓣覆盖.结果:所有患者皮瓣存活.随访12~36个月(平均22.8个月),1例(8.3%)患者在术后第20个月出现重建钛板外露.9例(75.0%)患者无病生存,2例患者带瘤生存,1例(8.3%)患者在第23个月因肿瘤转移而死亡.结论:延长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口内、口外或口内、外钛板外露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 三维仿真头模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1例报道

    作者:潘瑾;张益;毛驰;彭歆;俞光岩

    1985年Brix在三维CT重建图像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med design,CAD)和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med manufacture,CAM)在数控磨床上磨制出第一例患者的三维仿真头模.

  • 功能优先的新型下颌骨缺损分类(COM)法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陈平;阮敏;刘剑楠;杨溪;李思毅;曲行舟;季彤

    下颌骨缺损多由良恶性肿瘤切除、创伤和感染所致,会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颜面畸形和生理功能障碍.下颌骨缺损具有复杂性,不同部位、范围的缺损,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和功能损害,相应的修复重建难度也不相同.因此,下颌骨缺损的精准分类对功能性重建及术后康复意义重大.本文在前期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基于髁区(condyle region)、(牙合)区(occlusion region)和肌区(muscle region)3大不同功能区域的新型下颌骨缺损分类方法,即COM法.希望有助于下颌骨的功能性修复重建指导及康复效果预测.

  • Bio-oss结合纤维蛋白胶修复犬下颌骨缺损

    作者:田刚;徐晓刚;周中华

    目的:评价Bio-oss以纤维蛋白胶(FG)作为赋形材料后的成骨性能.方法:拔除9条杂种犬双侧下颌第2、4前臼齿及第2臼齿,造成1cm×1cm大小的骨缺损区,将Bio-oss、Bio-oss+FG以及FG分别植入第2、4前臼齿及第2臼齿的骨缺损区,分别在术后4、8、12周各处死3条实验犬,观察软组织的愈合情况,X线观察骨密度,大体标本观察骨粉性状,组织切片观察新生骨组织形态学,计算机图像分析得出新生骨百分率,利用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软组织均一期愈合;Bio-oss+FG组和Bio-oss组骨密度无明显差别,FG组表现为透光区;观察大体标本发现Bio-oss+FG组骨粉结合紧密,Bio-oss组骨缺损区外有散在骨粉颗粒;FG组仅在骨缺损和FG交界面有新骨形成;在4、8、12周时Bio-oss+FG组的新生骨百分率均低于Bio-oss组(P<0.05).结论:纤维蛋白胶作为赋形剂解决了Bio-oss塑形困难的问题,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降低了Bio-oss的成骨量.

  • 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支架修复兔下颌骨缺损

    作者:华丽;陆家瑜;陈小平;邹德荣

    目的 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与纳米β-磷酸三钙(β-TCP)结合的复合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方法 13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双侧下颌骨制备骨缺损,分别应用SIS(SIS组)、纳米β-TCP(β-TCP组)以及两者混合制备成的复合支架材料(复合支架组)进行骨缺损的修复,并设置空白对照(对照组).术后12周时缺损处取材,分别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X线检查及骨密度测定.结果 术后12周时,新生骨小梁占据大部分缺损区域.复合支架组和SIS组的修复材料已基本降解,β-TCP组残余少量材料.复合支架组骨密度较高,新生骨小梁形态较成熟;对照组新生骨小梁较其他各组数量少且不规则,而胶原成分较多.结论 猪SIS与纳米β-TCP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特性和组织相容性,能够有效地修复下颌骨缺损.

  • 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

    作者:华丽;陆家瑜;邹德荣

    目的 探讨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与纳米β-磷酸三钙(nano meter crystal β-tricalcium phosphate,nm β-TCP)结合形成的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组织缺损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3只,在双侧下颌骨上制备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使用SIS、nm β-TCP及两者混合制成的复合支架材料进行修复,并设置空白对照。12周时处死动物取材,进行组织学切片及扫描电镜观察,计算骨矿化沉积率(mineral apposition rate,MiAR)、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hness,Tb.Th)和体积分数,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12周时新生骨小梁占据大部分缺损区域,材料已基本降解,nm β-TCP组残余少量材料。复合支架组新生骨小梁形态较成熟,荧光双带距离较宽,MiAR、Tb.Th以及骨小梁体积分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几组(P<0.05)。结论 猪SIS与nm β-TCP混合制成的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特性和组织相容性,能够有效地修复下颌骨缺损。

368 条记录 8/19 页 « 12...567891011...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