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脊柱外科杂志

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杂志

Journal of Spinal Surgery 척주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2957
  • 国内刊号: 31-190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脊柱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贾连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单侧椎板成形与全椎板切除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分析

    作者:王波;陈德玉;陈宇;缪锦皓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辅助钉棒系统固定与后路单侧椎板成形辅助微型钢板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本院行颈后路减压手术患者105例,其中49例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辅助钉棒系统固定,56例患者行后路单侧椎板成形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2组患者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手术方式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5神经根麻痹发生可能与术后颈髓漂移造成神经根牵拉有关.单侧椎板成形辅助微型钢板固定并发症较少,但单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没有矫形作用.

  • 前路减压内固定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

    作者:邵斌;袁志峰;陈绪林;刘会文

    目的 探讨前路椎管减压固定融合结合早期高压氧和中医针灸综合康复手段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89例患者采用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结合术后早期高压氧和针灸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根据术后综合康复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A组27例,术后结合早期高压氧及针灸康复治疗;B组19例,术后结合早期高压氧治疗;C组21例,术后结合早期针灸治疗;D组22例,术后未予高压氧和针灸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20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脊椎曲度恢复,椎管内无骨性压迫物,植骨块、钛网无移动,无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3个月X线片示植骨块或钛网内植骨块均与上下椎体融合.神经功能恢复A组好于其他3组.结论 经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钛网植骨融合效果满意,结合早期高压氧及针灸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

  • 伴有"自溶"现象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探讨

    作者:顾庆国;王新伟;姜东杰;王占超;陈宇;陈德玉;袁文

    目的 探讨对伴有"自溶"现象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所有患者比较首次发病与入院前腰椎MRI检查发现均有突出椎间盘缩小的影像学表现.对其中15例行腰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或髓核摘除术;19例采用卧床休息、腰围固定以及脱水、消炎镇痛等非手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组15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2~16个月,平均12.3个月.术前ODI为42.8±4.25,末次随访时为12.5±1.2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术前为7.13±1.24分,末次随访时为1.45±0.8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手术治疗组19例,治疗前ODI为27.9±3.61,末次随访时为10.5±6.4,治疗6个月后复查腰椎MRI平扫提示突出椎间盘完全消失者4例,部分消失者9例,无明显变化者6例.结论 对于伴有"自溶"现象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根据影像学及临床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和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治疗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洲;石磊;楚磊;陈亮;柯珍勇;邓忠良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治疗L5/S1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8月符合入选条件的68例L5/S1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按入院奇偶顺序分成2组,椎板间入路组34例,椎间孔入路组34例.对2种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患者耐受情况、患者疗效满意度、术后残余症状、并发症及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椎板间入路组有4例术中改为椎间孔入路,椎间孔入路组有7例改为椎板间入路,经椎板间入路和椎间孔入路手术时间分别是(50.2±7.0)min、(61.9±9.6)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5.4±2.3次、10.3±2.5次(P<0.05),2种入路治疗后腿痛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定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内镜下治疗L5/S1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或经椎间孔入路治疗各有特点,且均能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但需针对患者的解剖情况、影像定位及临床表型选择适宜的个体化手术入路.

  • 五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比较研究

    作者:陆晓生;赵劲民;彭昊;凌尚准;韦文

    目的 比较5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分别采用5种手术方式治疗的15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经皮微创病灶清除灌洗及局部化疗(A组),经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B组),行前路病灶清除、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组),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D组),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后路内固定(E组).通过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后凸角的改变对各种术式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单病种总医疗费用等指标A组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随访至少15个月,未发现复发.各组术后ODI及后凸角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与各开放手术疗效相近,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费用低等优点.传统各术式差异不明显,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

  •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鹏翼;于沈敏;蔡兵;李敏;林文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0月6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41例(B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及椎体高度矫正率等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VAS疼痛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体高度矫正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 颈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贺永雄;东家茂;刘斌;包昌盛;王东升;玉海;刘聪;彭云生;张连生;王永东;刘宝江

    目的 探讨颈椎布鲁杆菌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15例颈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48~78岁,平均54岁.病程6~21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3例合并腰椎病变;6例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采用一期颈前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比较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评价预后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内固定可靠,植骨融合良好.结论 颈椎布鲁杆菌病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有骨质破坏、神经功能损害应手术治疗.

  • 选择性半椎板切除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刘昆;史建刚;贾连顺;王元;刘宁

    目的 分析选择性半椎板切除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技术、适应证、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46例使用此术式治疗的严重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分析手术技术要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3年(1~4年).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平均为14.2,显著优于术前平均10.4分.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58.1%.颈椎前凸角术前平均为8.6°,末次随访时平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有C5神经根病的表现.结论 选择性半椎板切除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严重多节段颈椎OPLL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大限度保留了颈椎后部结构,降低了C5神经根病及后凸畸形的发生率.

  • 退变性腰椎滑脱三种后路融合方法的远期疗效比较

    作者:姜欢畅;王吉兴;尚平;江永发

    目的 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 3种后路融合方法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DLS患者的资料,按融合方法分为3组:A组后外侧融合,B组椎间自体髂骨融合,C组椎间Cage置入融合,进行5~9年的随访.对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3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和融合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3组滑脱复位率分别丢失(1.61±1.09)%、(0.88±1.45)%和(0.06±0.12)%,椎间高度分别丢失(2.00±0.77)mm、(0.39±0.35)mm和(0.03±0.18)mm,椎间盘角分别丢失2.78°±1.26°、1.39°±0.76°和0.75°±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丢失少.结论 3种融合方法均能获得良好的远期临床疗效,椎间Cage置入融合有更好的影像学表现.

  • 六种评分系统在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评估应用中的价值

    作者:韩帅;肖建如

    长期以来,有关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存在着诸多争议,关键在于缺乏客观量化的综合评估系统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因此,Tokuhashi等[1-2]、Sioutos等[3]、Tomita等[4]、Van der Linden等[5]和Bauer等[6]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各自的评估系统,试图作为治疗方式的选择的判断依据,评价的要素一般包括肿瘤定位、患者一般情况、脊柱外骨转移数量、脊柱转移数量、内脏转移及原发肿瘤病理类型、脊髓受压状态等.但这些评分系统在参数的选择以及各参数所占的比重上差异很大,本文针对目前临床应用相对广泛的评分系统结合文献结果进行综述,以求为脊柱转移癌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王静;汤逊;李阳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10岁以上儿童至发育成熟前的一种伴有椎体旋转脊柱侧方弯曲的三维畸形.多发于青少年,发生率为3%[1],女性患者高于男性[2].其发生机制一直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因素造成,如遗传、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异常等原因.近年来,遗传学方面的候选基因研究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对此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现状

    作者:逄川;海涌;杨晋才;刘玉增

    颈椎病是脊柱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十分普遍.外科治疗通常是切除颈椎椎间盘和骨赘,然后行椎体间融合.自20世纪50年代Cloward[1]和Robinson等[2] 首次介绍了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起,颈椎融合术便一直被广泛使用,成为了外科治疗颈椎疾患的标准术式.尽管融合术已较为成熟,但它可能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升高,因而加速邻近节段退变,导致临床症状,即所谓的邻近节段病[3].近年兴起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成为了脊柱外科医生们的新宠,人们希望这种新技术能够保留颈椎自身活动度,降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的发生率.目前短期随访结果十分令人鼓舞[4],长期随访是否仍能令人满意,取决于它是否切实减少了ASD的发生.这就需要在长期随访中证明人工颈椎椎间盘既保留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又具有较低的ASD发生率.

  • 结扎兔单侧椎动脉后颈部血管血流代偿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斌;贺永雄;贾连顺;李昊昌;张永恒

    目的 通过结扎兔左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检测兔颈部血管代偿性血流变化以及脑组织病理改变,来验证VA与脑缺血的关联性.方法 建立兔结扎左侧VA模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扎左侧VA前后颈部血管的血流变化情况.利用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观察脑部缺血、坏死情况.结果 结扎左侧VA后右侧VA的vmax、vmin、平均流速(standard deviation,SD)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均高于术前;管径术后大于术前.左右颈总动脉vmax、SD、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高于术前,右侧RI高于术前.右侧颈内动脉vmax、vmin高于术前,左侧颈内动脉PI和RI高于术前.术后脑组织病理无缺血坏死表现.结论 结扎兔一侧VA,颈部血管代偿性血流加速、管径变粗,脑组织无缺血坏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和VA损伤的认识有指导意义.

  • 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早期治疗(附326例报告)

    作者:黄凯;贾连顺;周盛源;唐宇军

    低钠血症是急性颈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达45%~100%.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因此治疗较困难且容易被忽视[1].由于低钠血症可能导致内环境紊乱、细胞水肿,若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急性重度低钠血症而加重神经系统损伤[2].本文总结了近5年来本院收治的326例急性颈椎SCI患者的治疗方式及结果,探讨颈椎SCI伤低钠血症的早期治疗方式及意义.

  • 颈椎椎管内巨大脂肪瘤一例报告

    作者:周永新;贺西京

    椎管内脂肪瘤发生率较低,椎管内脂肪瘤占椎管内肿瘤的比例国内文献报道不一,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1%[1],该病可单独存在或与脊髓、脊柱畸形并发[2].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脊柱神经闭合时包含了一些移位的脂肪组织[3],可发生在脊髓的任何节段,多在腰骶段,其次为胸段、颈段.腰骶段脂肪瘤常合并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拴系综合征等先天性异常.按照传统椎管内影像定位方法[4],分为髓内脂肪瘤、髓外硬膜下脂肪瘤、硬膜外脂肪瘤.完全位于髓内的脂肪瘤比较罕见[5].

  • 应用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脊髓型颈椎病2例报道

    作者:胡建华;张超;池广浩;李宏键;刘伟;杨召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椎间盘置换手术是一种比较有价值的治疗方法[1-6].传统的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仍然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大部分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存在颈部疼痛,尽管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或者根性疼痛消失.有学者认为颈部疼痛和邻近节段退变有关,在融合节段邻近椎间盘存在退变的病理变化[7-8].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1个运动功能单位消失,颈椎的运动将由其他剩余的运动节段承担,应力负荷由未手术的节段来分担.

脊柱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