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毛突变基因对无毛小鼠免疫器官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史崇敏;杜春燕;王君敏;朱奎成

    目的 探讨无毛突变基因的作用,对无毛小鼠、有毛小鼠的免疫器官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 比较无毛小鼠和有毛小鼠主要免疫器官组织学变化,以及血清白介素-2受体、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增殖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发现无毛小鼠和有毛小鼠免疫器官结构及功能均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无毛突变基因不仅影响被毛结构,对免疫器官及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该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也有一定的作用,表明该突变基因具有一定的共显性.

  • C57 BL/6遗传背景下无毛突变基因对胸腺及皮肤结构的影响

    作者:闫红霞;金树兴;章金涛;杜春燕

    目的探讨在C57BL/6背景下突变基因对胸腺及皮肤结构的影响.方法观察脱毛规律,并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19日龄正常C57BL/6小鼠及C57BL/6无毛小鼠的胸腺及皮肤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 C57BL/6无毛小鼠12日龄左右发生脱毛现象,2周左右时间除触须外全部脱净,并终生保持无毛状态;随年龄增长,头部、腹部和体侧形成特别的皱纹和褶痕,似犀牛状,指甲过度生长.皮肤有黑色素沉着,而且表面出现一些小的丘疹.组织学发现19日龄C57BL/6无毛小鼠皮肤表皮有一层角化的角质层,毛干消失,毛囊腔宽大,在真皮深部可见毛球的残余部分,皮脂腺结构正常.19日龄C57BL/6无毛小鼠胸腺的形态、结构与对照鼠无明显差异,但萎缩较早.结论无毛突变基因影响C57BL/6小鼠的毛发周期和胸腺退化.

  • 无毛小鼠繁育及其特性的初步观察

    作者:王映兰

    在KM小鼠饲养过程中发现并培育了16代无毛小鼠,该小鼠在二级环境条件下能存活18个月左右,可能是一个新的突变系.因此,我们对该无毛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

  • 无毛小鼠同类系的培育

    作者:章金涛;康巧珍;杜春燕;王纯耀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4020900

  • 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的培育

    作者:康巧珍;章金涛;凌雁;王纯耀;李洪涛;杜春燕;邢金山;金树兴;祝庆蕃

    为开发实验小鼠新品系,对河南医科大学发现的突变体无毛小鼠进行近交培育.采用强迫杂合性兄妹交配法繁殖,现已完成23代近交培育.子代突变性状遗传分析和皮肤移植试验结果显示:突变体无毛小鼠已达到近交系标准,突变位点保持了基因杂合状态, 建立了携带正常基因和隐性突变基因的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

  • 关于在津白2系小鼠中发现无毛小鼠的报道

    作者:金孟珏;刘凤勇;贾兴红

    津白2系(Tientsin Albinao 2 strain,TA2)小鼠是我校实验肿瘤研究室从1962年始将昆明种小鼠按兄妹交配进行培育,至1969年培育成功的高乳腺癌品系小鼠.其特性为高乳癌发生率、体质强壮、产子数多,经产雌鼠自发乳癌发生率为81%,见瘤鼠龄平均为381 d,未经产雌鼠自发乳癌为41%,见瘤鼠龄平均为435d[1].其在1985年成为我国被国际权威机构-国际小鼠遗传标准命名委员会承认的3个小鼠品系之一.也是我国自行培育的唯一高乳癌品系小鼠.在全国实验肿瘤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 无毛小鼠(hr/hr)外用维生素C和E可抑制UVR诱导的晒黑及免疫抑制反应

    作者:

  • 扇贝多肽对长期紫外线A辐射无毛小鼠皮肤所致突变型p53,EGFR和SP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韩彦弢;张海平;王美芝;张国良;战松梅;王跃军;王春波

    探讨局部应用扇贝多肽(PCF)对长期长波紫外线(UVA)辐射无毛小鼠皮肤所致突变型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物质(SP)表达的影响.建立长期长波紫外线辐射无毛小鼠皮肤模型,免疫组化法测定皮肤组织突变型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物质的表达.无毛小鼠背部皮肤每天一次应用5%和20%扇贝多肽可显著降低长期长波紫外线辐射(剂量为4556.4 J·cm-2)所致突变型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物质的过表达.和模型组相比,5%扇贝多肽可分别降低突变型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物质的表达至86.7%,81.7%和85.2%.20%扇贝多肽几乎可完全对抗长期长波紫外线辐射所致的过表达.扇贝多肽可通过抑制无毛小鼠皮肤中突变型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物质的过表达,从而可保护皮肤防止光致癌和光老化.

  • 豫医无毛小鼠胸腺组织学及淋巴细胞亚群观察

    作者:朱奎成;章金涛;王纯耀;杜春燕;邢金山

    目的:观察豫医无毛小鼠(YYHL)胸腺组织学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和流式细胞术观察2个月龄和6个月龄YYHL和昆明小鼠(n=10)胸腺结构及淋巴细胞哑群改变.结果:6个月龄YYHL胸腺湿质量、胸腺指数、皮质比例、CD4<+>CD8<'->、CD8<'+>CD4<'->/CD4<'+>CD8<'->分别为(33.80±1.64)g、(0.74±0.05)%、(38.12±1.85)%、(8.85±0.83)%和(0.49±0.02)%,低于6个月龄昆明小鼠的(72.50±4.63)g(t=23.572,P<0.001)、(1.75±0.09)%(1=18.018,P<0.001)、(63.10±3.82)%(t=30.217,P<0.001)、(13.83±1.63)%(t:8.802,P<0.001)和(0.61±0.02)%(t=2.999,P:0.017).病理组织学观察,6个月龄YYHL胸腺明显萎缩,皮质变薄,淋巴细胞稀疏,髓质区扩大.2个月龄YYHL和2、6个月龄昆明小鼠胸腺组织无显著病理学改变.结论:无毛基因突变诱发了小鼠胸腺萎缩,这可能是造成YYHL寿命短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无毛小鼠 胸腺
  • 豫医无毛小鼠眼睑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张明昊;朱奎成;王柯

    胞内出现由染色质形成的新月形凋亡小体并伴有空泡.结论:YYHL眼睑的结构变化导致其视力下降;YYHL眼睑皮肤毛囊细胞凋亡是导致其眼睑无毛的主要原因.

  • 豫医无毛小鼠皮肤组织细胞凋亡及神经细胞黏附分子检测

    作者:朱奎成;章金涛;杜春燕;王纯耀;邢金山

    目的:研究豫医无毛小鼠皮肤组织细胞凋亡及细胞黏附分子(NCAM)的表达情况.方法:以21日龄、4月龄和9月龄昆明小鼠和豫医无毛小鼠背部皮肤为标本,采用TUNEI法检测皮肤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CAM.结果:豫医无毛小鼠毛母质和毛乳头均有细胞凋亡,昆明小鼠仅毛母质细胞存在凋亡,毛乳头细胞不发生凋亡.随鼠龄的增长,昆明小鼠及预医无毛小鼠毛乳头NCAM表达均逐渐降低(P<0.05);同昆明小鼠比较,豫医无毛小鼠毛乳头部位NCAM表达较弱(P<0.05).结论:无毛基因可能通过诱导小鼠皮肤毛乳头细胞的凋亡而影响毛囊的正常生长发育.

  • 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比较生物学分析

    作者:章金涛;王纯耀;杜春燕

    目的:分析豫医无毛小鼠与其他物种间无毛基因组成的差异.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小鼠、大鼠、猴和人的无毛基因及其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生物学分析.结果:获得了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全长4 014 bp的cDNA序列 (GenBank 登录号:AY547390).豫医无毛小鼠与国内外报道的2种小鼠、大鼠、猴、人等5种动物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9.7%、94.3%、 81.7%、 81.8%,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9.8%、99.7%、94.5%、79.8%、80.0%.结论:无毛基因是一个高度保守基因,不同物种间具有高度同源性.

  • 雄性无毛小鼠睾丸、附睾的发育及组织形态学观察

    作者:王纯耀;阴志刚;阎爱华;薛敬礼;宋国英;杜春燕;史崇敏

    目的:研究雄性无毛小鼠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取8~10周龄雄性无毛小鼠5只,昆明种雄性小鼠10只.用天平称取动物体质量后,颈椎脱臼处死,摘取睾丸、附睾、前列腺,并用分析天平称重,根据每只小鼠体质量计算脏器指数.所有组织切片后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睾丸曲细精管、生精细胞及间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及附睾组织结构.结果:雄性无毛小鼠睾丸、附睾及前列腺脏器指数与昆明种小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睾丸组织学存在曲细精管细胞层次减少,粗线期初级精母细胞减少,胞核结构模糊.附睾及前列腺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雄性无毛小鼠睾丸组织学改变可能是导致繁种、育种困难的原因之一.

  • 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的皮肤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章金涛;薛敬礼;杜春燕;王纯耀;金树兴;李洪涛;史崇敏

    目的:观察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皮肤特征.方法:用常规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方法对正常有毛BALB/c小鼠及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皮肤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12日龄左右发生脱毛现象,2周左右时除触须外全部脱净,并终生保持无毛状态;1月龄时无毛小鼠透过皮肤可见内脏,老龄时头部、腹部和体侧形成明显的皱纹和褶痕,似犀牛状,指甲过度生长.组织学发现BALB/c无毛小鼠毛囊瓦解,形成椭圆囊,真皮内形成大小不等的包囊,并且随年龄增长而扩张;无毛小鼠皮肤电镜扫描可见表面有许多鳞片状、泡沬状、角化物质沿皮肤沟排列;切面可见角质化的皮肤包囊和真皮包囊,真皮内弹性纤维排列凌乱.结论:BALB/c 无毛同类系小鼠皮肤结构特点较有毛小鼠更接近于人,可作为新品系应用于皮肤病学研究.

  • 应用人类特异性引物扩增无毛小鼠SRY及AZF基因

    作者:王纯耀;刘永波;宋国英;李晓文;陈辉

    目的:了解人类SRY和AZF基因与雄性无毛小鼠生精基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人类特异性引物扩增近交系无毛小鼠、昆明小鼠、DBA小鼠、HLC近交系小鼠的SRY和AZFa、AZFb、AZFc基因.结果:4种小鼠均能扩增出 SRY和AZFa、AZFb、AZFc基因,但小鼠的SRY和AZFb基因的PCR产物片段大小与人类的不一致.结论:①无毛小鼠的SRY和AZFa、AZFb、AZFc基因与其他3个品系小鼠的扩增产物片段大小无品系间差异.②雄性无毛小鼠繁殖率低的原因可能与生精相关基因无关.

  • 无毛小鼠同类系的建立

    作者:章金涛;康巧珍;杜献堂;杜春燕;王纯耀;祝庆蕃

    目的:培育包含无毛基因的同类系小鼠新品系,明确无毛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表达方式.方法:将无毛基因通过杂交互交导入法分别导入615、C57BL/6、BALB/c、DBA/2共4种近交系.结果:已完成4代导入,杂交的第1代、第3代均表现有毛,第2代、第4代互交育出615、C57BL/6、BALB/c、DBA/2共4种无毛小鼠,其脱毛规律同豫医无毛小鼠.结论:无毛基因可以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达.

  • 突变系无毛小鼠近交系的繁殖性能观察

    作者:杜春燕;章金涛;杜献堂;康巧珍;李洪涛;王纯耀

    目的:观察突变系无毛小鼠近交系的繁殖性能,找出佳保种方式.方法:从21代到29代分别采用无毛纯合子雄性与有毛杂合子雌性、有毛杂合子雌雄、无毛纯合子雌雄、有毛杂合子雄性与无毛纯合子雌性4种交配方式,对其生产胎数、胎平均产仔数、离乳数、无毛小鼠的生产机率等进行观察统计.结果:前2种交配方式,生育小鼠中均有无毛小鼠,生产胎数以2或3胎为主,平均产仔数和平均离乳率无明显差异,但无毛纯合子雄性与有毛杂合子雌性交配,无毛小鼠的生产机率明显高于有毛杂合子雌雄交配(P<0.01).后2种交配方式,无毛纯合子雌性受孕较难,即使受孕,所产仔鼠于生后不久全部死亡,无一存活至离乳日龄.结论:无毛突变系的繁殖保种好采取无毛基因纯合的雄性(具有繁殖力)和有毛杂合子的雌性交配.

  • 无毛小鼠封闭群与昆明小鼠生长特性比较

    作者:李洪涛;章金涛;王纯耀;杜春燕;邢金山;康巧珍;祝庆蕃

    目的:比较无毛小鼠封闭群与昆明小鼠生长特性的差异.方法:分别测量0至10周龄两种小鼠的体重,体长,尾长.结果:第2,4,5,6,7,8,9和10周龄的体重差异非常显著;第2,4,5周龄的体长差异显著;第4,5周龄的尾长差异非常显著.结论:与昆明小鼠相比,无毛小鼠生长发育迟缓,性成熟较晚.

  • 豫医无毛小鼠寿命观察

    作者:杜春燕;李洪涛;章金涛;王纯耀;杜献堂

    目的:通过对豫医无毛小鼠寿命的观察,探讨突变基因对无毛小鼠寿命的影响.方法:在正常生产繁殖状态下,随机选取无毛小鼠雌雄各50只,杂合子有毛小鼠雌雄各25只,饲养条件、营养状况、实验方法等均相同,观察每只小鼠自然衰老的过程,并计算出各自的寿命.结果:纯合子无毛小鼠平均寿命雌性为(303.3±35.0) d、雄性为(261.6±41.2) d,杂合子有毛小鼠平均寿命雌性为(382.7±35.7) d、雄性为(353.0±37.2) d.纯合子无毛小鼠与杂合子同性别有毛小鼠寿命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突变基因可能对无毛小鼠的寿命有影响,豫医无毛小鼠可作为衰老模型供科研应用.

  • 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作者:章金涛;杜春燕;王纯耀;史崇敏

    目的:探讨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无毛基因表型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采用PCR和RT-PCR方法扩增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和BALB/c小鼠无毛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无毛基因3 110位碱基(外显子12)发生GA突变,使911位的色氨酸密码子(TG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GA).结论: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谱系清楚,遗传机制明确,将是一种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