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细胞腹侧树突内复合性突触后电位的抑制性成分

    作者:胡正娟;张丽娟;童学红;虞棻;李效义

    目的 探查Mauthner细胞腹侧树突的复合性突触后电位的抑制性成分.方法 电刺激鲫鱼皮肤,用微电极记录诱发的Mauthner细胞腹侧树突的突触后电位.分别改变刺激频率和刺激强度,经负向电流向腹侧树突内电泳Cl-,延髓表面滴加士的宁,观察电位变化.结果 突触后电位具有频率和强度依赖性,同时具有氯离子浓度依赖性.滴加士的宁后,突触后电位幅度增加,甚至在原有去极化的基础上爆发动作电位.结论 从皮肤到M细胞腹侧树突的通路由多突触组成;抑制性成分不仅投射到胞体还投射到腹侧树突,释放的递质可能是甘氨酸.

  • 视被盖兴奋性输入在Mauthner细胞腹侧树突上的分布

    作者:李效义;童学红;张淑华;陈哲;高娜;虞棻;张茂先;张英才

    用多点胞内记录方法,在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胞体和腹侧树突探测了逆向动作电位和刺激视被盖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简称视被盖EPSP)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逆向动作电位的幅度在胞体处大,沿腹侧树突逐渐衰减;视被盖EPSP在胞体处的幅度较小,沿腹侧树突逐渐增加.提示:视被盖输入集中投射在腹侧树突近末梢端.

  • 刺激皮肤诱发的鲫鱼Mauthner细胞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动作电位

    作者:冯逵;张淑华;张英才

    目的研究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对Mauthner细胞(M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方法电刺激皮肤并结合M细胞多点胞内穿刺技术记录胞体及腹侧树突的电反应.结果刺激躯干部皮肤在国产鲫鱼M细胞上记录到3组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a组EPSP幅度低,潜伏期和时程也短,分布在胞体及胞体附近的腹侧树突上,耐受≥1HZ的刺激.b组EPSP幅度高,时程长,潜伏期介于a、c两组之间,不耐受≥1 Hz的刺激,从胞体到腹侧树突末梢端幅度逐渐增大;在b组EPSP基础上可爆发动作电位.c组EPSP的特点是需要较强(伤害性)刺激(≥100V)才可出现,潜伏期长,幅度介于a、b两组之间,不耐受≥1 Hz的刺激.上述3组EPSP上均叠加有代表电突触活动的尖峰样瞬变电位.结论 (1)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可使M细胞爆发动作电位,这与以往观点不同;(2)皮肤伤害性刺激可使M细胞产生一个迟发性EPSP;(3)从皮肤投射到M细胞的神经通路可能是由含有不同突触接替次数和不同突触种类的神经链群组成,它们在M细胞上的投射部位各异;(4)在上述通路上有可能皆存在电和化学突触.

  • 刺激鲫鱼小脑腹外侧区诱发的Mauthner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作者:张英才;张淑华;李效义;童学红;虞芬;张茂先

    实验采用微电极胞内记录技术探查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对小脑刺激的电反应特征.电刺激鲫鱼小脑腹外侧部, 可在双侧M-细胞胞体、腹侧树突和外侧树突近端记录到一种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小脑诱发性EPSP).小脑诱发性EPSP潜伏期较短(0.63±0.09 ms), 持续时间较长 (5.49±1.13 ms), 幅度分级和刺激频率依从等特征.以较高强度刺激小脑常引起M-细胞顺向激活.多点胞内连续穿刺实验显示小脑诱发性EPSP起源于腹侧树突远端.实验结果提示, 小脑 - M-细胞通路可能包含一组长短不等的神经元链, 它们根据链的短或长, 由近及远依次投射在腹侧树突远端.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