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泡型包虫病的钙化特点及其生物学活性

    作者:叶帅;赵建卿;蒋奕;刘文亚;韩宇;肖虎;李晓宇

    目的 探讨肝泡型包虫病(HAE)的钙化特点及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包虫实验阳性或手术病理证实为HAE的60例患者.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PET-CT检查.60例病灶均为单发.观察CT与PET-CT表现,并测量PET-CT上浓聚病灶部位的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根据HAE患者的钙化形态分为A、B、C型.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分型HAE病灶间SUVmax的差异.结果 60例HAE患者A、B、C每型均为20例.A型CT检查病灶内可见散在少量小结节状钙化,PET-CT表现为病灶边缘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及浓聚弱;B型CT病灶内可见弥漫分布的结节样、斑块样钙化, PET-CT表现为病灶边缘18F-FDG摄取及浓聚强;C型CT病灶中央液化坏死区,边缘钙化,PET-CT表现为病灶边缘18F-FDG摄取及浓聚较强.A、B、C型病灶的SUVmax分别为3.41(2.17~3.75)、7.45 (6.77~9.01)、6.67(6.28~9.0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9,P<0.05).结论 不同HAE钙化分型病变的生物学活性有所不同.

  • 能谱CT碘值测定评价肝泡状棘球蚴患者残肝功能初步研究

    作者:王贝;蒋奕;刘文亚

    目的:探讨应用能谱CT在肝泡状棘球蚴(HAE)患者不同肝功能分级中残肝实质内碘浓度变化规律及其与Child-pugh分级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5-2017年所有经临床确诊为HAE患者31例作为研究组,采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及病例收集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其中A组20例,B组11例,同时记录肝功能评分.另选取15例因临床需要行腹部CT检查、经其他检查证实无肝脏疾病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HD 750能谱CT三期扫描.应用能谱分析软件重建出以水和碘为基物质的能量CT图像.在碘基图像上分别测量研究组和对照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残肝实质内碘含量及同期腹主动脉、门脉主干内碘含量平均值,计算肝动脉期及门脉期标准化碘含量,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采用Spearman法分析肝动脉期及门脉期残肝实质内碘含量与Child-pugh分级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门脉期残肝实质内的碘含量均较动脉期残肝实质内碘含量高,各组间肝动脉期及门脉期残肝实质内碘含量比较,对照组高,A组次之,B组低;研究组和对照组肝动脉期、门脉期残肝实质内碘含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肝动脉期及门脉期残肝实质内碘含量与Child-pugh分级评分呈负相关,且相关程度较强.结论:HAE患者增强后残肝实质内碘含量变化提示肝功能状态,与Child-pugh分级评分有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Child-pugh分级的补充.

  • 能谱CT碘图与18F-FDG PET评价肝泡球蚴病生物活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静;蒋奕;刘文亚;肖虎;温浩;李婷婷

    目的:基于能谱CT碘图测量碘值以评价肝脏泡球蚴内部碘值分布情况,结果与PET-CT检查的18F-FDG suv值对照,评价能谱CT在评价肝脏泡球蚴活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8例肝泡球蚴病患者,同期均行能谱CT双能量三期增强扫描及FDG-PET扫描,获得动脉期(arterial phase,AP),门脉期(portal venous phase,PVP)以及静脉期(venous phase,vp)的能谱CT双能量及PET-CT数据.利用AW4.6后处理工作站获得碘基图及佳单能图像,分别测定病灶中心、病灶边缘区域、邻近肝实质及正常肝实质的碘值.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能谱CT双能增强扫描不同期相、不同组织间碘值差异,采用Sperarman法分析HAE病灶肝实质碘值、CT值,并与PET SUV值的相关性.结果:18例患者共发现18个病灶,18个病灶中经PET-CT证实有13个病灶为有活性的泡状棘球蚴病灶,占病灶总数的72.2%.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边缘的碘浓聚程度明显高于病灶的实性成分及正常肝组织,PET-CT所显示的"热结节"在能谱CT上同样可显示为5~10mm厚的连续或不连续的环形强化.动脉期病灶实性成分、病灶边缘、邻近肝实质及正常肝实质的碘值分别为:7.97± 1.95mg/ml, 5.37±4.28mg/ml,8.26±4.48mg/ml,6.28±2.77mg/ml,门脉期病灶实性成分、病灶边缘、邻近肝实质及正常肝实质的碘值分别为:11.39±1.39mg/ml,13.40±4.70mg/ml,30.82± 1.32mg/ml,26.16±1.43mg/ml,静脉期各组织碘值分别为:11.8±1.52mg/ml,12.29±3.76mg/ml,27.74± 1.45mg/ml,24.16±1.44mg/ml,病灶实性成分各期碘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灶边缘区域、病灶邻近肝实质及正常肝实质的碘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期病灶邻近肝实质CT值与SUV值无相关性;三期病灶邻近肝实质病灶边缘区碘值与suv值均存在相关性,其中门脉期碘值相关性高(r=0.873,P<0.001).结论:能谱CT碘图成像能通过评价泡球蚴内部碘值分布来评价病灶活性,其结果与PET-CT18F-FDGSUV值高度相关,有望作为一种较为实用的常规技术推荐给临床应用.

  • 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骨桥蛋白与IL-10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示杰;张永国;吴向未;曹玉文;赵江桥;张龙;杨宏强;孙红;彭心宇;陈孝平

    目的 检测沙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中骨桥蛋白(OPN)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20%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注射感染长爪沙鼠60只,每只0.1 mL,建立肝泡状棘球蚴长爪沙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无干预,40只)和实验组(抗OPN抗体干预,20只).感染至100 d时剖杀所有长爪沙鼠,观察泡状棘球蚴生长和转移情况,取长爪沙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和转移灶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沙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和转移灶中OPN及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60只长爪沙鼠全部感染肝泡状棘球蚴.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泡状棘球蚴组织可见OPN及IL-10不同程度的表达.模型组中OPN和IL-10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72.5%(29/40)和65%(26/40),OPN及IL-10主要分布在肝泡状棘球蚴纤维囊壁,阳性产物均定位于细胞浆.65%(26/40)的长爪沙鼠模型经病理证实发生胸廓内淋巴结转移,伴有胸廓淋巴结转移的肝泡状棘球蚴组织中OPN及IL-10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84.6% (22/26)、76.9%(20/26),均高于未发生胸廓淋巴结转移的肝泡状棘球蚴组织(50%、42.9%)(P<0.05).实验组OPN和IL-10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0%(8/20)和35%(7/20).OPN与IL-10表达呈正相关(r=0.605,P=0.000).结论 OPN阳性表达可能与肝泡状棘球蚴的转移有关,OPN与IL-10可能在肝泡状棘球蚴的生长中起协同作用.

  • 肝泡状棘球蚴病灶边缘移行带ADC值与纤维化面积相关性

    作者:谢卫东;王静;刘文亚;任波;肖虎

    目的 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病灶增殖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21例HAE患者均行肝脏MRI弥散加权成像扫描,获得弥散加权成像图像,对应病理取材部位测得病灶实质、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ADC值,并进行比较;取其中14例患者的术后组织标本,对病灶边缘区域取材,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析边缘移行带ADC值与镜下纤维化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21例患者的病灶实质、病灶边缘区域和周围肝脏组织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术后组织标本病灶边缘区域的ADC值与纤维化面积呈明显负相关(r=-0.767,P=0.001).结论 HAE病灶边缘存在低ADC值的移行带;边缘带ADC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灶新近的空间结构和组织成分变化,可用于评价病灶浸润增殖活性.

  • 小型猪早期肝泡状球蚴病模型能谱CT初步研究

    作者:岳征;蒋奕;王静;王建;赵建卿;何翼彪;刘文亚

    目的 分析小型猪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模型的能谱CT影像表现,并确定佳单能图像.方法 贵州小型猪9头,行肝脏穿刺接种泡球蚴头节混悬液,接种25周经超声检查确认泡状棘球蚴接种成功的小型猪行64排能谱CT平扫和动脉期、门脉期、静脉期三期增强扫描,记录病灶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图像分析以5 keV为间距,选取40~140 keV的21个单能图像,以肝实质为背景,测量三期HAE病灶图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和噪声,并绘制图像噪声、SNR和CNR散点图,确定三期HAE佳单能量图像.在碘基图像上测量三期正常肝实质、HAE病灶及病灶边缘区域碘值并进行比较.检查结束后处死小型猪,对肝脏病变区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小型猪早期HAE模型成功建模4头,均为单发病灶;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囊性病灶,囊壁呈环形钙化,囊内呈水样密度,2个病灶囊内可见颗粒样钙化,病灶直径7.15~33.25 mm;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病灶边缘区呈低强化;三期散点图显示在70 keV水平上早期HAE病灶的SNR和CNR均较高,噪声较低;病灶边缘区和正常肝实质在动脉期[(0.479±0.235)、(1.139±0.859)g/L]、门脉期[(4.804±0.895)、(17.464±1.078)g/L]和静脉期[(6.763±0.619)、(22.113±1.054) g/L]的碘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AE病灶在三期扫描间的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囊泡样红染结构,病灶边缘区纤维组织增生,同时可见微血管及多种炎细胞浸润.结论 早期小型猪HAE病灶在能谱CT图像上有一定特征性表现,70 keV图像是肝动脉期、门脉期及静脉期观察小型猪早期HAE病灶的佳单能图像.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肝内胆管癌与肝泡状棘球蚴的鉴别

    作者:刘文玲;蒋奕;刘文亚;肖虎;高晓燕;李佳琦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泡状棘球蚴在双源CT双能量成像中的形态学改变及碘值差异.方法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0例(ICC组),肝泡状棘球蚴患者20例(HAE组),2组均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2组病灶内部、病灶边缘及正常肝实质动脉期、静脉期与延迟期碘值.结果 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灶与肝泡状棘球蚴病灶部分有形态学差异,部分形态学相似;ICC组总体碘值((11.00±3.28)g/L)明显高于HAE组((8.70±1.44)g/L)(P<0.05);ICC组病灶内部碘值动脉期为0.9(0.4,1.2)g/L、静脉期为1.4(1.2,2.0)g/L、延迟期为1.9(1.3,2.6)g/L,HAE组动脉期为0.0(0.0,0.1)g/L、静脉期为0.4(0.3,0.6)g/L、延迟期为0.6(0.4,0.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组病灶边缘碘值动脉期为1.5(0.8,2.4)g/L、静脉期为2.5(1.8,2.8)g/L、延迟期为2.1(1.9,3.3)g/L,HAE组动脉期为1.7(1.5,2.3)g/L、静脉期为2.7(2.6,3.3)g/L、延迟期为3.1(2.5,3.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与HAE病灶均有延迟强化趋势,但ICC病变边缘碘值在静脉期达峰值,HAE病变边缘碘值在延迟期达峰值.结论 ICC与HAE病灶内部三期碘值差异及延迟期病变边缘碘值差异有助于2种疾病的鉴别;双能量碘值技术可为鉴别ICC与HAE提供新依据.

  • 肝泡球蚴病灶边缘移行带ARFI检查与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华国勇;张玉英;郭建琴;杨蓉;王有清

    目的:利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评价和分析肝泡球蚴病病灶边缘移行带平均剪切波速度值与其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平均剪切波速度值在病灶增殖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肝泡球蚴病患者均行肝脏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检查,获得二维超声及弹性图像,对应病理取材部位测得病灶实质、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平均剪切波速度值,并进行比较;取其中35例患者的术后或穿刺活检组织标本,对病灶边缘区域取材,行MassoN染色和HE染色,分析边缘移行带平均剪切波速度值与镜下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41例患者的病灶实质、病灶边缘区域和周围肝脏组织的平均剪切波速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术后组织标本显示病灶边缘区域的平均剪切波速度值随纤维化程度增加而波速增高,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肝泡球蚴病灶边缘存在较周围肝实质高、较病灶内部低平均剪切波速度值的移行带;移行带平均剪切波速度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灶新近的纤维化程度变化,可用于评价病灶浸润增殖活性;移行带的平均剪切波速度值与镜下纤维化程度明显正相关;具有早期、准确、可定量的优势;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有望用于评价肝泡球蚴病灶的浸润增殖活性及术后评估,有助于肝泡球蚴病自体肝移植的术前及术后评估.

  • 肝包虫病的MRI表现

    作者:张建;郑田玲

    目的:分析肝包虫病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包虫病12例,其中肝细粒棘球蚴8例,肝泡状棘球蚴4例.5例做MRI水成像,4例做血管MRI成像,全部做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肝细粒棘球蚴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锐利的影像,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厚度均匀一致.在T2WI上低信号和多房性子囊为其特征性表现.泡状棘球蚴呈不规则实性肿块,T1WI、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尤其是在T2WI上的低信号是其特征性表现.MRCP水成像和MRA血管成像技术的运用,能够清楚显示肝包虫病灶的细微结构、病灶与胆道及病灶与血管的关系.结论:MRI可以检出肝包虫寄生的部位、种类、形态、大小、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对不同病理变化的相应的分型和肝脏非寄生虫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 多模态影像技术对肝泡球蚴病生物学活性状态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亚培;尹桂秀;白艳玲

    肝泡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是由多房棘球蚴绦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地方性寄生虫病.此病大多发现已处于晚期,所以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显得尤为重要.超声是筛查本病的首选影像检查技术,CT和MR技术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发挥着弥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采用多模态影像技术着重对肝泡球蚴病生物学活性状态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