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兔动脉内膜剥脱模型的建立及血栓检测

    作者:王粮山;李波;刘长城;张帆;于洋;顾承雄

    目的:用金刚砂磨针建立兔动脉剥脱模型,模拟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管腔内的病理过程.方法:分组将1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实验组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左颈动脉内膜建立内膜剥脱模型.取对侧颈动脉自身对照.术后2周取标本行HE染色及电镜检查.结果:用金刚磨针磨除内膜后,动脉损伤累及中膜,纤维蛋白原暴露,腔内表面不光滑;实验组血栓形成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用金刚砂磨针建立动脉模型经济、可重复性强,可模拟CE术后血管腔内的病理过程.

  • 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预防脑梗死

    作者:张小明;张学民;李伟;沈晨阳;焦洋;蒋京军;袁链

    目的 总结行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的经验.方法 200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94例.行单纯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者84例(93次),其中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完成64例(73次).对于完全闭塞的13例患者行硬化内膜剥脱和取栓术.结果 13例完全闭塞的颈动脉2例部分再通,1例未再通,10例获完全再通;但1例获完全再通后5小时发现脑出血死亡.1例患者因脑缺氧时间过长后呈植物状态.除1例术后早期并发一侧上肢麻木外,其他颈动脉狭窄者无论转流或非转流下行内膜剥脱者均未发生脑缺血并发症.随访发现1例行内膜剥脱术后局部再次狭窄20%左右.结论 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为一种安全的预防脑梗死方法,颈动脉转流能提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

  • 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预防脑梗死94例分析

    作者:张小明;张学民;李伟;沈晨阳;焦洋;蒋京军;袁链;李清乐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6~200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94例.行单纯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者84例93次,其中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完成64例73次.对于完全闭塞的13例病人行硬化内膜剥脱和取栓术.结果 13例完全闭塞的颈动脉病人2例部分再通,10例获完全再通,1例未能再通.但1例获得完全再通后5h发现脑出血死亡.另1例拔除气管插管时并发气管痉挛未能及时插管导致脑缺氧时间过长病人后呈植物状态.除1例术后早期出现一侧上肢稍麻木外,其他颈动脉狭窄者无论转流或非转流下行内膜剥脱者均未发生脑缺血并发症.随访发现1例行内膜剥脱术后局部再次狭窄20%左右.结论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为一种安全的预防脑梗死方法,颈动脉转流能提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

  • 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对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作者:王粮山;刘长城;李波;张帆;李海涛;李晖;刘锐;杨俊峰;顾承雄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IPT)对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金钢砂磨针磨除内膜的方法建立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将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Ⅰ组、Ⅱ组),每组12只.Ⅰ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对照组;Ⅱ组: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内膜后,行IPT;取对侧颈动脉作为自身对照.术后即刻及2周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h、术后24h测定出血时间.术后24h,分别从两组随机抽取4只兔,取术侧颈动脉标本用扫描电镜评价血小板黏附情况.剩余兔2周后,取两侧颈动脉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血栓形成.结果 术后3h、术后24h,两组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5.750±0.261)比(5.792±0.334) min;24 h:(5.541 ±0.498)比(5.625±0.433) min,P=0.870;P =0.666].术后24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黏附于内膜剥脱部位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了67% [(149.000±9.557)个比(49.500±7.2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血栓形成率为75.0%,Ⅱ组血栓形成率为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0).结论 (1) IPT能够减少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小板黏附,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2)IPT局部干扰血小板黏附、活化,不增加全身的出血风险.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