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方敏华;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王镇龙;张春振

    目的:分析影响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手术效果.方法:2002年2月至2012年6月期间201例患者行体-肺动脉分流术,年龄3个月~13岁,体质量3.5~ 36kg.手术方法包括中央分流术(Waterston) 105例,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B-T分流)70例,墨尔本分流2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和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4例(7.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年龄、低体质量、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术前低血球压积、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术中严重低血压或心律失常、术后早期分流管道堵塞、术后急性肺水肿是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早期分流管道堵塞、术后急性肺水肿是手术早期死亡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体-肺动脉分流术中,选择合适大小的分流管防止术后分流管道堵塞和急性肺水肿,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特别是小年龄和低体质量患者.

  • 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作者:徐莉莹;韩宏光;王辉山;李晓密;孟庆涛;张晓慧;张春振;都业君

    目的:分析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升主动脉到肺动脉干的中心分流手术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早期并发症及相关处理措施。结果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61例(28.77%),其中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7例,急性肺水肿14例,24 h 内分流管道堵塞1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9±1.21)年,术后所有患儿肺血管发育均明显生长,其中8例(3.77%)肺血管发育较差者经介入体肺侧支封堵后改善。至随访结束,77例患儿达到根治标准,根治率为36.32%。结论术前积极改善心脏功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方法;及时纠治并发症;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均为提高该手术成功率的因素。

  • 降低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死亡率的探讨

    作者:韩宏光;王辉山;李晓密;徐莉莹;孟庆涛;张晓慧;张春振;都业君

    目的 探讨降低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死亡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体-肺动脉分流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1例、女性106例,年龄3个月至27岁,体重3.5~54.0 kg.探讨降低死亡率的相关措施.结果 中央分流术(Waterston) 115例,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B-T分流)74例,墨尔本分流28例.术中恶性心律失常及严重低血压13例.术后早期死亡16例(7.4%).并发症包括:术后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29例、急性肺水肿14例,24h内分流管道堵塞12例.结论 ①术前积极改善心脏功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②合理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大小的分流管;③及时纠治并发症;④早期抗凝;⑤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这些均为提高手术成功的因素.

  • 体-肺动脉分流术治疗伴有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

    作者:王建伟;徐宏耀;王平凡

    目的 讨论体-肺动脉分流术的手术方式,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3年9月至2005年5月对10例伴有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患者施行了体-肺动脉分流术,6例手术为右锁骨下动脉与右肺动脉吻合术,3例行升主动脉和右肺动脉人工血管连接术,1例3个月行中心分流术.结果 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右上臂无缺血及运动障碍.末梢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60±11)%上升至术后的(90±3)%.紫绀显著减轻,活动耐力明显增强,能从事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术后随访3~18个月,心功能Ⅰ级8例,Ⅱ级2例.Mc Goon指数由术前的0.91±0.15增至术后的1.15±0.20.Na Kata指数由术前的(92±41)mm2/m2增至术后的(121±38)mm2/m2.结论 体-肺动脉分流术是治疗伴有室间隔缺损且左右肺动脉发育较差的肺动脉闭锁的一种较好的姑息性手术.

  • 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分流失效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方敏华;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王镇龙;张春振

    目的 分析影响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分流失效的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189例行体-肺动脉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7例,女102例;年龄3个月~50(5.3±6.2)岁;体重3~56(17.7±11.0)kg.术前临床诊断为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狭窄9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闭锁51例,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4例,功能性单心室合并肺动脉狭窄10例,功能性单心室合并肺动脉闭锁6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6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狭窄8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闭锁10例.手术方式包括中央分流术105例,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61例,墨尔本分流术23例. 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3例(6.9%),术中发生严重低血压和心律失常12例(6.3%),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 10例(5 3%),术后24 h内分流失效10例(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体重(P=0.027)、分流管直径<4mm(P=0.025)、术中不良事件(严重低血压和心律失常,P=0.002)是24 h内分流失效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不良事件(P=0.017)是24 h内分流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年龄小、低体重和肺动脉发育细小的患者,术中预防严重低血压和心律失常,采用4mm以上的分流管,可明显提高分流术后效果.

  • 体-肺动脉分流术后肺动脉发育多因素分析

    作者:方敏华;方小萱;王镇龙;张春振;李波;吴洪江

    目的:分析影响体-肺动脉分流术后肺动脉发育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手术效果。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42例患者行体-肺动脉分流术。术后6个月,观察患者肺动脉指数( PAI)。结果本组1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1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肺动脉及其分支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其中,再次接受矫治手术93例(65.5%),继续等待下一步治疗49例(34.5%)。术后6个月,PAI为(177.1±33.3)mm2/m2,与术前(124.5±24.6)mm2/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I 变化率0~129.8%,平均变化率为(39.7%±24.1%)。手术年龄、病种、大的主-肺侧支动脉( MAPCA)数量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肺动脉指数变化率的独立相关因素;手术年龄和术前病种是影响再次接受矫治手术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患者年龄和手术方式是体-肺动脉分流术后肺动脉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尽早行体-肺动脉分流术能提高接受再次矫治手术的概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