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诊疗(二)

    作者:王芳军;何珊

    4 介入技术要点4.1 适应证与禁忌证 在适应证选择方面,应特别关注下肢缺血程度的评估,可参照泛环大西洋协作组织第 2 版指南(TASC Ⅱ)进行分级分型,以便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 TASC Ⅱ分级分型的主要依据是狭窄、闭塞病变的数量、长度、部位及严重程度,可将主 - 髂动脉和股 - 腘动脉分别分为 A~D 级. A~C 级病变首选腔内治疗,D 级病变存在手术禁忌时可选择腔内治疗,但应在有经验的中心完成. 以下情况,应列为介入诊疗的禁忌证:①无法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②不能耐受介入或无法取得体位配合;③透析无效的严重肾功能不全;④全身感染或缺血肢体存在严重的局部感染.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诊疗(二)

    作者:王芳军

    4 介入技术要点4.1 适应证与禁忌证[11-12] 适应证:①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亚急性期;②慢性DVT伴急性进展. 禁忌证:①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等无法耐受介入操作者;②有出血性疾病或有凝血障碍;③近期有出血性脑血管意外者;④血管腔内有大量漂浮血栓,但未植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者.4.2 严格遵循诊疗次序 应在导管介入溶栓术(CDT)或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PMT)术前植入IVCF,不可倒置.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诊疗(一)

    作者:王芳军;何珊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 )是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肢体供血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1]. 下肢ASO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性疾病的一部分,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下肢ASO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大,且为截肢的主要原因[2],故应重视对其进行规范诊疗.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诊疗(一)

    作者:王芳军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继冠状动脉疾病和中风之后发病率居第3位的常见心血管病变[1]. DVT常表现为患肢肿胀,也可出现浅静脉曲张、湿疹、色素沉着等临床表现,严重时还可出现反复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DVT亦可起病隐匿,因早期症状不明显而易漏诊;然而,DVT血栓脱落可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且至少有 1/3 的DVT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2],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必须重视DVT的规范诊疗.

  • 抗凝治疗联合导管介入溶栓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有效性

    作者:翟斐斐;王明全;杨建军;郑斌;席建民;王小鹰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联合导管介入溶栓(CDT)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34例按照1:1随机分入标准治疗组和CDT组.标准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CDT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导管介入溶栓.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24个月的相关指标,包括6个月时的髂股静脉通畅率、24个月时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CDT相关出血发生率、随访期间的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和6个月时的PTS发生率.并开展患者依从性研究.结果 CDT组患者依从性优于传统治疗组.与标准治疗组相比,CDT组24个月随访期PTS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绝对减少比例为12.0%.CDT组6个月时短期终点髂股静脉通畅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P<0.05),绝对增加比例为19.4%.共报告4例CDT相关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8例患者出现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CDT治疗可显著减少PTS,并改善临床相关的长期预后.CDT相关出血风险轻度增加,因此开展CDT治疗时应谨慎选择患者并确保安全开展手术.

  • 静脉溶栓与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中危肺栓塞效果比较

    作者:纪王斐;汤志远;李军;倪松石

    目的:评价急性中危肺栓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和导管介入溶栓的疗效及经济学指标,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32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依据溶栓药物尿激酶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15例和导管介入溶栓组17例,比较两组疗效、凝血、预后及经济学指标.结果:PaO2和PaCO2静脉溶栓组由治疗前的71.59±10.83 mmHg,31.43±4.62 mmHg升高至87.80±4.31 mmHg和38.93±4.32 mmHg,导管介入溶栓组由治疗前的67.44±13.02 mmHg,31.52±5.80 mmHg升高至88.18±6.44 mmHg和38.82±3.66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动脉压静脉溶栓组治疗前49.80±12.18 mmHg,治疗后降至32.6±11.04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介入溶栓组治疗前55.29±21.89 mmHg,治疗后降至37.18±15.0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T、APTT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而D-二聚体静脉溶栓组在治疗24小时后开始显著下降,介入溶栓组在治疗3天后D-二聚体开始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组出现病情加重1例(6.7%),复发2例(13.3%),导管介入溶栓组病情加重1例(5.9%),复发2例(1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出血、死亡病例.住院时间静脉溶栓组为14.6±6.0天,导管介入组为15.3±6.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静脉溶栓组2.04±0.87万元,低于导管介入组的4.23±2.30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或导管介入溶栓两种方法治疗急性中危肺栓塞患者在临床疗效、凝血指标、预后及安全性方面基本相似,静脉溶栓较导管介入溶栓更便于临床实施,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

    作者:王深明

    临床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生并不少见,由于部分患者起病隐匿,或者诊疗条件限制,许多急性期或隐匿起病的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未能在发病早期接受合理的治疗,其病情可转入慢性期.静脉反流、阻塞以及瓣膜功能破坏,静脉压力持续升高可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如继发浅静脉曲张和交通支扩张,患肢肿胀、色素沉着甚至溃疡、感染、坏死和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及社会带来学生的负担.

  • 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护理

    作者:张凤英

    目的:探讨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发病部位不同的急性动脉栓塞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溶栓治疗并给予全程护理,包括术前体位护理,术前病发部位护理,术前患者心理疏导护理,术后切口护理,术后病发部位护理,术后血管并发症预防护理,术后再灌注综合征预防护理,术后康复训练护理。并记录护理体会。结果接受全程护理的患者其病灶消失或减小,肢体恢复良好。结论全程护理对急性动脉栓塞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