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野的影响

    作者:付世新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野的影响.方法:10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A组(有糖尿病)47例、B组(无糖尿病)53例,采用Octopus 101型视野计进行视野检查.结果:A组较B组平均光敏感度显著降低和平均缺损明显加重,但两组眼压无显著差异.A组平均光敏感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与空腹血糖不相关.结论:在相同的眼压下,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者视野损害严重.糖尿病患者的视野损害与血糖控制有关.

  • 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误漏诊分析

    作者:闫磐石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6 例(63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结果: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误诊34例(74%).结论:认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有利于该病早期诊断.

  •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王宁利;卿国平

    患者具有典型的青光眼视盘损害、视野缺损、前房角开放、眼压正常,并排除眼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视神经病变,即可诊断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准确的眼压测量、两次以上24小时眼压曲线描记以及对眼部和全身可能原发疾病的排除在诊断过程中至关重要.

  • 青光眼视杯深度变化及其诊断作用的研究

    作者:梁远波;刘杏;凌运兰;黄晶晶;郑小萍;王岚;曾阳发;毛真

    目的探讨青光眼视杯深度变化规律及视杯深度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正常人116例(116只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3例(99只眼)进行了共焦激光扫描眼底镜(HRT)检查,获得12个视盘相关的参数,选取平均视杯深度(MCD)、大视杯深度(MxCD)和视杯形态测量(CSM)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统计学采用双侧-t检验,方差分析,其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 MCD正常组和青光眼组分别为0.196±0.096mm和0.389±0.167mm;MxCD正常组和青光眼组分别为0.559±0.228mm和0.821±0.253mm;CSM正常组和青光眼组分别为-0.213±0.076mm、-0.056±0.088mm.正常人与青光眼患者间三个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正常人MCD和MxCD一般以颞侧深,青光眼患者则多为上方深.在诊断分析中,CSM、MCD和MxC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2,0.850和0.757.结论视杯深度随着青光眼视杯的扩大、视网膜神经纤维的丢失逐渐加深,以上方的改变明显.CSM、MCD和MxCD在青光眼的诊断分析有较重要的作用.

  • 夜间眼压测量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

    [目的]探讨夜间眼压测量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连续性收集具有典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但日间多次眼压测量值均≤21 mmHg的门诊POAG患者.共30例59眼.对所有患者行夜间多次眼压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及Humphrey视野检查.[结果]30例(59眼)中14例28眼(46.7%)夜间眼压值>21 mmHg(HPG组),16例31眼(53.3%)夜问眼压正常(NPG组).HPG组和NPG组的眼压高峰均出现在夜间(5:00和2:00);HPG组各时间点眼压明显高于NPG组(P=0.033~0.000);且眼压波动幅度大于NPG组(P=0.011);HPG组和NPG组间的视盘结构参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野缺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眼压是鉴别HPG和NPG的重要因素,夜间眼压测量在POAG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危人群视网膜光阈值波动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改变的时间关系

    作者:陈苗苗;蔡宁;马嘉;袁援生

    目的 观察视网膜光阈值波动(LTF)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高危人群中发生改变的时间关系和诊断准确率及敏感度.方法 纵向队列分析.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且具有POAG高危因素者319例(319只眼)以及正常健康者50名(5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高危因素者每6个月、对照受检者每12个月行视野、OCT检查.POAG确诊标准:OCT检查出现垂直C/D≥0.6;视野检查出现早期缺损表现,依据青光眼视野损伤GSS2定量分级标准,中心视野的平均缺损及模式标准差超过临界区为视野早期缺损;检查结果具有连续可重复性.以未出现视野缺损和C/D≥0.6,符合可靠性指标并去除学习效应的第1次视野、OCT检查结果作为基线;当第1次达到POAG确诊标准时记录为转点,同时纳入POAG早期组并结束随访.末次随访后取检查数据以年为单位进行分段统计.观察POAG早期组、对照组受检者随访期间LTF及RNFL、GCC厚度变化规律,比较各时间段丢失速率和变化率,评估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时间段相关因素对POAG的预测价值,以及敏感性.结果 319例319只眼中,进入转点67例67只眼(POAG早期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30例.POAG早期组、对照组受检者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6、6.4年.转点时,POAG早期组患者平均RNFL、GCC厚度分别为(79.05±8.09)、(71.58±8.41)μm,平均LTF为(-6.05±7.02)dB;对照组受检者平均RNFL、GCC厚度分别为(93.49±6.24)、(79.72±6.32) μm,平均LTF为(-0.31±0.58) dB.两组受检者平均LTF以及RNFL、GCC厚度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7、-10.42、-5.60,P<0.001).POAG早期组患者RNFL、GCC厚度以及LTF的AUC随时间推移增大,敏感性逐渐增高.转点前5年至转点,RNFL厚度的AUC分别为0.15、0.65、0.71、0.77、0.85、0.92,敏感性分别为20%、56%、61%、65%、70%、76%;GCC厚度的AUC分别为0.12、0.53、0.69、0.74、0.82、0.90,敏感性分别为14%、53%、69%、74%、82%、90%;LTF的AUC分别为0.10、0.21、0.33、0.75、0.86、0.91,敏感性分别为7%、17%、44%、65%、78%、87%.结论 POAG出现结构性损伤的早时间为确诊前4年,同期RNFL诊断敏感性优于GCC、LTF;POAG出现视功能损伤早时间在确诊前2年,同期LTF诊断敏感性度优于RNFL、G-CC.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活体筛板厚度和筛板前表面深度的比较

    作者:郝琳琳;肖辉;陈翔熙;米兰;廖玲玲;刘杏

    目的 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与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筛板厚度(LCT)和筛板前表面深度(ALCSD).方法 临床确诊的POAG患者73例73只眼(POAG组)、CPACG患者64例64只眼(CPACG组)以及正常人40名4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3组受检者之间性别构成比(x2=2.07)、年龄(F=0.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检眼之间眼压、眼轴长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值及平均视野缺损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7、21.15、44.40、27.99,P<0.05).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技术,以20°扫描角度对视盘中央行放射状扫描,每只受检眼获得6条高分辨率的筛板B扫描图像,分别测量6幅图像中央、旁中央LCT和ALCSD,以6幅图像中央、旁中央LCT和ALCSD平均值记为平均LCT(MLCT)、ALCSD(MALCSD);比较青光眼与正常受检眼以及POAG与CPACG患眼之间MLCT及MALCSD的差异.结果 正常对照组、POAG组、CPACG组受检眼MLCT值分别为(211.48±12.07)、(145.43±34.33)、(156.79±33.66) μm.POAG组、CPACG组受检眼与对照组受检眼MLCT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6、-9.88,P<0.01);POAG组受检眼与CPACG组受检眼MLCT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P=0.03).3组受检眼MALCSD值分别为(390.73±84.40)、(558.51±176.66)、(539.39±177.30) μm.POAG组、CPACG组受检眼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MALCSD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4.96,P<0.01);POAG组受检眼与CPACG组受检眼MALCSD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49).结论 POAG、CPACG患眼较正常眼LCT薄,ALCSD加深;相同视野缺损和RNFL损害情况下,POAG患眼较CPACG患眼的LCT更薄.

  • 视盘血管主干位置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张莉;徐亮;杨桦

    目的 观察视盘血管主干位置对上、下方盘沿宽度的影响,探讨视盘血管主干位置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评价眼底照片清晰、视盘血管主干位置明确的视盘459例,其中大视盘131例,中视盘145例,横椭圆形视盘75例,小视盘108例.应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类视盘的血管偏上组、血管偏下组的上、下方盘沿宽度的差异;比较上方盘沿窄组和下方盘沿窄组的血管位置的差异.结果 总体及大视盘、小视盘的血管偏上组的盘沿比(0.467±0.051,0.445±0.040,0.508±0.056)较血管偏下组的盘沿比(0.500±0.066,0.474±0.062,0.546±0.048)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45,P=0.018,P值均<0.05);总体及大视盘、小视盘的上方盘沿窄组的血管比(0.510±0.051,0.508±0.055,0.512±0.036)较下方盘沿窄组的血管比(0.528±0.045,0.533±0.048,0.534±0.045)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46,P=0.022,P值均<0.05).结论 视盘血管主干位置偏向侧的盘沿较窄,视盘血管主干位置远离侧的盘沿较宽.大视盘、中视盘、横视盘出现盘沿下方窄、上方宽,血管主干位置偏上,小视盘盘沿上方窄、下方宽,血管主干位置偏下,提示青光眼视神经改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