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微血流成像技术与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甲状腺微小癌供应血管及其对甲状腺微小癌预测价值的比较研究

    作者:肖春莹;周剑宇;杨朝晖;李瑾;潘印;戴岳楚

    目的 探讨超声微血流成像技术评价甲状腺微小癌结节血流供应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术前疑似甲状腺微小癌结节(大直径<10 mm)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微血流成像的Adler血流分级评价,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微血流成像评价的甲状腺结节Adler血流分级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微血流成像评价的Adler血流分级预测甲状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效能.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的甲状腺良性与恶性结节Adler血流分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2.888,P=0.409 2),超声微血流成像评价的甲状腺恶性结节Alder血流分级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35,P=0.001 5).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的甲状腺结节血流Adler分级相比,超声微血流成像评价的甲状腺结节血流Adler分级明显更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 =201.024,P<0.000 1).以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Adler血流分级>1级为标准预测甲状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7.27%、83.33%,ROC曲线下面积为0.558 (95%CI:0.477~0.637),而以超声微血管成像Adler血流分级>2级为标准预测甲状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6.36%、83.33%,ROC曲线下面积为0.629 (95%CI:0.549~0.704).超声微血管成像Adler血流分级预测甲状腺癌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Adler血流分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3.963,P=0.000 1).结论 超声微血流成像技术对甲状腺微小癌供应血管的显示率和对甲状腺癌的预测价值均明显优于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

  • 微细血流成像技术在乳腺肿瘤鉴别中的应用

    作者:陈欣;肖晓云;吴欢;管小凤;罗葆明

    目的 比较CDFI、ADF及SMI检测乳腺病变血流的能力,探讨SM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超声发现乳腺病灶患者198例(210个乳腺病灶),进行常规超声、CDFI、ADF及SMI检查,采用Adler分级,比较不同技术对同一病灶的血流检出能力.通过mSMI观察乳腺病变的血管形态分布特征,比较良恶性病变的不同表现.结果 mSMI对乳腺病灶的血流检出能力优于其他多普勒技术(P<0.001).在mSMI模式下,良性病灶多表现为内部血管粗细均匀、走行自然伴或不伴周边环绕型血管;恶性病灶则常表现为内部血管粗大扭曲,周边可见放射状血管及穿支血管.良恶性病变的血管形态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MI可提高乳腺病变血流检出率,通过对乳腺病灶的血管形态分布特征进行观察,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价值

    作者:勇强;张蕾;袁嘉;穆洁;邢媛媛;牛宏珍;郑敏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方法 对32例有症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规超声、SMI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共发现100个斑块,低回声斑块(59个)及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41个.SMI可观察到新生血管的斑块39个,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部位、形态与超声造影呈现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2.结论 SMI血流显像技术可以作为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颈动脉斑块微血管超声成像

    作者:金玉明;洪桂荣

    目的 探讨利用微血管成像(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2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做SMI成像与超声造影(CEUS)对比研究,比较斑块内新生血管检出率.结果 2级斑块,两种方法检出率无明显差别;1级斑块,SMI检出率较超声造影低.结论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微血管检出率较高,SMI成像可作为初步评估2级斑块稳定性的方法.

  • 超声造影和微血流成像对不典型肝癌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马进辉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和微血流成像技术对不典型原发性肝癌(PLC)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典型PLC患者35例和FNH患者40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和微血流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指标的异同.结果 PLC病灶造影剂到达时间为(4.1±0.7)s,达峰时间为(37.8±11.4)s,分别显著长于FNH组的(2.5±1.0)s和(24.2±9.5)s(P<0.05);PLC组峰值强度为(23.1±5.7)dB,明显低于FNH组的(30.6±4.3)dB(P<0.05);35例不典型PLC患者中,病灶斑块状增强19例,环状增强16例,在40例FNH患者中,病灶动脉相离心性"轮辐状"增强29例,偏心性增强11例,门脉相均为高增强,延迟相高增强15例,等增强22例,低增强3例;在微血流成像检查方面,PLC组动脉大血流速度(Vmax)为(64.7±3.3)v·cm-1·s-1,显著低于FNH组的(77.8±5.1)v·cm-1·s-1(P<0.05),血流阻力指数(RI)为(0.70±0.05),显著高于FNH组的[(0.53±0.03),P<0.05];在血流信号等级分布方面,不典型PLC组1级3例(8.6%)、2级19例(54.3%)、3级13例(37.1%),FNH组0级33例(82.5%)、1级7例(1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和微血流成像技术分别能从造影的时相和增强模式及血流动力学特征上正确区分不典型PLC与FNH,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 微血流成像与能量多普勒超声在显示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血流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付晓萌;高晓丽;刘立盟;单尧飞;张桂萍

    目的 比较微血流成像(SMl)技术与能量多普勒超声(PUDS)技术显示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滑膜血流的丰富程度及显示率的差异,探讨SMl评估活动性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SMl和PDUS两种血流模式检查30例活动性AS患者(病例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左右两侧各60个骶髂关节,比较两组滑膜血流丰富程度及血流显示率的差异.应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模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两种血流模式的诊断效能.结果 SMl和PUDS对病例组的血流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7%vs.86.7%,P=0.048);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血流丰富程度在两种血流模式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以2~3级多血流为主,而对照组以0~1级少血流为主;对照组中两种血流模式对血流分级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61,P<0.001),病例组中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86,P<0.001).SMl和PDUS诊断活动性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0.77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SMl和PDUS观测血流丰富程度均可作为诊断AS患者骶髂关节炎及评估其活动性的重要参考依据,两者诊断效能相当,但SMl能够提高骶髂关节滑膜血流的显示率,上调血流级别,血流显示更加清晰,有助于更好地评估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活动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