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某部应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心理干预

    作者:孟新珍;丁魁

    本文综述了某部应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心理干预的做法,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时突发性事件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某部应时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心理干预的做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某部心理干预采取的3种做法,确保了应对群体突发性事件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具体做法如下:①迅速成立了心理干预小组,制定心理干预预案;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当事人走出心灵困境;③注重心理干预总结提高,进一步理顺心理干预的脉络.通过对某部应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心理干预工作的总结,能够为基层部队应对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参考.

  •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不同时段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作者:丁魁;林成宏;孟新珍

    目的 研究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不同时段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ATQMGS),对某部156名执勤官兵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执勤官兵6个时段ATQMGS各因子分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7.416或2.628,P<0.05或<0.01).两两比较发现,执勤第2周与半年、1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P=0.004).1年时段中,应对方式因子和附加项目29显著低于全军常模(t=-2.306或-3.318,P<0.05或<0.01).结论 执勤第2周是心理干预的关键期,随着执勤时间的延长官兵心理健康水平有所变化,应加强心理干预.

  • 武警士兵处置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7周创伤后应激症状的调查

    作者:王新源;刘静霞;杨亚黎

    有研究显示,对120名参加救灾的消防人员地震后5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1.4%符合PTSD 诊断标准,16.7%出现明显的应激症状[1]。本研究对参加处置2009年7月5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市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下文简称“7.5”事件)7周后的武警士兵做了应激症状相关调查,意旨在了解处置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武警士兵出现创伤后应激的心理状况,为今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激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考。

  •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一线救援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作者:孟新珍;马永革;刘惠霞;张志斌

    目的 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一线救援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某部队医院55名一线救援医务人员设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普通病房医护人员82名设为对照组,采用事件冲击量表、睡眠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两组事件冲击量表及睡眠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研究组事件冲击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睡眠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焦虑、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除强迫症状因子外的8个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P<0.01);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除强迫症状、偏执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5或0.01),阳性项目数及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一线救援医护人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作者:丁魁;林成宏;孟新珍

    目的 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156名执勤官兵进行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察12个月.于执勤官兵入组第1周末及1个月、6个月、12个月末,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量表评定心理应激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执勤官兵入组第1周末,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全军常模(P<0.01),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的延续该量表评分呈逐渐升高趋势,各因子评分不同时点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两比较显示,第1周末,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其他时段,12个月末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1).心理健康教育第12个月末,心理疾患检出率为2.6%,显著低于入组时(17.9%,χ2=20.057,P<0.01).结论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军人常模,心理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应对方式调查

    作者:丁魁;林成宏;孟新珍

    目的 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执勤官兵的应对方式,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某部145名执勤官兵设为研究组,同期随机抽取某部124名非执勤官兵设为对照组,于事件发生2周末,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定两组应对方式.结果 研究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消极应对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军官与士官、军官与义务兵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士官与义务兵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年龄官兵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军龄、文化程度官兵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不同婚姻状况官兵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执勤官兵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职别低、年龄小、军龄小、文化程度低的官兵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作者:丁魁;林成宏;孟新珍;张勇

    目的 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执勤官兵的心理应激状况,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参加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的某部145名执勤官兵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执勤官兵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的6个因子及附加项目2、3、4评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或0.01);义务兵与士官的因子1、2、3、4、6及附加项目1、3、4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义务兵与军官的因子2、3、4、5、6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士官与军官的因子5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医疗保障组与后勤保障组的因子2、5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医疗保障组与一线执勤组的6个因子及附加项目1、4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后勤保障组与一线执勤组的因子1、2、3、4、6及4个附加项目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执勤官兵的心理应激水平较低,心理干预应以职别低的义务兵和一线执勤官兵为重点.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