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证脉象特征及应用举隅

    作者:丁晓;吕玉婷;滕晶;齐向华

    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具有通阳散结、降气化痰、运转胸中大气的作用,原文用于治疗胸痹、心痛病.心肺同居胸中,本方经过加减用于治疗心肺疾病的临床报道较多,且疗效肯定.文章以“系统辨证脉学”为工具,以脉象要素为契入点,来举证本汤证的脉象系统和脉象要素组成,分析本汤证的个性特点和临床特点,并临证举隅,明确本汤证临床应用的脉象指征,使“阳微阴弦”以脉象要素的形式“心中易了,指下明晰”;扩大本汤证的应用范围.

  • 浅谈现代脉学的发展及特点

    作者:张娜;滕晶;陈阳

    现代脉学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参考手段,它将中医学和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相结合,突破了经典脉学侧重于用直观、形象化的方式表达脉象,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脉学的发展.脉诊是中医精准定位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学今后发展中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本文主要从金氏脉学、许氏脉学、寿氏心理脉学、系统辨证脉学的主要脉学理论窥探现代脉学发展成果及特点.

  • 系统辨证脉学临证优势浅析

    作者:齐向华

    介绍系统辨证脉学的临床操作规范,对脉象要素进行数字化信息描述;阐述系统辨证脉学分析疾病的过程和环节,实现中西医汇通诊断;通过各种脉象特征回溯既往感而未发或潜伏时间长的致病因素,诊断“伏邪”;从辨识人体的早期功能改变、疾病前期预警、心身一体疾病等方面诊断“未病”.提出系统辨证脉学在中西医学汇通、诊断“伏邪”、治未病和构建新的临床思维模式方面的诸多优势.

  • 齐向华教授凭脉辨治郁闷不舒

    作者:刘英杰;齐向华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是适应当今社会疾病而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包括郁闷不舒状态、精神萎糜状态、思虑过度状态、惊悸不安状态、烦躁焦虑状态5种异常心理状态.齐向华教授创立了以25对脉象要素为基础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并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总结,分析出5种心理紊乱状态各自的脉象特征.通过脉象要素的整体状态和局部表现系统判断患者的不同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从中医学理论过渡到患者的躯体症状,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 凭脉辨治缺血性脑卒中病案2则

    作者:谭思媛;齐向华

    运用系统辨证脉学理论及技法,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应用脉象要素准确判断患者个性及体质偏颇,结合心理紊乱状态,郁闷不舒及烦躁焦虑状态,得出疾病病因及病机,回溯疾病源流,指导辨证施治,体察脉诊对疾病的诊断作用.

  • 基于中医四脏分型的贫血脉象解析

    作者:方英嵩;滕晶

    血液的生成、转化等生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循环体系。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具有生成血液的作用;脾主生血统血,具有生化、统摄血液的作用;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作用;肾藏精,为气血津液根本的来源,且具有固摄血液的作用。任一脏器功能紊乱均有可能导致血液成分生成减少、丢失等病理环节的出现,导致外周血红细胞容量的减少,故贫血的产生与心、脾、肝、肾关系密切。“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在古今脉学成果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的脉学体系。根据“系统辨证脉学”分析可知,贫血多具有稀、滑、细、弱、沉的脉象特征。

  • 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肝郁脉探析

    作者:刘艳丛;滕晶

    肝气郁结可累及脏腑,影响气血,变生诸郁.肝郁本证自身也易于转化,肝郁日久,化热化火,肝火上炎;火热内盛,易伤阴灼血;阴血不足,火热愈炽,肝失柔润,其气更易郁逆,为阴虚肝郁;阴血亏于下,则肝火无制,阳亢上僭.诸证皆为肝郁所致.肝郁代表脉为弦脉,“弦脉,总是阴阳不和,肝气上逆”,但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的肝郁脉,非仅指弦脉.

  • 情境认知视域下“系统辨证脉学”临床实训课程设置与实践

    作者:滕晶;吴晓迪;王宜艳

    详细分析当前脉诊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现状,提出将“情境认知”理论与“系统辨证脉学”相结合,以“系统辨证脉学”为蓝本,运用“情境认知脉诊教学法”对脉诊教学课程和培训模式进行改革,以期形成符合脉诊临床实践教学需求的新的教学模式和实训课程培训方式,改变既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脱节的现状,从而提高临床实习生脉诊操作技能水平,培养出更多高层次、高水平的诊脉人才.

  • 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

    作者:吴晓迪;滕晶

    中医认为,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四大方法,并有“神圣工巧”之说.切,指切,指脉诊.系统辨证脉学来自传统脉学,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要素是整体与元素的关系,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 齐向华“系统辨证脉学”学术思想浅析

    作者:吴慧慧;齐向华

    “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齐向华教授在融合古今脉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系统论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逐渐形成的具有独到见解的、容纳多学科、涵盖多层面的全新的脉学体系。该体系揭示了脉象系统所包含的基本脉象要素的物理特性、认知方法及其要素、层次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不同层次的客观依据。“系统辨证脉学”主要有两个主要特点:系统性和洄溯性。

  • 齐向华运用系统辨证脉学的临床经验

    作者:王翠英;齐向华;王冬冬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创立的具有独到见解的、容纳多学科、涵盖多层面的全新脉学体系.论述了齐向华教授根据系统辨证脉学理论,从辨脉以审证求因、论治以脉为重等,提出应用病机脉象系统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并举验案以佐之.

  • 系统辨证脉学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陈云;齐向华

    齐向华老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融合古今医家的脉法,创立了以25对脉象要素为基础的具有系统性与回溯性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并在“方证相应”的基础上创新归纳出“脉证方相应”规律.列举系统辨证脉学临证验案3则,并总结“脉证方相应”需遵循的四个原则,为系统辨证脉学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中风后遗症气陷证辨证论治探析

    作者:刘百杰;滕晶

    传统中医学关于气陷证的辨治大多从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来论治,但在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却发现,从气陷日久导致湿、热、瘀下注的实证来论治,收效显著.气机下陷不仅仅着眼于机体上部的气血不足,更应改善久病气血夹湿浊或湿热瘀稽留的内环境.

  • 基于"系统辨证脉学"的眩晕"脉-证-方"探析

    作者:谢君;滕晶

    脉诊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的发展与创新,通过脉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表征出疾病发生发展的"证据链",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从系统辨证脉学解析少阴之人特征初探

    作者:徐成美;齐向华

    体质与性格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重要影响,《灵枢·通天》中按照阴阳的多少,将人的体质分为五种类型,即五态人,且分别对五态人的体质、性格做了描述.根据系统辨证脉学对少阴之人体质、性格的脉象进行初步整理.

  • "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五维纲领与辨证探讨

    作者:滕晶;齐向华

    "系统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创新,凭脉辨证的关键在于对脉象要素的识别及对脉象要素之间关联性的辨识、判断与推理,"位、数、形、质、动"五维纲领的提出使凭脉辨证有法可依,有据可存,对预测疾病、指导临床诊治达到治未病的医学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 基于"系统辨证脉学"中西汇通整合诊断模式探讨高血压证治规律

    作者:滕晶

    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也是心脑肾等血管病形成的危险基础.依据脉象与高血压形成的共性机制在于血管、心脏,运用"系统辨证脉学"中西汇通整合诊断模式,对高血压的整体疾病脉象和中医辨证脉象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建立高血压脉-症、脉-证、脉-病和脉-治相应的整体性和规范化辨治体系,实现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技术调整,对高血压的早期预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系统辨证脉学构建气变特色脉诊诊断体系

    作者:滕晶

    气变是百病之始、百病之因,中医辨证的前提在于辨气,气变脉随之变,脉变可早于症状和体征出现.本文提出以脉辨气为先导的诊治与治未病思路.将气变根据气的运动状态和性质分为气逆、气陷、气郁、气闭、气脱和气虚六种状态.运用系统辨证脉学构建出气变系统的诊断体系,将对发展中医的诊断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 论上热下寒证及其系统辨证脉学诊断

    作者:丁雅楠;李京凯

    上热下寒证是机体阴平阳秘常态被打破的状态.搜集古今文献,阐释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并提出从“系统辨证脉学”人手对上热下寒证作出明确诊断.用该脉学体系中的“寒”“热”两个要素来分析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即以脉象“尺寒寸热”对应机体“上热下寒”的阴阳紊乱.同时提出需以脉象中其他要素为背景脉象,以达到辅助诊断、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病情发展进程等目的.以脉断证,以实现对临床相应证候的诊断,同时清晰认识整个疾病的过程.

  • 齐向华治疗“大气下陷”经验

    作者:吴慧慧;齐向华

    齐向华教授在研究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在临证中将“大气下陷”分为虚实两端;在梳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烦躁焦虑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惊悸不安状态,精神萎靡状态),并构架出了相应的辨治体系;在传统脉诊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科学理论,融合现代脉法,创新性的构架出了“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根据“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指出大气下陷有三个病机层面:上焦气虚、下焦不固和气血沉积,进而总结出了“大气下陷”临床常见辨证脉象系统:下、进少退多、寸粗尺细、寸强尺弱,为临床辨治“大气下陷”提供了客观依据.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