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晶磨削创面导入积雪甙并用穴位按摩治疗面部浅表瘢痕14例疗效分析

    作者:吴晓勇

    目的:探讨微晶磨削后创面导入积雪甙并用穴位按摩对面部浅表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借助微晶磨削机内压缩空气的压力,将微晶颗粒通过压缩空气高速急骤地喷打在皮肤瘢痕表面上,瘢痕表面形成,较浅的粉碎创面,创面内导入积雪甙,面部相关穴位按摩,调理气血,每10天治疗一次,术后当日创面不接触水,严禁太阳暴晒。6次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14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14例,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5.6%。两组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总有效率上差异不明显,但在显效率上差异显著。结论微晶磨削后创面导入积雪甙并用穴位按摩对面部痤疮瘢痕疗效显著。

  • 滚针治疗非器质性慢性失眠症患者90例临床研究

    作者:黄莉莎;王丹琳;王成伟;胡幼平;周建伟;李宁

    目的 通过对比滚针治疗与西药对症治疗失眠症,评价传统非药物治疗手段--滚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成滚针治疗组和药物对照治疗组.其中滚针组90例,实施滚针治疗;对照组90例,给予氯硝安定4mg(每晚睡前服用)治疗;疗程均为4周.以中医症状疗效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分别在治疗结束后及3个月随访后评价.结果 治疗后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匹兹堡总评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安眠药物、日间功能等4个亚项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尽管3个月随访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匹兹堡评分中睡眠效率、安眠药物、日间功能等3个亚项评分,两组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与第二代抗失眠药物比较,传统滚针疗法能够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平衡,治疗慢性失眠症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滚针疗法联合龙血竭治疗面部挫伤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晓勇;陈一松;孙碧梅

    目的 探讨面部挫伤创面皮肤滚针疗法并用龙血竭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面部挫伤要求进行美容修复治疗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创面清创,观察组病例创面皮肤滚针,治疗组病例创面滚针治疗后导入龙血竭,创面外凡士林纱布外盖,无菌纱布包扎.创面愈合过程中不接触水,禁阳光暴晒.对比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后6个月色素和瘢痕情况.结果 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6.20±0.85)天,对照组(8.01±0.87)天.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疤痕情况参考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ancouver scar scale,VSS).色泽:1.01±0.45,对照组:1.42±0.63,p<0.05.血管分布治疗组0.22±0.03对照组0.30±0.14天,p<0.05.厚度两组均未见明显瘢痕.硬软度两组均较软.结论 面部挫伤创面皮肤滚针疗法并用龙血竭治疗,创面愈合时间显著增快和创面愈合后色素沉着明显较轻.

  • 皮肤滚针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鲜红斑痣

    作者:韦强;陈石海;孙玉;殷国前;刘庆丰;廖明德;于海生

    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我们应用皮肤滚针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鲜红斑痣27例,取得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共27例,男11例,女16例.年龄6个月至30岁,其中≤10岁的12例,11-20岁9例,21-30岁5例.

  • 一种新型皮肤滚针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皮肤滚针。方法详述本新型皮肤滚针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经临床使用效果比较证明,本新型皮肤滚针在临床使用时,滚针滚动之后,药物可以直接涂抹在患处上,同时加入了压药器的设计,能够将药物压进微细管道中。结论本新型皮肤滚针在临床使用时,滚针滚动之后,药物可以直接涂抹在患处上,避免了再另取药膏进行涂抹,节约医疗时间,同时加入了压药器的设计,能够将药物压进微细管道中,使药物能够充分被吸收。

    关键词: 皮肤 滚针 护理
  • 滚针治疗失眠症的理论探讨

    作者:熊殷艺

    临床研究报道,作为传统皮肤针的改进工具,滚针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前认为,其原因在于,背部督脉和膀胱经在走行上与脑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涉及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刺激这两条经脉可以调节脏腑阴阳的平衡而治疗失眠.但是追溯《黄帝内经》,其中医理论基础的内涵并未系统而深入的讨论.因此本文将回顾《内经》对刺激方法和失眠的认识来探讨其理论基础,进而推广滚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运用.

    关键词: 滚针 失眠
  • 梅花针、滚针、复方红花酊外涂对脱毛小鼠毛发再生长的影响

    作者:刘志丹;吉晓雨;彭志永;李晓燕;陈春兰;梁薇

    目的:观察梅花针、滚针、中药外涂等方法对脱毛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6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和药物+梅花针组共7组.除正常组外,均以8%硫化钠外涂,制成脱毛模型.药物组、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药物+梅花针组分别予以相应的针刺治疗和(或)复方红花酊外涂.实验开始后每天观察毛发生长情况.治疗结束,皮肤取材,病理切片、免疫组化观察毛囊改变及局部炎症因子变化.结果:8%的硫化钠涂抹可成功建立小鼠脱毛模型,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经相应的针刺治疗和(或)复方红花酊外涂后第21天,模型组动物毛发基本生长完全,且均匀、细密.滚针组生长完全程度基本与模型组相同,但毛干较模型组粗大.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药物+梅花针组动物毛发生长不完全、欠均匀,但毛干较模型组粗大.药物组动物毛发生长缓慢、稀疏、不成片.病理切片及HE染色显示:模型组毛囊球部炎症浸润明显,处于退行期的毛囊增多;药物组毛囊多处于静止期,且周围炎性浸润明显;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药物+梅花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处于生长期的毛囊明显增多,且个体粗大,并可见明显毛干;但药物+梅花针组生长期毛囊个数、毛囊形态较其它3组差.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α、IL-1β、IL-2、TNF-α、IFN-γ、IL-17表达增加(P<0.05);药物组、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药物+梅花针组IL-1α、IL-1β、IL-2、TNF-α、IFN-γ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药物组、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IL-17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药物+梅花针组IL-17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滚针组、药物+滚针组、梅花针组、药物+梅花针组CD34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滚针治疗不影响脱毛小鼠毛发的再生长,且使毛发更粗大,效果优于刺激量更大的梅花针叩刺;单纯复方红花酊外涂,虽能减轻毛囊周围炎症,但毛发生长受到了抑制;在外涂复方红花酊基础上再予滚针或梅花针治疗,能重新激发毛发的生长,且滚针作用优于梅花针.

  • 滚针治疗黄褐斑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爽;许岳亭;黄凯裕;朱世鹏;孙亦农

    黄褐斑是常见的面部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其形成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血液流变学、局部菌群、内分泌系统、氧化-抗氧化系统等方面.近年来滚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搜集滚针治疗黄褐斑相关机制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2)调整皮肤菌群;(3)调节整体内分泌系统;(4)平衡氧化-抗氧化系统.

  • 滚针配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疮疹临床观察

    作者:梁浩云

    1999~2001年,我们用滚针配合口服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45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情况 90例带状疱疹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女性62例,男性28例;年龄35~78例;病程4~5日58例,6~10日32例;情志不遂者61例,劳累者29例;病变在胸部、股部、头颈部者分别为53、25、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 2 治疗方法……

  • 面部滚针结合项枕部推拿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燕

    黄褐斑是指在面部对称性发生的以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为特征的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好发于颊部、前额、鼻部和颞部,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近年来滚针疗法在黄褐斑治疗上得到较大的运用,其效果可媲美激光及填充式的整形手术[1].但笔者发现,临床上不少求美者单纯行项枕部推拿后,黄褐斑颜色变淡甚至消失.鉴于此,笔者自2009年5月-2013年12月对6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