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强化抗栓治疗在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冠心病PCI术后伴有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廖达平

    冠心病中的血栓事件是导致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甚至发生死亡的重要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并发症发生中的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抗栓治疗已经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基石.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栓事件的标准治疗方案,被许多指南所采纳[1~2].

  • 作者:

    关键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田新利;李俊峡;崔振双;石宇杰;石苗茜;徐威;赵冰;马海燕

    目的评价和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PCI)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4例PCI后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发生机制。结果在1800例行PCI的患者中,有4例(0.22%)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其中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72.5岁。4例患者均为择期手术,植入支架均为药物洗脱支架;4例患者在植入支架前均充分预扩张,4例患者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平均发病时间在PCI后的3.5天;4例患者均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例患者药物由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患者的血栓弹力图ADP抑制率结果为14%、2.6%。结论 PCI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可能与患者的年龄、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程度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等有关。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研究进展及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探讨

    作者:王歆月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黏附、激活、释放相关因子并聚集,同时激活凝血瀑布,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出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症状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No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 NSTEMI)和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的一系列临床病征。ACS的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栓治疗和早期介入治疗。其中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促纤溶三方面[1,2],特别是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治疗的基石。随着 ACS 抗血小板治疗的新药不断出现及联合应用,临床也出现了不可乐观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及联合用药安全性的问题,因此,在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同时,如何面对出血风险,增加ACS患者临床净效益变得十分重要[3,4]。规范ACS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无疑是临床工作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ACS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研究进展及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探讨做一综述,供临床医师参考。

  •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瘀证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萃艺;黄燕;马健;倪浩斌;蔡汉潮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瘀证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将12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参照血瘀证诊断标准分为非血瘀证组(39例)与血瘀证组(87例),所有病人双抗治疗大于1周后,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及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血小板抑制率及抑制效应.结果 血瘀证组双抗治疗后血小板 ADP受体途径抑制率较非血瘀证组降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较非血瘀证组升高(P<0.05).结论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合并血瘀证的病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应注意检测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现象,必要时辨证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

  • 不同中药在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患者中的研究

    作者:徐佑龙;刘宗军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合药物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在临床上也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发现,活血化瘀中药(单味药:银杏、三七,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血塞通等)具有改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程度、增加抗血小板药物敏感性的作用,在临床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患者中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于建华;王运良

    缺血性脑卒中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1/3~1/2的患者卒中复发.卒中复发有多种原因,多认为病人的不依从性是实验室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常见原因,但需要正确识别卒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良好指征用于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检测,或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的方法.选择预防卒中复发的抗血小板药物取决于卒中发作的时间,轻度缺血性卒中在发病3个月内选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优于单一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对长期二级预防来说,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不仅无益处,且有增加出血的风险.

  • 全血电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曦;朱媛;石理;李军;吴同果

    目的 探讨采用全血电阻抗法(whole blood impedance aggregometry,WBIA)法实验室诊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选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会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300例.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7 d用WBIA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抵抗组.随访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进行SYNTAX评分,观察对比各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率.评估WBIA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26%,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8.7%.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药物抵抗组SYNTAX评分明显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组、氯吡格雷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1±9.79)分vs.(18.32±18.78)分,P<0.05;(10.21±9.79)分vs.(19.57±11.32)分,P<0.05].随访1年无药物抵抗组MACCE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抵抗组、氯吡格雷抵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9(9.0%)vs.14(21.5%),P<0.05;13.9(9.0%)vs.16(22.2%),P<0.05].结论 WBIA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实验室诊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一定临床价值.

  • 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作者:冷利华;黄文胜;裴宜斌;何小伍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对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5年497例 PCI术后4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其中,1例PCI术后30 min即出现支架内血栓,经再次PCI和调整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患者症状缓解,安全出院。结论支架内血栓形成是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PCI术后并发症。结合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更具个性化的治疗,可避免支架内血栓形成。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