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过继转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光相干断层扫描与病变程度评分以及组织病理学评价的比较

    作者:智蕴涛;陈曦腾;李雁;李筱荣;张晓敏

    目的 观察探讨过继转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EAU)小鼠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与病变程度评分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及其意义.方法 C57BL/6小鼠腹腔注射抗原特异性T细胞建立过继转移EAU动物模型.过继免疫后9d开始,每3天观察1次直至过继免疫后60 d,间接检眼镜联合前置镜观察小鼠眼底炎症情况并进行评分.将病变程度分为发病初期、发病早期、高峰前期、高峰期、恢复期、末期,相应评分分别为0.5、1.0、1.5~2.0、2.5~3.0、1~2分以及小于1分.过继免疫后9、11、16、21、26、30、35、40、50、60 d采用海德堡Spectralis OCT仪测量距视盘边缘约1个视盘直径范围的视网膜厚度(RT).依据OCT检查结果将病变程度分为0.0~4.0分.过继免疫后9、21、60 d处死小鼠,摘取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比分析各检查时间点OCT图像特征与眼底病变程度评分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过继免疫后9、16、21、26 d分别为EAU发病初期、发病早期、高峰前期和高峰期,OCT评分分别为0.5、1.0、2.0、4.0分;30 d为恢复期,可见玻璃体炎症细胞减少,OCT评分平均为3.0分;60 d为末期,玻璃体炎症细胞浸润消退,视网膜萎缩,RT降低,OCT评分0.5分.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病初期、发病早期玻璃体腔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视网膜结构相对正常;高峰前期视网膜水肿、玻璃体腔可见炎症细胞及视网膜结构紊乱;恢复期玻璃体腔可见极少量炎症细胞,视网膜萎缩变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CT评分和病变程度评分高度相关(r=0.957 9,P<0.000 1).结论 过继转移EAU模型小鼠OCT检查结果与其病变程度评分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OCT检查结果有助于动态量化评估EAU模型小鼠病变程度.

  • 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4及γ干扰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的表达

    作者:侯彬;沈琳;王红;陈海婷;赵萌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7、白细胞介素(IL)-4及γ干扰素(IFN-γ)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健康雌性C57BL/6小鼠建立EAU模型.建模前及建模后7、14、21、28 d,取小鼠眼球作石蜡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视网膜结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的蛋白表达.结果 建模后14d,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葡萄膜组织结构破坏,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FN-γ mRNA和蛋白表达均于建模后7d达到高峰;小鼠血清中IL-4、IL-17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4、IL-17 mRNA和蛋白表达均于建模后14 d达到高峰.小鼠血清中IL-17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17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程度均较IFN-γ、IL-4更为显著.建模前与建模后7、14、21 d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817.346、268.600、164.621,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28d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7、14、21d小鼠脾(F=312.67、114.250、216.220)及视网膜(F=271.504、85.370、80.722)组织中IL-17、IL-4、IFN-γ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28 d小鼠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IL-4、IFN-γ在EAU中均明显表达,共同参与了EAU疾病的过程.

  • 肽聚糖对树突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辅助性T细胞17的影响

    作者:肖青;粘红;魏瑞华;张晓敏;李雪;刘勋;李筱荣

    目的 观察肽聚糖(PGN)对树突细胞(DCs)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辅助性T细胞(Th)17(Th17细胞)反应的调控.方法 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4)定向诱导健康小鼠骨髓细胞向DCs分化.诱导分化的第6天将DCs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加入PGN干预,对照组加入等量无菌磷酸缓冲盐溶液,培养24 h后利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组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 1-20多肽片段(IRBP1-20)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免疫C57BL/6小鼠.免疫后13d分离EAU模型鼠脾脏和淋巴结的IRBP1-20特异的T细胞与经PGN干预或未干预的DCs共培养.收集共培养后2d的细胞,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T-bet、γ干扰素(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此外,收集共培养后2、5、7d的细胞分别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Th17、Th1细胞的变化.结果 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DCs经PGN干预后IL-23、IL-1β、IL-6、TNF-α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63、-5.627、-3.85、-28.151;P<0.05);实验组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5.601、-19.76;P<0.05),而T-bet、IFN-γ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4.717、11.207;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DCs与T细胞共培养后2、5、7d,IL-17+细胞的百分比升高(t=-2.944、-3.03、-4.81;P<0.05),而IFN-γ-细胞的比例变化不大(t=-1.25、-0.18、-2.16;P>0.05).结论 PGN能够刺激DCs分泌IL-23、TNF-α、IL-6及IL-1β等Th17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促进EAU中Th17细胞的分化和增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与眼科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陈庆中;颜华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VEGI)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可抑制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还能激活T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分化而调节免疫反应.VEGI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发挥其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学效应,且其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发挥与内皮细胞的生长周期有关.目前已基本明确VEGI参与了炎症反应,且与角膜新生血管、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眼部肿瘤等眼科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进一步探讨VEGI与眼科疾病的相关性可能会为眼科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作者:徐晓芳;吕嘉华

    葡萄膜炎是眼科常见病,由于其活体标本难以获取以及伦理学原因无法观察病程的自然过程,所以其发病机制研究大多从动物实验获得.多种自身抗原在多种动物均可诱发出葡萄膜炎,但不同的抗原诱发葡萄膜炎的途径并不相同,各种模型临床特点和病理改变各不相同,与人类葡萄膜炎也有一定差别,需要更多的动物模型从不同侧面探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

  •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变化

    作者:王克岩;吕嘉华;徐格致

    目的 观察伏格特-小柳-原田(VKH)综合征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后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的比例变化.方法 采集15例VKH综合征患者治疗前以及系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的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采用细胞表面标志物CD4、CD25以及特征性的细胞核内转录因子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的抗体标记CD4+CD25+调节性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FOXP3+T细胞的比例,并与15例以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中的该亚群细胞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治疗前患者组为(0.30±0.19)%,正常对照组为(1.41±0.5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65,P<0.01);治疗1个月后,患者组为(1.28士0.54)%,接近正常对照组.另有2例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比例异常升高.结论 VKH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的比例治疗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接近,表明VKH综合征的发病可能与患者外周血中天然性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下降有关.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血-房水屏障功能的动态观察

    作者:陈丽娜;曹书杰;杨培增;李伟;朱莲香;周红颜;黄祥坤;李兵;高杨

    目的检测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患者不同病期血-房水屏障功能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VKH综合征患者77例(144只眼)根据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后葡萄膜炎期组10例(20只眼)、前葡萄膜受累期组27例(50只眼)、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组23例(41只眼)和消退期组17例(33只眼).对照组50例(100只眼).应用激光前房蛋白细胞测定仪(LFCM)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测各期患者前房闪辉和前房细胞数. 结果后葡萄膜炎期患者裂隙灯检查前房细胞和前房闪辉均为0级(20只眼),LFCM检测前房细胞数为(0.9±0.6)/0.5 mm3,与正常对照组(0.8±0.6)/0.5 mm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99),前房闪辉值为(9.7±3.4) pc/ms,高于对照组(5.3±2.3) pc/m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葡萄膜受累期患者裂隙灯前房细胞为25只眼(1+)、19只眼(2+)和6只眼(3+),前房闪辉为27只眼(1+)和23只眼(2+),LFCM前房细胞数分别为(13.7±6.5)/0.5 mm3、(40.8±17.6)/0.5 mm3、(75.7±25.5)/0.5 mm3、前房闪辉值分别为(31.4±12.8) pc/ms、(133.4±59.5) pc/ms.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患者裂隙灯前房细胞为19只眼(1+)、15只眼(2+)、7只眼(3+),前房闪辉为24只眼(1+)、17只眼(2+),LFCM前房细胞数分别为(11.2±5.4)/0.5 mm3,(29.6±14.4 )/0.5 mm3、(69.3±22.2)/0.5 mm3,前房闪辉值分别为(34.9±14.3) pc/ms、(150.9±83.3) pc/ms,前葡萄膜受累期和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患者前房闪辉值和前房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消退期患者裂隙灯前房细胞为0级(33只眼), 前房闪辉为0(15只眼)和18只眼(1+),LFCM前房细胞数为(1.0±0.7)/0.5 mm3,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前房闪辉值分别为(9.5±4.8) pc/ms、(30.0±12.3) pc/ms,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VKH综合征各期均有不同程度血-房水屏障的破坏,但并非各期均有炎症细胞存在,此结果对VKH综合征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葡萄膜炎致盲目特点及原因探讨

    作者:杨培增;张震;周红颜;黄祥坤;俞琼;王红;李兵;高杨;朱莲香

    目的探讨我国常见类型葡萄膜炎的致盲特点与主要致盲原因. 方法回顾分析1 214例各种类型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各种葡萄膜炎中常见的致盲类型及致盲原因. 结果 1 214例患者1 892只患眼中,355只患眼致盲,占18.76%.致盲时平均年龄34.38岁,男女比例为1.52:1.全葡萄膜炎致盲248只眼,占此类患眼的26.27%,其中,Beh(c)et病和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致盲者分别占51.61%和29.44%.全葡萄膜炎致盲者中,主要原因为并发性白内障,共89只眼,占35.89%;玻璃体混浊53只眼,占21.37%;继发性青光眼30只眼,占12.10%.前葡萄膜炎致盲79只眼,占此类患眼的10.73%,主要致盲原因为并发性白内障,共56只眼,占70.89%;继发性青光眼16只眼,占20.25%.后葡萄膜炎致盲15只眼,占此类患眼的15.63%,主要致盲原因为玻璃体混浊,共9只眼,占此类患眼的60.00%;黄斑病变3只眼,占此类患眼的20.00%.中间葡萄膜炎致盲13只眼,占此类患眼的11.21%,主要致盲原因为玻璃体混浊,共8只眼,占61.54%;并发性白内障5只眼,占38.46%. 结论葡萄膜炎具有致盲率高及盲目主要发生于青壮年等特点;全葡萄膜炎,特别是Beh(c)et病和VKH综合征是我国葡萄膜炎中重要的致盲类型;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是葡萄膜炎致盲的主要原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