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程中体温变化特点及护理

时间:2019-11-04 09:21:18 来源:未知 浏览:557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程中体温变化特点及护理

  朱培培 冯娟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体温变化的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动态监测28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住院后其体温变化,观察消化道出血相关的体温异常的发生率、发布情况、与出血程度及活动性相关性、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体温异常80例(28.57%),其中发热70例(87.50%),体温( 38. 13±0.18)℃;体温过低10例(12.50%)。消化道大出血发热50. 00%、体温过低8. 33%均高于非消化道大出血的18. 18%、2.270/0(P<0.05);体温过低组死亡率30. 00%高于体温正常组的1.00%及发热组的2. 860/0(P<0.05)。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程中体温变化率较高,具有其规律性,做好相应体温护理非常重要二加强体温观察及时得到准确信息,为医生诊断提供重要参数;根据患者发热情况采用观察及物理降温法;充分认识到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性及发生的原因,选择合适复温方式为患者进行复温,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体温变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 6411( 2018) 14 - 0024 - 03

  正常体温是维持人体机能代谢基本的条件,通常情况下人体通过体温调节功能,可以保持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而维持正常体温,否则会发生异常体温,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危重病之一,体温异常是其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体温异常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患者病情情况和病情发展规律,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心]。本文回顾性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体温变化的特征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4年1月~ 2016年12月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消化内科诊治28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150侧,女130例,年龄2187岁,平均(52. 38±8.28)岁,均因黑便和/或呕血而就诊,出血量少15 0ml,多2600ml,平均(640. 28±165. 39)ml,其中大出血(出血超过1000ml)60例;经过胃镜、超声、CT等检查病因:消化性溃疡(胃溃疡、球溃、复合性溃疡、残胃吻合口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食管责门癌、食管一静脉曲张破裂、食管裂孔疝、食管一贲门粘膜撕裂Dieulafoy病;人院后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血等综合治疗。

  1.2方法体温变化诊断标准发热:T> 37. 50C,体温过低:T< 35. 5℃;排除感染、过敏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药物热等引起的发热;除外伴随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体温异常。患者住院后动态监测其体温变化,观察消化道出血相关的体温异常的发生率、发生情况、与出血程度及活动性相关性、对预后的影响。

  1.3观察指标观察研究对象的体温异常情况及体温异常与出血程度、患者死亡率的关系。

  1.4统计学方法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爿2检验,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体温异常发生情况体温异常80例(28. 57%,80/280),年龄( 56. 38 +10. 28)岁高于体温正常组的(50. 25±9.27)岁(P<0.05),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发热70例( 87.50%,70/80),T37. 6。C~39. 2。C,平均体温(38. 13±0. 18)℃,为中低度发热,其中不规则热或弛张热为主共65例,稽留热较少共5例;体温过低10例(12. 50%,10/80)。

  表1 体温异常与正常组年龄、性别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性别构成(男/女)
体温异常组   80 56. 38 +10. 28     46/34
体温正常组 180     50. 25±9.27     104/96
  检验值       £=3. 87     疋2 =0.15
    p     <0. 05     >0. 05

  2.2体温异常与出血程度关系消化道大出血发热50. 00%、体温过低8.33%均高于非大出血的18.18%、2.27% (P <0.05),体温正常41. 67%低于非大出血的79. 55%(P<0.05),见表2。

  表2不同出血程度体温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发热
 
  (n=70)
  低体温
 
  (n=10)
  体温正常
 
  (n =200)
  非大出血组 220  40(18.18)     5(2.27)   175(79.55)
  消化道大出血组   60   30(50. 00)     5(8.33)   25 (41. 67)
    r值       25.45     5.03     33.14
    P     <0. 05     <0. 05     <0. 05

  3讨论

  3.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体温变化特征 临床上人体体温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年龄、活动量、情绪等变化出现一定范围波动,但其变化范围不超过0.5℃~1.Occ,通过体温调节功能维持体温的恒定在36.5℃~37. 40C之间‘引。本文结果显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体温异常发生率为28. 57%,进一步观察发现体温异常具有一定特征:①体温异常以发热为主要,占体温异常的87. 50%,与肠道内血液分解吸收增加、循环衰竭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循环血量减少皮肤散热量降低有关[5];发热为中低度,不规则热或弛张热为主共65例,稽留热较少共5例;体温过低占12. 50%,原因为‘6'7。:大出血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检查治疗较长时期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使机体散热过多过快、扩容救治大出血休克时大量输入常温或低温液体(如血液制品)导致体液再分布、代谢减慢等。②体温异常组患者平均年龄(56. 38±10.28)岁高于体温正常组的(50. 25±9.27)岁(P<0.05),与年龄较大患者生理功能减退,体温调节中枢适应能力减低有关。③2组男/女性别比例无差异(P>0.05),说明体温异常 与性别比例无关。④?肖化道大出血发热50. 00%、体温过低8. 33qc均高于非消化道大出血的18. 180'/0、2.27%(尸<0.05),说明出血程度重体温异常发生率高。⑤低体温严重干扰患者体内环境,影响呼吸、血液循环等功能;可抑制凝血级联反应、纤容亢进,对止血不利;增加心律失常等。因此低体温影响疾病恢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本文结果也显示体温过低组死亡高于体温正常组及发热组(P<0.05)。

  3.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体温变化护理体温是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之一,住院患者体温动态监测可以作为医生重要的诊断参数,因此体温护理非常重要:①密切观察加强体温的观察,体温升高和降低都说明机体功能偏离与正常,体温异常患者每24h测量1次体温,直到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观察发热类型、伴随症状、饮食、饮水及尿量变化,有利于及时得到患者的准确信息,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中夜班的护士由于工作繁忙,很多时候监测体温的频率、时间,未达到标准,需要特别注意[12]。②加强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体温异常的原因、体温异常对病情影响、监测体温方法及护理措施,告知患者随着出血控制体温在3~5天恢复正常,以缓解其紧张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③发热护理对体温在38.5cc以下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发热较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法,体温超过38.5℃用冰袋于敷头部及大动脉处冷敷、乙醇或32CC~340C温水擦浴;不使用药物降温,药物降温会大量出汗,易发生虚脱、休克、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梗塞[13]。做好记录和交班,患者出入量是液体疗法依据,必须准确记录。汗出热退可导致体内水分丧失,因此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如是禁食者必要时通过静脉滴注来补充水分、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溶液。发热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需要保持口腔清洁卫生。④充分认识到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性及发生的原因,选择合适复温方式,必要时采取多种复温方式恢复体温,务必624h将体温恢复正常。1叫,防止重度低体温及并发症的发生。复温方式包括:保持室温240C~ 28℃之间;使用取暖器加热好毛毯、棉被、衣服;热水袋复温法,适应各种年龄,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定时观察放置热水袋的局部皮肤情况,以防烫伤,同时勤更换热水,以保持一定的水温‘吲;输入加温的液体、氧气,可防止体温进一步降低,帮助复温;加强营养支持;规范护理操作程序,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减少暴露机会,减少体热散失。

  综上所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程中体温变化率较高,做好相应的体温护理非常重要,加强体温观察,选择合适的复温方式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林伟.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研究[J].中华老 年医学杂志,2016,35(2):198 -200. 麻荣,对不同年龄段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4):45 -46.

  [3] 李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2):3056 -3057.

  [4]瞿桂霞,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65例体温变化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 3):21 - 22.

  [5]王海燕,顿晓熠,柏愚,等.中国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2):83 - 86.

  [6]张修玲,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全程规范化护理的体会[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3:35 - 40.

  [7]王美艳,费杏珍,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复温及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6):513 -526.

  [8]邵爱艳,陈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体温管理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 20):2900 - 2903.

  [9]李小寒,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11 - 212.

  [10]关超.分析影响体温变化的生理性因素及体温护理措施[J].世界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 18):212 - 213.

  [11]李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分级护理对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7,7(8):123 -125.

  [12]刘春艳.发热患者应用退热药物的效果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 11):145 - 146.

  [13]余文琴,张允,吴雯,等.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禁食期间应用不同口腔护理方法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5,29(12B):4404 - 4405.

  [14]尉俊铮,王欣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时输注加温液体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10C):3807 - 3808.

  [15]徐菲菲,创伤后低体温复温护理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5 -7.

相关推荐
  • 内质网应激与溃疡性结肠炎

    医学论文发表医学论文……

  • 小檗碱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小檗碱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苏王志斌王跃仝令畅王荣美李玲张立超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及微 生物有关。小檗碱是黄连的主要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抗炎。近年来研究发现……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雅琳、占强 摘要: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类具有典型锯齿状形态特征的病变,因其具有恶变潜能,近年来学者们 对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虽然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变的基础研究较多,但临床研究不多,此文就结直肠锯齿 状病变的流行……

  • DNA甲基化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DNA甲基化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高燕、姜相君 摘要:DNA甲基化引起的基因表达沉默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度甲基化可能是由于 DNA甲基转移酶的过表达或是去甲基化活动的减弱所引起的,具体机制并未完全阐明。有研究发现,在胃 癌组织中有许多基因启动子……

  • 长链非编码RNA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黄艳霞张靖王歌朱金水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因其长度大于20()个核苷酸,缺乏编码蛋白能力而得名。在表观遗传 学控制、转录和转录后调控等多个层面,IncRNA参与了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调节。研究已经证明, I……

最新文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